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传奇-老大访舅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合阳人把城念“石”,因之,赤城村,人皆称“赤石村”。村虽不大,名却不小。在这个风水宝地上,曾先后出过博士赵中、段阁老、仵察院、净土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等,称得上地灵人杰。

    在村子中央的偏西处,有一条南北贯通的车道,天然的将一个囫囵的庄子,分成两半,遂将路东称东村,路西称西村,两个村屋不连脊,地却连畔,鸡犬之声相闻,结亲交友甚众,同校上学,亲如一家,人多谓“两村是金刀子割不断。”

    丹桂的姐姐,就嫁在西村。民国二十年左右,外甥仵老大,已二十多岁,这年母亲辞世时,曾叮咛他无论如何要去看望远居普陀的舅舅。

    仵老大铭记母训,刚一办毕丧事,即欲启程,待询问过邻里经常出外的长者,方知普陀距家两千里开外,盘费甚大,力难从心,他又觉违忤母命,难尽孝道,正两难时,韩三哥急匆匆进得家门:“老大!有件事想和你商量!”

    老大忙递过水烟锅,倒好茶水,笑了笑道:“好!有事请讲!”韩三哥接过水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申家我表哥,眼下想置几亩地,你人活泛,可曾知道有没有这样的主户?!”说着呷了口茶,似乎有些难为情地续道:“这人说话粘牙,还想在他地块的近旁——如能连畔,哪就最好不过!哪怕多出点……”

    老大听了这话,心想这不是对着我来的嘛?!话虽婉转,但真的是街上买了几张画——话里有话!准成是瞅着我远出访舅,正缺盘费,自己虽正好有块地,与申家连畔,但如果真的卖了,咱庄户人家,又指靠什么过日子?!老年人常说:“地里刮金板”。如若不卖,这路费——又从那里起土?!真叫人犯难……

    善于察言观色的韩老三,一看到火候上,忽然放下烟袋,不紧不慢地说:“如若一时没有,你再想想,人家也不是急着办的事,我就走了!”说毕,起身就走。他这么一拉一送,果真凑效。老大生怕过了这店没这店,把牙一咬,狠下心说:“你没看我那块地咋向?!”韩老三心里自喜,但仍假皱了阵眉头,淡淡地说:“我看兴许行!”

    当下,俩人初步拟定,每亩地价五块现大洋,三亩六分地,共和十八元整。老大用钱在即,划过地畔,谢过管事,第二天一早,就登程南下。

    老大坐了马车乘汽车,汽车坐了乘火车,饥餐渴饮,非止一日,便到舟山群岛的对面海岸。但见,海,湛兰湛兰的无边无际,天空碧兰碧兰的没边没沿,远处水天一色,海连着天,天连着海……使这个初涉南方的北方乡佬,倍感茫然。

    “呜!呜——”几声小汽轮笛声,提醒了这个北方乡佬,由于语言障碍,给他更添了询问事由的困难,好容易买得一张船票。

    老大正在海边怅然呆立时,忽然看见一个身材高大、身着袈裟的和尚,健步走了过来,身后跟着一个提行李的小头陀。老大心想,见了和尚问和尚,自然省事,就迎面走了过去。

    老大恭而敬之地问:“师父!敢问这里去普陀,还有多少路程?”

    那和尚听得有人问事,方才停了脚步,并未答话,盯着他瞅了一阵,亲昵地说:“听你的口音,似乎是陕西人?”

    “对!对!”老大忙笑着说。

    “陕西哪乡人氏?”和尚仍然目不转眼地问。

    “合阳县赤城人!”老大不假思索地说。

    “赤城村——是不是在西村?”和尚瞅着老大,仍然目不转睛。

    老大被这么一问,当下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难道真如人说的和尚神通广大,能掐会算?!

    “你是不是老大?!”还没等老大醒悟过来,只听那和尚复又呼唤自己名字,心中更加的惊异,忙说:“是!就是!你怎么……”

    真是无巧不成书,那和尚正是老大要找的舅父——印光大师。

    正说着,船已经靠岸,老大随了舅父,一起登上小汽轮。

    “你不辞劳累到这里,还有……”

    老大不等舅父说完,惭愧地说:“是母亲让我来的!”

    “母亲安在?!”

    “母亲还好!”

    “身体还好?!”舅父端详了他一阵,恳切地说:“不必瞒我!她已过世多日了!”

    老大原本不想告诉他,可他怎么会知道?!神秘地望了舅父一眼,说:“我怕你老人家伤心!”

    原来,老大出门时,因重孝在身,未换瞒过白布的黑鞋,细心的舅父,看在眼里,自然明白,笑了笑说:“我已出家,不恋眷属,你山高路远,来一次也不容易,以后,再不要受这等劳累!”说毕又询问了一些关于路费的来历等事,得知他卖地后,叹了口气说:“常言道,地是刮金板,庄户人离了土地,就跟鱼没了水一样,回去安安生生的种庄稼吧……”

    话到知心处,方觉时间短,正说着,猛听汽笛“呜!呜——”长鸣,船已到岸。山青水秀,好一个佛教圣地!但见山林中复有数寺,参拜者络绎不绝。

    三人上得岸来,拾级而上,便到了法雨寺。用过素斋,舅父劝说道:“既然来了,休息得一、两日,庄户人误不得农时!”

