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艺术的法门寺 殿堂博大魅力无穷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论法门寺佛教艺术之魅力特色

    走进法门寺,犹如走进一座艺术的殿堂,艺术的宝库!法门珍宝文物,不仅件件是历史的见证,而且件件是精美的艺术品,具有动人心魄、撼人心肺的巨大魅力!

    综观法门寺历史文物,笔者认为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一)法门寺历史文物之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几乎含盖艺术的各个方面

    法门寺历史文物,或地宫出土文物,或塔寺出土的其他文物,都有实用价值,要么是供奉佛祖的法器、供养器,要么是唐皇室的御用生活器物。虽无一是专门的艺术品,但无一不有艺术性。正因为它们与佛祖与皇室御用有关,其之种类数量、其之精美程度、其之艺术价值,显得更美伦美奂,更珍贵少有!其表现的艺术形式,全面、丰富、多彩。

    从大的艺术形式看,有美术艺术、工艺艺术、建筑艺术、书法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等;

    在美术艺术中、有雕塑艺术、浮雕艺术,石刻艺术、木雕艺术、微雕艺术、泥塑艺术;有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有刻线画、有彩绘画……;有写实画、有夸张画……;

    在工艺艺术中,有设计造型艺术,有金银制作艺术,有瓷器制作艺术,有丝绸金织物制作艺术,印染工艺艺术,刺绣工艺艺术,装饰工艺艺术,各类服饰工艺艺术,……

    在建筑艺术中,有唐风建筑艺术,明清建筑艺术,有木塔、砖塔建筑艺术,有塔寺布局艺术,有斗拱、屋顶、油漆、彩绘等艺术。……

    在书法艺术中,有楷书、行书、篆书,不同的各时期风格见于其中。

    (二)寓佛教教理于器物造型、纹饰等艺术之中

    宗教艺术是宗教表达思想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客观上起到反映特定时代人们的思想追求、审美标准、社会政治经济、伦理道德、风土民俗等作用,是宗教文化最重要的方面。佛教作为一种从印度外来的文化,在中国文化史、艺术史上曾产生过巨大影响。经过数百年的吸收、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艺术。它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门寺佛教文化、佛教艺术是其重要方面之一。

    法门寺文物几乎件件与佛教有关。在制作之时,颇费了一番心机,其造型、图案纹饰,都深含着佛教的色彩,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思想,佛教的精神。例如,地宫供养器银芙蕖,为银薄片加工而成,十分逼真!摇摇欲动,犹如活的一般!芙蕖就是荷花,印度人称为芙蕖。荷花不仅美丽,而且“出污泥而不染”,象征佛教的清静和高尚,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在荷花上。佛和菩萨常坐在莲花座上。盛装佛骨舍利的八重宝函,函件之多,就寓意着佛教大千世界,泱泱宇宙,重重无尽,生生息息的哲理。唐密曼荼罗,不仅是一个即身成佛的最高坛城,而且是佛教密宗信奉的最高法界。还是一幅生动寓意无穷的立体图画,或一组优美庄严的雕塑群!

    (三)地宫出土的金银器、秘色瓷、丝织品、宫廷茶具等珍宝文物,是唐代制造工艺美术的集中体现,是唐代和当时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21件(组)金银器,大多数是唐代皇帝或皇室专为供奉佛骨特制,或者是专为御用特制。由全国最好的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和制作。其造型丰富多采,如八重宝函、五重宝函、捧真身菩萨、臂钏、波罗子等造型设计,制作工艺各有特色。金银器上的花纹图案、装饰工艺十分别致,题材丰富。在整体构图和花纹的排列布局上,注重了点与面的结合,疏与密的搭配,更多地则是以构图丰满的“满地装”纹样构图为主,显示出器物的雍容华贵、富丽堂皇。鎏金双蜂团花纹银香囊,通体镂空,鎏金添彩,盖身均散点分布六枚团花,囊盖顶部团花内錾刻四只飞蜂,囊身底部为析枝团花,其他团花内均錾饰双蜂,镂空处为阔叶纹样。造形设计十分新颖,制作精细,图案纹饰极为美观。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织物数量之巨大为考古发掘所少有,是一座品类具全的唐代丝织品、服饰宝库。其纺织工艺、刺绣工艺、印染工艺、装饰工艺为专家惊叹叫绝。其上的纹样、图案丰富多彩,写实与几何变形图案相映成趣,华美壮丽与纤秀精细并存。

