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地宫唐密文化述略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大唐咸通十五(公元874)年,李唐王朝在完成最后一次迎奉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时,由于这枚舍利是佛教世界至高无上的圣物,懿、僖父子二宗皇帝在惠果——智慧轮—系唐密大阿阇黎的指导下,以数千件绝代珍宝供奉,在法门寺地宫完成了佛教供养的最高结集——佛指舍利供养曼荼罗世界。梵语曼荼罗,译为坛场,义为轮圆具足,含蕴集精华、辐射光芒之意。据密宗经典记载,法身佛大日如来为十地以上菩萨讲授《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在南天铁塔内外分别传出了胎藏界(物质世界)和金刚界(精神世界)两部大法,于公元七世纪分别为印度高僧善无畏和金刚智所承传。善无畏、金刚智未在印度传授,而率其弟子不空于唐开元年间先后来到中国长安(史称开元三大士),结坛传法并相互传授,是谓“金善互授”,由始两部大法互相交流。其后,善、金又将两部大法传于印度僧人不空和中国僧人一行。由是一人而传承两部大法,谓之“两部一具”。不空尽得两部真谛而全传于中国僧人惠果。一行、惠果为两部一具最当机之大师。一行原系天台学人,侧重胎藏界,其《大日经疏》为胎藏界解释《大日经》之根本论典,无不依为原典,称为大疏,台密以他为创造台密的实际宗祖。特别是为代、德、顺三宗皇帝国师的惠果;融汇两部大法侧重于金刚界,其创绘的金刚界曼荼罗与金刚密号等,为金刚界理解《金刚顶经》之根本依据,其内涵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继承印密而又别有发展的唐密体系,推动佛教密宗中国化而成为唐密大法,东密公认他为初祖。从青龙寺惠果至大兴善寺智慧轮的唐密一系,在日本空海、最澄回日创立东密、台密后,其间虽经唐武宗的会昌法难,但一直传承并发展着。特别是法门寺地宫,以绘画、雕塑结合儒家礼制结坛,供养佛指舍利,聚集为金、胎两部曼荼罗,以辐射遍照,成为唐密的大千世界。这是佛教由小乘、大乘发展到密乘最高阶段,聚集所有佛和菩萨,包含显密全部教相(理论)、事相(实践)的圆满悉地无上成就。李唐王朝先后迎奉佛指舍利“结坛塔下”,就是观想在这个无上法界中护国佑民,弘法利生,为万世开太平。十分可惜,当唐密大法由惠果、一行的日本弟子空海和最澄接承、创立日,本东密、台密,发扬光大、迄今传承不绝,而唐密及其后在中国发展到金、胎合曼的全新阶段时,随着法门寺地宫的封门,这座无比庄严辉煌、重重无尽的大千世界一千余年不被人知。

    二、地宫唐密曼荼罗法界

    现已明确,整个地宫在封闭时被布置为唐密曼荼罗。地宫总体为佛指舍利供养大曼荼罗,佛指舍利为三昧耶曼荼罗,供奉佛指舍利的诸种法器、供养器及供养法为法曼荼罗,如法供养为羯磨曼荼罗。六大瑜伽,四曼不离,三密相应成就了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地宫一道五门四室,为增益护摩法之仪轨,香华灯涂,上供下施。地宫一道四室通彻全坛,体现金胎两界大日如来中道一实,四室四舍利表证四方四佛,建立两部曼荼罗。以后室供奉第一枚“影骨”的八重宝函表胎藏界本有平等——理界——前五大——色法——莲花——因——东曼荼茶罗,故錾刻胎藏界诸尊造像;以密龛供奉佛祖“灵骨”的五重宝函,表金刚界修生差别——智界——识大——心法——月轮——果——西曼荼罗,錾刻金刚界根本成身会45尊造像。地宫的供养物,伺样按密宗仪轨的法则布置。而供奉于地宫中室的唐中宗李显皇帝为第二枚佛指舍利敬造的汉白玉“灵帐”后的捧真身菩萨,则是金胎两部大法、两部曼荼罗之合体,为中国唐密所特有的金胎合曼之造像。在整个地宫这个步步登高、重重无尽华藏世界中,无住而住、有方有所、不生而生、如莲如月、结坛有序、位置如法、次第井然,融汇唐密两部大法之精华,全面表证了佛教的大千世界和宇宙万事万物的实相。完成这一历史巨制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就是活跃于晚唐三朝为宣、懿、僖三宗皇帝国师的中国密教高僧智慧轮。同时,地宫内来自青龙寺、大兴善寺的法物,证实包括日本僧人在内的两寺唐密高僧,都是两部一具的大阿阇黎,共同参与组织法门寺地宫佛舍利供奉曼荼罗,地宫法器及供养物上就具有大兴善寺智慧轮、青龙寺义真、海云之名,更进一步表明佛舍利供养确为唐密供施的最高法事。    

    李唐王朝最后完成的这座历史宝库,用佛教的话来讲是“轮圆具足”、“万德交汇”;它遍照宇宙,融通事理,包揽凡圣。整个地宫被布置为舍利供奉曼荼罗世界时,就从根本上体现了密宗的宇宙观。从微观上讲,这个奇珍异宝呈现的大千世界,(观想)流出智慧法门,以使凡圣各界明了佛法的,“三句义”:一、阿字本不生,即宇宙万事万物因缘而生,生是灭、灭是生,霎那生,霎那灭,实际本不生。二、要发菩提心的根本愿,是为因;以大慈大悲为根本;当下如法去做,方证得佛果,是为方便究竟。三、最根本的是如实知道自己的心,自心为息,时时刻刻扫除一切“我执”(我的)障碍,进入真心定位,成无正觉。而从宏观上讲,地宫是一幅宇宙流变图以相应法物和图像表相聚汇为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以五轮(空轮、风轮、火轮、水轮、地轮——识在五论中)姐成宇宙的微型,法界的缩影。五轮转动,六大生成四种曼荼罗,一切宇宙现象都包括其内。

    在法门寺唐代地宫,唐密曼荼罗完成者展示了“即身成佛”、“万法独尊”的流变世界。这个法界与显教成佛的理论有即身与隔世、历劫、即心、顿悟、渐修等根本差别,显示无尽庄严的条理,宛然具足,以理具成佛;由三密加持自身本有的佛部、莲花部、金刚部,以速疾显现,加持成佛;三密成就,如实证得,以显得成佛。在法门寺地宫显示成无上法界中,精神和物质因果同时,不经劫位,不断烦恼,不转凡身,通过以上三部流变而达三种即身成佛的境地,这区别于显教单纯的理论说教。把成佛的境地放在眼前。这就揭示了大唐则天皇帝在地宫供“绣裙一腰”、中宗帝后“下发入塔”(地宫),直到懿、僖帝后们衣物供养,其200多年皇族以“身”入法门寺地宫舍利供养曼荼罗的奥秘。

    特别重要的是,从我们具体的人到万有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法门寺地宫曼荼罗文化呈现了从唐密的创始人惠果到智慧轮一脉相承的“即身成佛”法界的理论和实践。而这一法界的理论概括是惠果所创。到智慧轮完成地宫建制,用地宫的法物布局,显示入道者体、相、用三大和佛的体、相、用三大互相加持,互为感应,融会摄入,入道者肉体上显示出佛的庄严法相的“即身”境界;同时,入道者修持,以佛的感应之力,明白地映出真实的相状,显得了和佛一样的功德的“成佛”境界。  

    地宫不仅是供养佛指舍利的坛场,按照唐王朝的本愿,如《志文》碑所说:“想金扃之永闭,……知妙体之常存,……”是想作为永久性的坛城而建设的,所以他是按照唐朝帝王陵寝的建制,归安于塔下之石室,规格是极高的。亦如《志文》碑所说:“玉棺金箧,穷天上之庄严,蝉翼龙纹,极人间之焕丽”。“叠六珠而斥映,积秘宝以相鲜”。但建法却是采用密教布坛的作法而来修建布置的。   

    地宫为石砌盖顶窑洞式,主体建制有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秘龛(秘龛即密室)。即一道四室,共设四门。因是供养佛指舍利,如《志文》碑说祈求“皇家之厚福无涯,旷劫之良因不朽”,应增益护摩,如弘法大师《秘藏记》所说:“增益法,其终福德者即观我身,遍法界成黄色方坛”。所以甬道、前、中室成长方形,后室及密龛成正方形。从入宫地面铺钱成黄金色,一直到后室主要供物均作金黄色,显示整个地宫为黄色方坛。使人们入坛,“遂感灯摇圣影,云曳彩章。神光亘发以晔华,玄鹤群飞而率舞。”“虔拜瑶函,若灵山之旧识。一瞻金骨,忆双树之重逢”。  
  
    地宫一道四室,供养佛指舍利四枚,一道通彻全坛,表中央大日如来法界体性智,法性圆寂,一切不可得故。四室四枚舍利即表四方四佛,按金胎两部曼荼罗配置:    

