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四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甘宁边区军事系统卫生工作概况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


  八路军卫生工作,由于过去十年来的国内战争的经验教训,早已奠定相当的基础,抗战军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形成,大批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奋勇地参加了部队,他们不但在临床医务工作方面,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而且在医疗实施方面提供了很多的宝贵意见,这使我们不但在医务技术的水平上大大的提高,而且在各种卫生建设上,取得新的成就,不可否认的,八路军今日的卫生工作,是比过去获得了空前未有的成绩。在这里,笔者仅将陕甘宁边区军事医院的卫生工作,作一概括的介绍。
  首先说,医务设备方面,现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和门诊部、第二兵站医院、直属疗养院、野战医院等,其他各旅团建立有后方医院、野战医院。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前身是八路军军医院,建立于一九三九年五月,当初院址是在延安县属的拐茆镇,共有床位一百个,医生七八人,护士卅余人,设备方面,仅有不甚完备的外科器械一套、化验室、及印度国民大会捐助的X光机,和从红军时代遗留下来的一架显微镜。这一个医院的性质是单纯的治疗,而非长期的休养。迨至一九三九年十一月间,我们最敬爱的中国抗战最好的朋友白求恩同志在晋察冀因公殉职之后,在朱、彭总副司令的意图下,为纪念这位国际战友,着即将该院改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这时不但修筑了富有现代化的病室,病床也由百个增加到百五十个,同时采取分科制度,从各个部队中抽调各科的专家充任各该科的主任,使得在医疗工作上更加增强与提高。设备上,除了前身的军医院的所有者外,还使化验室及各种器械更加充实。改编以后,治愈率较前提高了一倍有余,很多在国内战争中的顽固创伤也一一治愈。
  一九四一年春,为了使这一个医院在各方面更加充实,和收容更多的患者,朱、彭总副司令增拨法币十万元,作为建设费,新的窑洞及各种设备正在开展中,将来不但可以收容五百个患者,而且在器械方面也当较现在要充实得多。
  兵站医院的业务,是收疗前方各医院后送之得病者,兵站各部队及通过兵站线各部队之伤病者及不堪和不必后送之伤病者。我们的兵站医院,除了执行上列业务以外,还从事一部分顽固创伤及慢性病的治疗,这是由于第二兵站医院开设于情况平静的后方,可以充分收养自前线后送之创伤及慢性病者,所以在其业务上面言,较其他友军要复杂得多。
  第二兵站医院,现在共辖四个所,医生十五人,护士八十余人,司药七人,床位达八百余,如连工作人员合计在内,约在千人之谱。设备上除了在外科手术器材尚齐备外,其他则限于物质上,当较和平医院稍逊。然而,由于该院院舍全系备用民房,且各所住地疏散,不论前方战斗如何激烈,后送伤员多少,仍能充量收容。设一旦边区战争爆发,收容量可达二千人以上。
  除此而外,野战医院现有床位二百五十个,医师三人,护士五十名,限于篇幅,不得备载。
  其次在医务教育方面,除了有规模广大的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外,有医生进修班,司药进修班。护士进修班,以供培养医务干部,提高医务水准。现在把医大情况介绍如下:
  延安中国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工农红军卫生学校,一九三一年二月创办于江西兴国,迄今已达十年,目的在于培养各级医务卫生干部及一般卫生人员,以供部队的需要,我们的卫生工作假如没有这批自行训练出来的医务人员,就没有法子建立的,我们在这里必须说这一个学校是我们部队卫生工作的基本力量,十年来教育与训练出来的医生,司药、护士达千余人,现在遍布于华北、华中各个战线上,成为卫生工作的骨干。
  该校现有学生三百余人,教职员二百余人,设备上计有各科实验室十四个和教育工具,并以国际和平医院为医科实习医院,十八集团军化学制药厂为药科实习药厂。一九四一年春,为了更加促使该校正规化分设医药两科,在医科之下分设病理学系,细菌学系,解剖学系,生理化学系,生理系,药理系等;药科则分设制药及调剂两班。此外,并在国际和平医院内附设护士训练班,学制上则将二年毕业改为五年,课程及教育进度方面除参照国内各医学院拟定者外,并以本军特有之战略方针,而授以适合于敌后游击战、运动战之卫生勤务学。
  该校在设备上之来源,系由(一)各慈善团体之捐助;(二)自行购买;(三)利用当地物质,自行制造,如压片机,孵卵箱等,但仍颇缺乏,今后当有待于各方协助,而期更为充实。
  学生均系国内中学生,文化水准颇高,易于接受新的科学知识,进步速度颇快。教员方面则均出于国内外各医学院的毕业学生,又在医疗工作中锻炼有素的,正因为这样,使该校毕业的学生医务水平,不在国内任何医学院之下,另一方面,如野战卫生勤务等当较其他医学院为强。
  由于边区僻处西陲交通不便,外面书报来源非常困难,而此项书报在教育上是具有极大的意义,我们为了解决这一个迫切问题,曾经自行编印各种参考书:如军医外科学,战地救护法,止血法,简易防毒法,毒气,病理与治疗,医生员卫生勤务,抗战新药集,如何防疫,实用解剖学,及一个定期的卫生刊物——《国防卫生》。
  最后,说到医药补给方面,我们不论作战地区,或后方基地都处于偏僻之境,交通既非常不便,而国民政府从抗战军兴后,就未曾发给任何药物(一丸一片),因此药物困难是我们当前最严重的问题。然而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不能不在没办法中,求得“自力更生”之道。问题就在于如何采取中药,加以科学的制造,使其适合于今日药物困难中的需要,化学制药厂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立起来。
  现在,材料厂共有工作人员四百多人,制药技师五人,设备计有八架压片机及大型蒸酒机二具,虽然在设备上是如此简单,但由于全厂工作人员之努力,目前已能够每月制造各种丸、片、粉、丁几等剂约在五百磅左右,卫生材料每月平均出产二百五十磅,注射液平均每月出五百支。所出各种成品业经各地医生临床应用效力优良,而无副作用,一年来从未发现任何使用该厂药品而发生之危险。
  此外,就要倚赖自己非常困难的经济,设法到处采购(特别是关于西药原料),和国内外慈善团体的捐助。然而,这并不是十分顺利的,譬如采购,一方面由于交通的不便,运输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在输送途中,经常遭受到了所谓“合法”的扣留,很难于如数收到,甚或全部被扣。即以捐助的物品而言,在一九三八年之际,还可以相当顺利地收到正义感人士捐助的物品,但自国内“反共”烂调高涨之后,即便有人捐助,亦无法得到。例如此次香港保卫中国大同盟、捐助和平医院及其分院,一年用医品达六吨以上,几经交涉,业蒙蒋介石先生批准放行,惟于药品抵达宝鸡之际,地方政府,又以未得天水行营之许可,全部扣留。此类事件非但违抗蒋介石先生之意旨,同时,实有意使我英勇抗战及负伤之数万将士,因药品断绝而死于非命,居心何在,实难使人洞悉。正因为如此,关于药品补给问题,主要的仍须自力更生为主,而使采购及国内外慈善团体之捐助为次。
  上刊各端仅系边区卫生概况中荦荦大者,详情限于篇幅,未能加以阐述,深愿今后如有机会,当再以一个工作单位,分别加以介绍,以供关心边区卫生工作人士之参考。
  马寒冰
  (民国三十年十一月十六日《解放日报》)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四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