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四章 边区工业的初创/第二节 公营工业的初步建立/三

黄正林


  三、兵器工业的创立
  抗战前,边区军事工业只有一个小型兵工厂,主要是为红军修复枪支和复装子弹,为地方游击队供应武器。埃得加·斯诺描写了红军兵工厂的情况:“兵工厂像红军大学一样设在山边一排大窑洞里。里面很凉快,又通风,用斜叉在墙上的烛台扦取明,主要的好处是完全不怕轰炸。我在这里看到有一百多个工人在制造手榴弹、迫击炮、火药、手枪、小炮弹和枪弹,还有少数农具。修理车间在修复成排的步枪、机枪、自动步枪、轻机关枪。不过兵工厂的产品粗糙,大部分用来装备游击队,红军正规部队几乎完全是靠从敌人缴获的枪炮弹药为供应的!”①可以看出,红军到陕甘后,军事工业是十分简陋的。
  抗战爆发后,随着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和军事力量的壮大,从敌人手中缴获枪支来装备八路军已不能满足需求,这就要求边区必须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以满足武器装备的需要。1937年10月,毛泽东、张国焘、萧劲光在给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的电文中希望在山西设法搞到造枪机器和动员会造枪的工人送来边区,以便建立兵工厂。电文说:“甲、我们必须在一年内增加步枪一万支;乙、主要方法自己造;丙、请你们立即开始用一切办法在山西寻到一部造枪机器及若干造枪工人,准备在延长设立兵工厂造枪……”②1938年7月,八路军129师在平汉路夺取了三部新机器,毛泽东等要求将机器送延安,以增加军工生产。③1938年10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一文中指出:“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④11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决议案提出:“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攻实力。”⑤从中共高层领导的谈话和中共中央决议的内容来看,抗战初期,中共就开始注意军事工业建设的问题了。
  为了发展边区的军事工业,1938年3月,中央军委成立了军事工业局,滕代远任局长,李强、王铮任副局长。后来,军工局归中央军委总后勤部,总后勤部部长叶季壮兼局长。边区军事工业的建立,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科技人才方面,抗战时期从沦陷区和国统区有一批“懂机器制造、化工、冶金、地质等专业的知识分子,还有很多擅长于军械、武器制造的产业工人和能工巧匠,他们是建设边区军事工业的主力军。他们怀着救国救民的高度革命热情,到延安参加军事工业建设,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因此,可以说,没有他们就不会有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工业。”⑥正是这些从全国各地来到延安的技术人才,开始了边区的军事工业建设。到1939年4月前后,边区军工局下属的工厂就有军工一厂(对外称陕甘宁边区机器厂)、二厂(对外称陕甘宁边区第二机器厂,以生产步枪为主)、三厂(制造手榴弹和复装子弹)、五厂(石油厂)、六厂(制鞋厂)、八厂(皮革厂)、玻璃厂、陶瓷厂、修械所、紫芳沟化学厂(火炸药厂)、制药厂和修理部等。边区的军事工业粗具规模。
  边区军工厂建立后,在技术、设备落后、材料短缺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原军工局领导人李强在回忆中讲述了边区军工初创的经历:“1938年我曾三次到西安购置了十部机器,买了钢铁、旧汽车头、铅锭、硫酸等原材料,但那些机器造的都很粗糙,经过修理后才能使用,那些材料为开创军事工业奠定了一些基础。当时难民农具厂也只有两部半专用机器。因此,1938年以前边区的军工生产基本上是小手工业式的。后来沈鸿携带11部机器到延安后,才逐步地改变了军工生产面貌。”⑦1939年,军工局制定了“先造设备,后造步枪”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沈鸿在军工一厂主持生产各种专用机床和复装子弹的机器。在边区兵器修理和生产上,军工一厂生产的机器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当前方修械需要各种便于行军携带的小型机器时,一厂又及时地生产了几十套小型车床、铣床、刨床等,送到前线,受到修械战士的欢迎。以后生产的火炸药,炼铁,造掷弹筒弹和七五、八二迫击炮弹等的机器设备无不与一厂有关。”⑧
  除了修理枪械、复装子弹和机械制造外,边区军工厂也开始了各种枪炮的生产。如1938年1月,边区举行了“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兵工厂参展的产品有迫击炮、高射炮、机关枪、步枪、盒子枪、手榴弹等。⑨1939年4月25日,第一兵工厂制造出了边区军工史上第一支步枪——无名式马步枪。其特点是:“一是枪是采用捷克式马步枪改装,三角刺刀连接在枪上,便于打游击战和交手战;二是零件简化,如护手由整化零,易于制造,护手挡机是重新设计的,从而因地制宜,由机械加工改为手工作业,便于大量生产。……经过试验,性能符合使用要求,当时就被列为1939年延安五一展览会的展品。”⑩说明边区兵工厂已经掌握了一般步枪的制造技术,但是由于设备、原料等方面的原因,制造枪械还不是边区兵器工业生产的主要任务。
  ①埃得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24页。
  ②兵工史编审委员会:《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陕甘宁边区》,兵器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③《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陕甘宁边区》,第11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第557页。
  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二),第225页。
  ⑥李强:《中央军委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陕甘宁边区》,第120页。
  ⑦李强:《中央军委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陕甘宁边区》,第122页。
  ⑧李强:《中央军委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陕甘宁边区》,第123页。
  ⑨《新中华报》1938年1月10日。这些枪支可能是当时修复的,而不是边区兵工厂自己制造的产品。——笔者注。
  ⑩刘贵福:《无名式马步枪的诞生》,《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陕甘宁边区》,第163页。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