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谢子长 > 缅怀纪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民族英雄 虽死犹生——纪念革命烈士谢子长逝世47周年
杨继先

  47年前,谢子长同志在革命烈火中与世长辞了。每当我们回顾陕甘宁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时候,总是深切地怀念曾经和刘志丹并肩战斗、共同创建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谢子长。
  谢子长是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也是卓越的领导者之一,是一位高尚的英勇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他受中共北方区委派遣回到陕北,组织领导安定(今子长县)一带群众开展反帝反军阀的斗争。大革命失败后,遵照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他参与和组织了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两次武装起义——清涧起义和渭华起义。之后,他败不丧志,奔走西北、华北各地,于陕、甘之间开展游击战争,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西北反帝同盟军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陕北游击队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人等职。他为推动陕甘宁人民的革命斗争、创建西北红军、西北革命根据地,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正如毛泽东在纪念他的题词中所说:“民族英雄”,“虽死犹生”。
  谢子长同志的一生,是为人民事业英勇奋战的一生。纪念谢子长同志,就要颂扬先烈之功德,继承先烈未竟之事业,学习他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精神。
  谢子长同志的功德,表现在他热爱人民,为人民谋利益,密切联系群众的革命精神。
  自古以来,陕北地处边陲,土地贫瘠,加上军阀、土豪劣绅的横行无忌,广大人民痛苦至极。幼年时期的子长,耳闻目睹人民的疾苦,仰慕历史上李自成、张献忠式的人物,立志要投笔从戎,拯救祖国和人民。1924年,他从太原学兵团回乡办起了民团,首先用来对付那些恶霸地主、土豪劣绅,谁欺侮老百姓,他就整治谁。1925年,子长于北京入党以后,受中共北方区委派遣,回到陕北。根据党的指示,深入到陕北军阀井岳秀所部石谦团,秘密活动。不久,又将自己所办民团编入石谦团,自任连长。他和其他同志一起向士兵宣传革命道理,讲解《马克思主义浅说》,发展党的组织,使该团广大官兵同情或倾向革命。
  1927年2月,正当大革命蓬勃发展之际,子长率部驻防安定,在国共合作形势下,他利用这支武装,为民兴利除弊,改革地方行政,镇压土豪劣绅。在子长的倡导下,当时安定县召开了一次行政革命议,制定了《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组织大纲》、《农民协会章程》等文件,通过了关于农民协会、天足会及捐税方面的八个决议案,明确提出“要改进地方一切行政事宜,解除民众痛苦”,明令地方政府和军队,“不得向民众勒索”,“杂税不得多摊分文”,“驻军不得打骂人民”,并且强调,如有“违令损民等事……必须严厉惩办、决不宽容”。
  与此同时,子长以极大的热情,帮助建立安定县党组织,建立农会、学联,开办农民讲习班,向群众宣传破除迷信、识字、禁烟、剪发、放足。并且亲自领导农民开展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惩办了全县恶名昭著的大土豪宋运昌、李耀辉、王伯阳,赶走了两个最大的高利贷者王玉书和马子厚,并且当众烧毁契约,废除捐税。土豪劣绅受到沉重打击,广大人民扬眉吐气。因此,子长深得群众的爱戴和敬佩,亲切地称他为“谢青天”。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子长带部队每转战一地,处处同群众打成一片,为群众着想。他总是深入到劳苦群众中去,问寒问暖,查访民情,听取群众反映,关心群众疾苦。他经常教育游击队、红军战士和干部,要严明军纪,不要损害群众利益。他说:“我们是老百姓的儿子,革命又是为了老百姓,所以要尊重老百姓。如果打骂老百姓,就是败家子、丧家犬,我们就要失败。”
  子长热爱群众,群众信赖、拥戴子长。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人们总是想着子长,盼着子长。正像一首民谣所传:“河水日夜向东流,洗不净人民心中的愁。我们怀念谢青天,好比流水没尽头。”子长要是转战回来,沿途群众争相欢迎,主动帮助红军放哨、煮饭。1935年2月,子长伤情恶化,安定周围的群众、干部纷纷去看望,男女老少站满了院子,泣不成声,谁也不愿意走开,都想最后见一面谢总指挥。一个农民哭着说:“我们离不开子长呀!”
