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革命史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军队建设与粉碎日军对边区的进攻

房成祥 黄兆安


  一、建设一支强大的抗日武装,是保卫与巩固边区的需要
  (一)留守兵团的建设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同时成立八路军后方留守处。
  1.留守兵团的组成和发展
  边区留不留兵的问题,在1937年8月的洛川政治局会议上进行过热烈的讨论。毛泽东指出蒋居心叵测,为防意外变故,边区应留一定数量的兵力守卫。于是将115师之辎重营、炮兵营,120师之特务营、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及718团,129师之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及385旅之770团共9000人组成八路军延安总部留守处。留守处主任兼政治委员肖劲光,政治部主任莫文骅,参谋处长毕占云,副处长曹里怀,供给处长张元春,卫生处长孙毅之。
  1937年10月,对留守处所属部队进行了统一编制,共编为8个警备团和770团、骑兵营、富甘独立营。10月22日,成立了5县(绥、米、佳、吴、清)警备司令部,何长工为司令员,郭洪涛为政委,张际春为政治部主任,王观澜为动员委员会主任。又成立两延河防司令部,陈奇涵为司令员,白志文为副司令员。12月底,又将总留守处改称留守兵团司令部,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肖劲光任司令员。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留守兵团的实力不断壮大。
  1938年4月,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及所辖地方部队,统归留守兵团指挥。此时,边区共有1个旅10个团,10个保安大队,1个独立营,总兵力达1.5514万人。
  1939年7月,军委炮兵团拨归留守兵团建制,并于10月同富甘独立营合编为特务团。8月8日,成立关中警备司令部,10月5日,为加强边区自卫力量,由华北抗日前线调回王震所率之359旅主力接替绥德警备区防务,王震兼5县警备司令。12月,以绥德警备司令部为基础成立了警备第1旅,调防关中地区。这时,总兵力达2旅13个团共2.2616万人。
  1940年4月,359旅所属719团,雁北支队、第4支队先后回到边区,警6团于2月拨归晋绥军区指挥。8月,警2团编入385旅建制。至年底,总兵力为3旅14个团3.1609万人。
  1941年,留守兵团辖385旅之770团、2团、7团,359旅之717团、718团、719团,特务团、补训团,警1旅之3、4、8团、特务团,直属警备1、5团、骑兵团,边区保安司令部及所属保安1、2、3、4团、骑兵团,共计3个旅20个团,兵力为3.1777万人。
  1942年5月,为贯彻精兵简政政策,中央军委决定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司令员贺龙,副司令员徐向前、肖劲光,政治委员关向应,副政治委员高岗、林枫,参谋长张经武,政治部主任谭政,副主任傅钟、甘泗淇,统一指挥边区部队。经整编,各独立团、队扩编为旅,每旅下辖1~2个主力团,其余编为小团,并相对固定了驻防区域。计有385旅驻防陇东分区;359旅驻防延属分区;警备1旅驻防关中分区;边区保安司令部,警备1、5团,保安2团合编为警备第3旅,驻防三边分区;原留守兵团直属骑兵团,359旅骑兵大队,保安骑兵团,合编为骑兵旅,驻防葫芦河。总兵力为5旅21个团3.2292万人。
  1943年秋,为了迎接抗战局部反攻的到来,中央军委从敌后调回独立第1旅、新4旅、358旅,抗大总1校及第7分校。总兵力增至8旅23团共3.65万人,长短枪2.0602万支,轻重机枪1313挺,各种炮50余门。
  1944年4月,中央军委又调回教导第1旅与第2旅,至6月总兵力为9旅30个团5.2481万人。11月,359旅主力组成南下支队开赴华南创建新的抗日根据地。
  1945年,为了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边区所屯兵力一部分投入反攻战场。计有:359旅1个团赴东北,独1旅、358旅赴察绥作战,骑兵旅社大青山,385旅一部赴河南,警1旅两个团去华北。至年底,尚有5旅18个团,兵力为3.2212万人。
