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七章 边区金融业的初创/第一节 边区银行的创立与光华券的发行/三

黄正林




  三、光华代价券的发行及其他
  边区银行成立时,没有对外公开。它的主要业务之一是经营光华商店,并以光华商店名义发行了“光华代价券”。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法币是边区的本位币,但国民政府发给八路军的军饷均为元以上的整币,给边区的市场贸易带来极大的不便。边区政府多次向国民党当局交涉,“小票也只能给十分之一”。①起初,市场以通行的邮票“找零”,而邮票易污损,给群众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在边区的一些地方出现了原始的交换方式,即“物物交换”。②为了找零需要,边区发行元以下辅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边区银行没有对外公开,不便以银行名义发行钞票,只能以光华商店名义发行代价券。1938年发行的光华券票面有2分、5分、1角、2角、5角五种,后来又增发7角5分,共六种。③光华代价券发行情况如表7—1。
  光华代价券1938年7月开始发行,1941年2月停止,共发行4307215元。其中,一分币约4000元,五分币约9000元,一角币约20000元,二角币约50000元,五角币约2100000元,七角五分币约1900000元。④光华代价券是法币的辅币,它的价值和法币的价值是完全等同的,其地位和法币在边区的地位一样都是流通货币。光华券以光华商店资本作为保证,因而持券者可以到光华商店换回如数法币。光华券在边区流通后,建立了比较良好的商业流通信用,其流通范围甚至超出了边区范围。
  光华券在边区发行流通后,尽管法币仍然是边区流通的主币,光华券是当做法币的辅币而流通,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对法币仍是一种挑战,也隐含着边区有可能发行自己的货币取代法币在边区本位币的地位。因此,国民政府对边区发行光华券表示反对。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孔祥熙要求边区停止使用和发行光华券。孔祥熙在“元”电中称:“陕甘宁边区政府准许光华商店发行二分、五分、一角之代价券,并未报部,亦未依照设立省银行或地方银行及领用或发行兑换券暂行办法咨准办理。陕甘等省边区如需辅币及辅币券,应通知中、中、交、农四行陕甘各地分支行运往发行。该光华商店已发角分各券,请令饬该边区政府限期饬其兑回。查明有无已印未发角分各券,一并报请派员监同销毁,以重币政。”并指责“光华商店妨害币政,极应严予取缔”。⑤对此,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做了申辩,他在给孔祥熙的电报中称:“陕甘宁边区政府统辖境内法币信用甚高,流通亦鬯,惟零星辅币万分缺乏,影响物价之提高,有碍小民生活。经当地商会、农会等向边区政府环请,准许光华商店发行二分、五分、一角之代价券。原系暂时权宜便民之计,而其流通范围只限陕甘宁边区。发行以来,因准备充足,深得人民信仰。”⑥林伯渠在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天水行营主任程潜的呈文中也辩解道:
  边区境内,法币信用甚高,流通亦鬯,惟于开始推行之期,流通市面之法币,多系五元、十元者,而零星辅币万分缺乏。以此影响物价之提高,有碍小民之生活与商业之繁荣。商人则因无辅币之找换,货物不易出售;农民则因需用品之不易购到,宁愿物物交换,不肯收受法币。遂致法币失去信仰,流通大受障碍。尤以客岁六月以前,辅币之缺乏已成严重问题,主币比辅币之价格低落十分之一,而尤以十元、五元之法币为甚。当经托请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向中、中、交、农四行交涉,结果自民国二十六年一月起,直至二十七年六月,此一年半中,只由中央银行兑换辅币贰千元。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而困难愈渐严重。各地商会、农会纷向本府环请,矧是之故,该光华商店为巩固法币流通,畅旺市场交易起见,业经呈请本府,准许发行二分、五分、一角之代价券。原系暂时权宜便民之计,而其流通范围只限于辅币缺乏之陕甘宁边区,并备有充足之保证金,且由各地合作社代办兑换,凡是一元之代价券,即可随时随地兑换法币。查自该代价券发行以来,深得人民之信仰,使法币流通畅达无阻,市面交易益臻繁荣。奏效良深,尚无不合处。⑦
  林伯渠在辩解中非常强调三个问题:(一)边区需要“找零”的辅币,边区政府委托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向“四行”要,但“四行”所给的辅币根本不能满足边区商业贸易的要求。(二)法币在边区信用很高,边区发行分角币,只是权宜便民之计,而其流通范围只限于辅币缺乏之陕甘宁边区,不会改变法币在边区本位币的地位。(三)发行光华代价券是应边区商民的要求,有利于民众的生活,在民众中影响很好,没有取消的必要。林伯渠的辩解实际上委婉地拒绝了国民政府责令停止发行光华代价券和取缔光华商店的要求。
  因抗日战争而形成的统一战线,在国民党看来是共产党的“输诚”甚或“投诚”⑧,故抗战伊始,国民政府试图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对中共进行控制,以达到削弱中共的目的。而中共方面,随着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八路军在抗战中一些业绩的取得,中共逐渐摆脱了抗战前的困境,开始壮大起来。逐渐壮大起来的中共不仅在政治上具有独立性,而且在经济也要摆脱国民党的左右。在根据地建立自己独立的金融体系,是中共迟早要做的事。所以,我们对光华代价券的发行至少应该有两方面的认识,一方面,光华券的发行,的确是为了商业贸易中“找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中共和边区摆脱国民党金融控制的开始。如果这样去思考光华代价券的发行,也许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①南汉宸:《陕甘宁边区的财政工作》1947年5月,《史料摘编·金融》第5编,第20页。
  ②陕甘宁边区金融史编辑委员会:《陕甘宁边区金融史》,第48页。
  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第231页。
  ④边区银行:《银行报告》1941年10月,《史料摘编·金融》第5编,第119页。
  ⑤《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第231页。
  ⑥《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第230页。
  ⑦《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第231—232页。
  ⑧杨奎松:《国民党走向皖南事变之经过》,《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4期。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