    前室阿育王塔第四枚舍利  位胎藏界东方宝幢如来位   位金刚界南方宝生佛位(影骨)    

    中室白玉灵帐第二枚舍利  位胎藏界南方开敷花王佛位  位金刚界东方阿*(外门内众)佛位(影骨)    

    后室八重宝函第一枚舍利  位胎藏界北方天鼓雷音佛位  位金刚界西方阿弥陀佛位(影骨)  

    密室五重宝函第三枚舍利  位胎藏界西方无量寿佛位    位金刚界北方成就佛位——(灵骨)    

    以中道一实体现金胎两部大日如来,则两部大日周遍法界,均无形象,而以四方舍利表证四佛来建立两部曼荼罗。

    从影骨显的方面来说;以后室八重宝函第一枚佛指舍利为主尊,(因是第一枚影骨,即之以为影骨代表)成立胎藏界佛指舍利曼荼罗,则主尊位于天鼓雷音佛位,司涅槃门。如天鼓都无形相,变无住处,而能演说法音,警悟众生,大般涅槃亦复如是。此尊与金刚界曼荼罗北方不空成就佛为同体。第四枚舍利住东方宝幢如来佛位,第二枚舍利住于南方开敷华王如来佛位,而第三枚宾身舍利则位于西方无量寿佛位,显示释迦无量寿一体,位于西方无量寿而放无量光,遍照十方法界,此曼为逆时针而下旋,表示胎藏界从果向因本觉下转之化他门。    

    从灵骨密的方面来说,以密室五重宝函第三枚佛指舍利为主尊,成立金刚界曼荼罗,则真身舍利为主尊,位于北方不空成就佛位,按密教义,释迦即不空成就佛,故此是正位,正是释迦佛真身所住。则第二枚舍利东方阿*(外门内众)佛位,第四枚舍利位于南方宝生佛位,第一枚舍利位西方阿弥陀佛位。此曼顺时针而上旋,表示金刚界从因向果始觉上转修证之利他门。    

    现已明确,法门寺地宫为佛教密宗“金胎两部”大法之合体。“金胎两部”,是金刚界曼荼罗和胎藏界曼荼罗两部曼荼罗合起来的简称。“部”是“部门”、“部族”、“部类”的意思。密教认为,金胎两部说明大日如来的“理”、“智”两德,说明理德的一部分称为“胎藏界曼荼罗”,说明智德的一部分称为“金刚界曼茶曼”。大日如来的理智两德幽深玄远,不容易用语言方案表达出来,在我国唐代惠果起假借彩绘丹青的图画,而法门寺地宫则是用供养佛祖舍利的宝函等珍宝,以錾刻“金胎两部”和供养法物分布结坛的形式和形象,来表现大日如来的理智两部大法。这两部曼荼罗把密宗两部大经《大日经》、《金刚顶经》的思想内容,用图像表达出来。它网罗宇宙万象,包括十界圣凡,上下尊卑,染净邪正,兼收并蓄,可说是一幅宇宙法界的缩影,作为佛舍利供养和真言修行者的信仰和观想的对象。从这时,我们可以看出密宗在这两部大法及其表现形象上胜过其他各宗的特色。

    三、后室八重宝函胎藏界曼荼罗
    
    第一枚佛指舍利安置于地宫后室,于唐懿宗供奉的八重宝函之内,八重宝函放置在后室北壁正中部位,合乎释迦涅槃及北方不空成就佛的方位。宝函外用红锦袋包裹,除最外一重银棱檀香木函出土时已残坏外,其余七重保存完好。最里一重为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其余函均为盝顶方体,八重叠合套装,内金函三层,银函三层,石函一层,檀香木函一层。

    八重宝函的最外层即第八重(从里向外数)是银棱盝顶黑漆宝函。外壁以减地浮雕抽金加彩的手法,雕刻有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图、释迦牟尼佛说法图和礼佛图等。

    其余七重宝函由外向内分别为:    

    第七重——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第六重——素面盝顶银宝函。

    第五重——鎏金如来坐佛说法盝顶银宝函。

    第四重——六臂如意轮观音纯金宝函。    

    第三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宝函钣金成形,形制与第七重鎏金四天王顶银宝函相同。纹饰均以珠宝镶嵌而成。函盖顶面与函体四壁均以红绿宝石嵌成三重团花,每重间再嵌饰金丝和珍珠;函盖、斜刹和立沿嵌饰成海堂花纹样。    

    第二重——金筐宝细珍珠装珷*(左石右呙)石宝函。    

    第一重——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金塔塔基正中立焊一银柱,第一枚佛指舍利即套置其上。

    以上八重宝函,第四、五、七、八重宝函,均有造像,除第八重宝函需待修复方便考证研究外,其第四、五、七重均系唐密曼荼罗造像。

    (一)第四重如意轮曼荼罗之研究  

    (1)第四重宝函的正面造像为唐密六臂如意轮观音曼荼罗。

    宝函正面主尊为菩萨形;作思惟相,通身金色,有火焰头光,身光;头右倾,着宝冠,披妙衣,颈饰项圈,竖右膝踏左膝跌坐莲花座。有六臂,以头、中、无名指持念珠,小指微屈;左上手竖肘仰掌,屈指竖持金轮;中手屈臂出前腋下,竖侧掌屈头、中指持莲花;下手伸臂下垂,手掌向左膝后按莲座。此即唐密六臂如意轮观音造像。   
 
    图像上主尊左右各有四尊,均载梳有双髻之髻冠,着妙衣,饰项圈臂钏。后二尊头光,余六尊头光、身光,双手合掌,双膝跑莲花座。前二尊双手托盘,右盘供三摩尼珠,左盘供一如意树前宝珠,右尊曲右膝置左膝上垂足,左尊曲左膝置右膝上垂足。此即唐密六臂如意轮观音曼荼罗诸尊造像。整个造像画面背后有四株菩提树(如意宝树)。  
  
    如意观世音菩萨,亦称如意轮菩萨、如意轮王菩萨,又号大梵深远,梵号缚罗耶冒地萨耶。在密教中,此尊安置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中第二尊。密号持宝金刚,为六观音中配度天部之观音。三昧耶形为如意宝珠在红莲花上。如意即如意宝珠,轮即为法轮,往于如意宝珠之三昧转法轮,故名如意轮。是以救度六道众生之苦,成就众生之愿望,赐予众生财宝福慧为本誓的一尊观音菩萨,是观音菩萨的度化。   

    如意宝珠,指世间之珍宝及出世间实相之宝,此二宝能令众生福德。法轮即转法轮之意,能令众生出生智德。

    将第四重宝函唐密六臂如意轮观音造像,对照以上经轨所说,完全契合。对照日本东密现图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第二尊绘相,亦完全契合。

    又如对照日本东密《十卷抄》、《四家钞》、《觉禅钞》、台密的《阿缚纱》中的六臂如意轮观音像,均甚相合。    

    长期以来,密教均将如意轮菩萨之六臂配于六观音及六道,即:
    右方第一思惟手,配圣观音,度地狱道;

    第二如意宝珠手,配千手观音,度饿鬼道;  

    第三念珠手,配马头观音,度畜生道;

    左方第一光明山手,配十一面观音,度阿修罗道;

    第二莲花手,配准提观音,度人道;  

    第三金刚轮手,配如意轮观音,度天道。

    上述乃表如意轮观音之六臂,能度六道众生,拔苦与乐。诸经论中,尚有多种如意轮观音之描述。  

    如意轮观音菩萨形像有二臂、六臂、八臂、十二臂等不同。其中二臂如意轮观音之像,大都为唐密之前也即杂密时期的佛相,六臂如意轮观音之像,大都为唐密之后也即纯密时期的佛相。二臂相一般都是左手持莲花,右手作说法印,或者右手施无畏,左手结与愿印置膝上,右足垂下坐盘石上。在日本,东大寺、石山寺、大和龙盖寺大体都是这样二臂的造像,以石山寺像为完整。观心寺、醍醐寺、宝生寺及神咒寺大都是六臂的造像,以观以寺像为突出。    

    此尊在日本及东南亚各国,自古即受崇拜,造像很多。在中国,如意轮观音的信仰,唐初即已开始,唐密弘传后,很是盛行。据宿白先生考察,我国敦煌莫高窟出现的如意轮菩萨总有六十,其中晚唐造像十六躯。敦煌千佛洞即留有六臂如意观音画像。同时四川大足、广元等石窟中也有如意轮造像。据丁明夷先生考察,广元千佛崖大云洞第16窟韦抗窟外西壁南上方龛,中雕六臂如意轮菩萨像,造像年代在天宝或稍后。图像与法门寺地宫第四重宝函造像基本相同。 
  
