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四章 边区工业的初创/第四节 个体手工业的恢复/二

黄正林



  二、1937—1940年边区的个体手工业
  手工业的个体经营包括两种形式:作坊经营和家庭副业经营。手工业的作坊经营者一般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城镇里,有自己的铺面。而家庭副业经营者大多数不脱离农业生产,在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在农闲时从事手工业生产。家庭副业手工业经营方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像货郎担子一样挑上自己的工具,在农闲季节走家串户,为乡村农户做活,由户主管吃管住,工匠只挣工钱。这种形式以木匠、毡匠、皮匠、土匠、石匠、钉钉匠、绳匠居多,边区的流动工匠就属于这类。另一种是在自己家里从事手工业生产,用自己的资本、原料生产出成品,或在家里出售,或拿到集市上出售。抗战初期,边区不同经营方式的个体手工业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表4—5是延安市主要手工业行业增长情况的统计。
  从表4—5来看,在延安市除了钉秤、银匠和土匠没有增加外,其他行业都有了很大的增加,整个手工业行业由1938年的28家增加到56家,增长了2倍,其中铁匠铺增加了将近3倍,主要原因是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具需要量大量增加的缘故。其他如钉匠、锡匠、木匠等铺子也有了增长。增长最快的是流动工人,由200人增加到2600人,增长了13倍,这部分人主要就是前文所说的农民兼手工业者。其他地区的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增长,如安定县1939年手工业作坊比1937年增长的情况是:皮坊10处、染坊3处、木器铺13处、裁缝铺5处、铜匠铺5处、鞋匠坊5处、刻字石印铺2处、银匠铺5处。①
  边区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手工业。如盐池县是边区食盐的重要产地;有植棉历史的绥德、延长、延川、固临等县以家庭纺织业为主;葭县以手工生产纸而著名,1940年有捞纸池子36个,毛驴15头,造纸工人19人,每天生产四开纸205刀零20张;②三边、陇东地区是边区皮革、毛纺织发达的地区,边区使用的毛线、毛毡、毛毯、皮革大部分都出自这两个地区。总之,到1940年时,边区传统的手工业得到了恢复,一些行业还超过了抗战以前的水平,比如家庭纺织业,在公营工厂和合作社的带动下,边区的家庭纺织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40年发动了5万名妇女纺纱20万斤,就连没有纺织基础的陇东地区农村纺织妇女根据1940年庆阳、曲子、镇原三县的统计已达1042人。③这些都说明,经过抗战以来四年的建设,边区已经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基础。面对边区在抗战初期四年中在轻工业上取得的成就,西北局书记高岗兴奋地说:“总算在这一块地区撒下了轻工业的种子,等待以相当的时日吧,种子总会开花结果的。”④
  ①星光、张杨主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80页。
  ②《葭县峪口村五十三户设池造纸》,《解放日报》1943年9月10日。
  ③《陇东绥德纺织业发展情况》1943年,《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586页。
  ④高岗:《抗战四年来陕甘宁边区的建设》1941年6月16日,《团结》第2卷第7期,1941年。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