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几个问题/一

黄正林


  社会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这项政策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给文盲和‘半文盲’以获取知识的工具,使能运用文字获取知识发表思想意见”;另一方面“提高群众政治水平,给群众以民族意识,抗战知能,动员群众参加救国实际行动”。①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史或解放区教育史对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均有涉猎。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涉猎的问题是社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组织形式、领导方法和教育方法等。本文主要论述的问题是:边区社会教育的目标、教材和文字的选择、影响识字教育成效的因素、社会教育与乡村社会控制等。
  一、边区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乡村社会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最缓慢的地方,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文化教育的极端落后。就陕甘宁边区而言,“当共产党没有带红军来此地建立政府以前,这儿简直可说是一块文化教育的荒漠。单就小学教育说,那时候在现在边区政府所辖范围内,据说只有120所小学之谱。社会教育方面,如识字组或民众学校之类,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建立起来。”②文化教育的极端落后,造就的乡村民众自然是文盲、思想愚昧和保守。曾任职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的李维汉对边区的乡村社会作了这样的描述:“反映在文化教育上,就是封建、文盲、迷信和不卫生。知识分子缺乏,文盲达99%,学校教育,除城镇外,在分散的农村方圆几十里找不到一所学校,穷人子弟入学无门;文化设施很缺,人民十分缺乏文化生活;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人畜死亡率很高,婴儿死亡率达60%,成人达3%;全区巫神多达两千人,招摇撞骗,为害甚烈。人民不仅备受封建的经济压迫,而且吃尽了文盲、迷信、不卫生的苦头,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得不到保障。”③大量文盲的存在,既不利于中华民族正在进行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不利于中共政策在抗日根据地的实施。从长远利益看,更制约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如共产党人所说:“我们知道,要创造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满是文盲的国度里是建设不起来的。”④因此,消灭文盲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众多机构、团体和学者介入其中。⑤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梁漱溟在山东邹县的乡村建设被迫终止的时候,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展开了颇具规模的以扫盲教育和政治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教育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社会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众的民族觉悟、胜利信心和增加抗战的知识技能,以动员广大民众参加抗战,训练千百万优良的抗战干部,培养将来独立、自由、幸福的中国建设者,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⑥要实现这一任务,除了进行学校教育外,对广大民众的教育主要通过社会教育来实现。《边区国防教育的方针与实施办法》也指出:“边区是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据一般地估计,文盲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这广大的文盲,虽然经过分配土地、废除苛捐杂税,生活上大大的改善了,但是要这些文盲大众都脱离生产去学习,事实上还是不可能。而且限于自然的环境(地广人稀,山地占全面积百分之八十以上,村庄狭小、分散,不易集中学习)和农业工业的生产落后(影响到劳动力的过度耗费,不独成人、青年要整天参加生产,就是学龄儿童也要担任樵牧杂务等劳动),使群众缺乏学习时间和机会。能整年进学读书的,那是极少数。因此,我们要以极大力量来推行深入广泛的社会教育——利用群众生产之暇,给以教育。”⑦因此,边区社会教育的目标是:“1.消灭文盲,提高大众政治文化水平。2.提高大众民族觉悟,动员群众参加抗战。3.提高大众民族思想,使群众获得运用民主的能力与习惯。4.增进大众日常生活和战时的知识。”⑧
  社会教育的受众是不能脱离生产的文盲、“半文盲”大众和不能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对于文盲和“半文盲”“除给以一般的抗战智能、政治教育以外,应该用较大的力量来加紧他们识字,使普遍得到获取知识的工具——文字。”对于知识分子主要是“组织他们(如俱乐部里读报、政治讨论等组织),发动他们进行集体的政治的自我教育。”边区还明确指出,社会教育要特别注意到妇女教育。⑨
  边区社会教育的内容分知识训练、技能训练和生活训练。知识训练的内容包括:“1、教失学成人青年识字,使他们能读报、写作,最好先教容易学懂的新文字,然后利用新文字,学汉字;2、灌输民族意识,救亡知识;3、举行时事讨论、救亡演讲;4、出版墙报;5、练习国防歌曲;6、表演国防戏剧。”技能训练的内容包括:“1、男子参加自卫军训练、军事管理;2、妇女学会简易的医药看护;3、灌输军事常识;4、练习防卫技术,如逃避、防空、防毒等方法;5、战时工作训练,如构筑战沟、救护慰劳、交通运输、侦探敌情等工作。”生活训练的内容是:“在集团生活中训练民众的行动纪律,使其参加救亡活动,能为大众服务。”⑩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边区的社会教育有着浓厚的战时特征。
  ① 《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社会教育部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② 《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页。
  ③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566页。
  ④ 《推行新文字与扫盲教育》,《解放日报》1941年6月4日。
  ⑤ 徐秀丽:《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扫盲运动的历史考察》,《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6期。
  ⑥ 《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部分(上)》,第1页。
  ⑦ 《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部分(上)》,第1页。
  ⑧ 《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部分(上)》,第134页。
  ⑨ 《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社会教育部分(上)》,第25页。
  ⑩ 《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社会教育部分(上)》,第59页。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