  子长生为群众,死也不忘群众。直到他临终的时候还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为他们做的事太少了!”谢子长同志不愧为人民的忠实的儿子,不愧是群众革命斗争中生长起来的领袖。
  谢子长同志的功德,表现在他对革命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精神。
  子长同志有一股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他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挫折和失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坚定不移,奋斗到底。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大屠杀的血雨腥风也刮到了陕北。面对白色恐怖,子长义愤填膺,毫不动摇。他和其他共产党员一起召集农协大会,声讨反革命的罪行,决定武装农民,开展斗争。当反动军阀井岳秀企图扼杀革命,阴谋分歼子长和当时的共产党员李象九直接领导的两支队伍的紧要关头,遵照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子长和唐澍、白乐亭、李象九等人,毅然组织领导了西北地区第一次武装起义——清涧起义。清涧起义失败后,他没有停止斗争,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又参与组织了震惊全国的渭华起义。不久,渭华起义也失败了。这两次起义虽然失败,但它是西北人民开展武装斗争的一次英勇尝试和预演,是我党在西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前奏。
  1928年秋,省委派志丹和子长回陕北,参加陕北特委领导下的军事活动,开展武装斗争。自此,子长辗转西北、华北,进行兵运工作,开展游击战争,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子长和志丹曾共同指挥西北反帝同盟军、红军陕甘游击队。当时敌强我弱,困难很大,几经挫折,但子长毫不气馁,始终坚持斗争。
  子长和志丹等同志一起,在遵循井冈山道路开展游击战争、创建红军和根据地过程中,一些挫折和失败,不仅来自客观环境和敌人方面的原因,而且也有党内“左”倾错误带来的恶劣影响。当时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省委负责人杜衡(此人后来叛变投敌),曾经两次来到游击队,打击、排斥子长和志丹同志,诬蔑他们犯了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土匪路线”、“梢山主义”错误,蛮横地撤销了子长、志丹的游击队领导职务。但子长同志并不因此灰心丧气,失掉信心,而是以革命利益为重、委曲求全,遵从党所分配的工作,继续战斗。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识大体、顾大局、严守党纪的崇高品质。
  1933年11月,中央驻北方代表派子长回陕北任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子长回来后,根据陕北特委决定,立即恢复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当时,陕北正值困难时期,敌人疯狂地镇压革命,群众情绪低落。因为敌人搜捕,不能在村里居住。时逢寒冬,子长就和大家住在山洞里。他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励大家说:“失败、胜利,是兵家的常事,我也失败过多次。这次党派我回家乡说不定还会有失败。革命要有三起三落的精神,不能一失败就灰心丧气。革命的道路就是起来,失败,再起来,直到胜利。”他召集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负责人联席会议,认真总结了经验,指出一支队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依靠地方党的领导不够;二是脱离了群众;三是枣树坪战斗失利后,军事力量完全暴露,部队没有南下和刘志丹汇合,致使敌人咬住不放,造成部队一败再败。接着他又具体地提出了一支队的当前任务与活动方案。
  经过子长等的努力工作,第一支队很快恢复。在子长的指导下,一支队打土豪、筹经费,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群众运动,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壮大了斗争声势。1934年7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子长兼任总指挥。正当敌人向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之际,7月23日子长率领的陕北游击队主力,到南梁地区与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胜利会合,当时决定子长兼任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委。这样,两位战友的重逢,两支兄弟部队的协同作战,使陕北和陕甘边人民的革命斗争出现了新局面。
  子长同志的功德,表现在他对革命事业的勇于牺牲、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
  革命总会有牺牲。子长同志毕生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子长同志在青少年时代,就离开了比较富裕的家庭,献身革命事业。他的家庭很多人,在党的教育下,在他的影响、鼓动下,先后参加革命,也为革命付出了牺牲。在那白色恐怖的年月里,敌人为缉捕子长同志,镇压革命,曾经派一个连驻在他村里,对他亲属疯狂镇压,大加残害。他的大哥谢德惠(曾任党的安定西区区委负责人)、二哥谢占元,侄子谢绍武、谢绍安(曾任红二十七军四团团长)、谢财娃、谢福玉,侄女谢玉梅等八人为革命被敌人残害致死。可是,敌人的屠杀,丝毫没有动摇子长的革命意志,他坚定地说:“革命就是要花本钱、花代价的,敌人想多杀我家几个人,逼迫我不革命,根本办不到。敌人的暴行只能促使我革命到底!”
