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现存一通四面造像碑,上凿许多佛像,不少人故称“千佛碑”。残高59厘米,宽41.5厘米,厚7厘米。为麻沙石质。许多专家研究后认为是北魏石碑,确切讲,当为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三月十七日凿刻,为法门寺现存最早的石碑。
最有意思的是,此碑上部两侧刻画有乐伎供养图,共八人,左侧四人,是弹箜篌者、吹笙者、吹筚篥者、击钹者;右侧四人,一个执长条乐器于膝上弹奏,似为弹筝,另三人,因碑残破,无法辩认。这一演奏团体,神形自若,颇为可爱可亲。一学者多年研究后,认为正是唐代名乐“胡部新声”。
这八位乐伎所执乐器与《乐文化杂录》胡部所记:“乐有琵琶、五弦、筝、箜篌、筚篥、笛、方响、拍板”大体相同。
《旧唐书音乐志》载:“又有新声河西至者,号胡声音,与龟兹乐、散乐俱为时重,诸乐成为之少被”。可见当时极为流行。
《新唐书》记“开元二十四年升胡部于堂上”。即公元735年“胡部新声”正式列为唐宫廷宴飨音乐。这一箸名的音乐是何时从西域传入呢?
这一石碑刻于公元559年,即北周明帝武成元年。由此证明,唐代名乐“胡部新声”至迟于公元558年就已传入内地。
看来,法门寺这一石碑图画,就是最早的西域“胡部新声”八人乐队演奏会。
在此,还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一极有价值的石碑,曾于“文化大革命”中流落寺院东侧一农户,置于院内,被长时间当做磨刀石使用,致使上面造像许多被磨损坏,真是有宝不识宝,十分可惜。
专家们认为,这通石碑极为重要,极为珍贵,它不仅是研究法门寺初建年代的重要物证,也是研究我国音乐艺术的重要资料。
名词注解:
箜篌,读音:kōnghóu。古代一种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不同,最少五弦,最多二十五弦。
筚篥:读音:bìli。古代一种管乐器,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