    从曼荼罗的图像上看,前二尊跪擎金盘的可能是两尊莲花部使者,一左一右。按日本《大悲胎藏普通大曼荼罗中诸尊种子标帜形象圣位诸说不同记卷三》(《大正藏图像第一卷》)载:“莲花部使者,三摩耶形为金盘上宝珠,现图在如意轮意右。两手擎金盘上宝珠。或图盘上花;山图荷,峻跪,或图平脆,身向内院,仰面瞻视之形。……私云,见图尊恐宝供养菩萨欤?禅门亦以为宝供养。”又载“宝供养菩萨,三摩耶形宝珠,私恐莲花部使者欤,现图在不空羂索之右;左手掌擎金盘上置花,或图盘上有数房合莲花,右手竖掌扶盘,或图仰掌触盘,长跪,左膝竖坐,面向内院。……”图像上前二尊与此说二尊颇相符合。可能右尊是宝供养菩萨,左尊是莲花部使者。

    然则第四重宝函唐密如意轮曼究表何种法义。根据经轨,若以如意轮观音所持这如意宝珠为本尊之修法,则称为如意宝珠法,即以如意宝珠为本尊,依之而观其行者本具之觉性同体无二,以所求现在、当来二世悉地成就之修法。此法为密教中最极深秘者,乃观想此尊之舍利,即是如意宝珠之秘法。或作如宝、如法、如去,或作如朱法、如礼,如;意宝珠即表征佛舍利,故亦称舍利法。修此法时,安置塔婆于道场中心,其中旋转盛佛舍利。(如意宝珠)之金壶,舍利表示理体胎藏界,塔娑表示智体金刚界,即诠显理智和合,胎金不二。亦即表示如如法身之真理而发菩提心;依如如寂静修行而证得烦恼即菩提之果,入于大涅槃三德秘藏海之义。佛在世时,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万德庄严。大涅槃后,粉碎虚空,全身舍利,成就常、乐、我、净涅槃四德,其德相即转色蕴成法身德,转受想行蕴成解脱德,转识蕴成般若德。第四重宝函唐密台意轮曼,即如意宝珠供养曼,以如意轮宝珠供养佛的指舍利也。因宝函即套在供养拂指舍利之金塔上。故图像跪二莲花部使者,双手擎金盘捧如意宝珠。屈膝贡跪内向瞻礼主尊如意轮观音。后六尊以主尊如意轮观音为中心,曲跪合掌顶礼供养,而主尊前亦陈设供几,置香炉等供养物,盖以供养为主的六臂如意轮曼荼罗也。与上述三种一般以息灾、增益、消罪而修如意轮法时所用的曼荼罗自然不同,据传承,此秘法无所依据之经轨。此即第四种唐密如意轮法供养曼荼罗。

    (2)第四重宝函左侧面为药师曼荼罗。    

    第四重宝函的左侧面造像为唐密药师曼荼罗,正面主尊如来形,额有白毫相,高肉髻,流出琉璃佛光两道,著主冠,被袈裟,右手执锡杖,左手捧钵于腹前。此即唐密药师琉璃光如来造像。

    主尊两侧有沙门形弟子,头光,合掌立于两侧。二胁待菩萨着宝冠,头光,身光,合掌,跌坐于莲花座上。次后二菩萨,其前有二明王,合掌侍立。主尊前有二供养菩萨,有头光,身光,单腿胡跪坐莲花座上。双手托盘献花。正前方有案台,饰案裙,上置香炉,两旁各有香宝子一枚,整个画面背后有菩提宝树。此即唐密药师曼诸尊造像。

    药师又名药师如来,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亦称琉璃光王,十二愿王,大医王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密号平等金刚,又号发生金刚。早在东晋,即在唐密未传之前,药师经法已在中国译传,即使唐官失传之后,药师经法亦一直在汉传佛教中流行,尽管显密详略不同,但迄未中断。   

    地宫唐密药师曼,中央主尊是药师琉璃光如来。主尊两侧,二沙门形合掌弟子为日光、月光二菩萨。着宝冠坐莲台上的二菩萨为观音、势至二胁侍。次后二尊为药王、药上菩萨。其前合掌之二明王,为十二神将中代表子时的宫毗罗神将及代表午时的因陀罗神将。主尊前跪坐莲花台上之二尊,既可视为二供养菩萨,亦可视为即无尽意、宝檀花二尊也。如按东密药师曼对照,则日光、月光摄为观音、势至二尊,而坐莲台之二尊即文殊、弥勒,亦是药师八大菩萨曼荼罗也。

    (3)第四重宝函后面造像为大日金轮曼荼罗

    第四重宝函的后面造像为唐密大日金轮曼荼罗。正面主尊如来形,戴宝冠,被袈裟,有头光、身光,光中流出众多金轮,双手智拳印,跏跌坐七狮子座。此即唐密大日金轮佛顶造像。

    主尊左右各四尊,前二尊单腿胡跪,有头光、身光。坐莲座。双手托盘,盘供宝珠,面向主尊,次二尊明王,合掌侍立,后四尊菩萨头光,合掌站立,面向主尊。整个画面背后是菩提宝树。此即唐密大日金轮曼荼罗诸尊造像。 

    据密教经轨解释,一字金轮佛顶,是指一字顶轮、一字金轮王、金轮佛顶王;京即以一字为真立的佛顶。此尊以种子三形尊形为名。一字者,字也。此一字中摄无量秘法,速疾成就功德超余法,摧破恶业力用胜诸佛故。得唯佛一体胜绝不共一字名也。金轮指最尊的德轮王。世间四轮王即铁轮王、铜轮王、银轮王、金轮王中,以金轮王为最尊最胜,此尊在于诸佛中亦为最胜。佛顶者,如来无见顶相之功德,即诸佛众德之顶也。地宫唐密大日金轮像与日本醍醐寺一字金轮图像相类似。

    宝函图像上的大日金轮佛面,戴金宝冠,轮*(上髟下曼)为饰,结智拳印,日轮白莲,坐七师子座,遍身光明炽盛,从光中流出金轮。主尊后左右各四尊,共八大菩萨。二尊明王表八大明王,前二供养菩萨,盘中捧宝,即表七宝。 
   
    (4)第四重宝函右侧面造像为唐密释迦金轮曼荼罗

    第四重宝函的右侧面造像为唐密释迦金轮曼荼罗。图正面主尊是如来形,额有白毫相,高肉髫,流两道佛光,著髻冠,披袈裟,有头光、身光,跏趺坐莲花台。克手置腹前,拇指与食指念合,余三指舒,施吉祥印,右手臂屈于胸前,拇指与无名指相捻,余三指舒。这是唐密释迦佛的造像。

    主尊左右各五尊,后二尊沙门形,有头光;次二尊花*(上髟下曼)冠,头光、背光,半跏趺坐莲台上,双后合掌。次四尊头光,合掌侍立。前二尊单腿胡跪,双手托盘,盘奉供物。整个画面后是菩提宝树坛场。这是唐密释迦金轮曼荼罗诸尊的造像。   

    主尊释迦牟尼佛,左手掌心向上置脐前,右手吉祥印,作应身说法相,跏趺坐莲台上,后沙门形左右侍立的二弟子为迦叶、阿难二尊者,合党坐莲台上的二尊是文殊、普贤二菩萨。文、普二菩萨之后左右二尊为金刚手、金刚藏二菩萨,之前左右二尊为观音、弥勒二菩萨。其单腿胡跪捧供盘二尊为二供养菩萨。这与经轨所述之唐密释迦曼荼罗完全相合。    

    (二)第五重宝函释迦说法曼荼罗

    (1)第五重宝函的正面造像为唐密释迦说法曼荼罗。

    主尊释迦如来,头顶流两道佛光,头光、背光,跏趺坐莲座。左手舒掌于膝侧下垂,右手当胸作说法印相。

    与第四重宝函释迦曼对照,可发现主尊右手印相及持剑天王二尊不同外,余皆相同。所以说,第五重宝函与第四重宝函的释迦曼荼罗造基本相同,是园融大小乘、圆融显密教的曼荼罗造像,盖唐密释迦如来之说法之图像。  
  
    (2)第五重宝函左侧面造像为唐密文殊说法曼荼罗

    主尊文殊菩萨,著宝冠、头光、背光,后面的月轮,放万道光明。乘狮子之背,坐莲花台之鞍。熙怡微笑,结五髻根本印。面侧向东,悯念众生之形。有罗延天等。持剑四种标志,前后三重共十七尊;有牵狮童子、菩萨、宰官人等,捧侍供物或合掌侍立,瞻仰主尊、明王、天龙八部等诸眷属围绕。  
  
    文殊经法,有一髻、五髻、六字、八字等诸种法门区别,其曼荼罗各不相同。按诸经轨,此图乃文殊曼之民图,盖唐密文殊说法之图像也。   

    (3)第五重宝函的后面造像为唐密金大日说法曼荼罗

    图中主尊大日金轮,着宝冠、头光、身光,智拳印,跏趺坐莲座。

    主尊左右各四尊,前二尊坐莲座,双手托盘,盘供宝珠。次二尊菩萨,头光、身光、宝冠庄严,半跏莲座。左尊合掌,右尊手印。次二尊,沙门形、头光、合掌侍立。又后二尊菩萨,头光、身光、合掌,关跏莲座。  

