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统一战线建设方略

栗洪武


  统一战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而艰苦的条件下战胜强大敌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被誉为党的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瞬息多变的国内外政治形势出发,依据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制定出丰富的统一战线建设方略,体现了广泛性和深入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独立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并在实践中处理各民族之间、各阶级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一 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客观地考察了急剧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指出:“目前的政治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①由此引发国内政治局势剧变,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空前高涨。在这种形势下,一切不愿当亡国奴、不愿当汉奸的中国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汉奸卖国贼展开神圣的民族战争,抗日救国是全体中国人面临的首要任务。解决全面抗战的首要问题,就是党应该依靠谁、团结谁,以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实现对抗日战争的政治领导。并且,在进一步分析当时社会各阶级关系的变动及其态度的变化之后,党中央认为,民族革命的新高潮推醒了工人阶级和农民中的落后阶层;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知识分子已转入革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许多乡村富农和小地主,甚至一部分军阀也有对革命采取同情中立的态度而有参加的可能。1936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还深刻阐明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第二个特点是敌人的强大”,“第三个特点是红军的弱小”,“第四个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②。第一个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第二个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持久性和曲折性。中国革命必须经过一个发动全国人民、积蓄革命力量的过程。因此,党中央决定紧紧抓住当时时局的关键,以发动和领导全国人民的抗日民族斗争为契机,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把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规定为党的最急迫、最重要的任务。“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打垮”③。也就是要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建立一个最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支柱。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8—190页。
  ③ 同上书,第155页。
  二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处理统一战线中的阶级关系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正确处理同蒋介石国民党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十分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统一战线得以实现的关键。为此,党中央决策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在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有必要适当地调整可能和必须调整的矛盾,重新审视并决定自己的政策,特别是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政策,使之适合于团结抗日的总任务。延安时期,党对待蒋介石国民党的政策经历了几个调整变化阶段:从1935年一二·九运动到1937年2月国民党三中全会,是中国革命新时期的第一阶段。毛泽东指出,党在这一时期的基本任务是争取国内和平。党中央从民族大义出发,坚持“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悔”的原则立场,做出了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决策。其后,由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内和平的实现,共产党的对蒋政策也就由“逼蒋抗日”转变为“联蒋抗日”。在党中央的五项要求、四项保证的推动下,国民党召开了三中全会,标志着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基本实现,从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国民党三中全会以后,中国革命的新时期开始了第二个阶段,即争取民主的阶段。毛泽东于1937年5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适时地告诫全党说:“为了建立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民主,是目前发展阶段中革命任务的中心一环。”①并且,提出了实行国内民主改革的两个重要内容,即将蒋介石国民党的独裁政体改变为各党各派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体;实现人民的言论、集会、结社自由,以动员人民进入抗战。这种以争取民主来巩固和平、实现人民总动员的英明思想和正确决策,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准备了第二个必要条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发表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并公开发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毛泽东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宣告成立,“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②。这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确处理与国民党阶级关系的一个最成功的范例。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透彻地分析了统一战线中阶级状况和内部斗争的规律,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存在着左、中、右三个不同的集团:“左翼集团是共产党率领的群众,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中间集团是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右翼集团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这是民族投降主义的大本营”③。因此,为了有力地反对民族投降主义,变片面抗战为全面抗战,党中央在深刻分析统一战线中各个集团的政治倾向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处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三种势力关系的基本政策。这就是扩大和巩固左翼集团、争取中间集团、反对右翼集团的策略方针。以后进一步发展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原则。这是不可分离的三个环节,而中心环节是扩大和巩固左翼集团,即发展进步势力;而对右翼集团,也就是顽固势力,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并且,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从而有效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页。
  ③ 同上书,第395—396页。
  三 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党的政治路线,特别是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问题时,坚决同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进行了斗争,正确地解决了统一战线中党的领导权问题,进一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毛泽东曾明确地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①
  抗日战争爆发以来,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同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之间的复杂斗争,在共产党内部也有尖锐的反映,一部分共产党员产生了右的错误倾向。对此,毛泽东提出了“在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阶级投降主义实际上是民族投降主义的后备军”这一重要命题②,透彻地阐明了阶级投降主义与民族投降主义的关系,明确了在党内克服阶级投降主义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地提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这个原则强调,在统一战线中,实行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有团结有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自己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坚持共产党对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实际就是坚持共产党对统一战线乃至整个抗日战争的领导权。毛泽东在抗战刚开始时,就尖锐地提出谁领导谁的问题:“在统一战线中,是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呢,还是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是国民党吸引共产党呢,还是共产党吸引国民党?”③这是抗战成败的关键问题。因此,“‘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个原则的说明、实践和坚持,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④。总之,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运用了统一战线这个重要的法宝,其中一条根本的经验,就是始终正确地对待统一战线内的斗争,始终坚持通过斗争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争取和实现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①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7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6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1页。
  ④ 同上书,第394页。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栗洪武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