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五章 边区商业的初步建立/第一节 公营商业的建立/二

黄正林

  
  二、边区党政军机关、学校开始经营商业
  1939年,由于国共两党关系和抗战形势的变化,边区开始受到军事和经济封锁,对边区的商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机构的扩大,人员的增多,政府已经没有能力包办各机关对日用品的需求。因此,边区的财政政策也随之进行了调整,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部长李富春说:“今天我们主要的方针是自力更生,不是依靠外援。去年前年我们的方针是依靠外援,现在外援靠不住了。所以在党的这个任务下,要自力更生为主,但同时不放弃外援。”①毛泽东也在延安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上指出:“无论机关、部队,开展生产运动,大家种菜喂猪,办合作社,作一个伟大经济战线上的斗争。”②1939年大生产运动兴起后,为了供给和积累资本的需要,各机关开始筹办商业。
  抗战时期,各机关经营商业是从办消费合作社开始的。“1939年各机关、部队、学校经营商业是从创办消费合作社开始的。至1940年上半年,共有30个合作社和食堂,资金共约6万余元。其中大的1万元,小的不过数百元,目的在于供给本机关学校的日用品。同时卖给外面谋些微之利,借以改善生活,还未担负藉商人解决一般需要的任务。”③也就是说,这些合作社主要是为了改善本单位的生活,不以盈利为目的,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
  1940年边区开始受到日益严重的封锁,日用品供给也日益困难,各机关就不得不投入精力经营商业。有些机关学校把1939年建立的小本微利的合作社、小商店或小货摊给予扩大,增加资金,补充人员,加入商会,正式经营商业,延安新市场出现了许多机关、学校和部队办的店铺。如兵站建立的交通商店,最初只是在兵站门口设立的一个小纸烟店,1939年8月,迁移到延安新市场,店铺发展为3个,一个百货店、一个中药房、一个马掌店,资本由数百元增加到2万元。合作商店,是抗大的一个小合作社,资本只有80元,1940年6月搬到新市场,资本扩大到19000元。后勤百货商店,初建时资本仅有30元,1940年9月,资本扩大到2万元,除了经营百货外,还附设了一个染坊。一些原来没有商店的机关单位也开始积极筹措资金,做起生意来了,这一时期机关学校设立的大小商店有60多家。还有一些机关做“走水生意”,即不设门面,“靠着一二个人带二三个四五个贩运货物,沿途流动出卖。”④形成了没有机关单位不经商的局面。
  在军队经营的商业中,八路军359旅是最为典型的。359旅是八路军中最早经营商业的部队,该部队在山西与日军作战期间,就在武阳开办了“359旅军民合作社”,以满足抗日军民对日用品的需求。1939年9月,359旅奉中共中央的命令返回陕甘宁边区担任河防任务后,合作社将4000元的余货带到驻防的绥德五里湾继续开张营业,年底有现金货物共值3.1万元。1940年1月,商店搬到绥德县城南关,改为“大光商店”,转变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百货商店,是年底就赚19.7万余元。359旅经营商业在经济困难时期得到毛泽东的极大赞扬,成为边区在大生产运动中树立的一面旗帜。⑤
  边区机关、部队和学校创办的商业均属自给性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各单位布匹、纸张、文具等日用品不足的问题。在创办过程中,一方面,“初步地锻炼了从事商业的干部,积累了一些经商的经验与小量的资金。”⑥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当时边区还没有建立起统一领导边区商业的行政机构,使边区的公营商业缺乏统一领导,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长远打算,也没有处理好地方与军队的关系、生产与商业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甚至出现了更坏的事情,如有的军事单位为了自身利益,进行武装走私,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公营商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军民关系、干群关系。
  ①李富春:《边区第二次党代会上对财政经济问题讨论的总结》1939年11月,《史料摘编·财政》第6编,第40页。
  ②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第134页。
  ③《毛泽东选集》卷5,第857页。
  ④《毛泽东选集》卷5,第861页。
  ⑤《毛泽东选集》卷5,第841—842页。
  ⑥《毛泽东选集》卷5,第861页。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