  2.建设一支正规化的人民军队
  加强边区的防卫力量,首先注重留守兵团的建设,使其成为保卫边区,肃清土匪,安定人民生活,保卫河防,保卫党中央的钢铁长城。1937年12月,留守兵团召开干部会议,学习讨论军委指示。他们从人民军队的特点和边区所处的环境出发,决定从五个方面贯彻落实:一是加紧战争准备,二是抓好部队正规化建设,三是进行统一战线政策教育,四是增强部队纪律,五是密切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1938年12月,留守兵团及保安部队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提出了开展生产、教育两个运动和抓学习军事、学习政治、学习文化与巩固党的四项工作。指出部队的工作方针是在备战的姿态下,加紧部队的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加紧生产,克服困难,以准备粉碎敌人的进攻。强调把部队变成战斗的学校与集体生产的场所,把战士变成抗日的优秀干部,保证战斗任务的完成。
  根据这一建设方针,对留守兵团所属部队进行了统一整编,健全了指挥机关和各个工作部门,并且逐级召开业务会议,制定与颁布各种制度、条例,如内务条令、纪律条令、参谋工作条例等,使部队初步走上正规。
  军事训练是在战斗与生产的间隙进行的。总的要求是打好部队战术、技术基础,发扬优良的战斗传统,掌握现代新式兵器的使用法,加强干部管理与提高指挥能力。在战术上,主要是加强近战训练。即步兵以神奇隐蔽的动作,乘敌立足未稳,突然接近敌人,以猛烈的火力袭击和肉搏,同时进行短距离包围迂回,以收到迅速歼敌之效。采用此战法,可以弥补本军武器装备差的弱点。技术训练以射击、投弹、刺杀和土工作业为主要内容。经过紧张的训练,射击命中率由47%提高到87%,特等射手250公尺靶命中率达94%。手榴弹投掷由平均27公尺提高到37公尺,有的连达42公尺。刺杀与土工作业也有了显著提高。此为留守兵团军事训练的第一阶段。
  搞好干部教育是完成训练任务的保证。为此,留守兵团开办了连排干部轮训班、军政研究班、防毒训练班、测绘训练班等各种培训班,使干部素质得到了提高。
  针对边区部队的文化和理论水平低的情况,加强了文化政治教育,使旅团干部能自修理论,作政治报告,写短篇文章;营连干部可看书报,能上课、书写报告、拟写计划;老战士能看通俗报纸,读《战士课本》,写日记,出墙报;新战士可认800到1000字。为提高党员的质量,举办了支委、支书训练班,并选送干部进党校学习。
  在战斗与学习的同时,留守兵团开展了生产自给运动。1938年7月,在第二次留守兵团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发出了部队开展生产运动的号召。1939年后,又提出了生产自给的任务。指战员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生产运动。他们充分利用自己集中起来的大量强壮劳动力的条件,屯垦于南泥湾、大风川、清泉沟等地,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带来了许多副产品,在人民军队建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0年,留守兵团的军事训练进入第二阶段,主要是进行勇猛机动的近战演习,继续提高以射击为主的四大技术,同时学习超越各种障碍的本领。经过训练,使部队进一步明确了步兵在战斗中的地位和作用,统一了战术思想。
  1941年11月,军事训练进入第三个阶段。针对在实际斗争中暴露出来的战术上的弱点,训练中以营连为单位进行实兵对抗演习,选定不同地形的边境防区连续训练4个月。演习中既充分反映敌人的战术特点,又发挥了我军擅长近战、夜战及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为了解决指战员体力不足的问题,各部队又加强了军事体育活动,并利用生产成果改善物质生活。
