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风气的变革/四

黄正林


  四、改造二流子
  二流子是旧社会的产物,一部分来自剥削阶级,他们过惯了寄生生活,鄙视劳动,贪污腐化投机取巧,欺骗谲诈;一部分来自下层社会,他们被剥夺了生存条件而流离失所,无衣无食,为了生存,或以军阀或以土匪为依靠,欺善助恶,为害乡里。他们既是旧社会的牺牲品,又是新社会的不安定隐患。抗战初期,边区存在着大量的二流子。以1937年为例,延安市人口不到3000人,而地痞流氓就将近500人,占人口数的16%,延安县人口30000人左右,地痞流氓有1692人,占5%。如果以延安县二流子比例推算全区的话,则140万人口中二流子约占7万人左右,即从低估计,边区有3万无业游民和二流子,当不为过。①二流子成为边区乡村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二流子的特点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在战争环境下,二流子对边区乡村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他们不仅不事生产,而且还偷谷子,盗糜子,偷驴盗马,妨害别人生产。他们不仅不出粮不送草,还站在大路边说怪话:‘咱不种地,就没有这些麻烦!’他们仗着一张油嘴、流氓手段和有时间,在农村中游来游去,烟酒嫖赌,说是弄非,包打官司,甚至造谣生事,勾结坏人,暗藏奸细,破坏农村治安,违反政府法令。”②不仅如此,这些二流子在生活没有着落的情况下,有的沦落为匪,有的被汉奸特务用小恩小惠所收买,或被汉奸特务所利用,或加入其组织,对边区政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改造二流子是边区主要的社会政策,是发展边区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乡村政权,改变旧社会传染给人的堕落品性,保障劳动人民淳良风俗的一个重要步骤。为了实施对二流子的改造,边区以对生产的关系,即生活来源作为区分二流子、半二流子与非二流子的主要标准。“(1)完全无正当职业而靠不良行为(如偷人、嫁汉、招赌博、贩卖违禁品、拐骗、做巫神、当师婆、胡挖乱抓,只要能作为生活手段,汉奸特务也干,……)维持生活者为二流子。(2)有正当职业,又兼靠不良行为为生活手段者为半二流子。(3)至于完全靠正当职业为生活手段,但染有不良嗜好或不良习气(如本人有不良嗜好,但不靠卖违禁品为生活,耍赌博但不靠招赌生活,积极生产但又大吃大喝等),不算作二流子,而应算作有不良嗜好或有二流子习气的公民。”③
  边区改造二流子政策是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在精神上不歧视。1941年的“五一施政纲领”中指出:“给社会游民分子以土地耕种,取得职业与参加教育的机会,纠正公务人员及各业人员中对游民分子加以歧视的不良习惯。”④各地严格执行边区的社会政策,一方面,在经济上,分给二流子土地,帮助他们解决劳动工具,使他们在生活上有着落。清涧石咀驿区三乡赵家沟的两个二流子,“穷得什么也没有,为了改造他们,村长帮助他们找掌柜去揽工,并发动群众调剂十垧土地给他们种。”环县“东区一乡二流子赵彦岐,政府给他调剂了土地、农具、种子,有牛的人家又和他变工,他的生产热忱提高了,种了50多亩地。”延安市南区政府“在有转变的50个二流子中,代13个人找到了泥工,给13个人借资本摆摊做小买卖,给1个人调剂了土地,女二流子17人则发给纺车使其纺织。”⑤定边县“在方法上,采取说服,并给每个二流子以具体帮助,代找职业。”⑥帮助二流子的事例在边区成为普遍现象,“许多乡村在村民公约和生产计划上都订下改造二流子一条”。⑦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帮助二流子转变已经成为边区社会的共同责任。另一方面,对少数顽固二流子,各地制定了一些强制性措施,强迫其转变。如延安市为二流子制定了纪律和公约,“(一)不染不良嗜好;(二)不串门子;(三)不招闲人;(四)不挑拨是非;(五)要有正当职业;(六)如有违反(犯),罚工。”⑧延安市还采取非常措施促使二流子转变,其做法是各乡村将二流子名单和公约在村民大会上宣布,将“二流子编成小组,每组选出一小组长,依照所定公约互相督促,规定生产期间,一切义务动员,概由二流子负担,二流子的门上和身上佩带以二流子的证章,只有在真正参加生产之后才可取消。”⑨许多二流子怕家门和身上挂牌子,就不当二流子了。
  边区乡村改造二流子的主要办法是动员和组织二流子参加生产劳动,把二流子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各地采取不同形式把那些昔日游手好闲的二流子组织起来,集体劳动。如绥德设立了戒烟所,教育二流子戒烟和生产。定边县政府在对二流子登记后,各地召集村民大会,制定帮助二流子进行生产的办法,让二流子种地、打盐、做工、做小买卖。如把无小孩的女二流子组成小组在塞北工厂里纺毛,有小孩的妇女由政府发给纺车及羊毛,工厂指派专人每天上午到各家发给一斤二两羊毛,晚上到各家收取一斤毛线,并发给她们工资。⑩甘泉、葭县将不生产的二流子集中到县或区政府,编成二流子生产队,由县或区干部亲任组长,带领其生产;淳耀县崔家原九个二流子组成了一个送粪班子,创造了接力送粪的办法,用8个工完成了平时需要23个工才能完成的工作;延安县乌阳区集中了18个二流子组成扎工队,在劳动中,他们转变了,”不仅每人往年荒芜的土地去年(指1943年——引者注)都锄了两三遍,而且由于劳动认真,各村群众还争出较高的工资,抢着拉他们去锄草。”(11)
  1943年初,旧有的三万多二流子绝大部分是“自觉的变成了好的劳动者”,边区只有二流子9554人,又通过一年的改造,年底又有5587名转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2)二流子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就乡村经济而言,许多二流子不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且自给有余。1943年,延川县城市区转变的43个二流子,种地939亩,生产粮食约124石,够56个人吃一年;陇东分区转变的732个二流子,开了2990亩荒地。(13)这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政治效益,二流子转变后,不被特务、土匪所利用,消除了边区乡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1943年后,边区土匪的减少,社会秩序的安定,二流子得到改造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二流子的改造,“不但增加了劳动力,而且消灭了坏人坏事,取得人民的拥护,巩固社会的安定。”(14)
  ① 中共中央西北局研究室:《边区二流子的改造》1944年,《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农业》第2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87—701页。
  ② 《改造二流子》,《解放日报》1943年2月14日。
  ③ 西北局调查研究室:《边区二流子的改造》1944年。
  ④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644页。
  ⑤ 西北局调查研究室:《边区二流子的改造》1944年。
  ⑥ 《定边督促二流子生产》,《解放日报》1943年5月1日。
  ⑦ 西北局调查研究室:《边区二流子的改造》1944年。
  ⑧ 西北局调查研究室:《边区二流子的改造》1944年。
  ⑨ 《党政协力劝导,本市二流子参加生产,男耕女织痛改前非》,《解放日报》1943年3月23日。
  ⑩ 《定边督促二流子生产》,《解放日报》1943年5月1日。
  (11) 西北局调查研究室:《边区二流子的改造》1944年。
  (12) 西北局调查研究室:《边区二流子的改造》1944年。
  (13) 西北局调查研究室:《边区二流子的改造》1944年。
  (14) 《毛泽东选集》卷5,东北书店1948年版,第772页。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