    地宫出土的十三件秘瓷器,无论色彩、造型、纹饰都是秘色瓷的上乘。它们不仅是欣赏瓷器的绝品,而且是欣赏艺术珍品,令人十分愉悦!

    (四)佛教人物造形和器物造形艺术,体现了古代宫廷艺术的精美及唐代宏大敦厚的艺术特色

    法门寺人物造型艺术形式多样,主要为佛教造像,有石刻、线刻、雕塑、彩绘、木雕等。

    佛像雕刻从古印度健陀罗时代开始,到笈多王朝时达到艺术顶峰。佛教大约在东汉初年传入我国,之后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我国古代艺术匠师在秦汉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合了外来佛教艺术技法,创造了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佛教雕塑艺术。法门寺佛教雕塑艺术就是其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尤其唐代彩塑,如汉白玉阿育王塔,塔四周门扉两侧各有两位菩萨形象,完全唐代仕女的打扮,丰满、肥美、婀娜多姿,可够上唐代的美女。这里佛教明显吸收了盛唐以肥为美,以胖为美的观念。这是典型的盛唐时的佛教艺术,也是辉煌的大唐艺术!汉白玉四大天王,圆雕红、白、黑三色彩绘,十分威武!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拆除法门寺残塔时,出土的101尊佛像、其中2尊铜佛像、1尊泥佛像为唐代佛像,充分体现了唐代艺术“人物丰浓,肌胜于骨”和人物造型比例适度,面部丰满,姿态自然,充满生命力的特点。明清佛像则手法细腻,风格更趋于写实。

    地宫出土的一组檀香木微雕“十大弟子”,则体现了外来文化影响的作用,残存七件,每件不足两厘米高,在这枣核大小的木块,雕刻出异常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一枚力士雕象,注意人体肌肉的健美、强壮、韧性、力度的表现,犹如今天健美运动员似的。在如来说法宝函、六臂观音宝函上的錾刻浮雕,所表现的西方极乐世界;及银坛子上线刻的人物组画,所表现的中国当时现实生活场景:“吹笙、品萧、下棋、弹琴、弄蛇”等,生活情趣极浓。

    法门寺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当时器物造型艺术十分丰富,有各种法器、供养器、僧寺和皇室生活用品,前者以象征性强,充满神秘色彩和佛的力量,使佛教徒在艺术中接受佛教的潜移默化。后者华贵富丽,体现了皇室生活画卷或僧寺弘法生活画面。

    (五)佛教建筑艺术给世人直观美的享受

    建筑在国外称为“巨大的工艺”,中国古代讲艺术就是工艺。十九世纪时,一位外国名人曾讲过这样一句名言“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固定的音乐”。建筑是用砖、木料、灰、沙谱写的音符,是一个触发人们视觉美感的空间艺术。也有人称建筑为三度空间艺术,即高度、宽度、长度艺术。而三度空间的艺术须走完全程才能领略、消受、回受,才能使人产生一种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法门寺佛教建筑或唐风佛教建筑不仅是空间艺术,而且是时间艺术。

    法门寺文物有不少是当时建筑艺术的体现和反映。例阿育王塔、铜浮屠、单檐四门纯金塔。今日,模仿它们建造房屋,一定是气势非凡、优美、雅致的建筑物。不少专家推测铜浮屠就是唐代四级木塔的缩模。1988年,西北建筑设计院著名设计师张锦秋女士,根据铜浮屠的造型设计了法门寺博物馆的巨大建筑物——珍宝阁,25米高,博得了中外行家和广大游客的赞扬。1990年,荣获中国建筑行业最高荣誉——“鲁班奖”。