  由于处在统一战线的环境,部队中的军阀主义倾向在滋长。1942年11月,在部队中开展了以克服军阀主义倾向为主的整军运动。联防军司令员贺龙在边区高干会上作了《关于整军问题的报告》,就为什么要整军、整什么、怎样整等问题作了深刻阐述。1943年1月,边区政府作出《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留守兵团作出《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部队在思想政治建设中整顿了组织,克服了军阀主义残余,在“拥政爱民”、“尊干爱兵”运动中,调节与融洽了军政、军民、官兵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面貌为之一新。
  总之,留守兵团由于抓了军事训练与政治教育,使部队的军事、政治素质都得到提高。不仅完成了保卫边区、巩固边区的任务,而且能够在抗日战争转入反攻后,陆续以20多个团的兵力和大量的军政文化技术干部支援了全国抗战。
  (二)加强地方人民武装的建设
  要保卫与巩固边区,单靠正规化的留守兵团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加强地方人民武装的建设。
  1.保安队的建设
  1937年8月15日,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成立。高岗为司令员,周兴任副司令员,谭希林任参谋长,吕振球任政治部主任。主力红军改编后,将未编入留守兵团的地方武装按其政治素质与战斗力的强弱,编为10个保安大队和若干保安队、警卫队,原则上每个县都有一个保安队,总兵力为4000人。1939年上半年,为了促进战斗力的提高,并逐步向正规部队过渡,又将保安队改编为独立营。
  保安队的特点是绝大部分成员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经过土地革命斗争的锻炼,意志坚定,有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战斗与保卫家乡紧密结合,打仗基本不离乡土;同群众联系广泛,熟悉地理环境,每遇战斗,均能自动归队,很少逃亡。缺点是文化程度低,许多人目不识丁,家乡观念深,游击习气浓。要增强其战斗力,必须统一指挥系统,确定各级指挥员的职权;加强军事、政治、文化教育,以提高质量;同时,实行生产节约,改善生活条件,克服物质困难。
  保安队的军事教育以提高射击技术为主。经过训练,命中率由50%提高到78%。投弹由平均23公尺增加到30多公尺。
  政治教育主要是时事教育、锄奸教育与阶级教育,提高政策水平,坚定斗争立场。
  文化教育以识字为主。1938年,战士中识字200的占40%,1940年增加到80%。连排级干部一般都能读懂边区的各种小报。
  保安队同留守兵团一样,也进行了生产自给运动。通过生产不仅解决了肉食、蔬菜、烧柴等问题,而且粮食、服装也可自给一部分。
  边区保安队在边区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不仅完成了保卫家乡、维持地方治安秩序的任务,而且积极配合正规部队作战,成为边区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2.自卫军的建设
  自卫军是边区不脱离生产任务的地方性群众武装团体。凡年满18岁到45岁的成年男女均可加入。平时利用农闲操练,战时担任后方勤务,协助主力部队作战。自卫军在维护地方秩序,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39年到1940年,在边区发生的土匪、汉奸、投敌、逃跑、伪钞等几千起罪案的破获都有自卫军的参加。
  延安的文艺工作者用街头诗的形式,赞颂自卫军的作用。贾嘉在《岗哨》中写道:
  “星月照在岗哨,
  刀枪插在肩膀,
  装进子弹,瞄准敌方,
  耳听八面,眼看四方,
  守住我们的家乡,
  守住我们的边境。”①
  敏夫在《边区自卫军》中写道:
  “我们用不着,
  杨六郎的转兵洞,②
  我们有万千自卫军。
  你看那红缨的锚子,
  在大雨中,
  显出多少威风!”③
  中共边区委员会与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自卫军的发展,1937年10月,制定了《抗日自卫军组织条例》。至1940年底,边区有普通自卫军14.535万人,基干自卫军2.1803万人。
  为了加强对群众武装的领导,联防军司令部专设了人民武装科,各分区司令部及县设大队部,县长兼大队长,县委书记兼政委,另设脱产的大队副一人。区设营,区长兼营长,乡设连或排,由乡支部或乡政府领导。自卫军利用生产间隙和冬季进行军事训练和政治文化教育,使政治警觉性与军事素质不断提高。到1945年,边区基干自卫军发展到3万多人,普通自卫军有15万人,为壮大主力兵团,支援全国反攻创造了条件。
