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风气的变革/五

黄正林


  五、严禁吸食鸦片
  自近代社会以来,陕甘宁三省区一直是我国生产鸦片的主要地区之一,特别在20世纪20—30年代,鸦片的种植面积远远超过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据有关资料记载,陕甘两省的罂粟种植面积分别占农田面积的90%和75%。①因而吸食鸦片是旧社会给边区遗留下来的恶习,不仅土豪劣绅、军官士兵吸食鸦片,许多老百姓也吸食鸦片,由此而变成二流子。更有甚者,抗战时期,有的人把边区政府为发展生产而发放的贷款也吸食了鸦片。②可见,种植和吸食鸦片是旧社会给边区遗留下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关于边区的鸦片问题,台湾有的学者说“禁烟为国民政府重要政策之一,而中共不惜加以破坏。”“中共强迫人民种烟而抽取重税。”③这是一种谬说。事实是边区自始至终是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的。早在1937年5月27日,中华苏维埃政府西北办事处就颁布了《关于禁止鸦片的布告》,严禁种植、吸食和买卖鸦片:“一、种了鸦片的,由各级政府督促铲除,改种其他粮食。二、烟馆立予封闭。三、贩卖鸦片的,不管他在苏区发卖或只在苏区通过。四、吃鸦片未登记的,立即登记,限期戒绝,期间至长不得超过六个月。五、各级内务部(延安市由市禁烟委员会)发卖戒烟药丸,吃烟的拿登记证来买。贫的可以减价或不要钱。六、现藏有鸦片的商人或居民,限十天内把鸦片送到当地政府(延安市送到市禁烟委员会)登记,听候处理。如逾期不登记,查出除没收外,并严加处罚。”④抗战爆发后,为了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促使二流子转变,边区更加严厉地禁止吸食和种植鸦片。1942年1月14日,边区政府发出《关于成立陕甘宁边区禁烟督察处事》的命令,指出:“我边区对于毒品一贯悬为严禁,惟抗战以后,由于敌区烟毒偷向我后方运售,遂已波及边区,若不重申禁令,难免死灰复燃。本府为贯彻禁政,根绝烟毒计,当经第四次政务会议决议,设立‘陕甘宁边区禁烟督察处’,专司其事。”⑤同时,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禁烟督察处组织规程》、《陕甘宁边区查获鸦片毒品暂行办法》,重申了边区禁烟的决心。而且几乎在每年春播季节,边区政府都要强调铲除烟苗,尽管如此,在边区偏僻之地仍有不法之民偷种鸦片,但一经发现,严令地方政府立即铲除。如1943年春季,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接连发出两件事关铲除烟苗的快邮代电,一件是“近据绥德报告,人民偷种者甚多,安定更多,希立即而彻查,速令铲除,并严饬安定县府详细报告为要。”一件是“据查各县偏僻地方仍有不少偷种鸦片烟苗者,希立即深入检查,严令彻底铲除,改种粮田,并查办结果报告本府为要。”延属分区专员曹力如在接到快电后,立即做了查处,第三天就做了汇报:“关于禁烟及铲除烟苗事,职于此次到子长县时已严令该县铲除,目前未见出土,铲后复活,并已决定出土即铲,更责成县区乡长绝对负责,不得玩忽。”5月31日,曹力如又致函边府秘书长罗迈(李维汉),详细汇报了子长县铲除烟苗的经过,该县于“4月26日除再命令各区速行铲除外,并派一批干部亲自下乡复查,在县的附近已铲除完毕,惟恐乡间拐沟未得铲完,故于5月14日又派干部带领警卫队,同时又派出侦察队赴各区乡详为搜查;如有发现烟苗者严令铲除,故有东一区随报先送该区五乡长席鸿如不但禁种不严,反而自己抚育烟苗比工作还积极,该乡长已在关押法办中。”⑥1939年春,在国民党靖边宁条梁保安大队副张廷祥的纵容下,当地蒙人在巴兔弯种鸦片700余亩,当地县政府根据禁烟条例将种烟的汉人逮捕,并命令群众铲除烟苗,重种田苗。⑦这些事例足以说明,陕甘宁边区不是强迫老百姓“广种鸦片”,而是强迫种植鸦片者铲除鸦片。
  对于从边区境外向境内贩卖毒品,边区也是严厉禁止的。1942年6月,山西烟贩李起发、高光富等人带烟土6件,经120师715团运输队保运到子长县,由718团大光商店出售,被子长县瓦窑堡市公安局查获,公安局在向大光商店追要赃物受阻的情况下,129师师长贺龙、边府主席林伯渠都去函查问此事,要求大光商店“将存货如数交出,给予惩处。”⑧
