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税/四

黄正林






  四、救国公粮与农民负担
  征收救国公粮是抗战时期边区农民最大的一项负担,也是抗战时期根据地农民应尽的一项义务。农民在缴纳了公粮后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表3是皖南事变后陕甘宁边区农民承担公粮负担统计表。
  表3反映出从1941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实征占收获量的比例由13.85%下降到7.75%;平均每亩负担由1.66升下降到0.87升;人均负担由1.22斗下降到0.77斗。1941年是抗战时期边区农民负担最高的一年,以后由于边区开展了新一轮的生产运动,机关的生产和农民的生产都有了增长,农民负担开始逐年减轻。
  1941年边区征收公粮最多,实征占收获量的13.85%,每亩平均负担达到1.66升,这是边区农民负担最重的一年。这年救国公粮征收后,边区农民负担如何?时人对此做了调查:延安县河庄区四乡有居民245户,人口1212人,根据调查当年全乡秋田收获粗粮3500石,按六成折合细粮2100石,麦子收获500石,按1.4斗折合小米357石,合计细粮2457石,征收公粮664石,征粮后,每人平均剩余细粮1.48石。由于1941年“延安县公粮征收任务比往年增加了一倍,所以农民的负担比以前是加重了,致全乡的负担占收获量27%,个别群众负担占收获量最高达40%。”当时调查者得出的结论是:“救国公粮征收以后,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总不像讲的那样严重,农民在公粮征收以后还有剩余粮,不但可以维持生活,还存有使农村经济向上发展的力量”①这个结论只是一个具有宣传性的结论,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农民辛苦劳动一年,人均只有1.48石的余食,这点粮食仅仅只够糊口。农民没有余粮出售,也没有从事农业再生产的能力(如购买耕畜、种子等生产资料),这严重地挫伤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如延长、固临、子长、延川等地对畜牧税估价过高,在征税后群众觉得养羊不合算,就把羊子卖掉。②农民也产生了对征粮抵触的情绪,一些人不愿意把自己家里的实情告诉给政府,“以多报少,互相包庇,甚至全村有组织的谎报”。③农民的这种谎报行为,从一个侧面说明农民因负担过于沉重而产生了抵触情绪。对1941年和1942年边区征粮过多,农民负担过重的情况,毛泽东说:“公粮增加与新收公草、羊子税及运公盐的影响,使农民生产情绪降低。例如1941年和1942年两年农民所出公粮、公草、公盐甚大,而两年农民所扩大的耕地只有60余万亩,仅占1939年的十分之六。牲口在1941年实际上没有增加,羊反而减少了(当然和瘟疫有关系)。移民也减少,1942年移民只有4843户,并有3527户老户发生迁移,原因主要是怕负担。”所以,他指出:“公粮公草要有限度,同时要改善征税标准,方能促进农业生产。”④针对不顾民力的征粮行为,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进行了严厉地批评,他把不顾民力向农民征收公粮行为比做国民党,他说:
  如果我们做地方工作的同志脱离了群众,不了解群众的情绪,不能帮助群众组织生产,改善生活,只知道向他们要救国公粮,而不知道首先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帮助他们解决“救民私粮”的问题,然后仅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决救国公粮的问题,那就沾染了国民党的作风,沾染了官僚主义的灰尘。国民党就是只问老百姓要东西,而不给老百姓以任何一点什么东西。如果我们共产党员也是这样,那么这种党员的作风就是国民党的作风,这种党员的脸上就堆上了一层官僚主义的灰尘,就得用一盆热水好好洗干净。⑤
  毛泽东把不顾农民负担征收公粮的做法称为国民党的作风,可见,边区农民负担的加重引起了中共高层的高度重视。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第一,中共中央继1939年之后,再次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号召部队、学校和机关单位继续开展以自救性生产。第二,实行精兵简政,以减少非农业生产人员。第三,采取积极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如发放农贷、兴修水利、改良农业技术,首先让农民先有“救民私粮”,再交“救国公粮”,做到以90%的精力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再以10%的精力向农民征收公粮。第四,调整征粮政策,对救国公粮条例进行修改,并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
  通过条例的修正和征收过程中评议制度的建立,1943年后边区征收救国公粮在农民负担方面表现出两方面的变化。第一,使各阶层的负担趋于公平,使80%以上的农民能够负担公粮。表4是葭县城关区一、二、三乡各阶层负担的情况。
  从表4来看,各阶层缴纳的公粮占收入比例各不相同,地主22.6%,富农13.5%,中农8.1%,贫农2.1%,平均负担为8.4%。一方面通过评议调整了各阶层的负担,另一方面,80%以上的农民负担了公粮。根据各地的情况统计,各阶层负担大致是贫农负担占收入的5%—12%,中农负担占收入的9%—20%,富裕中农负担占收入17%—20%,富农占收入的21%—30%,地主负担占收入的25%—35%(个别地方达到40%)。⑥
  第二,农民的负担普遍有所减轻,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虽然1943年征收公粮18.4万石,1944年征收16万石,征收量并没有很大的降低,但农民负担却在降低,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表5是清涧县辛家沟村农民生活状况。
  尽管表5只是对该村1941年至1943年的调查统计,我们从中看出,由于1941年农民负担过重,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情绪,尽管1942年全村负担只有17石多,比上年减少了7石,但农民仍然没有生产积极性,全村的总收获量比上年减少了17石,余粮比上年减少了13石多。而1942年和1943年的征粮政策调整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尽管1943年负担数比1942年增加了2石,但总收获量比1942年增加了93石,生活费增加了33石,存粮增加了52石。我们再看安塞高川村的例子(表6):
  表6同样告诉我们,由于边区政府采取了鼓励农民发展经济的措施,使农民的财富有了相当的增长。尽管在1943年后,救国公粮的征收数量继续在16—18万石之间,但由于农民的财富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负担得到了减轻。总之,通过对皖南事变后边区救国公粮与农民负担的论述,我们认为,如果不顾农民利益,一味向农民索取,只会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果在向农民征收公粮的同时,注意农民的负担,关心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就会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会得到农民的拥护。抗战时期,边区之所以渡过了困难,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执行了正确的农村政策,赢得了农民的拥护。
  ① 《1941年征收救国公粮后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怎样?》,《解放日报》1941年12月21日。
  ② 《陕甘宁边区三十年度征粮征草工作总结》,《解放日报》1942年10月23日。
  ③ 《陕甘宁边区三十年度征粮征草工作总结》,《解放日报》1942年10月23日。
  ④ 《毛泽东选集》卷5,东北书店1948年版,第758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页。
  ⑥ 财政厅:《历年农业负担基本总结》1949年,《史料摘编·财政》第6编,第154页。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