  ①见《新中华报》1938年8月10日第4版。
  ②在延安市场沟与西沟洞间有一洞可通,传说宋将杨六郎曾用此洞巧布疑兵,使敌兵不敢冒然进犯。
  ③《新中华报》1938年8月10日第4版。
  二、保卫河防,打退日军的进攻
  所谓河防,即晋陕间以黄河为界长约千余华里的防线,北起府谷以南的贺家堡,南到宜川以北的圪针滩。河防保卫战,是指我驻防黄河沿线部队为击退日寇侵入边区而举行的战斗。
  1938年2月底,占据同蒲路沿线的日军继续南犯,陷临汾,占黄河天险风陵渡,炮击潼关;同时,驻大同之敌26师团进攻晋西北,连陷宁武、神池、五寨、岢岚、偏关、保德、河曲7城及黄河要口军渡,炮击西岸宋家川;驻绥远之敌亦配合经伊克昭盟东胜县由北南犯,使边区处于日寇的直接进攻之中。
  (一)敌我双方的战略部署与军事方针
  太原失陷后,日军大举南下,1938年3月,驻汾阳至离石公路线的日军向边区河防发动进攻。敌之意图最初是为了配合同蒲路南下之敌对我西北作战略进攻,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陷后,则是配合其对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日军凭借其军事、经济的优势,沿汾离公路西进,重点攻击我宋家川渡口。其进攻方式多是在占领河东阵地后,先用重炮猛轰我河防阵地,以摧毁我军防御工事,接着在强大火力的掩护下,集中强渡。敌人的进攻部队以梅津的110师团为主,配合以109、26师团及独立第2、第4混成旅团等,总兵力达数万人。
  当河防吃紧时,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38年3月3日发布了《告民众书》,指出:“保卫边区,是每个边区人民应尽的神圣责任,无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要竭尽他所能做到的,努力参加各种抗战工作。”与此同时,留守兵团下达了抗战总动员令和战斗命令,并采取切实的部署,完成了各项备战工作:(1)进行兵要地理调查,全面熟悉地形地物,做到战时心中有数。(2)健全指挥机构,成立两延(延长、延川)河防司令部和神府河防司令部,作为留守兵团派驻前线的代理指挥机关(两延河防司令部下辖6个河防区,各河防区的负责人依次为黄罗斌、贺晋年、文年生、阎红彦、白志文、陈先瑞)。(3)划分河防守备部队分界线,落实责任。确定以警备6团驻神府地区,守备佳县以北之万户峪、沙峁、盘塘、马镇、贺家堡等渡口。警备8团调驻米脂守备大会坪、螅蜊峪、宋家川、李家沟、丁家畔、康家塔、枣林坪等渡口。警备3团驻清涧,守备河口、界首至枣林坪等渡口。警备4团驻延川县永坪地区,以1个营的兵力守备延水关、高家畔渡口。警备5团驻延长,守备凉水崖、马头关、清水关等渡口。(4)制定关于日军渡河情况的判断处置和击退日军的行动计划。(5)加紧进行军事训练,特别是进行以河川地形为主的战斗演习和战术研究,努力提高射击技术。(6)对守卫河防与参战部队,加强政治教育和战斗动员,以增强斗志和胜利信心。(7)动员力量构筑强固的纵深配备的土木工事,特别是加强各主要渡口的前沿阵地。
  我军虽兵力薄弱,但对日军的进犯,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方针,即以主动、灵活、机动的游击性运动战,配合正面采取“半渡而击”战术手段的阵地战,以逸待劳,经大小78次战斗,坚决而巧妙地击退了日军的侵袭,使日军只能望“河”兴叹。
  (二)主要战斗及战绩
  在几十次的河防战斗中,规模较大的有7次。敌每次投入的兵力少则2000人,多则2万余,而我在主要防御方向上的部队最多为1个团,千余人。敌每次投入的重炮均在20门以上,有时还有飞机助战,而我方仅有迫击炮2门。敌我力量虽然悬殊,但因我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每次激战均以我胜敌败而告终。
  1.神府河防战斗
  1938年3月10日攻陷静乐的日军2000余人,附炮20门,携带渡河器材于12日占领兴县,13日抵神府河防对岸。敌以大炮机枪对我阵地轰射,并以10架飞机在我阵地上空侦察轰炸3小时后,开始渡河。警备6团沉着应战,待日军蜂拥渡河时,集中火力猛射,同时分兵一部乘敌混乱时迂渡河东,袭敌侧背,敌受两面夹击不能立足,即向兴县溃退。此役共击毙敌40人,伤百余人,缴获步枪10余支,我伤亡6人。同时,八路军120师以强攻收复晋西北岢岚,残敌退五寨,八路军穷追不放,敌一直退到朔县以至大同附近。经一周激战,八路军收复宁武、神地、五寨、岢岚、偏关、河曲、保德7城。
