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五章 边区商业的初步建立/第二节 私营商业的复苏/二

黄正林





  二、1937—1940年边区私营商业的发展
  皖南事变前,由于边区经济尚处于恢复阶段,经济上没有任何自给能力,边区的日用必需品几乎全部依赖从国统区输入。由于国共合作的实现,同时边区又奉行“自由贸易”的政策,使边区的进出口贸易处于自流状态,区内外商人出入口自由。特别是边区实行免税政策,吸引了大批的外商到边区经商,推动了边区私营商业的空前繁荣。延安是边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私营商业尤为繁荣(表5—1)。
  通过表5—1可以看出,延安私营商业以非常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到1940年时,5万元以上的商户增加了1150%,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商户增加了660%,5000元以上的商户增加了40%。同时,延安市的外籍商户也是逐年增加,如表5—2。
  从表5—2来看,外省到延安投资的商户占有很高的比例,平均达到46.4%,几乎占到延安总商户的半数以上。就纵向比较,外省商户也在逐年增长,1940年比1936年增长了38%。边区形成了以延安为中心的商业网络,东经清涧、绥德可到山西,南经西安、河南可到武汉,西至庆阳、西峰、平凉,北出定边、盐池可到银川等地。延安建立了新市场,1940年新市场有公私商店300家,商业资本110万元。从行业分类来看,有杂货、客栈、饭铺、五金、皮毛、医药等,经营的商品主要是生活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土特产品,还有一些奢侈品和迷信品。在边区没有遭到封锁之前,延安新市场是比较繁荣的。
  不仅延安的私营商业有了发展,其他地方的私营商业也有了发展,如庆阳市、西华池、富县等地,因为是边区食盐出口的主要口岸,促进了这些原来商业并不发达的地方私营商业的繁荣。
  由于边区内部经济不发达,因而,私营商业的发展受外界的影响很大,造成边区一些地方私营商业的萎缩,绥德市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表5—3)。
  从表5—3看,在皖南事变前,绥德的商业发展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仅从商户的数量来看,不是逐年增加,而是呈递减趋势。1937年155户,1938年118户,1939年141户,1940年上半年73户,1940年下半年146户,1941年125户。1938年比1937年减少了23.9%,1939年有所增加,但达不到1937年的水平,1940年上半年和1937年相比减少了近53%。尤其是大、中商户大量减少,头行户和二行户1937年为28户,1941年仅剩下13户。之所以出现下降趋势,一是边区发展商业的货源依赖于外面,而绥德的商业进货渠道主要是山西,1939年山西沦陷后,货源和交通断绝。二是国共关系也影响边区的商业贸易。1939年以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后,边区开始受到封锁,加上绥德的何绍南不断制造反共事件,绥德军民发动了驱何斗争,许多私商也随之离开了边区。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