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妇女/六

黄正林


  六、边区妇女的参政议政与社会意识
  妇女参政议政是边区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有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妇女能否参政议政的先决条件,抗日民主政权赋予了边区妇女这一神圣的权利。1937年5月,西北办事处通过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明确规定:“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之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①1939年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重申了妇女在选举上的权利。②这表明边区妇女在政治上取得了和男子同样的权利。
  边区妇女不仅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且有部分妇女能够认真履行这一权利。在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选举中,“有许多小脚妇女、老太婆,都觉得更非到会不可”,可见,妇女参加选举有了一定的积极性。在参议会的选举中,妇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安塞的妇女就提出参加生产、放足、减租、废除买卖婚姻等要求,“这些差不多是每个妇女选民的呼声。”③在广大妇女的推动下,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关于“提高妇女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提案。
  在第二届边区参议会的选举中,参选的妇女更多,积极性更高。为了发动妇女积极参选,边区妇联做出《关于动员边区妇女参政的决定》,要求各级妇联做好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妇女参政的兴趣,有计划的发动妇女参加普选;保证各地有威信的妇女当选为参议员;发动妇女参加各级政府召开的乡民大会、村民大会,以丰富妇女的政治知识;对于不执行政府法令,不保护妇女利益的行政工作人员,应发动妇女勇于批评他们,甚至提起诉讼。④边区还举办了选举训练班,组织行政学院、女子大学、陕北公学的学生及各县一科长(主管民政)集中培训三周后,分派到各县帮助培训组织选举的干部,发动妇女参选。《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动员边区妇女参加选举运动》的社论,指出:“为了提高妇女的政治认识和觉悟程度起见,为了使边区妇女很好地使用已获得的民主权利起见,当此边区选举运动烽火正烈的时候,我们应该向广大妇女群众进行不断的广泛的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她们认清选举的政治意义和妇女的关系,更进一步的造成妇女参加选举运动的热潮。”“应该提出妇女候选人,并且在群众中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宣传鼓动工作,帮助那些女候选人作竞选运动,保证那些精明能干、在群众中有威望、忠实于妇女切身利益的妇女们当选为参议员,并保证我们党所提出三三制政权在妇女选举方面也能实现。”“我们号召全边区的妇女,鼓起她们的勇气!提高她们的信心,热烈地参加选举运动吧!”“我们深深相信,经过这次的选举运动,边区妇女将会重新估计自己的力量,边区妇女将走上一个更新的阶段。”⑤
  由于做了深入细致的宣传组织工作,第二届边区参议会的选举中,边区妇女参选的积极性比上届有了较大的提高,平均30%的妇女参加了选举,有些县、区(如清涧、延安裴庄乡三选区)达到90%。而且,许多妇女积极参加竞选,当选为各级参议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据统计,在第二届参议会选举中,妇女被选为乡参议员的2005人,县参议会议员的167人,边区参议会议员的17人。在各县乡的参议员中,妇女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如绥德县女参议员占22%,赤水县女参议员占14%,子长县妇女当选者占20%。⑥有的妇女还当选为各级政府委员和担任部门或地方行政领导,成为女乡长、女区长、女市长、女科长、女县长等,她们虽然在边区妇女中占极少数,但她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大显身手,深得民心。如边区第一位女县长邵清华1941年7月被任命为安塞县县长时年仅25岁,由于她在安塞工作出色,老百姓有口皆碑。《解放日报》报道说:“该县县政府在她的主持下,一切均井井有条,成绩斐然,深受该县民众之欢迎。”⑦重庆的《新华日报》也说:“年轻的女县长邵清华女士,到任之后,处理了几个案件,在市镇向群众讲了一两次话,不久就威声大振,在老百姓心目中成了真正的民之父母官了。”⑧
  妇女不仅能够参加选举活动,而且在选民大会上敢于“议政”的妇女不少,大胆地对政府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如庆阳市第六乡的选民大会妇女占半数多,妇女提了许多意见,包括反对买卖婚姻、反对童养媳、反对男人打骂女人、反对公婆苛待媳妇、反对男人吸烟赌博。⑨志丹县的妇女在选民会上给县长提了许多意见:“县长回家太多”;“县长和老百姓不接近,我看是脱离群众”;有个叫吕迎祥的妇女说:“我也发表一下意见,第一要批评县长和保安科秘书一样,常和婆姨闹矛盾,婆姨汉不讲亲爱,我看这真麻达,没有起模范。还有第二是县长的婆姨和保安科秘书的婆姨,一天到晚酸酷样骂架子,和老百姓婆姨发生无原则纠纷,我看这也没起模范。我建议我们妇女议员要提一条夫妻亲爱、妇女团结的提案才好。”⑩镇原县三岔一乡四村在乡选会上,妇女代表批评政府对督促妇女放足的事做得不够,一些已放足的妇女反被顽固的婆婆歧视。她们“建议政府要贯彻停止缠足的法令,必须认真放足,并定期检查。”会后,三岔一乡乡政府根据选民建议,由乡参议员定期到各村检查放足情况。(11)女选民所提的大多是与自身权利有关的意见和建议,从这些意见和建议来看,她们已经有了初步参政议政的意识。
