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八章 皖南事变后边去的经济政策/第三节 1941—1945年边区的经济政策/四

黄正林


  四、“精兵简政”的政策
  1941年边区经济困难的成因,除了国民政府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边区非生产人员的大量增加。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边区脱离生产的党政军人员最多不超过3万人。1938年后,大批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到1939年时边区的非生产人员增加到4万人。1940年至1941年,边区局势吃紧时,从前线调回部队保卫边区,使非生产人员增加到7.2万人。①胡乔木把这种非生产人员膨胀的现象称之为“鱼大水小”。②非生产人员的增加,不但加重了群众的负担,而且出现了人浮于事的现象。特别是公粮负担的加重,引起了群众的不满,一些移民来边区的农户搬走了,严重地影响了中共在群众中的威信。如何减轻群众负担,如何获得人民的拥护,成为中共党的领袖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1941年11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边区著名的开明绅士李鼎铭等11人向参议会提交了“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的经济紊乱之现象案”。理由是“军事政治之建立,必须以经济力量为基础。在今日人民困苦,资源薄弱之状况下,欲求不因经济枯竭而限制军政发展,亦不因军政发展而伤害经济命脉,惟有政府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量入为出,制定预算,以求得相依相助,平衡发展之效果。”如何实行“精兵简政主义”,提案提出了5条办法:
  (一)政府应根据客观物质条件及主观经济需要而提出计划经济,以求全面提高生产力,改善经济条件,加强经济基础。
  (二)在现有经济基础上,政府应有量入为出的统一经济计划。
  (三)在财政经济力量范围内和在不妨碍抗战力量条件下,对于军事应实行精兵主义,加强战斗力,以兵皆能战,战必能胜为原则,避免老弱残废滥竽充数等现象。对于政府应实行简政主义,充实政府机构,以人少事精,胜任职责为原则,避免机关庞大,冗员充塞,浪费人力、财力等现象。
  (四)规定供给条例,避免不必要的供给与消耗。
  (五)提倡节约,廉洁作风,避免不应有的浪费现象。③
  这一提案以165票“通过审查意见”,并“交政府速办”。④这个提案只是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众多提案中的一个,但所提问题和中共上层正要解决的问题不谋而合,引起了毛泽东的共鸣,他说:“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⑤后来,经毛泽东提议,李鼎铭以123票当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
  李鼎铭等人的提案在中共党内得到了强烈响应,成为党的一项主要政治主张和政策。12月17日,中共在《中央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中指出:“为进行长期斗争,准备将来反攻,必须普遍地实行精兵简政。……精兵简政,节省民力,是目前迫切的首要任务。关于精兵问题已见军委指示。政权、党、民众团体脱离生产的人数亦应缩减,务求全部脱离生产人数不超过甚至更少于居民的百分之三。根据地的财政必须注意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的配合,一切工作要求质量,坚决肃清浪费、铺张、不节省民力的现象,严厉惩办党政军系统内贪污敲诈民财的恶棍。我党政军均应了解,假如民力很快的消耗完,假如老百姓因为负担过重而消极与我们脱离,那么不管我们其他政策怎样正确,也无济于事。”⑥中共很快把“精兵简政”作为一项政策颁布于党政军,足见这一提案的提出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切合实际的,因而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
  在“精兵简政”提案交边区政府办理后,边区政府十分重视。1941年11月27日(参议会闭幕的第6天),在第二届参议会选出的新政府召开的首次政务会议,主要讨论的问题就是提高行政效率,实行参议会通过的“精兵简政”提案。新当选的副主席李鼎铭阐述了精兵简政的主要意义。⑦12月3日,边区就发出训令,开始落实“精兵简政”的政策。⑧边区的“精兵简政”工作先后进行了三次。
  第一次从1941年12月到1942年4月。12月上旬,边区政府召开了第二次政务会议,提出了精简方案和实施计划。“经过四个月的努力,共裁减合并机关机构百余处,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减少了百分之二十四,计一千五百九十八人。”⑨但这次精简效果不十分理想,“精兵简政并没有彻底的贯彻到全部工作中去,因此在组织机构上还显得头重脚轻,干部没有适当调整,工作制度尚未正规,政令尚繁而又有些不切合实际的情形,在工作联系上,是上级领导不够具体,检查不够深入,下面是不完全了解政策法令,有些工作方式是与指示相反的一套,形成了上下不通气和工作脱节疲塌的现象。”⑩
  针对第一次简政存在的问题,边区在1942年4月到8月进行了第二次精简工作。4月28日,以边区政府牵头,邀请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西北局四家成立了边区总编委员会,以林伯渠、李鼎铭、李富春、叶剑英、谢觉哉、陈正人、萧劲光为委员。(11)5月20日,林伯渠在边区政府一级干部动员大会上宣布:“边府各处院的行政机构,均要以简单灵活为原则,重新进行调整,将百分之五十的人,分配到县级、区级以及其他机关工作。”(12)6月30日,边区第26次政务委员会讨论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系统第二次精兵简政方案》和《陕甘宁边区第二次精兵简政实施方案纲要》。这次的重点是建立边区政府本身的一些必要的工作制度,明确规定了“紧缩上级,加强下级,政(务)事(务)分开,合署办公”等四项办法。(13)这次精简所取得的成效是:政务与事务适当分开,行政领导机关和事务专管机关,明确任务,各负其责;边区政府秘书处和民政、财政、文教、建设四厅实行了合署办公;增加了县政府的权限。
