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五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平剧院下乡的经验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


  李纶
  平剧院宣传队这次下乡,经过四个县十三个地方,七十天里面演出的主要节目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有说有唱的新剧(《难民曲》、《上天堂》等)。每场演出的开始或末尾演一个平戏,如《打渔杀家》以引观众。总计六十七场戏的观众十一万多人,观众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工人、八路军的战士和干部。他们在看戏的时候,有的因河南难民的惨状而流泪,因边区人民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而欢笑,因边区自卫军的胜利斗争而鼓掌,因特务汉奸的罪恶而愤恨……。由这一个实践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平剧已开始与现实斗争相结合,面向工农兵并在为工农兵服务了。但在服务当中,从演戏时台下观众随时所生的反应,从演戏以后广大群众和干部当时热心告诉我们的意见来研究,又可以看到,他们一方面爱看我们的新戏,另一方面对我们的新戏还不能完全满足,还希望我们的新戏能更深入地多方面地反映他们生动的生活,并且在形式上能更红火一些。对于我们的旧戏,还希望能利用这些红火爱看的形式,编演一些他们解的下的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剧。总之正如安塞贺县长在座谈会上所讲的“希望平剧院给我们演更多更好的戏”和延川高书记在全县军民联欢大会上所讲的“希望平剧院编演更多的新戏给我们看”。这就是广大观众提给我们并要我们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在实践中努力创作,应该是职业的或业余的搞平剧的同志们的切要任务。
  观众一方面向我们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来,同时也很详细地把解决这问题的方法告诉给我们。这十二个新戏在不同地区中的每次演出,观众告诉给我们的意见和演时台下的反应,几乎是完全相同的。由这些相同的意见和反应里面,我们可以知道怎样的创作才是广大工农兵观众所比较满意的。
  第一,观众对新戏的一致的意见是:“新戏爱看。那一满是咱老百姓自己的世事”、“一满是实在的事儿”、“演什么象什么”。在真武洞演反奸剧《回头是岸》时,失足者郑某边看边哭,看戏以后即向政府彻底坦白。在各处演《上天堂》时。观众对逼真的两老太婆的一言一动都引起满意的欢笑。在延长演《难民曲》时,石油厂的一个河南籍工人哭了一天一夜,吃不下饭去,移民们许多人哭的抬不起头来。在子长给二流子演《刘二起家》,有很多人当场感动得流泪,并向政府表示要转变。这一些都说明群众爱看表演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的戏,并且极愿意在这种戏里得到学习。
  第二,观众对旧戏的一致意见是:“旧戏爱看。红火热闹,可是多半解不下是演的啥。”禹居的一位老乡描写旧戏的好处时说:“旧戏的衣服好,工夫好(主要指武功),唱的好听,可是解不下。”演《打渔杀家》时除了丁郎教师爷等丑旦的滑稽场面和打架杀家等斗争场面以外,观众就看得不起劲,尤其是老生花脸等唱起文言的词句时,观众简直就不注视舞台,而在台下互相谈起话来。演“嘉兴府”等武功戏时,除了最后的武打确实哄动了观众而外,台下的秩序总不如演新戏时那样平静,有的人把剧中的武丑,认作是杨香武,演《鸿鸾喜》时,很多观众对小生的时粗时细的声音表示不满意,说:“这简直不是人声”,而对于说通俗语言的丑角,则时时发出满意的笑声。由此可见,群众对于旧戏仅仅形式红火热闹是不能满足的,他们所更注意的还是剧中所表演的生活。所以创作新的历史剧时,应该首先着重于历代人民的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等真实生活,并在演出时尽量把群众解不下的形式去掉,其他不能表现真实生活的形式(如已僵固了的武打套子等)应该改造。
  第三,无论对于新戏或旧戏的技术或形式,观众的意见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在延长某连的副指导员冉志杰同志传达他们部队的意见时说:“我们一听说你们是演新戏,当是以前的那一套,就没打算去看,后来一看,原来是这样的新戏,又说又唱,又有锣鼓家什,演什么象什么,我们可就看美啦,你们每次演戏我们每次都到。”在子长县城一个商人说:“起初当是你们的戏也是一个日本鬼子和一个汉奸说两句话就闭幕哩,谁知道原来是这样的好戏,我可就越看越想看。”在延川会弹三弦的农民音乐家刘文德、刘世华,在延长,一个精通道情郿鄠调的商人曹家壮,在王家湾,一个精通陕北歌曲的农民老冯,他们对于我们的音乐都提出了一致的意见,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你们的胡琴不如我们的胡胡好听,你们的京调*(左口右外)很长的(指慢板等)都解不下,*(左口右外)短的(指高拨子等)能解下,唢呐锣鼓红火的太,唱郿鄠有三弦才行,你们说的官话陕北话都一满解的下,*(左口右外)戏里豪绅地主有些话(指旧戏里“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文)解不下。”在演出时,无论是新戏或旧戏,每当某些斗争和矛盾不尖锐不明显的场子里,冗长的个人独白或二人对话时,或在台上乐器和歌唱都不响亮时,台下的观众就不耐烦,有的就要离开会场回家,而在乐器响亮,歌唱高朗,剧情中矛盾斗争明显尖锐的时候,观众就鸦雀无声,精神贯注,许多已离开会场很远的观众也会返身跑回来。可见第一,观众对于有歌舞有乐器的戏是异常喜欢的;第二,他们比较喜欢自己所熟悉的乐器和歌曲,对于别的好听的乐器和歌曲能听懂的还能接受,不能听懂的就不能接受;第三,对于官话,能听懂的也能接受,但官话不如陕北话更能深入的表现陕北生动的生活;第四,他们需要比较好的剧本,不能表现真实生活的他们不爱看,但技巧太差的剧本他们也不爱看,最后,他们喜欢响亮的乐器(如锣鼓唢呐等)和高亢的歌唱,也喜欢色彩鲜明的服装。
  我们的观众主要是此时此地的工农兵干部,我们的创作就必须尊重广大观众的意见。而要完善地做到这一点,每一个从事创作的戏剧工作者(尤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的同志),首先就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彻底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把自己当成工农兵的一员而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做到反映工农兵的生活,尊重工农兵的文艺基础。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创作才能够逐渐更好地为工农兵而服务。这一点,也就是我们平剧院宣传队中许多同志们在乡下工作中所反省到和决心要在实践中进步的。
  (民国三十三年四月十一日《解放日报》)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 第五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