    当晚无话。次日,舅父又忙于讲经,他就到寺外游转了两日,这天天黑刚掌灯时,舅父手捧几包东西,走了进来,说:“这是三十块银元,回去买些地,细法作务,还是那句古话‘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凭了勤快,就能过上好光景!”说着又将两包东西,放在桌子上,指着大一点地说:“这是一些经书,分发邻里。善男信女,也算得积德行善!这一小包,是助产的‘催生子’,也须分文不取,散给临产妇女,一时未散完的,需当放在新鲜小米或茶叶之中,不然,虫饿死后,即无效力!”

    “催生子”……老大在家乡时,就已熟知,据说是印光大师的族侄赵永贵和族弟赵福云,从舅父那里带回来的。它酷似小蜗牛,不过略微扁些,休看小得不起眼,却功效神奇无比:记得自家四叔、五婶……的媳妇,都曾用过,这几家媳妇都是翻腾得满头是汗,“哎哟!”不止,等过大半天,总是生不下来,谁知一服“催生子”,只用了半个时辰,小孩就“哇!哇!”落地,更惊异的是:“催生子”却握在孩子手中,男左女右,丝毫不差。“催生子”从婴儿手中取出后,经过清净,又复放入小米、茶叶中保养,仍可复用。

    老大接过银元、书包和催生子包,非但没有适才的笑意,反倒皱起了眉头,疑虑了阵,怯怯地说:“让我再游转一天……”机敏的舅舅看在眼里,料他必定打起了小算盘,也只能不置可否地应了个“嗯”!果真不出舅舅所料,在隔日一早,外甥辞别时,不可压抑的喜悦溢出言表,舅舅只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有个细心的僧侣,却关切地说:“师父送甥返家,本该高兴,却为何……”

    大师摇了阵头,皱皱眉目,仍然长长地叹了口气,意味深长地说:“是你们害了他!”

    问者听了,心中更有疑惑:昨晚,外甥告“艰难”时,大家凑了些钱给他,做得风丝不露,师父如何得知?!以银助甥,本应是“利”,这害?从何说起?!一时又不便问,因此,近一年来,成为他难解开的谜团。

    时经年余,在一个秋风萧索的日暮,家乡居士访师,带来了老大死非命的噩耗。谜团既解,均惊叹师父的见解。

    却原来,老大回家后,按照舅父叮嘱,置了四亩田地。舅父所给,除了路费,已所剩无几。方圆听得他由普陀带回“催生子”、“经书”,索取的人你来我往。遂心生一计,何不要一些,此心一起,果然不足半月,即攒得一些钱财,连同僧众相助的近四十个银元,也就可以做个像样的生意,俗话说:“无商不富”。比当庄户人东山太阳背到西山,整天黑水汗流,不也轻松嘛?到得这阵,早就把舅父的叮咛,全都抛在脑后,如今,心想事成,心中怎能不喜。

    老大腰里有了铜,自然因“钱是人的胆”,也就更活泛了。从陕北远天远地的赶了几匹马回来,没用半月,卖得只剩下一匹好马,舍不得卖。这阵,这匹马卖与不卖,对他来说,全没到心里去,因为净本除过,净净赚了白格铮铮的近三十块现大洋,心中好不乐乎!谁料乐极生悲。

    当时,村里住了个小军阀——自封为团长的张平祜,见这马紫红色,没有一根杂毛,身高头大,那缀着的小红缨,随着头的摆动,就如同一个火球,滚来滚去。腿粗如椽,蹄大如碗,就有意留下,还亲自溜了一阵,那马经他双腿一夹,将头一昂,长呜一声,撒腿如飞,平平稳稳,下得马来,连夸:“好马!快马!”就假意问他:“得个啥价?”

    老大心想,他这样问,只不过是谦词,给了他,还不是“刘备借荆州?!”有心不答应吧?那里惹得起这个坐地为王的“老总”?“光棍不吃眼前亏”,只好暂且答应,回得家来,再作计较,主意一定,忙笑着说:“既然‘老总’看中了这匹马,自当孝敬!明天一早,吃饱喝好就送了过来,张平祜不知是计,连说“使得!使得!”

    老大把马牵回家里,心里怎能安宁?寻思着对付的办法,也不知在炕上翻了多少过,总无一得。耳听得小鸡子已经叫了二遍,心里更急,直急出满头大汗。这也是“事到着急处,自有出奇处。”啊!有了!有了!心里不由暗喜,一骨碌翻身下炕,翻箱倒柜的寻出一颗两寸多长的铁钉,匆匆走进马圈,那马倒乖,他顺溜溜地摸过马的前腿,那马轻轻地跟手,抬起了前蹄,“咚!咚!”两声,就打了进去,那马一疼,不由前腿一蹦,险些踢破脸皮……

    次日一早,张平祜还不见他把马送了过来,就差了勤务兵去看,稍刻,勤务兵跑了进来,报告说:“那马前蹄不敢挨地……”张平祜自是走过江湖的人,知他做了手脚。就命几个勤务兵,把他连推带拉,押进团部,用皮绳溅了水,把他打得死去活来,掀出门外,三个多月起不了床……他心想,人虽受了点症,但总算没蚀财,也就心安理得……

    老大病好后,复走陕北做生意,谁料竟一去不返……。

    家里人心急如焚的等了三个年头,才从一个从陕北回家的乡邻口中,得了确信:贩马时路经榆林,碰上了一伙土匪抢马,被活活地打死在半路上……

    消息传开,说什么的都有。稍微知道底细的人说:“这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因得果。也有一些人说:“哪也未必,只不过是偶合而已!”究竟是什么原因,随着时月流逝,没有人深究,但这段故事,虽历多半个世纪,仍然在人们口头上流传,且越传越远。还有多事者,写出一首诗道:

    诸恶莫作非易事,众善奉行亦甚难。

    人若解得大师意,积德行善种福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