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开示佛骨的背景分析和历史意义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对唐太宗时期开示佛骨之事细加推究,会发现此事具历史的必然性。若排除唐太宗的个人感情因素,还有下列原因促使太宗采取这一影响深远的重大举措:

    其一是印度佛教自汉末傳入中土后,至隋朝已成大气候。如太宗所言:“波涌于闾里,风靡于朝廷。”太宗深知“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的道理,立国之初,若干樁顺乎民意的事将有利于皇权的巩固。既然百姓崇佛,若朝廷疏而导之,必得民心,作为一国之君的李世民必为万民所拥戴,视他为人间佛祖。敕令张亮开示佛骨,便做出了一个当今圣上尊崇释教的姿态,这颇能笼络占人口相当多数的千万佛子之心。国家刚刚统一,战乱刚刚平息,百姓需要安定,需要休养生息,借佛教安慰人心,这无疑是致太平之术。

    其二是由隋文帝煽起的舍利热尚未降温,以唐代隋,如何进一步弘扬舍利文化以统一人心是唐王朝所不能忽视的课题。面对现实,作为有创造精神的唐太宗当然不会重复隋文帝的故事,向天下分送舍利子并赦令广建舍利塔,而法门寺的佛指舍利是佛真身舍利,规格高,正好借此做出比前朝更精彩的文章。

    其三是帝都在长安,法门寺在岐州,一般认为此寺位在三辅、天子脚下。若以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展示为契机,便于以中央提携全国,便于以长安佛教带动全国佛教。掌握了玄奘和佛指舍利,等于执初唐佛教之牛耳。

    其四是唐初的政治呈开放的格局。华夏文化的本体是宗教文化,以儒教治国乃历朝方针,此不可更改。道教是本土宗教,此不可排斥。于是宗教的开放全表现在对异域宗教——佛教的态度上了。唐太宗也需要办一樁与佛教有关且具全国性影响的大事,以表明态度。正是基于这种心态,他敕令开示佛骨。

    历史的发展表明,唐太宗选准了切入点,由他带头的开启佛骨之举竟演化成为大唐佛教和朝廷的例规,影响了全国,影响了大唐300年。所收到的社会效应远远超出了他的初衷。

    唐太宗诏启佛骨的历史意义有五:

    一是给长安佛教文化圈加上了帝王迎佛骨这一砝码,使长安佛教文化圈的影响超过了江南的佛教文化圈,为中国佛教重心由南向北转移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二是改变了对佛教的轻视、怀疑和排斥的态度,使三教平衡,有助于“三教调和”国策的确立。

    三是使关西古刹法门寺和瘞埋的佛指舍利声名鹊起,为法门寺升格为官寺、宫寺、国寺打下了基础,为佛指舍利的价值正了名。从此佛指舍利成为法门寺镇寺之宝、唐代佛教的瑰宝,千余年后又成为世界佛教的瑰宝。

    四是因佛指舍利的面世而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法门寺文化,唐太宗敕令开示佛骨,对于法门寺文化的发生是一大因缘。

    五是太宗此举推动了佛教的民间化、世俗化,有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大大加快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