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史纲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四章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在边区初步形成——2

梁星亮 杨洪 姚文琦


  二、建立和发展公营经济
  陕甘宁边区的公营经济,包括政府经营的和机关、学校、部队经营的两部分。边区政府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总方针的指导下,鼓励党、政、军、民、学全部在职人员在不妨碍工作、学习和作战的情况下,积极从事集体生产活动,发展边区的工业和商业贸易。
  边区公营工业建设始于1938年,经过三年的建设,到1940年底,边区工业已经初具规模,有纺织、印刷、肥皂、石油、煤矿、造纸、机械、制革等多个行业,并先后创办一批工厂,如难民纺织厂、振华纸厂、新华纸厂、新华制革厂、卫生器材厂、农具厂、延长石油厂、新华肥皂厂等。这些企业虽是初建,且都系小规模经营,但产品已能满足边区部分的需要。1941年,边区的公营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政府、部队和机关学校都创办了一批工厂。据不完全统计,这时仅政府经营的纺织业工厂就有难民、纬华、神府、庆阳四个;化学工厂有光华制革厂、新华化学工厂、光华制药厂;造纸工业工厂有振华纸厂、振华分厂、金盆湾纸厂、绥德纸厂;铁木业工厂有农具工厂、林务局大车厂、运输科大车厂、化学厂大车厂;瓷窑厂有延安中区瓷器社、经建部瓷窑、新华瓷窑、桥儿沟瓷窑;被服厂有新华被服厂、供给部被服厂;印刷业有中央印刷厂、八路军印刷厂。①共有各类厂社90个,职工约7000人。
  但是,这时的工业生产有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工厂的运转情况较差。1942年,通过整顿公营工厂等政策,边区公营工业获得稳步发展,纺织、造纸工具已能全部自给。截至12月,“已有纺织、被服、造纸、印刷、化学、工具、石炭等类工业。其中纺织厂18个,资金2690万元,职工1427人;被服及制鞋工厂8个,资金100万元,职工450人;造纸工厂12个,资金410万元,职工437人;印刷工厂3个,资金520万元,职工379人;化学工厂(肥皂、皮革、制药、陶瓷、石油等)12个,资金1703万元,职工674人;工具制造工厂9个,资金366.2万元,职工237人;煤炭厂12个,资金177.7万元,职工432人。以上七类共计工厂74个,资金5967万元,职工4036人。……”②1943年,边区的公营工厂增加到82个,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取得显著成绩,石油、军火、通讯器材、玻璃等工业业绩不俗,这些成绩和成就,给边区工业的发展建立了自给的初步基础。轻工业中的纺织、造纸、印刷、肥皂、火柴等,或产量大量增加,或从无到有。③总之,至1944年、1945年,经过全边区军民的努力,边区的生活日用品,如毛巾、肥皂、火柴、纸张、陶瓷、纸烟等已能全部自给或部分自给。
  陕甘宁边区的公营商业,从经营的主体来看,可分为大公营商业和小公营商业两类,前者由政府直接经营,后者由机关、学校、部队等事业单位经营。
  边区公营商业开始建立的标志是光华商店的成立。1938年4月1日,边区政府将合作总社和边区银行合并,组成光华商店,这是边区第一家公营商店,也是边区银行的直属商业部门。就性质而言,是“从事贸易的机关,是公营性质的商店,又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商店的雏形。但在权利与义务上,不仅与一般党、政、军、机关、团体所经营之公营商店一样,毫无任何特权,并且要在执行政府商业政策上起着推动与影响公私商业及消费合作社的作用”。它的主要任务是:“(1)搜集与运销土产出口,换取必需品进来,满足生产与市场上的需要;(2)稳定外汇与平抑物价;(3)帮助公私商业及消费合作社的发展。”④光华商店还在边区各地建立了分支机构。到1940年10月,它所设立的经营商业的机构主要有:陕甘宁边区光华商店延安总店、定边分店、盐池分店、曲子分店、庆阳分店、绥德分店、甘泉分店、靖边县张家畔分店,另设有1个过载栈、4个农产品贩卖处、2个运输队、2个货栈。⑤1941年5月27日,中央军委和边区政府在《关于公营商店的决定》中指出,光华商店的主要任务是“以其自己的力量,实际从事输出输入贸易,调剂物价,保证机关、部队的供给,帮助各工厂购买原料,推销成品,并与各公营商店及合作社取得商业上密切联系和互相帮助,各机关、部队,亦必须爱护与帮助光华商店,使之更有力量来完成其任务”⑥。皖南事变后,光华商店的业务有了一定拓展,取得一定的成就。1942年上半年延安、延长等28个分店买进48574208元,卖出42248785元,纯收益7504221元;在照顾财政方面,卖给边区政府财政厅棉花50余万斤;秋季以低于市场价的10%卖给财政厅冬衣材料1000余万元;代财政厅收公盐70余万斤,代发30余万斤;供给工业局所属各工厂原料价值5000余万元。各地光华商店投资给南区合作社资金50万元,靖边14万元,延安35万元,以帮助各地合作社的发展。⑦
  随着公营商业的发展,不同性质的公营商业相继建立,如盐业公司、土产公司、南昌公司、永昌公司等,这些公司和原有的公营商店一起构成了边区公营商业的网络体系。
