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五章 边区商业的初步建立/第三节 消费合作社的建立/三

黄正林



  三、1937—1940年的延安南区合作社
  抗日战争时期,在边区的合作社事业中,延安南区合作社是典型的合作社之一,是边区合作事业的一面旗帜,受到了毛泽东的称赞,他在《财政问题与经济问题》一书中大书特书,是因为南区合作社走出了一条“民办官助”的路子。
  延安南区是边区的老解放区,1935年12月就建立了合作社,但由于战争原因成立不久就宣告破产了。①西安事变后,内战结束,南区再次建立了合作社,经过再三动员,“才勉强的把合作社成立起来,半自动半强迫地征集了股金159.9元(苏票),社员仅160人”,开设了一个小的消费合作社。但是,和其他地方一样,南区人对合作社也有疑虑,他们认为“合作社是一种‘官办’的或‘半官办’的机关,加入股金是一种不得已的负担。”为了消除群众疑虑,一方面合作社低于市价卖给老百姓日常的必需品,使老百姓在自己的经济生活中直接得到合作社的帮助和补益;另一方面,合作社采取各种办法来做赚钱的买卖,如贩卖牲口、运盐、开客店等,以此来维持和扩大合作社的业务。同时,不仅加入合作社的社员按期可以分到红利,而且在老百姓有急用时还给予无息贷款。南区合作社就是以为老百姓谋利益的办法“来刺激老百姓对合作社的兴趣,使老百姓在自己的切身经验中了解到合作社是于己有利的自己的组织,以关心和爱护合作社,做到真正的自己管理与经营。”②由于南区合作社能够真心为群众谋利益,受到群众的拥护,合作社发展得很快,不仅南区人积极入股,“外县的小商人脚户也加到各分社,股金1万元。特别洛川、鄜县、安塞、保安、三边等处的脚户,来往最多,向合作社入股最多。”③1936年至1940年南区合作社发展经历了八个时期,各时期的情况如表5—5。
  南区合作社之所以得到了连续和稳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第一,合作社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群众从中获得了实惠,赢得了群众的支持。第二,在集股问题上不摊派,采取入股退股自由和灵活多样的集股方式,如采取民主自由的办法,经常在实际生活中向群众宣传合作社的意义引导其自动入股;每期分红时号召社员以红利入股,并采取3毛作5毛,7毛作1元的办法;以实物比市场较高的价钱入股,如老牛、干草、小米、杂粮、洋芋、鸡蛋等;号召各分社社员大量入股,盈利不提公积金和公益金,且每半年或3个月分红1次;吸收公家股,如光华商店、中央财经处、县政府等在合作社入股。④因此,和其他合作社不同的是南区合作社的股金以私人股金为主,而其他合作社中的大多数以公家股为主。第三,走出了一条民办合作社的路子。南区合作社从第七期开始筹划与私人合伙做生意,最初由于政府的干预失败了。但合作社主任刘建章认为:“不与私人合伙,合作社无法开展。”合作社在刘建章的带头下,未经过政府同意,但经过理事会的讨论后,重新与私人合伙做生意。在第八期开办了一些与私人合伙的分社,都以半私半公的名目发展了私人入股10余万元。⑤由此,南区合作社开始形成合作社民办的路子。正是这些原因,南区合作社得以发展,使南区合作社成为边区合作社事业的旗帜。
  ①克谨、华奋:《模范的南区合作社》,《解放日报》1942年3月16、17日。
  ②克谨、华奋:《模范的南区合作社》,《解放日报》1942年3月16、17日。
  ③《毛泽东选集》卷5,第795页。
  ④克谨、华奋:《模范的南区合作社》,《解放日报》1942年3月16、17日。
  ⑤《毛泽东选集》卷5,第794页。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