  子长一生戎马疆场,英勇果断,历尽艰险,视死如归。在清涧起义遭到挫折的关键时刻,有人阴谋武装叛变,子长得知,当机立断,亲手处决了这个叛徒。张家口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子长奉命回北平,他徒手与特务搏斗,制服敌人。在恢复和发展陕北根据地的战斗中,他总是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亲临前线,具体指挥。
  1934年8月,为了彻底粉碎敌人对陕北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子长等同志率部攻打清涧河口镇,由于河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碉堡、工事坚固,红军连攻几次,仍未攻克。子长内心焦急,要亲自到突击队指挥攻坚,一位负责同志鉴于危险,当即阻止,他坚决地说:“不!我亲自去好一些。”话刚说完,他箭步冲上去。就在这时,一颗子弹穿过了他的胸膛,鲜血直流。但他用衣襟掩住伤口,继续指挥战斗,直到胜利。
  子长同志负伤后,全军指挥战员心情沉重,万分焦急。子长为了稳定军心,乘胜打击敌人,他在干部会上说:“要革命就要不怕牺牲,打仗总是有伤有亡。我的这点伤不要紧,随队比离队好。我在部队还能做点工作。”他的讲话,使军心大为振奋。之后,他又率部北上,踏上了新的征途。子长的言行举止,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子长同志的功德,表现在他与革命同志之间的团结友爱、高风亮节的崇高品质。
  每当人们纪念子长同志的时候,总是自然地想到刘志丹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二人结成了亲密战友。1932年12月,推行“左”倾错误的杜衡,宣布撤销子长、志丹同志游击队领导职务的时候,子长由于充分信任志丹,据理力争,表示自己可以离开部队,但为了保存这支武装,坚持革命斗争,志丹要继续留在部队工作。
  1935年1月,子长养伤移驻安定灯盏湾,志丹冒着风雪,带着药品,来看望子长同志。志丹看到子长伤势加重,心如刀绞,泪水簌簌而下,子长不由得也落了泪。志丹忍着悲痛,亲自把药敷在子长的伤口上,随手摸子长的那块又薄又小的被子,关切地说:“你的被子太坏了,应该给你换好的。”子长笑着说:“只要把伤养好,被子坏点没关系。我住窑洞,不觉得冷。战士打仗,连窑洞都住不上嘛!”于是他们两人便谈到了陕甘边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及两支兄弟部队的统一问题。吃饭的时候,子长拿着筷子说:“一根筷子一折就断,一把筷子就难断了。”又转向志丹说:“现在党决定要成立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军事委员会,把陕北和陕甘边连成一片,革命力量就更大了。我怕和你们一起干的时候不会太长了,革命的重担就落在你和同志们的身上了。”志丹接着说:“派出去买药的人快要回来了,你的伤病会治好的,现在你安心治疗,革命需要我们一起干呀!”饭后,志丹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子长。志丹走后,子长对身边的同志说:“老刘来了就好了。”
  1935年2月21日,子长伤病恶化,与世长辞。为了纪念子长同志,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改子长家乡安定县为子长县。1939年6月,毛泽东同志两次为子长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同年7月他又亲笔书写碑文,称“党政军各界感子长之功德,改安定县为子长县以志纪念,于政府及人民为子长立墓之时,书以叙之。”
  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为子长修建陵园,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和公葬仪式。毛泽东同志再次题了词。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林伯渠、刘伯承、贺龙等也分别题了词。
  我们要努力学习革命先烈谢子长同志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征途上,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把革命先烈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谢子长纪念文集/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