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军队建设方略

栗洪武


  抗日战争初期,由于军事力量上敌强我弱的态势,中国共产党政治决策的中心一环,是如何形成人民战争的强大气势,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同仇敌忾的决心,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面前,中国共产党提出,必须坚定地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并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利用敌之劣点,充分地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以求得生存、胜利和发展。最终,在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党依据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反抗侵略的积极性,创造出弱小的革命军队战胜强大敌人的奇迹。
  一 人民战争战略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高级领导干部,发表了大量指导抗日战争的军事论著,主要的有《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反对妥协求和,坚持华北抗战》、《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论解放区战场》等。这些论著所阐明的人民战争战略思想,具有完备的理论形态和显著的中国特色,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锐利武器。其基本点是:
  第一,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发展了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关于动员群众、依靠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认为,我们的战争不是也不可能是其他样式的战争,它必须在承认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条件下,充分地利用敌之劣点与我之优点,充分地依靠人民的力量,以求得生存、胜利和发展。如果民族战争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
  第二,必须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以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坚强力量。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体的抗日人民军队,其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它建立之始,党中央就规定了争取民族解放、人民解放的总目标和从人民利益出发、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由此就产生了人民军队区别于其他一切军队的显著标志,即民族的、人民的、民主的三大特点。这支军队是民族的,它始终坚持反对一切外来侵略的立场,具有保卫祖国的至高无上的热情;这支军队是人民的,它来自人民,与人民融于一体,始终为着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斗争;这支军队是民主的,它实行民主建军,官兵平等,这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核心。
  第三,逐步形成足以发挥八路军、新四军优势的一整套战略战术。面对强大的敌人,八路军、新四军在人民战争战略思想指导下,创造了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与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抗日战争所特有的内容和战法。这种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把群众发动起来,把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充分体现了人民战争的本质特征。
  二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由于反动势力十分强大、革命力量相对弱小,共产党又长期处于“非法”地位和白色恐怖之中,因此,中国革命从一开始,就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战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①另外,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和掌握战争领导权的阶级不同,战争对于人民群众的依靠和发动,其广度和深度就必然呈现出极大的差异。只有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阶级及其政党,才能真正实现战争的人民性。为此,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着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十分重视并领导革命的武装斗争,重视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武装斗争。因此,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问题成为党领导中国革命、进行军队建设的首要问题。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不仅坚持必须确保党在军队中的领导权,而且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争夺共产党的兵权,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高到关系中国革命彻底胜利的首要地位。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党中央在顶住国民党的压力,排除党内错误的干扰后,牢牢掌握了人民军队的领导权。1937年8月,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签署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强调指出:各师改编国民革命军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决执行中央与军委的命令,保证红军在改编后成为共产党的党军。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结论中指出:“外国的资产阶级政党不需要各自直接管领一部分军队。中国则不同,由于封建的分割,地主或资产阶级的集团或政党,谁有枪谁就有势,谁枪多谁就势大。处在这样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应该看清问题的中心。”“共产党不争个人的兵权(决不能争,再也不要学张国焘),但要争党的兵权,要争人民的兵权。现在是民族抗战,还要争民族的兵权。在兵权问题上患幼稚病,必定得不到一点东西。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上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欺骗和恐吓的老当,很不容易觉悟到自己掌握枪杆子的重要性。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全民抗战,把劳动人民推上了战争的舞台,共产党员应该成为这个战争的最自觉的领导者。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②。并且,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八路军、新四军能够挺身而出,以弱小的力量,担负起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靠的正是党的坚强领导。在党的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方针指引下,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使日本帝国主义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打败了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同时又大大发展了自身力量,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4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6—547页。
  三 用进步的政治工作培育新型军队