    此图主尊为金刚界大日如来。四尊菩萨为四波罗蜜菩萨。余四尊表内外四供。这是唐密金刚曼大日成身会中台曼荼罗之异图,盖唐密大日如来说法之图像也。  

    (4)第五重宝函的右侧面为唐密普贤说法曼荼罗。    

    图中主尊普贤菩萨,戴宝天冠、头光、身光、身相庄严,后面的月轮,放万道光明。乘白象之背,,坐莲花台之鞍。欢喜颜状,结根本印,面侧向南。有天等持幡幢等四种标志,前后三重共十七尊,有牵象童子、菩萨、宰官人参捧持供物,或合掌侍立,瞻仰主尊,明王、天龙八部诸眷属围绕。此图即唐密普贤说法曼荼罗  普贤经法,有普贤,普贤延命等法门区别,其曼荼罗各不相同。考诸经轨,此图乃普贤曼之异图,盖唐密普贤说法之图像也。   

    (5)第五重宝函顶面造像为唐密金轮曼荼罗。    

    中央八叶莲台安供八幅金轮,环绕珠圈。四方绘四迦陵频伽鸟。人头鸟身,趾立莲座,前后面两尊鸟手捧供状,左右两面两尊鸟合掌。四隅均莲茎上置三钴刚杵。坛外四周,均饰以蔓草绕迦陵频伽鸟。

    曼荼罗,无经轨可考。揆度其法义,中间八叶莲捧金轮,即金胎合一之义。中间金轮,象征法轮常转即金刚界大日尊。迦陵频伽鸟,为声音最优美之鸟,于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常奏法乐,演说法音。此处四方四迦陵频鸟,表示宝函下面四尊,即前侧面释迦,后侧面大日,左侧面文殊,右侧面普贤等广说种种妙法之音。象征阿*(外门内众)等四佛。总之,此为唐密大小圆融,显密圆融之诸尊说法曼荼罗造像也。可命为诸尊说法宝函。  

    (三)第七重宝函是四天王曼荼罗  

    八重宝函之第七重为唐密四天王曼荼罗造像。

    宝函每面中都有梵名錾刻于像右上角,故极易辩明宝函四面四尊为四大天王。

    右侧为东方提头赖吒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天冠、头光,著金刚甲胄,微怒形,左腿内屈,右腿外伸,胡坐二夜叉上,右手持刀,左手仰掌,小指外伸,余四指微屈,托起刀身前沿。诸夜叉执斧等武器环绕,有二天众各捧花涂于后。

    前侧面为南方毗娄博叉天王,即南方增长天王,天冠子、头光、金甲,徽怒形,左手向下执剑柱地,右手五指伸开,覆掌支右膝上,胡坐于二夜叉上。诸夜叉执箭、予等武器环绕,有一天众捧香花于后。   

    左侧面为西方毗娄勒叉天王,即西方扩目天王,金盔金甲,头光,面秀和,左手持弓,右手持箭,胡坐二夜叉上,诸夜叉执斧,矢等武器环绕,有二天众捧香花于后。 

    后侧面为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即北方多闻天王,宝冠、头光,全身甲胄,左手托塔,右手执棒,左腿伸下,右腿内屈,胡坐左尼兰婆右毗兰婆二夜叉上,另有地天在中央捧右足。前有二夜童子跪仰天王,一手扶瓶,一手奉献宝珠。诸天众捧物,诸夜叉执弓,剑等武器分两侧围绕。 

    四、秘龛五重宝函金刚界曼荼罗    
    
    在地宫后室地面的中北部约0.65米见方的口,其下挖出深约0.5米的竖坑,竖坑北部有一秘龛,秘龛呈正方形,四壁及底部均用砖砌,口宽0.28米,高0.26米,龛内进深0.28米。顶部距后室地面约0.24米,正位于后室北壁之下。

    秘龛中只有一个外用织金锦包裹的盝顶铁函,铁函内依次套置鎏金四十五尊造像顶银函、银包角檀香木函、嵌宝水晶椁、壶门座玉棺。檀香木函因年代久远,发掘时已经散架,现留有当时微雕人物像。此檀香木函与四十五尊造像银函一起覆盖于水晶椁和玉棺上,表示十大弟子仍然侍随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真身。玉棺内供放佛指舍利之金骨,就是释迦牟尼的真身,亦称灵骨。密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就是金刚界的北方不空成就佛、胎藏界的北方天鼓雷音佛,按密教曼荼罗方位,就佛指舍利安放在地宫后室北壁,正是曼荼罗的正确方位,显教谓释迦牟尼佛大般涅槃,也是头朝北,足向南,佛指舍利安奉方位,也契合显教义。 

    覆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正是鎏金四十五尊造像银宝函。宝函正南有“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一行錾文,宝函底部有“大唐咸通十二年十月六日,遗法弟子比丘智英于公元871年专为唐懿宗皇帝盛放佛指传舍利而敬造的,是名符其实的“真身宝函”,应据此定名为“真身宝函”。

    真身宝函四十五尊造像分为五面。盝顶一面有二十五尊造像,四周侧面各为一面,每面均有五尊造像,以顶面为中面不动,将前后左右四个侧面往上揭开而平展之。此四十五尊造像,乃金刚界根本成身会曼荼罗。    

    顶面方坛内为金大日及四波罗密,内四供曼荼罗。方坛外为外四供、四摄、四大神、四明王曼荼罗。    
    
    以錾刻有“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为前侧面的方坛为西方无量寿如来及其四亲近菩萨的曼荼罗。

    右侧面为南方宝生如来及其四亲近菩萨的曼荼罗    

    后侧面为东方阿*(外门内众)如来及其四亲近菩萨的曼荼罗

   左侧面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及其四亲近菩萨的曼荼罗

    (一)顶面唐密中台方坛内为金刚界大日如来、四波罗密、内四供养曼荼罗

    大日如来,为密教供奉之本尊与最上根本佛。位于五佛中央,现菩萨形,身呈白色,戴五智宝冠,结智拳印,结跏跌坐于七狮子座。  

   四波罗密菩萨,位于金刚界曼荼罗中央大月轮中,大日如来前后左右之四亲近菩萨。呈现女形,司掌定德,与司掌智德之四佛相对。前为金刚波罗密菩萨,左为宝波罗密菩萨。后为法波罗密菩萨,右为羯磨波罗密菩萨。 

    内四供养:内院之四供养。又作内四供、内供养、内供。在金刚界曼荼罗金刚轮内四隅之嬉、*(上髟下曼)、歌、舞四菩萨。系由中央大日如来心中流出以供养四佛者。(二)顶面唐密中台方坛外四供、四摄、四大神、四大明王曼荼罗

    外四供养,外院之四供养,与“内四供养”相对。即密教金刚界曼荼罗外院四隅之香、华、灯、涂等四位菩萨。又称外四供、外供养。外四供养,乃四方如来所流出以从养中央大是如来之菩萨。即:(1)东方阿*(外门内众)如来流出黑色香菩萨,又称金刚焚香菩萨,持香炉。(2)南方宝生如来流出浅黄色华菩萨,又称金刚花菩萨。(3)西方阿弥陀如来流出白色灯菩萨,又称金刚为菩萨。(3)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流出青色涂香菩萨,又称金刚涂香菩萨。  

    四摄菩萨,略称四摄。意为摄引众生之四菩萨。指位于第二院四方金刚钩菩萨、金刚索菩萨、金刚锁菩萨、金刚铃菩萨等四位。   

    四大神,指密教金刚界曼荼罗成身会四角之地,水、火、风四神。又称四执金刚神。即围绕五大月轮,抱持大圆轮,头出于四隅者。为地神、水神、火神、风神四神。

    五大明王,又作五大尊、五忿怒、五部忿怒。即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军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与金刚夜叉明王。

    (三)顶面变唐金刚界曼荼罗宝珠、宝生草及三股金刚杵界道   

    金刚界成身会之界道为三股金刚杵饰以宝草。以三股金刚杵为界道,故称金刚界。每边界道有三金刚杵,四周共十二枚三股金股杵。 

    顶面及四侧面五个方坛,如东密曼荼罗之五轮,五轮四隅之宝珠,是自宝珠雨世出世间的财物而表示供养之义。

    (四)后侧面为唐密东方阿*(外门内众)如来及四亲近曼荼罗

    东方阿*(外门内众)佛,意译不动佛、无动佛等,位于五解脱轮中之正东月轮中央,前方为金刚萨埵,右方为金刚王菩萨,左方为金刚爱菩萨,后方为金刚喜菩萨。形像为黄金色,左手作拳安于脐前,垂右手触地。

    (五)右侧面唐密南方宝生如来及四亲近曼荼罗

   宝生如来为金刚界五佛之一。位于金刚界曼荼罗成身会等之五解倍轮中,正南方之月轮中央。为五部中之宝部所摄,主五智中之平等性智。前方为金刚宝菩萨,右方为金刚光菩萨,左方为金刚幢菩萨,后方为金刚笑菩萨。