  2.宋家川河防战斗
  1938年5月初,日军占领离石后又集结约1旅团兵力,附大炮30门,经柳林向军渡进犯。敌企图占领渡口,截断边区与晋绥交通线,并过河强占宋家川。我判明敌之图谋后,即令警备8团团长文年生率主力东渡,在汾离公路沿线伏击、袭扰敌人。10日晚,文年生所部在敌进抵柳林一线时,选择进抵王老婆山的敌一个联队,乘黑夜对之发起突袭。经数小时白刃格斗,歼灭敌200余人,缴获步枪40支,轻机枪2挺及电话机、望远镜等一批军用品。我军伤亡80多人。敌在我突然打击下,未到黄河岸边即行溃败。
  3.凉水崖、马头关河防战斗
  1938年12月下旬,原驻蒲县日军占大宁、吉县、永和后,即准备了大批渡河器材与弹药,然后分兵3路,每路千余人附炮10余门,向黄河沿岸进发。一路指向马头关,一路指向凉水崖,一路指向清水关。到1939年1月1日,敌先后占领三渡口以东阵地。日军接受了上次失败的教训,没有仓促渡河,先以猛烈炮火轰击河西阵地,并违反国际法,以10余架飞机向我阵地投掷瓦斯弹。当我表面工事几处被毁后,敌步兵即在火力掩护下集结岸边,运动船只,强行渡河。我军依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向敌群猛射,毙伤敌兵一部,日军只好退回山头阵地,构筑工事与我对峙。我军在正面坚决阻击的同时,我河东游击侦察部队积极活动,不断袭击敌之辎重与增援部队。敌在攻击受挫、交通运输线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于四五两日撤退。我军一部立即渡河追击,在大宁附近之曲峨镇与敌激战3小时,歼敌80余人,缴步枪 10余支,马10匹。我伤亡8人,中毒10余人。
  4.第二次宋家川、马头关、凉水崖河防战斗
  敌三受重创,恼羞成怒,调集重兵再次向宋家川、马头关、凉水崖实施突破。1939年6月4日、5日敌1万余人进占军渡,在东岸各山头构筑工事,并以大炮轰击宋家川、枣林坪一线阵地。6日,敌又以1.5万人进占孟门、碛口,以飞机向我河西李家沟阵地及内地城市狂轰滥炸;另有隰县、大宁之敌约1个联队附炮20门,分两路各约千余人于6日占领东马头关与凉水崖对岸阵地。敌企图寻找适当渡口,实行重兵强渡。
  为了粉碎敌之图谋,河防军坚守阵地,严阵以待。宋家川一带经3天隔河对战,我军依托坚固工事,以火力封锁河面,敌渡船始终不能越过河心,只得退回军渡后山。此时,马头关、凉水崖东岸之敌强渡亦未得手。敌在正面受我沉重打击时,河东部队又猛击敌侧背,破坏其交通运输,日军腹背受敌,被迫全线撤退。攻击宋家川之敌一部于8日退穆村,9日全部缩回柳林。同日,孟门、碛口之敌亦退大武镇。我河防军一部东渡,收复了李家垣,10日又收复柳林。此役共歼敌50人,缴枪10余支、军旗3面及一批军用品。我伤亡10人。8日,东马头关敌撤退时,我乘敌集合之机,突以火力猛射,毙敌30余人。9日晨,敌全部退到蒲县黑龙关地区。日军最大的一次进攻就此收场。
  5.第三次宋家川河防战斗
  1939年9月,国民党顽固派在山西制造新、旧军事件,日军以为有机可乘,便集结三四千人,附炮30门,于9月2日占下白霜。4日黄昏占军渡后即修筑工事,炮击宋家川,并强令群众修复到离石的公路,企图巩固河东阵地,作持久进攻计。我为粉碎敌之立足计划,令河东侦察部队乘敌立脚未稳,猛袭穆村、薛村,破坏公路。当敌向碛口前进时,我河东部队放弃碛口,于盂门、留誉、暖泉抗击与消耗敌人。我河西守军一部则渡河迂回至敌后,运动于柳林、穆村、军渡间。日军几面受我袭扰,乃于20日晨龟缩到柳林地区。这次10多天的战斗,共歼敌30余人,缴枪5支。我方伤亡10余人。
  6.碛口河防战斗
  1939年11月20日,日军利用“晋西事变”由各线增调1万余人,准备渡河器材,附炮30余门,分4路由大武镇、离石、柳林、穆村向碛口合围,强渡佳县渡口。日军为解除后顾之忧,又大举“扫荡”我河东游击部队。23日,日军集结2000人,在炮火掩护下放船强渡。我军即以密集火力封锁河面,敌仓惶退至后山。此刻,我左翼警6团一部已渡河东,攻敌侧背。经5小时战斗,毙敌百余,俘2人,缴枪6支。我伤亡10余人。敌企图又成泡影。
  7.第四次宋家川河防战斗
  1939年12月,日军为策应晋西国民党顽军投降,又集结离石、柳林守军4000余人,附炮20门,再次进犯军渡,炮击宋家川。我河东部队在军(渡)离(石)公路线上频繁出击,经5天战斗,歼敌20余人。日军于16日逃窜至柳林,我军即收复军渡、李家垣。
