在过去无数劫之前,有位菩萨名叫喜根②,在大众中讲述大乘佛法。当时文殊师利还是凡人。他出家修道,专心苦行,遵守十二头陀③,用功德济度众生。正遇喜根讲法,就过去听。喜根菩萨讲说诸法实相④,说到淫、怒、痴⑤与佛法没有不同,淫、怒、痴就是道,就是涅槃。当时文殊听了不相信,当即离去。他来到喜根弟子家,为他说人恶露不净⑥的道理。喜根的弟子当时就责难说:“本无所有,是佛法的真谛。诸法自性皆空,怎么会有净与不净?”修行头陀的比丘默然无语,内心含恨,形成一个郁结。
当时喜根的弟子说七十偈,赞颂诸法实相。头陀比丘听到一段偈语,怨恨增长一次;待到听完七十段偈语,怨恨增长了七十次。偈语刚说完,地面就劈裂开,无择地狱在此完全显现,头陀比丘即堕入其中。过了无数劫,罪孽完毕才出来,这才知道不信妙法的罪有多么重。后来,他又做了比丘,专心于学问,得到大智慧,在众弟子中成为“解空第一”。
这个故事批评了那些在佛说般若时不相信而且诽谤的人。当时虽有损害,以后会大有益处。
[点评]
这篇经文理论性极强,多施些笔墨加以说明。
本文中的文殊师利是凡人,尚未有达到真如的境界,妄把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视为真实存在,所以没有看透淫、怒、痴。声闻、缘觉二乘悟得人我空无之理,了知人身乃五蕴假和合,实无自主自在之我体,但小乘未达成法空之理;大乘菩萨悟得诸法空无之理,了知诸法因缘所生,实无自性实体。当时文殊师利是凡人,连小乘的证悟都未取得,当然要出现误会了。
空(梵语s/u^nya)相对于“有”,是佛教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佛认为一切存在之物都不存在自体、实体,主体、客体都是空的,空是般若经系统之根本思想。
诸法皆因缘所生,无实在之自体(无自性),故无实性,无实性,即谓之空。凡山河大地皆由四大(地、水、火、风)假合而成,四大相离,物即灭尽;人亦为四大所成,四大不调即成病,四大相离则亡。
起初,空分为“人空”(有情个体之中无实我之存在)、“法空”(由因缘所生之一切法没有实体之存在)两种。小乘主张人空,大乘主张人、法皆空。后来汇为一趋——指谓事物虚幻不实,理体空寂明净。《观佛三昧经》:“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往生要集》中本:“色即是空,故谓之真如实相。空即是色,故谓之相好光明。”
“无我(通常分为人无我、法无我二种)”系佛教根本教义之一,于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中,即有“无我印”。大乘对“空”的理解并非一成不变。
那种把空绝对化的理解并非佛教本意。小乘仅见“空”,而不见“不空”,故被称为“但空”。大乘则不仅见及一切存在悉为空,而且兼及“不空”,故称“不但空”、“中道空”。在大乘看来,空并非虚无,“观空”(用空的视角观察万物)的目的恰恰在于发现真实之价值。反之,将“空”视为绝对的虚无,会被大乘批评为“恶取空”(相当于“否定一切”、“怀疑一切”)。在佛教发展史中,像这样修改教义使其更合理的事情很多,佛学称其为“不了意”、“方便义”,就是为了让理论更符合实际情况而修改旧说或提出新说。“观空”就是一种不了义,就是《天台仁王经》疏中所说:“言观空者,谓无相妙慧照无相境,内外并寂,缘观共空。”
喜根说淫、怒、痴(贪、嗔、痴)与佛法没有什么不同,它就是道,就是涅槃,这话听起来有些令人费解,然而用“观空”的概念加以理解,答案自出:用空的眼光看事物,从空中找出实在的意义。用观空的视角看淫、怒、痴,它不存在——这就是佛法!
英雄所见略同,庄子不也说过“道就在便溺中”之类的话?道无所不在,佛法同样是无所不在。巧妙利导“教弟子使入一相智”,乃是为了把人从不净的烦恼中解脱出来。这就意味,我(主体)与法(客体)还是可能摆脱空虚,成为“意义”的载体。既然诸法自性皆空,怎么会有净与不净之分呢?
世界的本质如何是一件事情,人心如何感悟世界是另一件事情。一切修行都是修行心性,人是改变不了世界本性的。为什么儒家的圣人从不讲“无”,老子却反复讲“无”呢?王弼给予了深刻的回答:圣人以“无”作为自己的人格本体(其实佛也如此),故不讲。老子没有达到圣人高度,仍以“有”作为自己人格的本体,所以总是讲“无”。
佛教的修行之法与儒家、道家的修行之法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通过修行把“实相”空了,获得轻盈而又充实的自我,就像大浪淘金,仅把精华留下来,其余的都抛弃。
① 出自王文元注释点校之《佛典譬喻经全集》。
② 喜根:菩萨名。
③ 十二头陀:修头陀行者要遵守十二条规则,故称十二头陀。十二规则包括穿衲衣(又称粪扫衣,穿着废弃布所作之褴褛衣)、自行乞食、常坐不卧等。
④ 实相法:即诸法实相,又名真如、法性、实际等,于诸经论中,对一切诸法之真实体相。诸法,世间与出世间之一切万法,乃差别之现象、随缘之事;实相,其真实之体相,乃平等之实在、不变之现。
⑤ 淫怒痴:即贪、嗔、痴。
⑥ 恶露不净:指人身不净。恶露谓身上不净之津液、脓、血、屎、尿等。有关恶露不净,据心地观经载,“自见己身,三十六物恶露不净”。又无量寿经卷下,“生、老、病、死皆苦,且恶露不净,故无可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