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弘忍大满禅师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五祖弘忍大师,其先祖为破头山中栽松树的道人。他曾经问四祖:“法道可否讲与我听?”四祖道:“你已老,纵闻大道,难道还能广度众生吗?如能再生,我还能等你。”道人离去,行至水边,见一女子浣衣。作揖道:“我可否在你家寄宿?”女子道:“我有父兄,你可往求之。”道人道:“你答应我,我才敢去。”女子点头应之,道人便转身去了。此女子乃周家的小女儿,回家后就怀孕了。父母非常厌恶她,将其赶出家门。女子无家所归,白天帮村里人纺织,晚上住在客店。后生一子,认为是不祥之物,将其抛在脏水沟里。第二天,女子见婴儿竟溯流而上,且气色体肤光鲜不污,乃大惊,于是,将其喂养。即成童,随母乞食,村里人称为“无姓儿”。一天,母女遇一智者,智者叹道:“此子缺七种相,赶不上如来。”之后,遇道信大师,得以继承法嗣,在破头山说法行教化。

    唐高宗咸亨年间,有一居士,姓卢名慧能,从新州来参谒。弘忍问:“你从何处来?”慧能道:“岭南。”弘忍又问:“欲做何事?”慧能道:“唯求成佛。”弘忍道:“岭南人无佛性,如何能成佛?”慧能道:“人有南北之分,佛难道也有南北之分?”弘忍知其是异人,乃呵道:“安排到宿舍去。”慧能顶礼后退下,便入碓坊,天天在石臼里舂米,昼夜不息。过了八个月,弘忍祖师感到传授之时已到,遂告之众人:“正法难解,不可只记我之言,作为自己心得。尔等各自随意用一段偈语来表述,若语意契合,那么袈裟法眼皆传与他。”当时来会的有七百余僧人。上座僧名叫神秀,其人学通内外,众所景仰,大家都道:“若非神秀,谁敢当之?”神秀私下亦知众僧的赞誉,于是,不假思索,乃于走廊壁上书写一偈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祖师途经走廊,忽见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叹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其壁本欲令处士卢珍绘《楞伽变相》,及见题偈在壁,遂止不画,并嘱咐僧众念诵此偈语。慧能在碓坊,忽闻诵偈,乃问同学:“此是哪来的章句?”同学道:“你不知和尚为求法嗣,令每人各写一偈吗?此偈乃神秀上座所写。和尚深加叹赏,必将法眼袈裟传与他。”慧能道:“他的偈语怎么说?”同学就将神秀所写偈语朗诵给他听。良久,慧能道:“美则美矣,然而却不明白。”同学呵斥道:“平庸之流,你知道什么,不要口吐狂言!”慧能道:“你不相信?我愿以一偈和之。”同学不答,二人相视而笑。深夜,慧能悄悄叫一童子把他带到走廊里,慧能自己手持蜡烛,请别驾官张日用书写一偈语于神秀偈语之侧,其偈语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后来见此偈道:“此是谁作,亦未见佛性。”众闻师语,遂不屑一顾。到晚上,五祖秘密来到碓窝坊,问道:“米舂白了没有?”慧能道:“白也,还没筛。”五祖用禅杖在碓上敲了三下。慧能会意,夜晚三更时来到五祖房间。五祖告之他:“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大小而引导之,所以有十地、三乘(乘,译自梵语Yana,指运载工具;三乘一般称声闻、缘觉、菩萨。佛教谓引导众生达到解脱的三种方法、途径或教义。佛教认为声闻乘是“小根器”人求证“阿罗汉果”的方法,缘觉乘是“中根器”人求证“辟支佛果”的方法,两者旨在自度;菩萨乘是“大根器”人求证佛果之道,旨在普度众生。——译者)、顿渐等意旨作为本教法门。而把他的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法眼传付给上首弟子大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到达摩来到东土,传之慧可大师,由此承袭至今。今天我将法宝及袈裟传付于你。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我一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慧能行者跪下接受了衣和法,禀道:“法我受了,衣传给何人?”五祖道:“昔日达摩初到东土,人们还不相信他的传法,故又传法衣,作为此人已得法眼的信物。现在信心已建立起来,衣乃争端,传到你为止,再不复传。你当离开这里,远远隐居起来,等待时机,再行教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受衣之人,命如悬丝’。”慧能道:“当隐何所?”五祖道:“逢到‘怀’字就须隐,遇到‘会’字就要藏。”慧能顶礼了五祖,捧衣而出。当天夜里就向南走了,众僧皆不知晓。自后,五祖亦不再上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