  通过接受教育、参加社会劳动和参政议政,使边区妇女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她们有了清晰的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表现在支援抗战上她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以各种方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女自卫军成为保卫边区的一支重要力量。1941年边区有自卫军22万余人,其中12%就是妇女。(12)女自卫军和男自卫军一样参加军事训练,学习步伐、射击、地形和战地救护,许多妇女参加了站岗放哨、锄奸、救护伤病员、运输物资和修筑公路等。为了鼓励妇女参加抗战的积极性,1939年3月召开的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直属县妇联主任会议决议要求“加强妇女自卫军的军事政治教育,创造妇女自卫军的模范班、排、连,以建立健全边区妇女自卫军”,制定了“女自卫军模范班、排、连条例”。(13)同年,在边区自卫军检阅大会上,有一千多名女自卫军接受了检阅,参加了军事表演。在女自卫军模范班、排、连的评选中,直属县评出了8个模范班、1个模范连;关中分区评出了319个模范班、4个模范连。(14)
  边区妇女还组成看护队、缝衣队、洗衣队等,为八路军服务。1938年至1939年,边区有看护队1663个,8000余人,缝衣队825个,5796人,洗衣队824个,4160人。(15)当抗日军队路过边区时,这些组织起来的妇女就积极为部队寻找住房,烧水做饭,缝补衣服,看护伤员。抗战期间,边区妇女为八路军捐献和做鞋、袜子、手套不计其数。这些都说明妇女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她们虽然没有在抗日战场上冲锋陷阵,但却是抗战取得胜利不可缺少的力量源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伟大贡献。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妇女的活动是多方面的,我们仅仅对边区乡村妇女的放足、婚姻、教育、社会劳动、参政议政和社会意识等做了粗浅的研究。通过这几个方面,我们认为由于中共和边区政府实践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提出的有关妇女解放的精神,把妇女解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使边区的妇女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缠足的陋习在边区彻底废除了,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得到了保护;妇女的婚姻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变;妇女取得了接受教育和参政议政的权利;妇女由于积极参加社会劳动,使其在家庭、社会的地位得到了提高。由于妇女在家庭、社会和政治上地位的变化,她们有了社会意识、民族意识和抗日的思想,她们从受封建束缚和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成为寻求自身解放、积极参政议政的新时代的妇女。她们为中国的妇女树立了新的形象。
  (原载《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2期)
  ① 宋金寿、李忠全主编:《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7页。
  ② 1939年《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18岁的,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旗、财产、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第160页)
  ③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第134页。
  ④ 《中国妇女》第2卷第9期,1941年2月8日。
  ⑤ 《解放日报》1941年6月21日。
  ⑥ 陕甘宁边三省区妇联:《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大事记述》,第101页;《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专题选编》(内部资料),1984年12月,第28页。
  ⑦ 《解放日报》1942年3月7日。
  ⑧ 《新华日报》1942年7月19日。
  ⑨ 逸平:《胜利的收获——陇东(1942年)乡市选举通讯》,《解放日报》1942年10月20、21日。
  ⑩ 《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专题选编》(内部资料),第33页。
  (11) 郭永发:《镇原县三岔一乡妇女要求认真放足》,《解放日报》1945年11月14日。
  (12) 《陕甘宁边区文府文件选编》第3辑,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第184页。
  (13) 《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直属县妇联主任联席会议决议案》,《新中华报》1939年4月22、25日。
  (14) 《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专题选编》(内部资料),1984年12月,第3页。
  (15) 《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专题选编》(内部资料),1984年12月,第6—7页。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