  第三次从1942年9月到1944年初。前8个月的精兵简政工作在毛泽东看来进展太迟缓,甚至是工作不力,因此,他亲自介入了精兵简政工作,从1942年8月开始,他为精兵简政的开展做了许多工作。8月19日,毛泽东写信给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谢觉哉、西北局组织部部长陈正人说:“今天所谈二届参议会(指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会议——引者注)应以准备精兵简政为中心,在开会以前应实行精简,开会以后应检查(点验)精简,而精简包括精少、效力、统一诸方面。今看本日(十九日)报纸《精兵简政在晋冀鲁豫边区》一文,所包事项尤多,尚有节省、反官僚主义诸项,此文我看很好,请你们也看一看,是否我们这里完全可以仿效?此事应在整风学习完后来一个如像整风运动这样的大举,方能普遍、深入与切实见效,过去还只是耳边风。”(14)接着,毛泽东亲自为《解放日报》写了题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指出:“什么是抗日航船今后的暗礁呢?就是抗战最后阶段中的物质方面的极端严重的困难。党中央指出了这个困难,叫我们提起注意绕过这个暗礁。我们的许多同志已经懂得了,但还有若干同志不懂得,这就是必须首先克服的障碍。……我们必须克服这个困难,我们的重要辩证法之一就是精兵简政。”因此,社论强调说:“党中央提出的精兵简政的政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15)在1942年12月西北局高干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指出:“这一次精兵简政,必须是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在这次精兵简政中,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这五项,对于我们的经济工作与财政工作关系极大。精简之后,减少了消费性的支出,增加了生产的收入,不但直接给予财政以好影响,而且可以减少人民负担,影响人民的经济。”(16)中共中央也发出了《关于加强统一领导与精兵简政工作的指示》,要求在各根据地进行全面的精简工作。(17)
  毛泽东的介入直接推动了“精兵简政”政策的执行。就在毛泽东给谢觉哉、陈正人致信不久,边区政府就召开了政务会议,通过了《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纲领(草案)》,纲领规定“脱离生产的部队应不超过全边区人民总数的百分之二,脱离生产的政民工作人员应不超过全边区人民总数的百分之一。”关于精兵确定了淘汰老弱、确定枪兵比例、统一与充实编制、加强作战教育、加强政治教育等内容。关于简政规定:精干上层,充实下层;紧缩机构,精选人员;确定职责,建立制度;办事迅速,减少文牍;学习业务,工作专门;养成法治,厉行民治;军事第一,对军负责;统筹统支,经营一致;负担合理,节省开支;实行奖励,俸以养廉。(18)这是“一个全面体现精兵简政精神和要求的很好的文件,它从目的、任务、机构、人员、制度、作风等方面,”对精兵简政做了具体的规定。(19)这是一次彻底的精兵简政,把中共中央精兵简政的政策落到了实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精简机构方面,“边区政府内部机构裁并了四分之一,直属机关从三十五个减至二十二个,分区专署及县政府的内部机构减掉一半。”在人员方面,“边区政府的办公厅、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教育厅、物资局等六个单位,原有469人,减为279人,减少40%。”在人民负担方面,“大大地节约了财政支出,节省了民力。以延安县为例,1942年动员民力6万个,1943年减为2.8万个。再如绥德县,1942年动员民力7.5万个,1943年只动员900个。”通过精兵简政,边区“鱼大水小”的矛盾得到了很大的缓解。(20)精兵简政是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推行的一次非常有效的政治、经济改革,这次改革是成功的。通过这次改革,不仅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的经济和劳役负担,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①黄正林:《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固原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8年第4期。
  ②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146页。
  ③中共延安地委统战部、延安革命纪念馆:《李鼎铭研究资料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9—60页。
  ④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写组:《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9页。
  ⑤萧少秋主编:《延安时期毛泽东著述提要》,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05—406页。
  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第798页。
  ⑦《边区政府举行首次会政务会议,李副主席阐明精兵简政,政府整编限年底完成》,《解放日报》1941年11月29日。
  ⑧《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4辑,第318页。
  ⑨本书编写组:《林伯渠传》,红旗出版社1986年版,第255页。
  ⑩《边府委员会昨闭幕,通过要件二十七件,完成精兵简政,加强干部教育》,《解放日报》1942年4月10日。
  (11)《陕甘宁边区政府贯彻精兵简政,决定成立总编整委员会》,《解放日报》1942年5月4日。
  (12)本书编写组:《林伯渠传》,第256页。
  (13)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147页。
  (14)《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9页。
  (15)《解放日报》1942年9月7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80页。
  (16)《毛泽东选集》卷5,第750页。
  (1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2),第157页。
  (18)《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6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29页。
  (19)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辑组:《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第65—69页。
  (20)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148页。胡乔木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绥德县1943年动员民力900个,可能有误。根据边区政府民政厅《绥德分区各县历年来各项动员统计表》(1944年6月)的统计,1943年绥德县动员人力27215个,其中修工事22960个,担架4255副(见《史料摘编·人民生活》第9编,第496—497页之间的夹页)。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