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下册)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边区军事工业发展概况

徐驰

    
  1937年我从上海到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军事工业局工作。军事工业局设在清凉山附近的几个窑洞里。李强同志刚从国外回来,担任军工局局长。他找我谈话,派我到茶坊,和沈鸿同志筹办陕甘宁边区机器厂。从此,我就参加了边区的军事工业建设,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离开。
  筹建边区军事工业
  1937年10月18日,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十次政务会议决定成立一个经济委员会,研究发展边区工业。1938年开始着手边区公营工业的建设。这年二月间,工业家沈鸿同志亲自带着他的十部机器和七个技术工人来到延安。党中央对沈鸿同志很重视,安排他们到茶坊筹办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对内叫兵工厂。
  最初,我们的军事工业仅仅是修理枪械,只有一个从长征过来的修械所,还形不成国防工业。沈鸿同志来后,办工业就有了条件,以长征过来的老修械所为主,组成了陕甘宁边区机器厂,老所长周鉴祥当厂长。沈鸿同志当总工程师,我呢,也算是个工程师。沈鸿同志带来的机器都是“母机”(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对我们边区军事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我们同工人一起,用这十几部机器作基础,开始制造出一些适合边区条件的,易于搬运的新型母机和各种机器,帮助了边区工业的发展。如给印刷厂制造油墨机,给造纸厂制造造纸机,给制药厂制造压片机等。好多机器都是沈鸿同志设计,他画出个草图,我就帮助他绘成正规的图纸,而且都晒出兰图来。
  从1938年初到1945年底,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工业开始由修枪发展到造枪,造子弹,手榴弹,迫击炮弹。何家岔的枪厂,就是我们茶坊兵工厂的一个分厂,是周鉴祥同志带了山西太原兵工厂的一批老工人去创办的。钱志道是搞军事化学的。他是浙江大学的毕业生,专门研究火药。他一到茶坊,就开始组建火药厂。不久,我又带了一批人到温家沟,成立温家沟兵工厂。温家沟这个兵工厂,原来是农具厂,只会翻制一些农具,犁铧等,由于战争的需要,就把它扩建成兵工厂。那时候,咱们的八路军属国民党部队建制,所以那个厂也叫八路军留守处兵工厂(简称兵工厂),对外还是叫边区农具厂。这样不到一年,我们边区就有了三个兵工厂:一个是茶坊机器厂,毛远耀当厂长、沈鸿当总工程师;第二个厂在脂肪沟,叫火药厂,钱志道是总工程师;第三个是边区农具厂,也叫温家沟兵工厂,我当厂长,杨长春同志当党总支书记,赵占魁同志是我们的翻砂股股长,孙云龙同志是子弹股股长。我们厂专做手榴弹、掷弹筒、六〇小炮。我们还生产了大批复装子弹,就是用敌人的弹壳,装上火药和底火,供给咱们的部队用。以后还做“八二”迫击炮弹。
  虽然当时边区的军事工业基础还不雄厚,但在军事上起了保卫边区和支援抗战的作用。机器厂三年就给造枪厂(也叫二厂)和火药厂造了大批设备,供给了前方(主要是一二〇师)和延安工厂。我们农具厂每月能生产子弹十多万发,手榴弹五六千枚。1943年手榴弹年产量达10万枚。
  开展工人运动
  当时边区的工人运动很活跃,对边区军事工业的建设贡献很大,我们这几个兵工厂都有工会,是边区工会工作和开展职工运动的中心。当时从山西兵工厂来了一批工人;沈鸿同志带来一批工人;上海,河南,河北,西安,湖北和同蒲路也来了一批工人。其中不少是有技术的老工人,他们都集中到兵工厂来了。那时,我们兵工厂生产任务繁重。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边区总工会对我们兵工厂都很重视。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的负责人邓发、张浩、李颉伯和陕甘宁边区总工会负责人高长久、崔田夫等,都经常到我们厂里来。当时,我们这些人都很年轻,有干劲,很活跃,一天光知道工作,工作完了就说说笑笑,上下级亲密无间,党、政、工会干部的劲都往一处使。邓发,李颉伯,章萍等同志在我们厂长时间蹲点,搞调查,研究如何搞好生产,改善职工生活等问题。1941年以前,边区总工会多次组织劳动竞赛,促使我们厂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1942年10月以后,又组织开展了“学习赵占魁”运动。我们厂是开展赵占魁运动的典型。边区总工会在我们厂不断总结经验,然后全面推广。“学习赵占魁”运动对全厂职工触动很大,促进了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第一个现代化炼铁厂
  1942年下半年,军工产品的生产任务激增。主要原料铁的来源严重不足。当时虽然有关中炼铁厂,但由于用土法炼铁,产量不大,质量也有问题。
  一天,李强同志来找我,动员我去搞炼铁厂。我说:“我是共产党员,只要对革命有利,干什么都可以。”于是我被调到炼铁部当工程师,筹办第一个现代化炼铁厂。我们准备用新式的动力鼓风机、热风炉炼铁。我搞出设计,沈鸿同志就在边区机器厂按设计加工。鼓风机,水泵,热风炉等设备很快生产出来了。沈鸿同志从上海带来的一个小发电机我们也用上了。不到一年即1943年9月,炼铁厂就出铁了。那时候搞现代化炼铁厂可困难啊,开始只有43个人,没有铁矿,李强同志就把懂地质的汪家宝,范慕韩几个人(他们都是清华和北大学地质的)组织起来勘察铁矿,搞耐火材料。炼铁需要煤,桥儿沟虽有煤,但质量不好,无法炼焦,我们就用木炭代替焦炭。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同志支持说:“我保证供应你们木炭,南泥湾那里有的是树林!”别看一个小炉子,一天炼一吨铁,需要10吨焦炭、矿石、耐火材料等。运输很困难,全靠毛驴驮。我们组织了一个毛驴运输队,到南泥湾运木炭,到近百里外的蟠龙山拉矿石,每天供给炼铁炉吃。炼铁需要一批技术工人,延安自然科学院派了一批学生来工厂实习,既炼铁,又学习,解决了我们技术力量不足的困难。生产进行得很顺利,就是木炭的消耗量太大。我们找来几个老工人,一起研究改造土焦炉,很快炼出了焦炭,大大降低了燃料消耗。1944年,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的陈郁同志来找我,要我们再搞一个日产五吨的炉子。我建议把炼铁炉,建在交通条件较好,离煤矿石产地又较近的瓦窑堡。1944年下半年,陈郁就请林华同志去筹备新炼铁厂。林华那时候是延安科学院的老师,懂化学,也会炼焦,搞耐火材料。派汪家宝搞地质,让我搞设计。我们很快在瓦窑堡搞了一个小实验炉,用瓦窑堡的焦炭和蟠龙的矿石做试验。到1945年春,试验终于成功,炼出了很好的坐铁。我们正准备建五吨高炉时,日本投降了,大批同志被派往东北工作,建新炼铁厂的工作只得停止。
  (王建楼、梁剑武整理)
  1983年5月5日
  注:徐驰同志原任陕甘宁区延安农具厂厂长,现任国家经委顾问。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下册)/陕西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选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