    (六)前侧面唐密西方阿弥陀如来及四亲近曼荼罗    

    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意译无量寿。在金刚界曼荼罗中,称为受用智慧身阿弥陀如来,居于西方月轮之中央,其身黄金色,结三摩地印。其四亲近菩萨为;金刚法菩萨;金刚利菩萨、金刚因菩萨、金刚语菩萨。  
  
    (七)左侧面唐密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及四亲近曼荼罗

    不空成就佛又作不空成就如来。金刚界五佛之一。位于金刚界曼荼罗五解脱轮中北方月轮之中央。表五智中之成所作智,亦为五部中业部之主尊。在成身会中,不空成就如来身呈金色,左手结拳印,安置膝上,右手舒覆五指当胸,跏坐莲花,其四方安置金刚业、金刚护、金刚牙、金刚拳等四菩萨。    
   
    五、中室捧真身菩萨曼荼罗

    (一)捧真身菩萨曼荼罗概述 

    地宫中室的鎏金珍珠装捧真身菩萨,是唐懿宗李漼于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十一月十四日其三十九岁生日为供养佛舍利而敬造的。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在迎送佛舍利时,此尊捧真身菩萨捧着佛之金骨真身一并请入地宫,永为供养。

    捧真身菩萨发现时位于地宫中汉白玉灵帐后,菩萨高髻,头戴花*(上髟下曼)宝冠,上身袒露,臂饰宝钏,双手捧着放置錾刻发愿文的鎏金银匾荷叶盘,下着羊肠大裙,双腿左屈右跪于莲台上,通身装饰珍珠璎珞,花*(上髟下曼)冠边缘串饰珍珠,冠中顶供化佛。荷叶盘上发愿文匾呈长方形,有匾栏,长11.2,宽8.4厘米,栏上贴贴饰十六朵宝相花,衬以蔓草,内饰联珠纹一周。匾上錾文一行六十五字:“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伏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咸通十二年辛卯岁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延庆月记”,匾两侧以销钉套环与护板相连,边缘饰一周类似杵纹的吉祥草叶,内外缘各饰联珠一周,护板中镂空成三钴金刚杵,四周衬以缠枝蔓草,莲座呈钵形,顶面八曲,边缘联珠,顶面与底面均錾有梵文,腹壁由上至下饰四层仰莲,每层瓣上两层莲瓣各有一尊像,两侧衬以缠枝蔓草。腹壁一周分别錾刻持剑、执斧、托塔、拄剑的四大天王,余白处錾三钴金刚杵。覆莲座双层覆体形,外层上部饰一周八瓣覆莲,每瓣内各錾一梵文;中部一周錾八大明王,均有背光;座下有立沿,饰联珠纹与莲纹一周。内层中心錾十字三钴金刚杵,两侧各有一行龙,并衬以流云纹。  
  
    捧真身菩萨为吉祥天女类的造形。吉祥天、音译作室利摩诃提毗,亦名摩诃室利,又称吉祥天女、吉祥功德天、宝藏天女、第一威德成就众事大功德天。本为古印度神话中之神,系那罗延天之妃、爱欲神之母。后与帝释、摩醯首罗、毗湿奴等诸神,一并为佛教所承摄,成为佛教之护法天神及施福德之女神。早期印度佛教传说此天系毗沙门天之妃,其父为德叉迦,母为鬼子母神。此天之异名众多,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释尊在极乐世界说十二名号,此经呼吉祥天,亦以菩萨称之,可见捧真身菩萨虽是模拟吉祥天女造像,也可称为菩萨。大吉祥天女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举出一百0八种名称。考其形像,诸经轨说法不一,一般多作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结施无畏印,《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吉祥天女品》特别赞叹此尊之功德,金光明最胜王经会与吉祥悔过会均以此尊为主尊。以此天为本尊而忏悔罪过之修法,称为吉祥天女法,修此法所用之曼荼罗称为吉祥天曼荼罗。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第十》说此尊身相为端正红白色,二臂,身着种种璎珞,环钏、耳珰、天衣、宝冠,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结施无畏,坐于莲台,左有帝释天散花供养如天女之像,背后各有一七宝山,天像之上有五色云,云上有六牙白象,象鼻卷着玛瑙瓶,瓶中装有各种宝物,宝物倾灌入功德天顶止之灌。天神背后有十叶宝盖,盖上供养着诸天伎乐散花。像底下右边有咒师,着鲜白衣,手持香炉,胡座供养,坐于白素羂上。捧真身菩萨即依吉祥天经轨法义而造像。在唐代,金光明最胜王经已广为流传,吉祥天之信仰亦较普遍。金光明经叙述由四天王之镇护国家和现世利益之信仰,为朝野所重视。金光明经与法华经、仁王护国经历来为镇护国家三部大经之一。因而捧真菩萨的造像取法于大吉祥天女的造型,其莲台束腰錾刻四大天王,不但契合“发愿文”中的祈祷词:“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的镇护国家思想,而且与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的曼荼罗法义相应。因此尊之表示,一是供养,二是护国,三是忏罪消灾,四是增福延寿。佛菩萨像作为供养品,这还是第一次在地宫中发现,这也是唐密曼荼罗特别是在佛舍利供养曼荼罗中最突出的特点。

    或曰:此捧真身菩萨乃唐懿宗李漼皇帝自身的象征。因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曾记载唐高宗李治“令造朕等身阿育王像”。以此先例推论以李漼为兰本而造捧真身菩萨像,此说固有一定的道理,有排除造像者可能考虑到此一因素,但缺乏充足的事实根据。

    捧真身菩萨的莲台座为一金胎两部融合的大曼荼罗,莲座呈钵形,钵乃本师释迦牟尼佛之三昧耶形。密教两部大法曼荼罗融合于显教本师文佛三昧耶钵之内,不但具有金胎不二之密义,而且显示显密圆融之深旨。可见造此尊曼之阿阇黎,乃深明苏悉地法要之大阿阇黎也。而在唐代传承苏悉地法门者,只有善无畏——惠果一素,由此可以例证,青龙寺惠果的唐密在皇室内道场——法门寺地宫供养舍利的内道场已有充分的发挥。

    (二)金刚界五方五佛、大日如来三身陀罗尼、四波罗密、内四供、外四供、四摄之曼荼罗、十六大菩萨生、四大天王

    密教诸尊互有大、三、法、羯四种曼荼罗。以五大之色画十界有情之当相,为大曼荼罗。画诸尊表示本誓标帜之物,名三昧耶曼荼罗。书写全显诸尊内证三摩地功德之梵字,即种子,名法曼荼罗。羯摩为事业义,通涉以上三种曼荼罗。以上三曼动作起来,即羯摩曼荼罗。种子曼荼罗即法曼荼罗。    

    莲座顶面刻金刚界五佛种子曼荼罗,参照日本京都高山寺藏本《两界种子曼荼罗》及阿叉罗贴卷第五《两界种子曼荼罗》以及日本东密台密诸多有传承的金刚界种子曼荼罗图像,其大都是一样的,所不同者,主要是方向、方位的规定法则有所不同,日本东密台密曼荼罗的图像,金刚界曼荼罗以主尊之下为东,胎藏界曼荼罗以主尊之上为东,而此唐密五佛种子曼荼罗则以主尊之左为东,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定方位的传统,也恰好显示唐密中国化之特点。 
  
    莲座底面,沿圆周錾有大日如来三身梵文咒轮,此梵文系古梵文,即天成体梵文未形成体系前之梵文,天成体大约创立于公元1000年左右,此古梵文较杂,有公元300—500年之梵文,也有公元500—600年之梵文。  
  
    莲座腹壁由上至下为四层仰莲瓣,上两层莲瓣内各有一尊相,此即金刚界根本成身会四波罗密、内外四供、四摄之曼荼罗。上第一层莲瓣之八尊为四波罗密菩萨及内四供养菩萨,上第二层莲瓣之八尊为外四供养菩萨及四摄菩萨。按金刚界曼荼罗成身会塔中三十七尊,包括:  

    (1)五佛:即大日如来、阿*(外门内众)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无量寿)如来、不空成就如来。莲台顶面的五佛种子曼荼罗即表五佛。    

    (2)四波罗密菩萨,乃大日如来之四亲近,由大日如来所生,表四佛之定德,即金刚波罗密菩萨、宝波罗密菩萨、法波罗密菩萨、羯摩波罗密菩萨。此四波罗密菩萨分别为阿*(外门内众)、宝生、阿弥陀、不空成就等四佛之能生养育之母。

    (3)十六大菩萨,即:  
  
    ①阿*(外门内众)如来之四亲近:金刚萨埵、金刚王菩萨、金刚爱菩萨、金刚喜菩萨。    

    ②宝生如来之四亲近:金刚宝菩萨、金刚光菩萨、金刚幢菩萨、金刚笑菩萨。

    ③阿弥陀如来之四亲近:金刚法菩萨、金刚利菩萨、金刚因菩萨、金刚语菩萨。   
 
    ④不空成就如来之四亲近:金刚业菩萨、金刚护菩萨、金刚牙菩萨、金刚拳菩萨。

    (4)八供养菩萨,有内外之分:

    ①内四供养菩萨:金刚嬉菩萨、金刚*(上髟下曼)菩萨、金刚歌菩萨、金刚舞菩萨。   
 
    ②外四供养菩萨:金刚香菩萨、金刚华菩萨、金刚灯菩萨、金刚涂菩萨。   

    内四供养乃大日如来为供养四佛而流出者,外四供养乃四佛为供养大日如来而流出者。

    (5)四摄菩萨,乃从大日如来心中流出,将一切众生引入曼荼罗,表授给果地之法的化他之德,即:金刚钩菩萨、金刚索菩萨、金刚锁菩萨、金刚铃菩萨。  
 
    有关三十七尊之出生,经说不一,兹不繁举。但依《秘藏记》所载,内四供养乃四佛为供养大日如来所流出者,外四供养乃大日如来为供养四佛所流出。又十六大菩萨主慧德,故称慧门十六尊;四波罗密、八供、四摄等十六尊主定德,故称定门十六尊。据此因将上两图名为金刚界定门十六尊曼荼罗。    

    莲座上部第三层第四层仰莲瓣也都是每层八瓣,一瓣一尊,因容积太小,仅以线条示意,并未刻出图像,显而易见,这十六尊就是四佛的四亲近,共十六大菩萨,表示慧德,称为慧门十六尊。 

    八叶莲瓣乃胎藏曼荼罗中央之三昧耶形,而刻奉金刚界中央诸尊于八叶莲瓣上,说明不二,也证明此尊捧真身菩萨之造像为金胎合曼之造像。    

    无论显教密教,都以四天王为护法天王,为外护金刚。四天王在东密胎曼中,居于外金刚部院,实为最外院。此最外院,乃以八方天等护持密教之诸天而成立之曼荼罗,画于最外之四方。八方天之组织,就四天王天来说,北方为毗沙门天,南方为增长天,西方为广目天,东方为持国天。在金曼中,成身会经文未说及外金刚部,所以西藏桑耶寺壁画就未画外金刚部诸天。但弘法大师请去的金曼,则均画有外金刚部,论者谓本于降三世品之所说而加画的。因此,画于根本成身会金刚畔最外之请天,称为金刚部。四天王在此外金刚部二十天分为五类天中,居于地居天,且独以毗沙门天来表示。在捧真身菩萨唐密曼荼罗中,即在仰莲座与覆莲座套接中间的腹壁上,环壁一周分别錾刻执剑、持斧、托塔、柱剑的四大天王像。此四大天王,上承仰莲座金刚界曼荼罗中央作为外护,亦即金刚界曼荼罗的外金刚部,下盖覆莲座胎藏界曼荼罗中央作为外护,亦即胎藏界曼荼罗之最外院。

    腹壁刻有四天王像,现展示略说如下:

    四天王,系欲界六天王中之第一,天处之最初。又称四大王众天、四天王天、四大天王众天。佛教之世界观中,于须弥山之第四层,有一山名由犍陀罗,山有四头,四天王及其部众各居其一,各镇护一天下,故称护世四天王、四镇,其居所则称“四王天”。四天王即东面之持国天、南方之增长天、西方之广目天、北方之多闻天。四王天与仞利天合称为四王忉利。

    (1)东方持国天王,即提头赖吒天,持国天,持国,又作治国天、安民天、顺怨天。  

    此天王护持国土,安抚众生,故称持国天,又称东方天。四天王之一,十六善神之一。此天王住于须弥山东面半腹之由乾陀山,守护东方国土,为护世之善神。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轨供养法载,东方持国大天王,其身白色,持琵琶,守护八佛之东方门。

    (2)南方增长天王;即毗楼勒叉天,增长天,增长,又作毗留多天、毗楼勒叉天等,乃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十六善神之一。又称南方天。住于须弥山之南面半腹之善见城中,常时观察阎浮提之众生,率领薛荔多等鬼神,守护于南方,能折伏邪恶,增长善根,为护法之善神。    

    四天王之信仰,自古以来极为盛行,中国或日本均存有许多遗品,其形像亦各有不同。如河南省洛阳千样庵存古阁中央后壁五尊佛之左侧为仁王像,右侧即为天王,另有一夜叉相随,浙江省天台山万年寺山门中,即置此天王于东北隅,手持琵琶。太白山天童寺天王殿之像,手持剑;普陀山普济寺天王殿之像,手持蛇;普陀山法雨寺天王殿之像,手持伞;湖北省武昌宝通寺天王殿之像,手持伞及塔;汉阳归元寺天王殿之像,手持琵琶,其位置均在西南隅。北京昌平居庸关所存者;为元代中期之作品:两手按剑,曲右足由善鬼捧之,伸左足踏于怪鬼上,其构图颇为雄壮,带有藏传佛教色彩。又日本奈良东大寺、兴福寺及大和法隆寺等,亦存有甚多增长天王之雕像杰作。

     (3)西方广目天王,即毗楼博叉天、广目天,又作恶眼天、丑目天、杂语主天,或非好报天。为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十六善神之一。住于须弥山西面半腹,常经净天眼观察阎浮提之众生,乃守护西方之护法善神,又称西方天。司掌处罚恶人,令起道心。    

    在中国,广目天王之造型有多种,如北京居庸关西南壁上所刻者,右手执蛇,屈左手按于胸前,左脚踏于恶鬼背上;左侧立有裸体胁侍,持金刚杵。又于敦煌莫高窟所发现者为著色绢本,形像为身披中国式革制甲胄,以天衣、金具饰体,右手持剑,左手支持剑中央,两足踏于夜叉之上。    

    (4)北方多闻天王,即毗沙门天、多闻天,又作普闻天、种种闻天。为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乃阎浮提北方之守护神。住于须弥山第四层之北面。率领夜叉、罗刹等二神众兼守其余三州。由于时常守护道场,听闻佛法,故称多闻。此多闻天王为印度及西域地方所信奉,然有时亦被视为战胜之神而受到尊崇。一般之形像呈神王形。除为十二天像之一外,亦被单独尊崇。又因能赐予福德,故亦为七福神之一。    

    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二所举,可知于阗国对此天之信仰极盛。又据宋高僧传卷一所载,我国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亦盛行信仰。另于敦煌莫高窟中,有绢本著色之毗沙门图出土。在日本鞍马寺中藏有左手托额秘佛,此即为密教传入后,被视为单独一尊神而受到尊崇之例。另收藏于教王护国寺之多闻天像(唐代作),相传本为守护王城而置于罗城门之楼上;其形像为西域式,头戴多角形冠,身披坚韧皮革甲胄。又日本嵯峨棲霞寺(清京寺内)藏有另一遗作,此外,多闻天王之形像,尚有双身四臂;十臂等多种。

    (三)胎藏界中台八叶种子曼荼罗之研究    

    莲座下部呈双层覆钵形,外层上部一周系八瓣莲,每瓣内各錾一梵文,莲座下部覆莲瓣即胎藏界中台八叶种子曼荼罗。除中央主尊胎大日外,八叶莲之主尊为四佛四菩萨。此八瓣中之梵文,即为胎藏界中台四方四隅的四佛四菩萨的种子字。

    胎藏界有十三大院;中台为八叶莲。大日如来住中台,四佛四菩萨住八叶。八叶莲华,表众生八瓣肉团心,示阿字本不生,显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理趣。中台八叶为胎藏界曼荼罗的总体。表示因位的九识,与金刚界表示果位的五智相对。胎大日为第九庵摩罗识,宝幢为第八阿赖耶识,开敷华为第七末那识,阿弥陀为第六意识,天鼓雷音为前五识。此九识即本有的五智,第九识即法界体性智。第八识即大圆镜智,第七识即平等性智,第六识即妙观察智,前五识即成所作智。五智是本有之果,对此本有之果的本有因行,为四隅的普贤、文殊、观音、弥勒四菩萨。普贤菩萨表净菩提心,是大圆镜智之妙因,故在东南隅而对宝幢佛;文殊菩萨表第一义空的妙慧,能断第七末那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烦恼差别之执,是平等性智之妙因,故在西南隅而对开敷花王;观音表莲华三昧,以同体大悲,鉴众生之机,随宜解脱苦恼,是妙观察智之妙因,故在西北隅而对阿弥陀;弥勒表大悲三昧,随众生希愿而与之喜乐,是成所作智之妙因,故在东北隅而对天鼓雷音。如是之妙因妙果,乃本有之因果,故离因果而不违于因果。胎藏界之五佛,与金刚界之五佛,不一不异。相传日本山门慈觉大师前唐院之本尊两部曼罗中胎曼荼罗,于胎八叶之五佛,画金之五佛,(金大日结法界定印),即就本有修生,约其法体本来不二故。地宫唐密胎曼中台八叶种子字,上承金曼五佛种子字,也同样表此法义。  
 
