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的创建与发展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经济—医治战争创伤

张建儒 杨建



  从1947年初,胡宗南和马鸿逵、马步芳对陕北发动进攻后,曾先后占领过边区境内的所有县城市镇,“清剿”和“扫荡”了90%以上的乡村。全边区共217个区,敌人就到达195个。据不完全统计,全边区被抢走及遇害群众4000多人,损失粮食25万石,油20.9万斤,盐12.4万斤,牛驴骡马6.5万头,羊15万只,猪3万头,鸡77.5万只,农具23万件,纺车3.5万架,织布机1.2万架,灶具7.5万件,家具21.5万件,窑房5.5万孔(间),门窗6万多付,衣物36.5万件,布匹6万余丈,棉花15万斤,饲草2.11亿斤,钱款约3亿元,树木140万株,荒芜耕地3600多万亩,毁坏青苗50多万亩。农村副业、纺织、运输及合作事业几乎全部停顿,所有公营企业及经济文教设施多遭破坏。边区人民多年来艰辛创立起来的家业,大半化为乌有。
  在战火纷飞,匪祸猖獗的同时,陕甘宁边区又遭旱、涝、雹、霜、虫、鸟、鼠等自然灾害的频繁袭击,1947年全年粮食总产只有90万石,仅为1946年的一半。1948年年初,已出现佳县、镇川,子洲、横山,永坪、蟠龙,靖边、长城为中心的四大灾区,有16个县66个区339个乡为重灾区,灾民总数达40万人之多。由于战争和灾害,疫病亦随之而起,有十多万群众患病或受到感染。
  面对这一严重形势,边区政府首先发放农业贷款,帮助贫苦农民解决农具万余件,种子3910余石,组织变工,使大片土地及时下种,奠定战胜灾害的基础。
  第二,积极设法,帮助受灾农民度过春荒。有计划地领导组织绥德分区重灾区群众4.3万多人迁往陇东、延属分区和晋南;在土改地区没收地主埋藏的粮食,征收富农多余的粮食,用斗争果实换取外地的粮食,共分给贫苦农民1132石;动员群众互助互济,实行借贷调剂19768石;号召机关部队学校节省口粮,缩减开支,降低生活标准,捐助4904石;由志丹、陇东调拨公粮5500石;由贺龙司令员亲临第一线指挥,组织干部和群众,设立100多个转运点,从千里之外的太岳解放区运回6万多石,再加各地群众开展农副业生产所得的10余万石,基本解决了受灾地区夏收前的吃粮问题。
  第三,组织医务人员下乡防疫治病。边区卫生厅先后派12个医疗队,辗转10余县,协同各地医生救治患者3万多人。并大力宣传卫生知识,根除各种病源,使疫病得到控制,也制止了其他传染病的滋生和蔓延。
  第四,推行一系列保护工商业政策:一是认真宣传,消除私营工商业主的疑虑,首先繁荣城镇经济,以诱发和促进农村市场的活跃;二是制定适当的而不过高的工商业税,免征1948年度的营业税;三是大力恢复遭敌人破坏的集市,尽快恢复公营商店及合作社的营业,影响和带动私营商店复业;严禁敌币、白洋在边区境内流通,稳定金融,调整物价,积极打通贸易口岸,加强物资交流。同时,认真纠正了土改中侵犯工商业者利益的行为,坚决退还他们的财产和店铺,并给提供贷款和商品,鼓励和支持他们尽快复业。
  1948年,工农业生产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恢复。
  在农业方面,基本区耕种土地1636.5万亩,产粮157.54万石,产棉100万斤。与1946年相比,耕地面种及粮食产量均已恢复到70%以上,棉花产量恢复到50%,耕畜数量恢复到80%以上,羊只恢复到60%以上。黄龙新区耕种土地450万亩,产粮112万石。在工业方面,军工生产发展较快,总产量达到1947年的25%;民用工业初步恢复,一些主要产品,如原油、火柴、肥皂、造纸、农具等的产量逐渐接近1946的生产水平。民用手工业一般达到原业的50%~70%。合作社恢复到140余个,是1946年的一半。在商业方面,边区原有城镇240余处,已恢复200多个。延安、韩城等少数地区的工商业已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市场经营亦由非必需品、半必需品逐步转向以必需品为主。在交通方面,主要公路都已修复通车,边区境内及各解放区的邮政畅通无阻。在教育方面,基本区已有600余所小学复课,共收学生1.5万人;中学恢复4所,有学生近700人,并附设师范班;绥德、三边、陇东分区的干校都附设中学班,收学生近千人;各县大都开办了干训班。各地学生人数一般都达到原来的50%左右。在黄龙新区,有600多所小学上课,学生达到万人之多;中学4所,学生达1400余人。韩城、黄陵等地的中学生数量已超过了国民党统治时期。为了更多地培养干部,边区各级党政干校还得到了充实、增加和扩大。延安大学在洛川增设了分校,在校学生近千人。此外,还相继创办了西北财经学校(设延安)、西北军事政治大学(设临汾)、陕甘宁晋绥行政学院(设临汾)、晋绥工业学校(设兴县)、西北艺术学校(设兴县)等一批新校。
  

陕甘宁边区的创建与发展/张建儒 杨建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