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的创建与发展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经济—支援前线

张建儒 杨建







  为了配合主力部队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边区组织了有15万人参加的普通自卫军和3万基干自卫军。在各地部队的帮助下,坚持了冬季训练。自卫军的冬训,主要是梭镖刺杀、投手榴弹、安地雷、打枪、盘查放哨与侦察敌人的实际训练。志丹县自卫军学会了造铁雷和瓷雷,子长县自卫军学会了造石雷。不论在南线还是北线,自卫军不仅积极帮助正规军维持社会治安,转运粮食,运送伤员,而且还积极配合正规军作战,同时在与敌斗争中又经受了锻炼和考验。鄜县交道区自卫军罗锦廷等12人曾奋勇抗击过300余敌人的进攻,连投手榴弹8枚,并将敌人投来的3牧手榴弹反投过去,击毙了敌保安队长郭玉堂,击伤敌人数十名;米脂县龙镇自卫军艾克让、高守贵、艾高儿,在一次战斗中连夺敌碉堡两座,缴枪7支;绥德分区自卫军张玉文在一次战斗中,抢上云梯,缴敌步枪6支;淳耀区爆炸组长何其海在一次战斗中,埋地雷4枚,毙伤敌军20余人。经过多年的战争洗礼和集中训练,边区的自卫军不仅能随时随地协同正规军作战,而且也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后备军,是进行自卫战争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从1947年3月至12月,边区人民支前累计动员随军担架6633副,临时担架15582副,运输牲口5540头,献出粮食24.6万石,军鞋58.4万双。至延安光复前,有近两万名青年光荣参军,有10000多人参加地方工作和游击队。为解放军带路当向导的群众有11720人(次)。帮助军队运送粮草,修筑工事,送信送情报,看护伤病员者更是难以计数。
  边区各地的游击队,不仅配合野战军进行重大战役,而且奋力粉碎国民党的“清剿”与“扫荡”,恢复民主政权,保护群众利益。1947年3月下旬到8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在陕北先后进行过9次“扫荡”。地方部队、游击队和民兵,不仅组织群众坚壁清野,掩护群众转移,而且机动灵活地袭击和打击敌人。许多游击队在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如甘泉武工队成立时才15人,不几天就扩大到44人。他们夜袭保公所,一次就缴获机枪2挺、步枪3支、子弹1.3万余发。活动在延安城周围的有延西游击支队、塞西游击支队、河南游击支队、垦区游击支队、临镇游击支队和各乡的游击小组,大小共10余支,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延西游击支队,在13个月中,作战128次,累计歼敌731人,缴获各种武器590件,击毁汽车两辆,破坏敌电线20多公里,拔除敌据点两处,摧毁4个乡的保甲制度,掩护群众疏散粮食225.6石。据不完全统计,从1947年3月到12月,边区地方武装、游击队和民兵共对敌作战3046次,累计歼敌1.4万人。
  边区政府多次发出嘉奖令,对各地涌现出的许多优秀游击队领导干部和战斗英雄予以表彰。如对安塞高桥区游击队长孙立生、合水五区游击队长石秀山,以及高善祥、田启元、徐柄林等分别记功,并授予新民主主义奖章或民兵英雄奖章。国统区的游击队以“敌人打进来,我们打出去”为口号,配合野战军积极扰敌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如中共洛川特工委领导的黄龙、洛川、中部、宜君、雁门5个游击支队900多人,活跃于延安南部各县,不仅夺敌据点,破坏交道,而且狠狠打击那些顽固的乡保长,同时争取一些人同游击队合作,使这些地方出现许多“两面政权”,即形式上是敌保甲,实际上是中共地下党员或统战对象掌握的敌基层政权。如石堡与澄城交界的界头庙、将军庙地区,石堡与台阳交界的毛老鼠沟地区,被群众称为“暗边区”。
  西北野战军转入外线作战以后,西北解放区(包括陕甘宁和晋绥)全力支援前线,为夺取战争胜利作出了新的巨大的贡献。
  1948年,陕甘宁晋绥共动员1.5万余名青壮年参加解放军,约有7000名战士归队,千余人加入地方游击队,2000多名干部随军从事支前工作或参加新区工作。陕甘宁边区从反击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开始到1948年12月底,就有50705人光荣参军入伍,其中延属分区12407人,绥德分区19121人,陇东分区9579人,三边分区6041人,关中分区3557人。1948年,陕甘宁边区人民提供公粮32.3万石,公草3230万斤,军鞋40万双。所有军费开支约占边区政府全年财政总收入的86%。晋绥人民共提供公粮91万石,柴草9100公斤,军鞋80万双。所有军费开支约占晋绥地区全年财政总收入的80%。同时,安置退伍荣誉军人共7000多名。仅陕甘宁边区就有军烈属8.3万余人受到政府的物质帮助或群众代耕。
  1948年,陕甘宁晋绥共动员战勤民工3500多万个,服勤畜工1230万个,车工(每一个车工包括一车2人3畜)50万个。据延安、延川等县的几个乡的典型调查,边区人民群众的物质负担一般约占全年总收入的25%~30%。人力畜力的战勤负担平均达50天。在某些战区及沿大道地区,当地群众的战勤任务就更繁重,平均每个劳力畜力全年服勤时间累计要在两个月以上(尚不包括给军烈属代耕、修路等村内勤务)。如延安牡丹川区5乡,每名男劳力1948年服勤平均为92.8天,每个畜力服勤平均为78.2天。在个别地方,甚至还有全年服勤时间累计达到4个月的。1948年底,西北解放区(包括陕甘宁晋绥老区和黄龙、绥东、晋南等新区)已拥有14个分区共100多个县市,总人口650多万,全部军政脱产人员为48.6万人,约占全区负担人口的7.5%。按照当时各解放区财经部门的研究结果,认为解放区人员负担量最大极限为3%,即平均每100人所能供养的军政脱产人员不得超过3人。这说明西北解放区群众的负担已远远超出一般的水平。但为了支援战争,解放大西北,他们毫无怨言,甘愿自我牺牲,贡献自己的一切。1948年,边区的地方武装,经过整编,共有两个警备旅(绥德军分区警备4团和6团合编为警备第2旅,延安、黄龙地方部队3个团合编为警备第4旅,暂归4纵队指挥)、10个步兵团,西府、渭北、路东3个总队(相当于团)、两个骑兵团、6个支队,总计3万多人。此外,还帮助建立与扩大了伊盟支队(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革命武装。1948年,从1月到7月,边区地方武装共对敌作战298次,累计歼敌6784人。从8月以后,边区地方武装奉命配合野战军作战,参加澄合战役。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成千上万的优秀干部走上前线,进入新区。一批又一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挺进关中,转战西北。不少民工组成担架队、运输队,以“部队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为战斗口号,直到解放了兰州、银川、西宁等大中城市后,才从酒泉前线返回陕北家乡。解放军各部门为他们热烈庆功,给陕北每县赠送一面绣着“感谢陕北人民的支援”9个大字的锦旗。
  

陕甘宁边区的创建与发展/张建儒 杨建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