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下册)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艰苦创业的延安工人阶级

汤钦训

    
  抗日战争以前,陕甘宁边区的生产非常落后,根本谈不到工业,一多半县区人民的一切日用所需品全靠外边输入。文化科学技术也落后,我们农具厂有个管理员,是陕北当地的干部,虽然有一点文化程度,但他连钉子和铁丝都分不清。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陕北,带来了一个小修械所和40名工人,以后又建立了被服厂、印刷厂等,总共也不过270多名职工。从1938年开始,我们党中央发出了发展边区经济的号召,得到了边区内外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开始了边区公营工业的建设。在这一年,边区先后建立了难民纺织厂、造纸厂、被服厂、农具厂、制药厂等等。这一年的二月间,工业家沈鸿同志把自己的十部机器迁到边区,还带来七名工人。同时,白区的地下党组织,源源不断地把一些熟练工人派来边区,党在边区举办了职工大队和工人学校,培养了一批有技术、有觉悟的工人干部。这一年,也有一些科学技术人员先后来边区工作。从此,初步地建立了边区工业建设的基本力量。到1939年,公营工厂的职工增加到700多人,加快了边区工业的发展。如:在公营工业体系中,就有了纺织业、造纸业、印刷业、化学工业;还有被服、炼铁、石油、机械和军事工业等。到1944年,全边区职工队伍发展到12,000多人。这对当时贫穷落后的边区来说,边区的工业和职工队伍的发展是相当快的。当时的数量虽小,但贡献很大。就拿机械和军事工业部门来说,供应了八路军必需的军械、军火和通讯器材,有收发报机、步枪、掷弹筒和步枪子弹、迫击炮弹、掷弹筒弹、手榴弹等。同时,也供应了边区工业上用的各种机械,其中有织机、弹毛机、弹花机、榨花机、油墨机和一些机械零件等,支援了抗日战争,保证了边区经济建设,改善了人民生活,也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我是个知识分子,在边区呆了十年,受到党的教育和无产阶级的熏陶,很快成长为工业管理的干部。
  在延安的艰苦岁月里,没有一个工厂不是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这里只谈谈延安农具厂工人艰苦创业的经历。
  1937年,党决定我离开武汉大学到延安学习。我到了延安以后,曾在抗大和马列学院学习,后到难民纺织厂和造纸厂搞过一段技术工作。1940年5月1日调到温家沟农具厂任副厂长。
  这个农具厂原名叫“难民农具机械厂”,为什么冠上“难民”两字呢?当时,国际友人募捐办了一个中国工业合作社,也在边区抗日根据地办了几个工厂,如难民纺织厂、皮革厂等等。难民农具机械厂也是其中一个。这个厂在1939年2月开始筹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把厂房建了起来,经过装置机件,购买原料,七月间正式投产。当时,只有一座简陋的化铁炉、一座打铁炉,两部车床、两部钻床,还有一些钳工、木工的工具和沙箱,厂里的职工只有一百多人。虽然机具简陋,人员少,但发挥的作用不小。
  1939年,边区的经济开始被封锁,工业品的输入受到限制。那时办工厂非常困难,而且这种困难延续好多年。农具厂的动力就靠人力,用人力来摇一套大小轮子作为动力。两部车床和一部钻床安在一间小房子里,就是用人摇动的,化铁炉鼓风机是用骡子来拖动。翻砂没有厂房,都是露天作业,遇到下雨天,全部人员出动盖砂箱。虽然机械设备很差,但职工技术水平是挺高的。当时,学工的大学生当技术员的就有吴崇陵、聂春朵、徐纪纲、王立、肖淦、余侠平和徐驰等同志,就是支书、工会主席、管理财务人员也大都是高中文化程度。工人中也有好多熟练的工人,大都是抗大职工大队分配来的。象赵占魁同志是炼铜的,他的手艺很高,也能吃苦耐劳,什么困难都不怕。木工焦广明,红炉工崔锁贵、车工张庆森、吴从科、罗振扬、钳工孙云龙、扬硕昆、陈兰桂等,他们的技术都是很高明的,什么都会干。那时,厂里设备差,原材料缺,他们能够想出办法来解决。开工的头一个月,他们铸铧500多个,到10月份全月生产出大小铧1,800多个。还生产不少镰刀、锄头等。在1939年秋季和1940年春季的农业大生产中,这些农具起了很大的作用。机工股的工人还为印刷厂修理了两部印刷机,给印刷厂工人很大的帮助,保证了《解放日报》的正常出版。
  1940年到1941年,国民党搞了两次反共磨擦,把我们弄的几年布匹,粮食缺少,肉类油类就更少了。我们全厂职工都响应党的号召,下决心自己动手,同边区军民一道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发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农工商业,不但生产犁铧,还做饭锅、弹花机、织布机、大车等等,还为兄弟单位制造收发报机零件。不久,我们这个厂就改为兵工厂,主要是生产手榴弹、复装子弹,制造掷弹筒,修理步枪和机枪。也制造过步枪(不过量不大,一个月生产四五十支枪)。在生产军火这一段时间,全厂职工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做枪的钢材,是部队从前方拆回的钢轨和从延长石油厂运来的废钻杆。这种材料加工相当的困难,工人还是千方百计地加工制造。复装子弹没有子弹头,边区政府发动群众为我们收集送来铜元。一个铜元料,可以冲压成弹头壳,然后安上底火和火药,复装一颗子弹。以后还用麻钱提去锌后自己制造子弹壳,每月能生产十多万发步枪子弹。那时候,我们干部和工人一道搞生产,对工人非常熟悉,工人那种忘我劳动的精神十分感人。没有他们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边区的工业建设发展那么快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延安的兵工起了特殊重要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非常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发展工农业生产,支援战争,减轻人民负担,改善军民生活。同时,党、政、军和工会组织都关心工人队伍的建设,使之成为先进的队伍,能够担负起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1942年初,何家岔深沟里的兵工厂(枪厂)运输比较困难,原材料供应不上,生产极不正常,被迫停产,工人情绪很大。