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为心画”。法门寺书法艺术主要体现于碑刻铭文、佛经抄写、刻印、造像器物的题记和现代赞题上。它们既是史料或弘法品,又是书法艺术品,体现了不同时代书法的艺术风格。
地宫出土的《北周七女碑》残碑,书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字体结构严谨,字形方整又锋,体现了南北朝时北碑以严为尚的特征。
《惠恭大德之碑》,为唐代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法门寺主持僧惠恭树,记载了惠恭“贞观之末沐浴舍利,便烧二指”供养佛指舍利等之举。此碑字体结构方整,笔力险峻劲利,但外示圆融,既有魏碑谨健之风,又有唐楷谨严内秀的特点,又有佛家的平和之气。
唐中宗《下发入塔铭》。1987年秋在法门寺塔基西南处地下发现。此为石匣盖铭,刻于公元708年,法门寺主持妙威树,记载唐中宗及皇后、公主下发入塔供养佛指舍利。此碑文书写章法缜密,气势流动,其字外柔内刚,笔致圆通,追求疏瘦劲炼,雍容婉畅,有初唐欧、虞、褚诸家之风。
《物帐碑》和《志文碑》,刻于公元873年,前者为大兴善寺僧觉支书,后者为沙门令真书。记载了唐咸通十四年唐懿宗、僖宗父子迎奉法门寺佛骨活动和地宫封门时供奉的珍宝器物衣帐。有唐代书法之势,更有僧人端正稳实,平和自然的风气。
《普通塔记》,法门寺僧可度书于北宋庆历年间,此碑字体结构宽松妍丽,用笔瘦劲,自然洒脱,内含一股超然之气,内藏宋代书法“禅境”的美的追求,此碑总体上看融有北魏之神韵,大唐之雄健,宋代之禅意,可称得上法门寺书法中的佳作。
金《谨赋律诗九韵奉赞法门寺真身宝塔》,为金朝进士朱景佑书,行书,录金德顺僧师伟盛赞法门寺真身宝塔诗。此碑字体丰厚茂密,自然流利,独具个性。
明代存碑中书法较好要算《西蜀大洲居士书痴僧劝缘偈》,立于公元1572年,西蜀大洲居士书,记述了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痴僧,铁锁穿肉挂肩的苦行募化,以求重修法门寺宝塔的感人事迹。其字体结构匀称丰劲,令人赏心悦目,说明书者技艺熟炼,但细细品味,似乎多了几分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