  为了自给的需要,边区的机关、部队和学校也经营商业。边区各机关、部队、学校经营商业是从1939年开始的,当时经营一些小合作社和食堂,“目的在于供给本机关学校的日用品,同时卖给外面谋些微之利,借以改善生活,还未担负借商业解决一般需要的任务”⑧。皖南事变后,边区经济困难,各机关兴起了经营商业的热潮,目的是想通过做生意来解决面临的困难,各部门、单位几乎都建立了“小公营”商店,据1941年10月统计,后勤管理委员会所属的大小商店就有14个,中央管理局系统则有20个。这些商店的建立,解决了很大的供给问题,如“中央直属财经处与各机关学校,在一九四一年上半年的商业中,……供给了各机关学校日常经费的百分之四十八”⑨。由此可见,这些小公营商店对解决供给问题的重要作用。
  1942年,随着边区精兵简政和整风运动的开展,针对机关、部队等公营商店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边区对一些公营商业也进行了必要的整顿。经过整顿,既免除了商店林立、互相竞争的弊端,又可维持机关部队学校的正常经费。如中央管理局和后勤两个系统经过整顿后,原有商店38个,员工196人,到1942年10月,仅存商店25个,员工105人,10个月内,两系统投资800万元,获得1644万元的利润,占全部生产收入的68%。⑩整顿后虽然商店、员工减少了,但业务和利润扩大了。同时公营商店违反贸易政策、政府法令的情况也减少了许多,基本上遏制了公营商店各自为政的无政府状态,保持了公营商业的健康发展。1943年,边区各机关部队学校经营的公营商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1943年4月17日,延安有过载栈13家,固定资产468万元,流动资本919万元,毛利润355万元,纯利润98万元;商店27家,固定资产282万元,流动资本641万元,毛利润319万元,纯利润218万元。(11)
  同时,一些地方机关经营的公营商店也有一定发展。1943年边区对靖边、临镇、富县、绥德、定边等市镇的公私营商店进行了调查,其中公营商店涉及10多个行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本都有了一定规模。如靖边有公营商店4家,从业人员37人,原有资本43万元,1943年资本增加到133万元(其中固定资本27.5万元,流动资本115.5万元),1942年利润达到87万余元。(12)地方公营商业的发展,对推动当地市场繁荣、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陕甘宁边区的公营商业获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机关商店数量多、分布广,比较便于机关、部队、学校的物资供给,为边区民众购买生活用品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边区范围商业的发展、繁荣并进而带动工农业生产产品的供给和实现建构了基本平台。
  ① 雷云峰总编:《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篇),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页。
  ② 雷云峰总编:《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篇),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
  ③ 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272—280页。
  ④ 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4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7页。
  ⑤ 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4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7页。
  ⑥ 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合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第291页。
  ⑦ 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9—480页。
  ⑧ 《毛泽东选集》卷5,东北书店1948年5月版,第857页。
  ⑨ 《毛泽东选集》卷5,东北书店1948年5月版,第862页。
  ⑩ 《毛泽东选集》卷5,东北书店1948年5月版,第862页。
  (11) 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7页。
  (12) 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4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3页。

陕甘宁边区史纲/梁星亮,杨洪,姚文琦主编;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