    法门寺宝塔、寺院是典型的古建物。唐代皇寺、国寺的至高地位,法门寺扩建发展到瑰琳宫二十四院,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佛寺,最高档的建筑、最具艺术水平,富丽堂皇,规模巨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经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批准用修建皇宫的上等木材,建造的九轮四级木塔,巍峨庄严!木塔挺拔了数百年,金代顺德僧师伟看到它,感慨万分,情不自禁地吟出名诗:

    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

    佛塔是佛寺中的神圣建筑,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品。佛塔源于印度的“窣堵坡”,约在公元二世纪传入我国,是中国化的产物。佛塔有阁楼式、密檐式、四门式等多种形式,平面布局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十二边形等。高耸的佛塔,使佛寺倍生庄重感,吸引着无数文人学士前来观瞻与吟咏: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半空跻宝塔,晴望尽京华。”

    法门寺佛塔因安奉佛祖舍利建造。明塔虽是民间集资,艰难建造,为八角形阁楼式十三级砖塔,堪为古建筑的一个典型。

    如今的法门寺为1988年重建,除明塔外全为盛唐风格。总体布局仍沿用传统平面布局,殿堂廊院布置在以塔为中心的南北中线前后,塔后是雄伟的大雄宝殿,前两侧为钟楼、鼓楼。东院以千佛阁为重心,加上郁郁葱葱的优雅环境,鸟语花香,清静高尚。身临其境,犹如人间天堂或别致的公园,深感到艺术的享受!

    (六)法门寺文物艺术特点,反映了佛教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过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

    放置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容器,最外层是汉白玉四铺菩萨阿育王塔,虽为唐代作品,因阿育王为印度孔雀王朝时国王,为传教弘法贡献突出,印度人称“轮转王”。故阿育王塔形体更多采用了印度式的风格。内装的铜浮屠,是三层楼阁式的铜塔,唐代建筑的典型代表。铜浮屠内装双凤银棺,则完全是中国民间埋葬式的棺材,上刻双凤,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凤凰文化。从这三件一组器物,人们很容易看到佛教中国化和世俗化,同时也充分表现了唐代艺术风格。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八重宝函第二重鎏金四天王银宝函,顶面錾刻两条巨龙,四周衬以流云,每侧斜刹均錾刻二龙戏珠,底衬卷草;立沿各錾刻两只伽陵频鸟,周衬海石榴与蔓草。函体四壁饰四天王像,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左手托塔,右手举剑;东方提头赖吒天王,双手持剑;西方毗娄勤叉天王,左手持弓,右手执箭;南方毗娄博叉天王,左手柱剑。身侧均侍立神将,夜叉多人。这里四大天王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化,更况和中国的龙文化交织融合为一体。这四天王形象潇洒、俊逸,有一种佛风仙骨。但这佛风仙骨已是中国文化中儒家精神浸染过的一种佛风仙骨,俊逸中透威严。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汉白玉圆雕四大天王,更趋中国化。南方天王,头戴花冠,身穿两档甲胄,面目丰满,双唇微合,双目远视,右手持剑,左手压在大腿之上,左腿平盘,右腿下垂,通体红、绿、黑三色装彩,庄重威严,肃穆典雅。东方天王,双唇紧闭,双手拄剑,右腿平盘,左腿下垂。这两天王形象强悍,敦厚,有一种将军之气,雄健中透出威严。这里少有了印度佛教艺术中四大天王的佛气,充满了中国武士、道侠的气质和风度。

    上面宝函錾刻与石刻圆雕四大天王像,各有特色与风采。它们与敦煌、莫高窟285窟的四大天王,以及五代、宋初,流行在石窟的窟顶四角绘天王——镇窟天王相比,是另外一种美学形式,与现在寺院中保存的四大天王像相比,没有那么多吉祥如意的意味。然而,它的珍贵之处,恰在这里。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