  1940年初,八路军120师主力由冀中回师晋西北,经一个多月战斗,粉碎了日军的“扫荡”,收复方山、岚县、临县等城,创建了屏障西北的战略要地——晋绥边区。此时,我敌后人民游击战争的烈火越烧越旺,日军后方不宁,自顾不暇,加之对我河防屡次进犯,均遭挫败,只得放弃对边区的直接进攻。
  在1年零10个月中,我河防守军胜利地进行了大小78次战斗,打退了敌人23次进攻,以付出160余人伤亡,20余人中毒的代价,获得了河防保卫战的辉煌胜利。
  (三)河防保卫战胜利的原因
  在数量上和装备上都处于劣势的河防军能击退日军的大举进攻,除战争的正义性与决策机关的正确指挥外,主要原因是:
  1.河防守备部队指战员英勇顽强,以及友军的支持与援助。河防军有着高度的思想觉悟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因而主观能动性在战斗中获得了最好的发挥。在敌人猛烈的炮火袭击下,甚至在毒气弹的浓烟中,他们一个个像钉子一样,坚守阵地,全部力量都用在一个目标上——消灭来犯之敌,保住河防。对于八路军的抗日斗争,国民党军队的广大官兵一般是表示同情与支持的,特别是在1939年夏以前,两军的关系一般较好,在战争中曾有过一些相互支援的行动。第二次宋家川战斗时,驻防该地区的阎锡山的1个炮兵营曾积极参战,炮击日军,增强了河防军反击日军的战斗力。
  2.地方武装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在战斗中,沿河几个县的保安队均积极参加战斗,各村的自卫军、少先队紧急动员,承担起修补工事、运送物资弹药,抢救伤员等战场勤务。宋家川120名水手全部参加自卫军,协助主力部队作战。米脂县高级小学以姬伯雄为首组成了一支270人的学生战时工作团。在1939年3月的一次战斗中,固临、延长、延川3县动员了400多名自卫军和1000多头牲口开赴河防前线,并冲过黄河,运回大批战利品和全部伤员。由于地方武装与人民群众的全力配合,在整个作战区内,布成了一道侦察网和警戒网,保证了情报的来源和通讯联络的畅通与机密的保守。
  3.运用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根据毛泽东游击战的原则,河防部队在正面依托坚固工事、采用“半渡而击”的阵地阻击战,并辅以高度灵活的侧背游击性运动战相配合,就使敌处处被动挨打,防不胜防。从而使我军每次战斗都能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
  4.地形对我十分有利。黄河流经这一段时,都是狭窄的山谷,流急浪高,不易摆渡,两岸都是陡峻的高山石崖,我军居高临下,易守难攻。黄河成为一道攻可以进,退可以守的天然屏障。
  5.日军有不可克服的弱点。他们虽在经济、军事、装备的总体上居于优势,但系孤军深入。尽管日军在战术上作了多次改进,并冒天下之大不韪——使用了毒气弹,然而,团结起来、同仇敌忾的抗日群众和八路军指战员却弄得日军像“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每次耀武扬威而来,均丢人弃枪而归。
  三、剿匪除奸,巩固抗日总后方
  日本帝国主义一面进攻我千里河防,一面收买土匪武装、奸细,打入边区。同时,国民党顽固分子也千方百计地破坏陕甘宁边区。为了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巩固抗日总后方,边区军民同心协力,多次对日军别动队——土匪、汉奸、特务进行打击,剿灭了40余股土匪武装,基本上清除了内部隐患。
  土匪问题,在西北地区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根源。土地革命后期,由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土地改革的进行,使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生活有了着落,从经济上断了匪源。西安事变后,西北地区土匪又死灰复燃,除三五零星者外,成群的土匪先后发展到48股,人数约达4000人。枪支2000余。其中较大的有活动于延长、延川的陈老大股,安定刘志清股,庆阳、环县赵老五股、缪福禄股、耿子平股,保安、定边薛子茂股、范玉山股、李维俊股、金介尼股、余庆五股,三边的张廷芝股,关中夏老么股、张怀立股等。这些土匪不同于土地革命初期的“经济”土匪,而是各有一定社会背景的政治土匪。追其根源,主要有三类:一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受打击的地主恶霸及地方军阀的反动武装,他们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以极端仇恨的心理妄图从人民手中夺回失去的天堂,如张廷芝等。二是由国民党军队或溃败的散兵游勇转变、组织而成的武装,如赵老五等。三是日军收买的汉奸武装,如薛子茂等。
