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边钞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金融事业/四

黄正林


  四、边钞的历史作用
  边钞发行开始于1938年,结束于1948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流通了近10年。笔者仅将抗日战争时期边钞在边区所发挥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边钞的发行解决了陕甘宁边区的财政困难,巩固了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特别是皖南事变后,中央做出英明决策,发行边币,缓解了边区财政困难的燃眉之急。1941年共发行边钞24261625元,其中财政机关借款12394347元,占总发行额的51.1%;1942年发行边钞91076835元,财政机关借款27752515元,占发行总额的30.5%。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边钞的发行,边区很难渡过当时的财政困难。
  第二,边钞的发行为边区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扶持边区工农业生产方面。
  1.帮助边区建立起了公营经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公营经济的主体是公营工业。抗战前,边区工业是一片空白。抗战期间,随着边钞的发行,公营工业和其他公营经济发展起来,先后建立了纺织、造纸、印刷、被服、石油、化学、炼铁、煤炭、机械等工业部门。这些工厂的建立,都得到边区银行不同程度的帮助。如1942年以前,边区银行投资于难民、振华、伟华、交通、新华五厂的金额达600万元左右。1941年,给军委石油厂、制药厂及各机关投资520万元。②1943年,工业事业费投资总额1000万元,其中纺织390万元,造纸191万元,矿业95万元,榨棉油业30万元,蚕丝业30万元,化学工业65万元,农具工业45万元,准备费154万元。③各分行对地方公营工业的建立也进行投资。如陇东分行1941年给陇东救亡工厂投资2万元,给利民工厂投资5000元,给克己工厂投资5000元。④1943年2月,三边分区分别投资定边新塞工厂300万元,靖边毛织工厂150万元,盐池元华工厂100万元。⑤边区银行的投资对公营工业的建立和扩大再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2.支持边区手工业及私营经济的发展。民间手工业和私营经济是抗战时期边区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发展也得到银行的大力支持。如在盐业生产上,1942年贷款103000元;1943年,工具贷款313000元,其中铁锹、铁耙384件,合款245000元,镢头15件及浪耙、扁担、筐子等合款68000元;春季无息贷款30万元,其中老池10万元,苟池8万元,滥泥池7万元,莲花池5万元;临时贷款1644000元,用来支付工资和买米等。解决了盐业生产上的工具、资金和生活问题,对生产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⑥在民间纺织生产上,1944年,陇东分行给陇东分区各县发放贷款3300万元,此项贷款发挥了较大作用,一是帮助较穷农户购买纺织工具;二是为已有纺织基础的纺妇解决一部分棉花⑦,推动了陇东民间纺织业的发展。1945年上半年,三边分行给三边分区72户手工业放款863000元,用于三边手工业的发展。⑧
  3.扶植农业,推动边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抗战前期,边区农业经济一方面有大量可耕地没有开垦,另一方面许多贫困农民虽有人力,却无工具、耕牛,即表现出“不患无地可耕,而患无力去耕”的特点。所以,边区政府就要求银行放款,帮助贫苦农民解决耕牛、农具和籽种问题。1942年,银行把投资重点放到农业上,并收到了显著成效。如延属分区的七县市和南泥湾垦区、蒙民垦区、裴庄、固临等地的8025户农民,得到银行贷款1579393元,自筹资金1036921元,共购买耕牛2672头,农具4980件(套),增加耕地108780亩,可增加粮食26105石。⑨又如1943年关中分区鄜县1340户农民得到1245710元的贷款,共买牛292头,驴44头,骡12头,农具1087件(套),用于农业生产。⑩政府不仅发放耕牛、农具贷款,还发放贷款用于植棉、青苗等方面。植棉贷款用于推广棉花试种和产量的提高,青苗贷款则旨在解决贫苦农民在青黄不接时的困难,用于购粮,以防止高利贷的剥削。由此可见,农贷的发放,既推动了边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又解决了贫农、难民的生活困难,稳定了边区社会秩序。
  4.扶持了边区合作事业的发展。合作社是边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在边区合作社事业发展中,银行起了扶持作用,如1944年前八个月,银行给合作社贷款27994500元,其中信用社12410000元,占44.33%;运输社6700000元,占23.94%;生产社4402500元,占15.72%;消费社4282000元,占15.3%;卫生社300000元,占0.71%。(11)有了银行的扶持,边区的合作事业才蓬勃发展起来。总之,边钞的发行和金融事业的发展,使边区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建立起来了,到1944年时,边区的许多工业品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了。
  第三,边钞的发行,在政治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它排除了法币,保护了边区人民的利益,使边区人民免遭法币的掠夺,安定了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使边区摆脱了国民党法币的羁绊,进而摆脱了国民党对边区经济命脉的控制,打破了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原载《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9年第4期全文转载)
  ① 根据《史料摘编·金融》第5编,第135页《五年来边币发行统计表》和第392页《四一、四二年放款统计》有关数据计算。
  ② 《史料摘编·金融》第5编,第453—454页。
  ③ 《边区政府工业投资两千万》,《解放日报》1943年3月15日。
  ④ 《陇东分区开办工厂十余处》,《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3日。
  ⑤ 《三边发展毛织业》,《解放日报》1943年3月3日。
  ⑥ 《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304—305页。
  ⑦ 《边区银行陇东分行发放纺织贷款三千余万》,《解放日报》1944年10月8日。
  ⑧ 《史料摘编·金融》第5编,第469页。
  ⑨ 《史料摘编·金融》第5编,第416页。
  ⑩ 《史料摘编·金融》第5编,第426页后插页。
  (11) 《史料摘编·金融》第5编,第465页。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