  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要求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以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坚强核心,而这支新型的军队必须有新型的政治,必须把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这就需要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需要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制度去保证这种贯注。1938年5月,毛泽东提出了把“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的重要思想。他认为,军队要战胜敌人,需要增强技术装备,需要使用灵活的战略战术,没有这些当然不能胜利。“然而军队的基础在士兵,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到最好的基础去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①。这一思想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制度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1944年4月,谭政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完整地体现了党对军队政治工作领导的理论思想,也是军队政治工作制度建设史上的重要文献。毛泽东在审阅修改这一报告时,主要阐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军队必须完全地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党和党的领导机关的政治指导,不允许有独立性;二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三是确定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以及基本方向;四是要纠正政治工作中爱好空谈、脱离实际、重形式、轻内容、团结少数、脱离多数的倾向。毛泽东的这些重要思想,完整地总结了人民军队创建以来,主要是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两个时期的历史经验,提出和回答了军队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原则问题和组织制度问题,成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延安时期,党中央还完整地提出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八路军更有一种极其重要和极其显著的东西,这就是它的政治工作。八路军的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即:第一,官兵一致的原则。这就是在军队中肃清封建主义,废除打骂制度,建立自觉纪律,实行同甘共苦的生活,因此全军是团结一致的。第二,军民一致的原则。这就是秋毫无犯的民众纪律,宣传、组织和武装民众,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打击危害军民的汉奸卖国贼,因此军民团结一致,到处得到人民的欢迎。第三,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②毛泽东指出:“这些原则要实行有效,都须从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和尊重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军俘虏的人格这种根本态度出发。那些认为不是根本态度问题而是技术问题的人,实在是想错了,应该加以改正才对。”③尊重士兵、尊重老百姓、尊重俘虏的人格,也就是尊重人民群众,尊重历史的创造者。这不但是军队政治工作的大原则,也是党的全部政治工作的大原则。在延安的13年中,党中央对军队政治工作有重大丰富和发展,创造了为人民战争所必需的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例如,对军队中知识分子的教育工作、在军队中倡导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运动以及新式整军运动等,使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1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9页。
  ③ 同上书,第512页。
  四 战略战术原则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批驳了“速胜论”和“亡国论”,认为根本改变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力量对比,争取抗战胜利,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战,企图在短时间内打败敌人是不切实际的。战争将经历敌处优势我处劣势、到敌我力量转换、再到敌处劣势我处优势的发展过程。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人民力量的发动与人民武装的壮大,所以抗战必须实行持久战,人民是实现持久抗战的主人。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通过对时代特点和中日两国国情的科学分析,揭示出敌我双方根本对立的四个特点,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反映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的抗日事业指明了达到胜利的具体道路,也使人民战争的威力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着祖国神圣领土的时候,每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不顾自己有无武器和军事才能,或者自动组织起来,或者在抗日政府和军队的组织下,开展游击战争,在敌人的远近后方及其他作战地区打击敌人。因此,为了坚持持久抗战,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必须采用游击战这种最能动员和依靠群众的形式进行战争,从而辅助正规战并向运动战发展,以适应持久战的需要。可以说,抗日游击战争,是中国人民打击日本侵略者采取的一种最广泛、最有效的斗争方式,也是人民战争的战略原则在抗日战争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最好、最充分的实践。
  延安时期,毛泽东还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根据中日战争的特点,制定了许多战术原则:“正确地规定战略方向,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转移时反对逃跑主义;反对红军的游击主义,却又承认红军的游击性;反对战役的持久战和战略的速决战,承认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的速决战;反对固定的作战线和阵地战,承认非固定的作战线和运动战;反对击溃战,承认歼灭战;反对战略方向的两个拳头主义,承认一个拳头主义;反对大后方制度,承认小后方制度;反对绝对的集中指挥,承认相对的集中指挥;反对单纯军事观点和流寇主义,承认红军是中国革命的宣传者和组织者;反对土匪主义,承认严肃的政治纪律;反对军阀主义,承认有限制的民主生活和有威权的军事纪律;反对不正确的宗派主义的干部政策,承认正确的干部政策;反对孤立政策,承认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最后,反对把红军停顿于旧阶段,争取红军发展到新阶段。”①并且指出:“战争和战争指导规律都是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有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因而战争规律也各有其特点,不能呆板地移用于不同的阶段。”②
  1947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召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做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重要报告,为夺取全国政权制定了完整的行动纲领。他在报告中把前线指挥员在成功战例中发挥出来的指挥艺术提炼、升华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十大军事原则”: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农村,后取大城市。
  (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连打几仗)的作风。
  (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分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③。
  这“十大军事原则”是“人民解放军在和国内外敌人长期作战锻炼中产生出来,并完全适合我们目前的情况的”④。它不仅是人民战争思想的光辉体现,而且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宝贵的战术武器。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1—192页。
  ② 同上书,第173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7—1248页。
  ④ 同上书,第1248页。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栗洪武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