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谢子长 > 缅怀纪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谢子长烈士传略
李振民 张守宪 梁星亮

  谢子长,原名世元,后名德元,号浩如,化名秋阳。一八九七年一月十九日出生于陕西省安定县枣树坪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子长从小在家劳动,十四岁起读冬学,十七岁时转入县城小学,一九一九年考入西安省立一中,翌年转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在榆中未及毕业,即回家乡创办小学。一九二二年秋①赴山西,考入阎锡山办的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一九二四年离学兵团,回安定办县民团,任团总。一九二五年为联络陕北旅京之军界学界人士,进行反对陕北军阀的活动,奔赴京津,与陕西旅京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及北京党组织负责人接触较多,接受了党的教育,同年经白超然、白志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二五年底,子长受中共北方区委派遣,回陕北与绥德特别支部负责人李子洲等取得联系。根据党的指示,回到安定县任县民团团总。其时,子长的友人、共产党员李象九利用他和井岳秀的部下石谦的同乡关系,当上了安定县巡官。不久,谢,李二人都任石部的连长,利用公开的身份在安定一带进行革命活动,曾扣捕豪绅,打击高利贷者,并秘密在石谦团建立了党的特支,发展了一批党员,壮大了党的组织。
  一九二六年秋,在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下,陕北的革命运动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此时,石谦升任旅长。一九二五年冬至一九二六年春,中共绥德地委先后派李瑞阳,杜振廷等党员到石旅同子长、象九一起工作,在旅部建立了干部训练班。次年春,石旅党组织由特支改为直接受中共陕甘区委领导的军支,子长为委员。在中共军支和子长等同志的努力下,石谦及其部属大部分官兵倾向革命,几个营、连都建立了党的组织,一百多名官兵入了党、团。
  一九二七年二月,子长率部由宜川返安定驻防,他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联合当地学生和进步士绅,组织讲演团和劝导妇女放脚的天足会等团体,向群众宣传识字、禁烟,剪发、放足、破除迷信。子长善于做统战工作,他向安定县知事张鸣盛建议“整理地方,召集全县民众共图改革计划”,以便作出“兴利除弊”②的决议。张欣然接受,于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召开了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子长被推举为大会主席。经过认真讨论,一致通过了《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组织大纲》、《细则》及《农民协会章程》等三个文件,还作出关于天足会、农民协会、保卫团及捐税等方面的八个《决议案》。《大纲》和《决议案》对改革教育、革新社会、兴利除弊的办法作了明确规定。在这次会上,子长当选为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主席团成员和农民协会促成会委员。会后,子长和十连连长联名发表布告,禁止官兵拉差,不准买东西赊欠,强调军队要“以拥护民众利益为前提”,若有违令损民等事,“必严厉惩办决不宽容。”子长身体力行,说到做到,他带头不住民房,和士兵一起住在城隍庙的大殿里。子长领导制定的这些文件,对唤起民众和推动农民革命起了促进作用。为了贯彻这些决议,他又协助上级党组织建立了中共安定县特别支部及安定县农民运动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农运骨干,并亲自领导县农协开展对土豪劣绅和高利贷者的斗争,拘禁和审判了大土豪宋运昌、李耀辉、王伯阳,赶走了全县两个最大的高利贷者王玉书和马子厚,当众烧毁了文契、账簿,宣布欠债作废,废除苛捐杂税,贫苦农民扬眉吐气,社会秩序空前安定,群众对子长的领导非常敬佩,亲切地称他为“谢青天”。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四月二十八日,李大钊等同志被奉系军阀张作霖绞杀。子长得悉,义愤填膺,五月三十日至六月一日,他和冯景异等共产党员领导安定县农协召开大会,追悼李大钊,声讨帝国主义、军阀和蒋介石镇压革命的罪行,决定武装农民,继续开展反对地主豪绅的斗争。八月间,白色恐怖笼罩陕西各地,中共陕西省委派魏野畴、唐澍、白乐亭等秘密来到清涧巡视工作。野畴等指示子长、象九继续留在石谦部队开展党的秘密工作,作好武装反抗军阀的准备。为了加强军队中党的力量,决定留唐澍、白乐亭同子长、象九一起开展工作。
  八月下旬,同情革命的十一旅旅长石谦在榆林被井岳秀派刺客暗杀。接着,井岳秀部师长高双成令李象九营开赴延安,同时令谢子长连从安定县开到宜川,阴谋分而歼之,借机消灭这两支所谓“赤化”了的部队。象九、子长等立即召开党的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对策。会后,根据省委指示,成立了陕北军事委员会,唐澍任书记兼中共军支书记,子长、象九、乐亭任委员,并在清涧县城召开了党员大会和排以上干部会议,决定驻清涧的四个连首先起义,然后会合延川县的另一个连南下宜川,与宜川其他三个连会师。