  对于吸食鸦片的烟民,边区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帮助戒烟。1943年9月11日,边区政府发出《为禁止吸毒事给专员公署县(市)政府的指示信》,对帮助烟民戒烟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求各级政府强制烟民戒烟,规定30岁以下的限期三个月戒绝,40岁以下的限期五个月戒绝,60岁以下的限期十个月戒绝。并对烟民进行登记,敲定戒绝日期和方法,乡政府或村主任、村长要随时检查。二是要求各地政府和卫生机关,帮助烟民找戒烟药,或设立戒烟所,集中戒烟。三是要求把戒烟和生产与教育工作联系起来。要以说服与强迫方法,使其卷入生产大潮,给以各方面的鼓励和帮助,“使他知道自己是社会一分子,至少不应为社会上看不起,以激发他戒烟的决心。”四是要求形成群众性的戒烟运动。召开村民和市民大会,做劝戒运动,让烟民知道“一村一市有吸食大烟的人是不美满的。”发动妇女儿童帮助戒烟,儿童能劝服其家大人戒烟的,是模范儿童;婆姨(妻子)能劝服丈夫戒烟的,是模范婆姨。⑨由于措施得力,方法得当,边区在禁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绥德戒烟所里,那些曾经是吸食鸦片的二流子,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上,六点起来,由所长领导着到操场上跑步,那曾经是枯黄的肮脏的脸,现在泛出了红色,头发和胡须,都剃得干干净净。他们操着不熟练的姿态。上午,在一个院子里,他们一起捻毛线,上课,吃饭,休息。他们全是严肃的,愉快的,各人在认真计算着什么时候可以出所,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自己的新生活。”⑩一方面,随着二流子的转变,吸食鸦片的人大大的减少了,及至抗战结束,吸食鸦片在边区近乎绝迹了,边区在当时被称为“禁烟模范区。”(11)另一方面,比较彻底的铲除了鸦片的种植,1944年5月,随“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边区的美国记者哈里逊·福尔曼说:“我在共产党区游历了五个月,没有发现任何一点鸦片的痕迹。”(12)这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
  总之,通过广泛宣传和现代医学知识的传播,人们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开始形成。在法律上,缠足和买卖婚姻陋习的废除,使妇女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得到提高,妇女开始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尊重。原来游手好闲的二流子得到彻底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民间鸦片的种植被禁止,吸食鸦片的恶习在乡村也近乎绝迹。这些都说明,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已成为一个全新的社会。
  (原载王先明、郭卫民主编《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① 齐霁:《陕甘宁边区禁烟禁毒运动初探》,《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② 盐务局:《两年来盐务工作总结》1943年版,《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5编《金融》,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67页。
  ③ 王健民:《中国共产党》,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3编第26章,第305页。
  ④ 陕西省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政府查禁烟毒史料选(上)》《历史档案》1993年第1期。
  ⑤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5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44页。
  ⑥ 陕西省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政府查禁烟毒史料选(上)》《历史档案》1993年第1期。
  ⑦ 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1937—1939),内部资料,1994年版,第545页。
  ⑧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7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⑨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第337—338页。
  ⑩ 岳瑟:《人的改造——记绥德市二流子戒烟所》,《解放日报》1943年4月30日。
  (11) 《禁烟节感言》,《新华日报》1942年6月3日。
  (12) [美]哈里逊·福尔曼:《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熊建华译),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