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上)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章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第一次民主选举运动——3

雷云峰


  三、选举运动的经验教训
  这次选举运动证明一些人所谓“人民没有民主的习惯”,只能实行“训政”的主张是不正确的。采取普遍、直接、平等,不记名的选举方式,既能充分反映工农群众的要求和基本利益,也能使地主,资本家的合理要求和利益得到应有的照顾。据固临、延安、安定,曲子四个县选举结果统计,在当选的各级议员中,各阶级,各阶层所占的比例(百分比)如下①: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县级 4 65 25 1 1 2 2
  区级 4 67 22 2 l 2 2
  乡级 5.6 71.4 17 2 2 1 1
  乡级选举的成功,为区、县级以及边区级的选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干部和群众都有了选举的实践经验,再进行其它级的选举就容易多了。
  这次又创造了灵活多样的选举方式,结合边区实际,群众文化水平低,文盲占95%以上,交通不便等,投票时,识字的采用选票,识字不多或者是文盲的,采用划圈、划道、点洞、投豆子等方法来选举。为适应边区地广人稀,集中选举困难较多的情况,采取分散投票的办法,票箱设至行政村,甚至自然村,并设有流动票箱,挨门串户,方便选民投票等等。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选民参选的比例。
  这次选举也有不少教训,如竞选的办法脱离边区的实际。因为,边区共产党也进行“竞选”,结果出现了谢觉哉与徐特立两位老共产党员同台演讲、发表“政纲”进行竞选的现象。虽及时纠正了,但力争共产党员在选举中当选的思想没有改变。结果,当选的边区议会议员中,几乎是“清一色”的共产党人,民意机关成了共产党员的“一统天下”影响到党与非党的关系。
  这次选举运动促进了边区的抗战动员。边区政府把选举运动与抗战动员紧密结合在一起,使选举运动同参加八路军、扩大自卫军、动员离队战士归队、征收救国公粮和开展冬学运动等相结合,造成一种以民主运动促抗战,抗战前线的胜利促民主运动热烈的政治的局面。
  ①林柏渠;《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第133页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上):建立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1937年7月—1940年12月)/雷云峰.—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