  十月十二日晚,在一片“为石谦旅长报仇”的口号声中,清涧起义开始了。按计划起义部队于次晨撤离清涧南下宜川,子长率领十二连途经延长县城时,里应外合,歼灭了驻军两个连并一个营部。驻宜川敌人闻讯后,即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向该县准备参加起义的三个连发起攻击。这三个连当即迎战,鏖战一昼夜。二十日,我清涧、延川起义的部队赶到宜川城下,敌代旅长康子祥弃城逃跑。三支暴动部队在宜川胜利会师。宜川会师后,由于领导人对起义后的行动方针发生了纷争,敌我力量悬殊,部队驻守宜川,致被优势之敌包围进攻遭受重大损失。子长带领一部分人马冲出重围转战韩城。按照省委指示,重组了军委,部队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第一支队,唐澍、子长任总、副指挥,阎揆要任参谋长。一九二八年一月,部队向陕甘边游击,因攻宜川城和数次战斗失利,损失过重,起义失败。
  一九二八年二月,子长奉省委命令去洛南三要司许权中旅工作,任营特派员兼副营长。根据中央精神和省委的指示,许旅积极准备在渭华地区举行武装起义。
  一九二八年五月,渭华暴动中,子长任新成立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委员兼第三大队队长,率部英勇作战。六月初的一个夜晚,我陕东赤卫队同敌渭南县保安团在该县的塔山脚下发生激战,子长闻讯,率部增援,两面夹击,把伪民团打得落花流水,仓皇逃窜。六月十九日,敌又分兵三路发动大规模“围剿”。由于敌人兵力过大,军委决定不同敌人死拼硬打,先撤进南山,以保存革命力量。尔后宋哲元又指挥一师敌军,从赤水东西川向高塘进攻,用重炮轰击革命军的前沿阵地。子长奉命率部防守,奋勇阻击敌人,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退。起义失败后,子长离开部队,回省委接受新的任务。
  一九二八年八月,子长到西安。省委派刘志丹和谢子长回陕北开展武装斗争,志丹任陕北特委军委书记,子长任委员。
  一九二九年初,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代表大会作出关于在陕北开展军事运动的决议。会后,子长受命到宜川凤凰山作争取改造梁占魁土匪部队的工作。同年秋子长又受命去甘肃、宁夏进行兵运活动,曾在骑兵第四师苏雨生部取得团长和旅长职务。随后,又同志丹打入陕北地方军阀谭世霖部,分任团长和营长,利用公开职务收集了各地躲避反革命追捕的一部分党团员和革命同志,争取民团、哥老会,在敌人力量薄弱的陕、甘、宁边界地区活动。但当工作刚有一定基础,准备在庆阳、吴旗交界的地方举行起义时,不意遭敌袭击而失散。
  一九三○年八月,子长参加了陕北特委第五次扩大会议,为了加强对武装斗争的领导,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子长任总指挥。十月中旬,子长调往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受训。次年春,回陕继续在甘肃平凉一带从事兵运工作。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急剧上升,根据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形势,省委决定把原由杨仲远、阎红彦领导的晋西游击队和刘志丹领导的部队合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子长、志丹分任正、副总指挥,为在陕甘边建立和扩大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一九三二年二月,反帝同盟军根据陕西省委指示,正式改编为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子长任总指挥,积极开展对敌斗争。二月十三日,子长率部消灭了旬邑职田镇民团,陕西军阀急令警卫团三营和彬县、旬邑、长武三县民团约千余人向职田镇扑来,妄图消灭红军。此时,敌三营七连长,我地下党员李明轩将敌情报告给游击队,并相约配合作战的计划。子长等得悉敌人的进攻计划后,当即指挥游击队撤至职田镇东之阳坡头,占领有利地形待机歼敌。敌人于职田扑空后,继续向阳坡头前进。当敌先头部队进入阳坡头村边时,子长指挥两个步兵大队出击,将其击退,敌复以猛烈火力向我射击,形成对峙。子长当机立断,指挥游击队趁势发起全线反击,在李明轩的配合下,将敌击溃,歼敌五百余名。
  战后,游击队南下清水原、土桥原。这时,敌警卫团、特务团由淳化进至旬邑,准备再次“进剿”。子长率部避开敌人,转移至耀县照金。二月二十日元宵节夜,趁敌不备,全歼照金民团。二十一日,子长在香山主持召开了游击队队委会议,决定向敌兵力薄弱的铜川、宜君地区行动。会后游击队进入宜君,先后消灭了瑶曲镇民团及焦家坪敌十六师一个连,击溃一个营及富平、铜川、耀县三县民团的两次进攻。之后,又西向桥山,进入黄陵上畛子,准备袭击山河镇,开辟根据地。
  山河镇是敌正宁县府所在地。城内驻新编十三师陈珪璋部百余人。三月十九日夜,游击队袭击山河,因走错路,战斗失利。四月十三日,在当地赤卫队和农民千余人的配合下,游击队再袭山河镇。驻西峰之敌前来增援。子长指挥游击队集中力量打敌援兵,歼敌二百余,这时,旬邑县地下党组织向游击队报告,旬邑城内只有敌警卫团两个连及民团一部驻防,警戒疏忽,防守不严。子长遂决定奔袭旬邑。四月二十日,游击队从四村原出发,星夜兼程。次日拂晓,全歼守敌,解放旬邑。