    (四)八大明王曼荼罗之研究  

    莲座下部的内层上部,环周也是八瓣覆莲,每瓣内各錾有一尊明王像。

    按东密、台密所传承的胎藏界曼荼罗,不论是十二院说还是十三院说,即不论是第十二外金刚字还是第十三四大护院,均无八大明王之说及其图像。八大明王系出自达摩栖那所译《大妙金刚大甘露军荼利焰*(上髟下曼)炽盛佛顶经》(略称大妙金刚经)。达摩栖那乃晚唐中天竺高僧,密教的大阿阇黎,与智慧轮大阿阇黎同住长安译经,惜无传记详考。《大妙金刚经》说大日如来入三摩地,变法界为八辐轮,自坐其脐中,而现佛顶轮王像,又化出八方八色轮八佛顶及七宝。经又说八大菩萨各现作金刚明王。如经说,八大明王与八大菩萨之关系及其形像如下:

    1.降三世明王——金刚手菩萨:青色,口现二牙,阿吒吒笑声,左手掷五股杵。    

    2.大威德明王(六臂六头六足金刚)——妙吉祥菩萨:青黑色,齿咬下唇,竖眉目,手持剑。   
 
    3.大笑明王——虚空藏菩萨:灰黑色,大笑形,口现二牙,左手青捧,右手索。

    4.大轮明王——弥勒菩萨:黄色,右手八幅轮,左手独股杵。

    5.马头明王——观音菩萨:碧色,举右手执莲花作打势,左手军持。  

    6.无能胜明王——地藏菩萨:黄色,右手执杵,左手印。

    7.不动明王——除盖障菩萨:青色,右手剑,左手索。

    8.步掷明王——普贤菩萨:虚空色,右手旋盖,左手金刚杵。  
  
    在八大明王之前,有五大明王,即以不动明王为中心,将降三世、军荼利、大威德、金刚夜叉为东、南、西、北,统称五大明王。不空三藏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及陀罗尼念诵仪轨中,始将金刚波罗蜜、金刚手、金刚宝、金刚利、金刚药叉诸菩萨之变化身称为威怒不动金刚、威怒降三世金刚、威怒甘露军荼利金刚、威怒六足金刚、威怒净身金刚,实为五大明王。后来台密在传承中,以乌枢瑟摩明王(秽积金刚)代金刚夜叉明王,又有以秽积代不到,军荼利代大笑的,因而五大明王与八大明王又相交叉代置。《大妙金刚经》曾由惠运请去日本,自有传承。但现图曼荼罗已无八大明王造像例,只有日本京都醍醐寺藏本的宗实本与良庆本两种白描图像。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已论及达摩西那《大妙金刚经》:“其出生诸尊之相,颇似金刚界品,八幅八尊,颇类胎藏八叶,乃见兼胎金之两意,菩提流志及不空译一字佛顶经等之变化也。”地宫唐密八大明王曼荼罗不但融兼胎金两部,而且杂糅诸尊明王,这些都可证明达摩西那与智慧轮一样,均属善无畏大日经系来自中天竺杂密传承的系统,造此尊像的设计阿阇黎也属此一传承系统,似较合理。如果地宫唐密覆莲瓣八大明王造像确系根据《大妙金刚经》而加以变化者,则造像完成于唐咸通十二年,即公元871年,那么《大妙金刚经》译出年代至少不会晚于公元871年,或许应该更早一些,这也可旁证达摩西那、智慧轮及造此像之大阿阇黎曾互有传授或交流。此事尚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密教晚期的明王像,大都是忿怒像,而且大都坐兽座或踏诸天夜叉,而地宫唐密明王曼荼罗像,可分两种:一种坐莲座,一般现菩萨相,坐莲座即显不其为内证之法身如来;一种坐石座或兽座,坐石座即显示其教令轮身之法门也。覆莲瓣八大明王曼荼罗,中间四尊均坐莲座,两侧各两尊,均坐石座,如依《大妙金刚经》所说,八大明王像应坐莲台上,这种形式皆以摄三切佛顶轮王曼荼罗为基础而画的,其中大笑明王为军荼利明王之异名。但唐曼莲瓣上的八大明王造像,如上所说,已杂糅诸尊明王,故与醍醐寺白描图像并不相同。醍醐寺宗实本与良庆本均记有“保安元年七月廿六日以前唐院传本令写了”等语。日本保安元年为公元1120年,莲座图像刻于公元871年,比日本两白描图像要早249年。又如真身宝函顶面内坛外的四摄、外四供养等八尊均坐莲座,四大神及四大明王等八尊均坐石座。此宝函定门十门尊的造像都是一面二臂像,只有大威德一尊是六面像。而捧真身菩萨莲座覆莲瓣的八大明王造像,内四尊坐莲座,外四尊坐石座。有三尊是一面,余五尊均多面,且八尊都是多臂。凡此均可考究明王造像及八明王曼荼罗演变之源流及其同异也。

    唐曼不动明王:本尊坐石座,一面六臂,顶上七髻,发竖立,右腿下垂,左腿右盘。右手持三股杵、剑、钩,左手持伞盖,手殳珠,背负猛火。    

    不动明王,梵文音译为阿遮罗囊他。明王的名称原系印度教湿婆神的异名,后为佛教所采用,并对其赋予如来使者之性格,后来更成为大日如来之使者及真言行者之守护菩萨。《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第9卷最早说明不动明王为右手剑、左手索之形状。不动明王如来使者乃手拿慧刀、羂索;发垂右肩,现威怒身,身周有猛焰,安住盘石上,额际有水波之相,是十足童子形,此形态乃最初不动明王之形态,也是最基本的相貌。后来,这同一相,发展出现多面多臂异像。亦有从仪轨而来之密教图像,但经自由创作之杰作为多。 

    唐曼大轮明王,本尊坐石座,一面六臂,右腿下垂,左腿右盘。右手持三股杵、珠索,左手持轮,伞盘、印、背负猛火。

    大轮明王,又作大轮金刚。乃菩萨示现之忿怒身,即以消除一切业障、越法,以清净圆满戒品为本誓之明王。为密教八大明王之一。大轮明王被认为与绕发心转法轮菩萨同体,有排除一切障碍的法力,其像容并未在《大轮金刚法本轨》中有所说明,反在《大妙金刚大甘露军荼利焰炽盛佛顶经》中叙述。据《大妙金刚经》载,其形像遍身黄色,放大火,右手持八辐金刚轮,左手持一独钴之金刚杵,左脚竖立,坐莲花座。种子为三昧耶形为轮。其真言为:日罗。在《曼荼罗集经》中,有此尊之曼荼罗图。   

    唐曼马头明王,本尊坐莲花座,三面六臂,首顶化佛,跏跌坐,右手持钩,经一头印,持花,左手持轮、钩、花,背负猛火。   

    以马头尊为明王者,依大妙金刚经,作为八大明王之一尊,而此尊像之仪轨即是以马头明王之名表出者。有时又称之为马头大威怒王或大力持明王。马头明王系莲华部忿怒尊。作为观音仪轨,早已载于《陀罗纪集经仪轨》中,然其他经典中也有以马头金刚名表之者,盖因此尊具有观音与明王两重性格之复杂性。

    马头观音,为八大明王之院第一行第七位,又作马头大士、马头明王、马头金刚明王。俗称马头尊。密号为噉金刚、迅速金刚。与摩诃止观所说六观音之师无畏观音相配,乃畜生道之教主。以观音为自性身,现大忿怒形,置马头于顶,为观自在菩萨变化身之一。以慈悲心重,故摧灭诸魔障,以大威轮日照破众生之暗螟,噉食众生之无明烦恼。其形像有三面八臂、四面八臂、三面二臂、一面四臂等多种。   

    唐曼步掷明王,本尊坐莲花座,三面八臂、跏跌坐,右手持三股杵、钩,结与头印,左手持斧、花、索,前双手合掌,背负猛火。 

    步掷明王:八大明王之一。又作步掷金刚。全称步掷金刚明王。据《大妙金刚大甘露军荼利焰*(上髟下曼)炽盛佛顶经》载,此明王系普贤菩萨之化现,右手持一旋盖,左手握一金刚杵,遍身作虚空色,放火光焰。步掷朋王济度六道,有使罪人发现其菩提心及降伏恶魔的力量。

    唐曼无能胜明王本尊坐莲花座,三面四臂,跏跌坐,右手持三股杵、剑印,左手持戟、钩。背负猛火。   

    无能胜明王:无能胜,音译阿罗尔多,又称无能胜菩萨。为密教八大明王之一。位居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之中尊释迦牟尼佛左边。盖此明王乃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成道时,以明咒力降服魔军,退治障碍之尊。  