有一次,这个厂的几位同志路过我厂。在聊天中,他们说枪厂没多少活干了,工人整天白吃饭,不如趁早上前方打仗。我们几个知识分子(王立、徐纪纲等)就联名写报告,向党中央、军委和西北局反映情况。说明两厂合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信是我送去的,几天没见回信,我心急就去王家坪直接找朱总司令。朱总司令亲切地接见了我,他耐心地听了汇报,还表扬我们关心党的事业,要我回去听候答复。当时正遇到吃饭时间,朱老总还留我一起吃了午饭。过了不久,命令就下来了,让我们两厂合并。这不但发展了军事工业,也稳定了何家岔兵工厂那部分职工的情绪。朱总司令是我党的高级领导,指挥敌后的全面抗战,日理万机,却对我们这支几百工人的小队伍如此关心,使我们受到很大鼓舞。朱总司令还亲临一些工厂检查工作,号召工人克服困难,努力生产,支援边区军民;还鼓励各厂的工人努力学习,准备将来更好的工作。从1940年起,他提倡纺毛运动,以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他自己带头纺毛,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1942年,我们厂发生了一件事,叫“狄德建事件”。狄德建会生产起爆药的技术(即步枪子弹和手榴弹起爆的药)。当时,边区生活很困难,两厂合并后,人员增加了一倍多,吃的住的更加紧张了。狄德建对当时的生活有意见,大闹情绪不上班。他手下的学徒也跟着闹,这样就影响了全厂的手榴弹生产。因为生产起爆火药,只有狄德建一个人会这门工艺,别的工人还不会做。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只懂得这方面的书本知识,没有实践过,如果我们去干,还要有一段时间做试验。这件事,上级很快就知道了。联防司令部贺龙司令员一听就发火了,他说:“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厂,工人都罢工了,这还了得!”。后来,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派李颉伯等同志到我们厂做工作,留守兵团司令肖劲光同志,也到厂里来,就在工房机器旁召开大会,向工人作报告;边区总工会的章萍同志等也来到厂里,向工人作思想工作。他们还亲自上伙房去抓伙食,很快就改善了生活。这个本来可能要引起更大“风波”的事件,也就很快平息了,仅仅几天的时间生产又恢复正常了。坏事变成了好事,经过做思想工作,工人的政治觉悟提高了,懂得了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的工厂,与旧社会资产阶级办的工厂是不同的,应该用新的劳动态度来对待新的劳动。
  1943年,各工厂也开展了整风运动。经过整风和检查,工人中暴露出来的个人主义方面的思想问题不少。有的认为当工人没前途,想退职当小商贩、做买卖,图个人发财;也有“干不干,一斤半”的,出工不出力或没病装病等等。中央领导同志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亲自到工厂里去检查工作,推动整风运动的发展。1943年7月间,党中央总书记洛甫、政治局委员邓发和边区政府建设厅厅长高自立等同志,还到边区被服厂去参加整风检查总结大会,分别作了重要的讲话。他们针对工人队伍的思想状况,强调工人的思想改造的重要性,批评我们干部认为“工人不懂思想”,“工厂不必整风”的错误观点;指出只有改造我们工人的思想,我们工人才能成为先进的队伍,才能担负起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号召工人把劳动热忱与思想改造结合起来,勉励工人加倍地爱护工厂,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把公家的事办好。这些重要的讲话精神,当年的《解放日报》都发表了,对整个边区工厂的整风运动,工业建设和工人队伍的思想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当年,延安工人阶级能够具有那样崇高的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对支援抗日战争、发展边区经济建设方面做出了贡献,是和党对工人队伍的关心、爱护和教育分不开的。
  工会是工人的家。我记得那时工会的工作面很广,非常活跃。当时工厂里的生产属于行政,动员工人积极参加生产的是工会,业余教育和职工文化娱乐、生活福利等等也都由工会出面组织,就是列宁说的那句话,工会是共产主义学校,是管理的学校。当时,工厂里的党员很少,党支部把许多工作都交给了工会。工会工作很深入,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的邓发、李颉伯、边区总工会的毛齐华、高长久、章萍等同志,都到我们厂来过多次,对我们帮助很大。当时边区的物质生活非常艰苦,但是,由于工会积极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如:劳动竞赛、球类比赛、唱歌演戏、学习文化、技术和业务),使大家生活的很有秩序,精神舒畅,也就不感到有什么困难了,而且革命意志旺盛。大家都感到党的温暖,把工会当成自己的家。工人有什么问题都去找工会解决。如果工厂里的工会解决不了,就到边区总工会去反映。工厂的干部和科技人员也都对工会有很深的感情。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和李颉伯、章萍同志,还是象亲兄弟一样,遇到节日和假日,都相互来往。
  现在,工厂职工和工会组织关系不大密切,没有把工会当成职工之家。我真诚地希望工会组织总结经验,继承延安工会工作的光荣传统,把工会工作活跃起来,开创新局面,发挥工人阶级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中的主人翁作用。
  (王建楼、姚玉龙、胡琳整理)
  注:汤钦训同志原任延安农具机械厂副厂长。解放后,在航空工业部和技术部门负责工作三十余年,现已离休。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下册)/陕西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选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