  这些土匪武装都以从内部颠覆民主政权、破坏边区为目的。其成员大部分是本地人,虽受到日伪顽的支持,但在行动上受地域限制,保持活动的独立性。他们反共的本质虽一致,但由于政治背景的差异,指挥上都各自为政。他们活动方法多样,手段毒辣,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1.造谣惑众。淳耀九顷原张积善自称是“三期普渡”,开设香堂,造谣说:“日本人来了不杀吃素的,只要加入本堂即可免劫”。三边奸匪传言说:“给日本人当兵,每月给30元白大洋。”延川一些哥老会成员受日特指使宣传:“前清已过,后清还要来,日本是保护宣统皇帝登基的”,并动员人们留长辫子,说日本人来了不杀留长辫的。
  2.组织黑军,颠覆政权。延川、清涧地处河防前线,日特组织有“黑军政府”,其任务是扰乱治安,破坏抗战。土匪魏善元、徐占魁奉命在宁县川庄组织黑军1个排30人,自任排长,又组织两个交通组。有的地方还组织所谓“农民慰劳会”、“探访委员会”等反动组织,胁迫群众,对抗革命政权。
  3.公开抢劫,鱼肉乡里。1938年2月以来,赵老五匪徒在环县抢劫数十次,劫去财产10余万元,大牲口百余头,羊万余只。安定西二区李家岔正逢集时,40余名土匪把集市包围起来,随意惨杀商人、干部,抢劫财物,群众损失5000元。有的土匪假冒自卫军盘查放哨,拦抢过往客商。有的冒充边区政府工作人员借查究毒品之名,行抢劫之实。
  4.投毒暗杀,制造恐怖。日特高子文不仅盗窃政治文件,绘制八路军驻防地图,向日机提供轰炸目标,而且刺探中共领导人行踪。1939年3月12日夜,高乘边区大礼堂散会之机,混到中共领导人住处行刺,被警卫人员当场抓获。1939年6月下旬,突有一人闯入八路军绥德驻军某伙房借火吸烟,乘机将一包毒药放于锅内,该犯被发觉后供称系受暗杀队长指使。陇东顽军在实施《限制异党活动办法》时,决定组织200人的暗杀队,化装成杂货商及游医混入边区,以图造成恐怖。
  5.混入部队,煽动哗变。固北县土匪吴朝栋、谢正元勾引我保安队士兵,乘换防时哗变叛逃,并联合股匪袭击我县政府。汉奸郭丕谋混入八路军某部,煽动15名战士逃跑。
  6.收集情报,充当敌探。他们乔装打扮,将其魔爪伸向边区的许多场所与部门,收集情报,充当日军的耳目与爪牙。当日军向我宋家川轰击时,奸特王文保用镜子、红布为其指示目标。1938年11月20日,日机轰炸延安时,有特务向空中发信号指示目标。
  土匪、奸特分子的破坏活动,严重地危害了边区的建设与巩固。
  1937年1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严厉镇压汉奸卖国贼亲日派的活动,彻底消灭扰乱社会治安之日本别动队——土匪,巩固后方。”针对土匪、汉奸的活动特点,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剿除措施。
  1.大张旗鼓地揭露汉奸、土匪的罪行,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警觉性,使土匪、汉奸的欺骗宣传失去市场。为此,《新中华报》连续发表了《消灭土匪巩固抗日后方》、《开展边区的锄奸运动》、《自卫军要把保卫边区的任务充分担当起来》等社论。谢觉哉在《土匪与反革命》一文中指出:“一定要深刻认识土匪的反革命性质,他不是抢点东西,而是企图破坏抗日模范区,断送革命利益。”剿匪部队也出示布告,陈明大义,以取得群众支持。1940年2月,由正副司令员文年生、陈先瑞和政委阎红彦签发的富甘警备区司令部、政治部的《布告》写道:
  照得边区范围,仅有二十三县,
  富甘两县属之,早已成为定宪。
  乃有奸猾之徒,竟敢乘机煽乱;
  勾引保安团队,一部实行叛变;
  扰乱后方治安,影响前方作战。
  本军奉命驻防,毫无别的志愿,
  仅在保卫边区,清匪安良诛叛。
  对于邻区友军,维持统一战线;
  实行互不侵犯,相约不怀成见。
  惟望全境人民,大家迎以笑面,
  特此布告周知,共以团结为念。
  2.不放弃政治上的争取与瓦解,不放松军事上的打击与消灭,将宽大与严惩有机地结合起来。
  3.清剿中将分区驻剿与集中合击相结合,主力部队与地方武装相结合。
