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谢子长 > 缅怀纪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民族英雄谢子长
任德存 任 强

  谢子长,1897年1月19日出生于陕西安定县(今子长县)枣树坪一个富裕农民家庭。在战争年代,他追求真理,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英勇奋斗,是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他虽然英年早逝,但其短暂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一、人民心中的“谢青天”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又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国,特别是陕北,更是以农业为主。谢子长出生在偏僻的陕北农村,对苦难深重的农民了如指掌,非常同情。他深知要推翻人剥削人的社会,首先必须拯救农民于水火之中。在安定县当民团团总时,他铁面无私,谁欺压老百姓,就整治谁、打击谁。因此,老百姓欢迎他、感激他,豪绅地主害怕他、反对他。
  1927年,而立之年的谢子长在大革命的熏陶下,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光同情农民是不够的,必须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斗争。于是谢子长联合学生和进步绅士,组织讲演团,向群众宣传识字、禁烟、放足的好处,破除封建迷信,自己解放自己。在此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召开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通过了《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组织大纲》、《农民协会章程》等,并筹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抽调各行政区的骨干分子进行培训。谢子长亲自给学员讲时事政治,并发动群众张贴标语,焚烧文约账簿,惩办恶霸地主,严禁军队拉兵拉夫,向旧势力发出宣战。
  为了保护群众的利益不受侵犯,在各乡、村农民协会成立的同时,进一步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召开了安定县农民协会成立大会,全县农民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农协会的领导下,提出“打倒贪官污吏、反对苛捐杂税、打倒恶霸地痞、反对高利贷、反对兵丁流氓拉差、反对军人士兵随便打骂群众、反对官吏浮摊滥收公款行为、反对差役敲诈勒索”等口号,并付诸实施。这一系列革命活动,深得民心,得到群众的拥护。群众为此扬眉吐气,高兴地说:“老百姓见天日了!”直呼子长为“谢青天”。
  当年,子长摆正了主人翁与公仆的关系,时刻关心着群众的疾苦,经常告诉人们:“我们是老百姓的儿子,革命又是为老百姓。所以要尊重老百姓,如果打骂老百姓,就是败家子、丧家犬。狗肥不认主的话,我们就要失败!”“群众是水,我们是鱼,鱼离开水是活不成的。”子长讲的这些话,既浅显易懂,又富有哲理。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获得民主和自由,否则,革命就没意义,就会失败。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身先士卒,每到一地除想方设法消灭敌人,壮大自己而外,总要向群众问寒问暖,了解民情民意,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与群众同甘共苦。他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老百姓惦记着他,不惜用生命来保卫他的安全。当他病重时,群众自发地成群结队,前去探望,久久不愿离开。子长的心血没有白费,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直至现在“谢青天”的英名还在民间传颂。
  二、追求革命 败不丧志
  时势造英雄。在军阀混战的岁月里,谢子长逐渐看到掌握兵权的重要性。军阀、土豪劣绅掌握兵权横行乡里,为所欲为,欺压群众,民不聊生。反之,人民群众要摆脱压迫、剥削,同样要起来斗争,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于是,子长抱着一腔热血,奔赴太原,投考“学兵团”,刻苦学习军事知识;又北上北平,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参加共产党组织;后返回陕北,积极筹办民团,打入国民党部队,担任石谦部十二连连长,牢牢掌握枪杆子,发展壮大红色武装。
  1927年10月12日,谢子长参与领导了清涧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西北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清涧起义后,他率起义部队1000余人转战延川、延长、宜川。在宜川遭井岳秀部“围剿”,后经激战,子长率一营大部冲出县城,与其他突围部队转移到韩城。在此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唐澍任总指挥,谢子长任副总指挥,阎揆要任参谋长。部队又北上宜川、安定、保安(今志丹)开展游击战争,遭敌袭击,于翌年1月底在甘肃省合水县豹子川失败。子长败不丧志,又与刘志丹等同志领导了渭华起义,再次失败。子长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乐观地告诉人们:“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不成再来一次,最后胜利总是我们的。”