    大威德明王:本尊坐石座;三面六臂,右腿左盘,左腿垂下。右手持剑、矢、刀,左手持钩、弓、索。背负猛火。

    唐曼大笑(军荼利)明王:本尊坐莲花座,一面八臂,跏跌座,右手持刀、钩、三股杵、印,左手持钩,刀索、印。背负猛火。

    军荼利明王又名军荼利夜叉、大笑、甘露军荼利、吉利吉利明王。为配在五大明王南方的尊,而此尊明王早在第七世经中叶便已载于阿地瞿多所译之陀罗尼集经中,为五大明王中较早成立者。军荼利明王被认为系排除障碍之王,又被认为辟除了迦之王;也有认为其是支配欢喜天之王。其特征在手足间有众蛇围绕,此诸蛇表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之意。其像容有四面四臂及一面八臂。    

    大威德明王:本尊坐石座,三面六臂,右腿左盘,左腿垂下。右手持剑、矢、刀,左手持钩、弓、索。背负猛火。    
    大威德:音译阎曼德迦,此尊能降服阎魔,解除众生之缚。为密教五大明王之一。又作持明金刚、圣焰紧德迦威怒王、焰曼威怒王、大威德明王、降阎魔尊,摩德迦明王、六足尊。位于五大明王中之西方,为阿弥陀如来之教令轮身,其自性轮身为文殊师菩萨。其民像极多。

    唐曼降三世明王:本尊坐后座,三面八臂,右腿左盘,左腿垂下。右手持三股杵、矢、刀,左手持钩、弓、戟,前双手交叉掌。背负猛火。

    胜三世明王音译怛隶路迦累惹耶。又作降三世明主、三世胜明王、圣三世明王、胜三世金刚,或称金刚迦罗。
 
    为密教胎藏界曼荼罗持明院之明王,密号最胜金刚。主摧灭惑障之果德。与降三世明王系同体异名。估胎藏蚧现图曼荼罗持明院分别绘不降三世、胜三世二尊,恐系因大日经及大日经疏将“降三世”及“胜三世”二语词混用之故;而曼荼罗所绘二臂之胜三世系依大日经,八臂之降三世则为依其亿经轨而来。

    八大明王的排列次序,依大妙金刚经所说,应是:

    降三世、大威德、大笑、无能胜、步掷、马头、大轮、不动。

    显然,两个排列次序并不完全相合。一个可能是,唐曼次序如经说次序一样,现在不一致,是錾定错了。一个可能是錾定未错,那唐曼的次序不与经合,当是另一传承了。这个问题,还可研究。   

    此尊捧真身菩萨究竟是何人为皇帝设计造像,现无记载可考。但制造的时间,则在发愿文中明确记载为“咸通十二年辛卯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延庆日记”,即公元871年十一月十四日。在迎送佛指舍利的供养品中,最重要的两件供养品,一是此尊捧真身菩萨,另一就是覆盖真身舍利的鎏金四十五尊造像顶银宝函。这个银宝函正面有“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一行錾文。宝函底部又有“咸通十二年十月六日,遗法弟子比丘智英,敬造真身舍利宝函,永为供养”的錾文。说明银宝函制造的时间为咸通十二年十月六月,即公元871年十月六日,同制造捧真身菩萨,可说是同一时间,都在咸通十二年(871),只是银宝函早于捧真身像一个多月时间罢了。两件供养品都是为皇帝供养舍利敬造的,也都是皇室御用的文思院制造的,这其间就必然存在着整体组织与总体设计的内在联系。这从银宝函錾刻的四十五尊造像为金刚界成身会曼荼罗,捧真身菩萨莲座上部錾刻金刚界成身会中台曼荼罗这一事实上,可得证明。这两件最重要的供养品,极有可能都是一个人设计的,换句话说,也是遗法弟子比丘智英为皇帝敬造的。但为何又未刻名呢?智英已无传记可考,但称遗法弟子,可见也是密教大阿阇黎,是否就是智慧轮的遗法弟子,尚难定论,但属于惠果——智慧轮传法一系,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 
   
     六、结    论  

    曼荼罗是佛教密宗汇集佛和菩萨以实现修法“即身成佛”的道场,其负载的文化艺术要比其他佛教宗派丰富得多;于是从古到今,世俗世界无缘得见,神秘其测。法门寺地宫唐代密教的最高法界,是唐密的最后和最高集合,表现了汉地密宗的一脉传承和与日本东密、台密的渊源,全面体现了内道场和祖庭的历史地位,佛教在印度传承1800年历史,前期(原始部派佛教)中期(以中观瑜伽行派为代表的大乘佛教)各占600年,后期600年是密乘佛教,也是印度佛教发展的最后最高阶段。密教传入中国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至隋的杂部密教的初期、唐宋正纯密教的中期和唐宋以后至今的藏传密教的晚期等三个阶段,而汉地密宗在晚唐五代以后渐渐无闻。唐玄宗开元年间,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来华,将印度正纯密教传入中土,密宗从此独树一帜,极一时之盛,善无畏被唐玄宗尊为国师教主,传授胎藏界为主的密法。后金刚智传授以金刚界为主的密法。而不空受玄宗、肃宗礼遇,兼溶“金胎两界”,传于惠果。惠果为代宗、德宗、顺宗三朝国师,尽得两部真谛又创制两部曼荼罗绘画法与金刚密号,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与印度密教有别的具有中国特点的唐密体系,实现了中国密教发展的最高阶段,而活跃于唐宣宗、懿宗、僖宗三朝的密教高僧智慧轮,则是唐王朝最后一次迎佛骨和法门寺地宫佛舍利供养曼荼罗世界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惠果主持青龙寺,广传密法于中国、日本、朝鲜、印度、印度尼西亚,为日本真言宗的祖庭祖师。智慧轮主持大兴善寺,兴密宗为护国道场。法门寺地宫面世,为我们揭示了自不空、惠果到智慧轮一脉相承的唐密真面目,展现了密宗三寺之间的相应关系,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佛教文化信息。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等级之高,供施之隆重、设计之周详,显非寻常。地宫《志文碑》上,有“先朝结坛于塔下”之句研究结果也表明,地宫布置“三影一真”的舍利供养中心,按照“坛结塔下”的即定仪轨而铺陈,诸多精美绝伦、品类繁杂的奇珍异宝,秩然有序地予以陈放,结集为内道场舍利供养曼荼罗世界,具有鲜明的唐密文化内涵,由此才派生出它的文物、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同时,地宫内来自青龙寺、大兴善寺的法物,证实两寺内这些继承唐密两部大法的高僧大德,共同参与策划组织法门寺地宫佛舍利供养曼荼罗世界,更进一步表明佛舍利供养确为唐密供施的最高法事。

    综上所述,这次法门寺地宫佛舍利供养曼荼罗世界的发现,应视为法门寺历史文化发掘的重要步骤;其成果等同于一九八七年四月地宫的初步发掘,确为我国佛教考古的重大发现,至此,可以说我们真正走到了法门寺佛教文化的最高殿堂,在这个步步登高的无尽华严世界中,象征四海水的阏伽瓶。象征三千大千世界的描金檀香木金银山,象征佛教最高权威的鎏金十二环大锡杖等,结坛有序,位置准确。同时唐僖宗金银茶具的茶供养,波斯、东罗马等国的琉璃供养,唐皇帝后的头发和衣物供养等,都置身于由第一道门上陀罗尼咒文到后室秘龛的曼荼罗世界中。唐王朝最后完成的这一无尽的曼荼罗世界,除了实现“圣寿万春,圣枝万叶”皇帝“即身成佛”外,还有更为广大的心愿,即李唐王朝“八荒来服、四海无波”天下太平的护国佑民之意。这一系列佛教世界的奇丽瑰宝,其唐密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且变化无尽。1113年埋入地下不曾拢动;是佛教世界至高无上的法界,是中华文化的历史宝库,它的发现,提示了法门寺内道场佛舍利供养曼荼罗世界和唐密文化的真实内涵,填补了晚唐密宗史的空白。可以考证解释东密历来争论或存疑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昭示了法门寺佛教祖庭和唐密最高法界的历史位置,明确了长安唐密三大寺的核心地位和相应关系;掀开了中国与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佛教文化圈(包括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扩大佛教文化交流的新一页。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大唐文化于今日大放异彩!   

    回顾历史,中国的唐密文化曾在古代产生过巨大前深远的影响,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世界上广大的人口。可是,当唐密在日本发扬光大,迄今传承不绝,而唐密及其后全新阶段汇聚法门寺地宫佛舍利供养曼荼罗世界,却因公元874年地宫封门千余年不被人知。而今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这个重重无尽、无比庄严辉煌的大千世界呈现在当今世界。这个呈现,进一步昭示了法门寺佛教祖庭和朝拜中心的位置,将增进我国和佛教国家的交流;同时,使这个巨大的历史宝库成为当今社会的研究中心;而更有影响的是这里的佛教文化奇观将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人,使这里成为旅游观光的中心。这个重要的发现,对于推动世界范围、特别是亚洲地区国家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对于提高全民族自信,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将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东方文明跨世纪的再度辉煌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