  4.充分发挥自卫军、少先队的积极作用。除抽调部分基干协同主力行动外,实行人人武装,就地设立岗哨,严格警戒、盘查一切往来行人,清查户口,监视可疑分子,加强对土匪家属、亲戚的教育工作。每村、每乡、每区、每县都这样,如同在整个边区布下了一张大网,使土匪、奸特插翅难逃。
  由于多数股匪有政治背景,所以,其反动性、顽固性、持续性、战斗力都较一般土匪为强。因此,剿匪是一项激烈的复杂的长期的战斗任务。
  1937年,边区军队分5个区域进行了首次清剿土匪的战斗。第27军两个营、蒙汉骑兵支队,第29军5团,独立1师1团,负责三边、志丹一带;横山警卫营、延川警卫营负责靖边、龙州堡一带;第1师(缺1团)、清涧警卫营、延长警卫营两个连、延川警卫队,负责延长、延川一带;警7团两个营、保安第5大队、华池、志丹保安队—部,负责庆环地区;警4团、警卫营两个连、保安第4大队,负责黄龙山区及关中一带。另外,相对集中力量对危害最大的股匪进行了重点打击。
  1937年11月,在三边盐池地区打击了张廷芝、范玉山、薛子茂等股,毙百余人,缴马百余匹、枪60支。718团在富县黑水寺、张村驿地区消灭反动民团两股,缴枪70余支。
  1938年2月,围歼黄龙山土匪大部,击毙百余人,散匪一部逃入国民党统治区。
  1941年2月,围剿庆阳、环县赵老五股,经半月战斗,该匪大部被歼。
  据统计,从1937年下半年到1941年2月,经数十次剿匪战斗,彻底消灭了30多股,击溃了10多股,缴炮两门,机枪10挺,马枪步枪1700余支,子弹7万余发,毙俘1000余人。我军民在战斗中也付出了700余人的伤亡代价。
  随着人民抗日力量的发展壮大,敌后根据地的巩固,日军对边区的威胁逐步减轻,但国民党顽固派却在边境不断挑起磨擦事件,派遣土匪、特务到边区捣乱。1942年后,曾一度缓和的匪情又严重起来。据1942年9月10日到1943年1月17日4个多月的统计,土匪惠富元、路应堂、阎锡年、朱老二等股,在各地抢劫40次,群众与干部有10人被打死,13人受伤,我方损失长短枪17支,财产约647万元。
  针对匪情,联防军司令部于1942年12月13日、1943年2月28日,两次下达剿匪命令,并在边区高干会期间,召集县委书记、县长联席会议和军事干部会议讨论剿匪工作。各分区司令部与党政机关组成清剿委员会,具体计划军事行动;组织清乡工作,清查户口,各村订立剿匪防奸公约;调查土匪的各种关系,对嫌疑者暗中监视,有明显破坏者即行逮捕法办;审查整理自卫军,组织地方武装侦察匪情;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鼓动群众,瓦解土匪;将各分区之保安科、侦察科、除奸科组成匪情搜研组,搜集情报,研究对策。
  根据匪情活动规律,武装可靠党员和群众,严密侦察,监视集市庙会,把住一切交通要道,剿匪部队组成以连为单位的轻装精干的便衣队,并吸收地方干部参加,发现土匪即穷追猛打,堵截奇袭。
  对土匪的处理采取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分别首要与胁从,区分罪恶轻重,分别处以极刑、徒刑或教育释放等。坚决禁止乱杀与随意株连家属的过左行为。
  为统一边区人民的思想,加强边区的剿匪除奸工作,1944年1月17日,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防奸公约》:
  男女老少 人人防奸
  肃清特务 汉奸敌探
  消灭土匪 反共点线
  严密户口 加强哨站
  发现嫌疑 查究根源
  经常报告 保卫机关
  保护好人 防止诬陷
  被敌欺骗 争取向善
  顽固不化 依法严办
  保护生产 巩固政权
  由于边区军民执行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加之各方面通力合作,经过多次打击,匪患被基本平息。
  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建设是在保卫河防、剿匪锄奸、反对顽固派的斗争过程中实现的。在斗争中依靠留守兵团、保安队、自卫军三位一体的人民武装,胜利地保卫了河防,剿灭了土匪,阻止或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多次进攻,使日伪的阴谋诡计均遭破产,而全国人民向往的陕甘宁边区却像灯塔一样,更加光芒四射地屹立在西北黄土高原上!
  

陕甘宁边区革命史/房成祥 黄兆安主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