  1933年冬,子长被中央驻北方代表委任为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回到陕北后,他恢复了红一支队,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国民党得知子长回到陕北,非常害怕,便对陕北根据地实行军事“围剿”。子长沉着应对,成立游击队总指挥部,率部南下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会合,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协同作战,并兼任红四十二师政委。会后,子长率红四十二师第三团前往陕北,先后在景武家塌、张家圪台、河口镇等地与国民党军队战斗,三战三捷。国民党军不断减员,损失惨重。不幸的是子长在河口镇战斗中身负重伤,但他仍以革命利益为重,对让他离队养伤的同志说:“这点伤不要紧,随队比离队好,只好随军工作,我负伤要保密,不要让群众知道”。这是子长人格和坚定革命意志的具体表现。他不气馁,不悲伤,继续带伤指挥战斗。转战董家寺,打了大胜仗;二次打开安定县城,拔掉国民党部的顽固据点。
  在子长的领导下,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粉碎了国民党部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从此,陕北各县的游击队和红色政权纷纷建立,陕北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子长同志胜不骄、败不馁,为西北的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直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三、赤胆忠心 报效祖国
  谢子长一生光明磊落,赤胆忠心,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经常告诫人们:“革命这个字眼包含着坚强、勇敢、愉快、豪爽和乐观。”他既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又是一个乐观的共产主义战士。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到处“围剿”红军,共产党内又出现“左”倾错误,给革命造成很大损失。谢子长、刘志丹也未能逃脱厄运,遭受了严重打击。1932年初,子长、志丹分任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正副总指挥,开展游击战争。随着反帝同盟军的不断发展,2月,正式改编为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子长任总指挥,积极开展对敌斗争。正当部队发展壮大时,省委书记杜衡到部队巡视,错误地撤销了子长的总指挥职务,并派他往甘肃搞兵运工作。后子长被省委再次派往游击队任总指挥,又被杜衡污蔑为“右倾机会主义”“土匪路线”,撤销了子长的职务,送上海中央局“受训”。在原则问题上,他毫不退让,表现的非常坚强、勇敢,想到的是党的利益,是红军游击队的生死存亡。在形势很不利的情况下,毅然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坚决要求志丹同志留在部队工作,以便更好地保存和发展红军游击队。
  1933年冬,子长由北方返回安定后,因白色恐怖严重,无法在村里立足,便找来几个地下党员,白天在山洞里开会,研究如何发动群众,消灭国民党部队,晚上回到村庄宣传革命。时值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季节,子长穿着仍很单薄,手脚被冻烂,走路都很困难,但他却乐观地说:“咱们这点苦怕什么?那么多的好同志都为革命牺牲了,咱们熬过严冬,就是春天,天气暖和了,就好了。”子长同志的话,使同志们很受鼓舞,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子长坚定的革命意志,一心为革命的赤胆忠心,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国民党却胆战心惊,恨之入骨。为了动摇子长的决心,他们绞尽脑汁,采取各种残忍的手段,先后杀害子长九位亲人。国民党部的残酷镇压,不仅没有使子长屈服,反而更坚定了其革命意志。他向亲友和同志们一再表白:“革命是要下本钱、花代价的。敌人以为多杀几个亲人,就可以迫使我们不革命,根本办不到,只能促使我们革命到底。”子长化悲痛为力量,和战友们共同以消灭敌人,建立红色政权告慰九泉之下的英灵。在病危昏迷时他还断断续续地给战友们交待,革命任务还没完成,要继续战斗,革命到底。子长同志的一腔热血全都交给了党。为了纪念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毛泽东为谢子长亲笔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
  今天,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路还很长。我们要接过先烈的旗帜,完成其未竟的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中共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
  

谢子长纪念文集/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