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的创建与发展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经济—军民大生产

张建儒 杨建







  1939年1月,毛泽东在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提出了“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号召,2月2日,毛泽东在边区生产动员会上,尖锐地支出,在严重的困难面前,“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他坚定回答:“我们是确信我们能够解决经济困难的,我们对于在这方面的一切问题的回答就是‘自己动手’四个字。”
  为了加强对大生产运动的领导,边区政府成立了生产委员会,制定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和《督导民众生产勉励条例》等,把边区的大生产运动逐步引向深入。
  从1938年到1940年,是大生产运动的初级阶段,主要是种菜养猪,改善生活,进而开荒种粮,搞副业、手工业等,解决财政经济的一般需要。1941至1942年,是边区最困难的时期,小规模的生产已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了。1942年10月,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西北局高干会上指出:“在目前情况下,发展生产是一切工作的中心之中心”。高干会确定:“边区党今后的基本任务是建设,而建设的任务就是生产与教育两大工作,其中生产更有决定性。”从此,边区的大生产运动进入了高潮。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亲自参加生产劳动,给各级领导做出了榜样。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等经常深入基层,指导生产,身体力行参加生产。他们的模范行动,鼓舞了边区军民克服困难的信心,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蓬勃发展,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全边区机关、部队、学校“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实现了蔬菜全部自给,粮食也实现了部分自给,最低达到15%,最高达到40%以上。
  359旅遵照朱德总司令的指示,为了屯垦南泥湾和加强边区南线防务,1941至1942年,在王震旅长的率领下,先后分四批开进南泥湾,成为大生产运动中的一面红旗。在这荒无人烟之地,他们自己动手,白手起家,以“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为行动口号,除进行以农业为主的大生产外,还发展了多种经营,办起了畜牧业、运输业、商业,兴办了纺织厂、鞋厂、肥皂厂、造纸厂,开办了盐井、炭井、磨坊、油坊、骡马店等。
  经过3年的努力,做到了“不要政府一粒粮,一寸布,一分钱”。1944年,不仅粮食、经费双自给,实现“耕二余一”,而且还向边区政府上缴公粮1万石。1942年8月,朱德总司令在《游南泥湾》的诗中写道:“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也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草纸俏,小憩桃宝峪,清流在怀抱。熏风佛面来,有似江南好”。1943年,毛泽东视察南泥湾后,高兴地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
  农民群众的大生产运动主要是实行劳动互助,组织变工队和扎工队。
  1942年12月,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在陕甘宁边区掀起了一个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生产热潮。据不完全统计,1943年,组织起来的全劳动力有81128个,占全边区劳动力的24%。
  大生产运动中,不仅涌现出了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如农民中的吴满有、杨步浩,359旅1天开荒4.23亩号称“气死牛”的战士郝树才,工人中的赵占魁,以及刘建章、申长林、马杏儿等,而且还把4500多个“二流子”改造成为努力生产的劳动者。
  经过大生产运动,农业方面,耕地由原来的1213.2169万亩增加到1945年的1425.6144万亩。粮食产量1941年为145.586万石,1943年达181.2215万石,实现了自给自足并有节余。边区原来不种棉花,发展种棉35万亩,产棉300万斤。牛由1939年的150892头,增加到1943年的220781头,出现了六畜兴旺的景象。工业方面,原来只有1个延长油矿,到1943年,办起了11个造纸厂、2个肥皂厂、12个被服厂、8个工具厂、4个印刷厂、3个陶瓷厂、23个纺织厂。私营工厂也迅速发展。以私营纺织厂为例,1938年只有5家,年产布1260匹,到1943年发展到50个,年产布1.2万匹。
  

陕甘宁边区的创建与发展/张建儒 杨建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