  旬邑战后,推行王明左倾错误的陕西省委书记杜衡来到游击队巡视工作,他采取左的惩办政策,把由于作战经验不足,两次攻打山河失利的责任全部推到指挥员身上,错误地批判斗争谢子长,撤了子长总指挥的职务,派去甘肃搞兵运工作。子长去甘肃后积极策划兵变,同年五月组织了靖远兵变,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三支队,子长任总指挥,焦维炽任政委,不久在水泉战斗失利,子长返回西安。后来,陕西省委又派代表到游击队推行左倾政策,致使陕甘游击队遭受了极大损失。
  一九三二年八月三十日,陕西省委又派子长为游击队总指挥,率部南下耀县地区,此时适值敌人三路进剿,形势十分严重。子长在摸清敌人的部署后,当机立断,决定避敌主力,击其弱点,采取以退为进的战术,在照金地区歼敌四百余人,扭转了游击队的困难处境,大大鼓舞了红军和群众的斗志。
  一九三二年九月,子长率部攻打保安失利,又重新部署进攻,但敌军大量增援,我军未及防备,再战失利。十月上旬,游击队转移到墩儿梁后,摆脱了敌人的追击,撤至人烟稀少的合水平正川一带,住在破窑洞里,缺吃少穿,部队情绪低落,但子长照样乐观坚定,针对当时的困难局面,子长、志丹召开队委会,决定游击队分散活动,筹集粮款,解决冬衣问题,寻机消灭小股敌人,恢复部队的战斗力。会后,子长带领吴岱峰等三十余人,留在平正川、瓦子川一带,照看伤病员。当时,游击队的处境极为艰苦。子长知道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尽量不打扰群众。游击队买到粮食运不回来,他和留守人员一起去背。游击队筹得少量衣物,子长总是先发给伤病员,自己则在篝火旁过夜。他这种吃苦耐劳,以身作则的精神,深深教育大家,战胜了重重困难。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上旬,陕甘游击队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并在宜君杨家店进行整编。这时,杜衡再次来到游击队,诬蔑子长、志丹犯了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土匪路线”、“梢山主义”错误。蛮横地撤销了子长、志丹的领导职务,并擅自决定给子长、阎红彦以留党察看的处分(后撤销这个错误决定),送上海中共中央局“受训”。
  一九三三年夏,子长在上海中央局“受训”期满,被派往北方工作。到天津后,又派往张家口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部第十八师(师长许权中)工作,协助权中指挥作战。后来,由于敌众我寡,十八师被打散。
  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子长又到北平。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孔原派子长回陕任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当时陕北根据地尚在初创时期。子长到安定后,根据中共陕北特委的决定,立即着手恢复第一支队,进一步发展武装斗争。由于敌人的搜查,子长不能回到村里居住,就和同志们一起住在荒无人烟的山洞里。时值隆冬,天寒地冻,子长和同志们的手、脚都冻破了,但他仍然充满革命乐观情绪,经常给大家讲革命道理,鼓励同志们树立必胜的信心。经过一段工作,第一支队正式恢复,在陕北特委的领导下,子长带领部队打土豪,筹经费,采取夜战奔袭等方式,打了几次胜仗,壮大了斗争声势。子长还协助地方党组织成立了赤卫队、少先队、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据地。
  一九三四年四月上旬,中共陕北特委在佳县神堂沟召开党团特委扩大会议,决定普遍组织革命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游击队总指挥部,扩充一师红军;成立陕北省工农民主政府,使各个游击区连成一片。七月八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在安定县杨道峁成立,子长兼任总指挥。经过周密的侦察和部署,七月十七日,子长率领游击队攻入安定县城,救出被捕党员和群众。后来,陕北军阀井岳秀派遣所部配合地方民团大规模地向以安定、绥德、清涧为中心的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根据游击队总指挥部和陕北特委的指示,子长率部南下,七月二十三日在南梁地区之阎家洼子与陕甘边军委主席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会合。二十八日,在阎家洼子召开四十二师连以上干部和陕北游击队各支队干部联席会议。为使两支红军更好地协同作战,扩大苏区,决定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三团北上配合陕北游击队和群众粉碎井岳秀对陕北苏区的第一次“围剿”。这次会议决定由子长兼任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委。子长和志丹领导的两支红军的会合,给陕北和陕甘边人民带来了胜利和希望。
  一九三四年夏,国民党西北军阀开始对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八月十五日,子长率红四十二师第三团和陕北一、二、五支队由南梁到达安定地区。十七日起,在景武家塌及绥德张家圪台作战数次,连获胜利,大大鼓舞了士气。当地群众纷纷要求乘胜攻打清涧河口。八月下旬,子长等决定攻打河口,二十六日晚战斗打响。敌人凭借有利地形和工事负隅顽抗。红军连攻数次,直至天明,仍未攻克。这时,子长亲自到前线指挥,重新组织力量,予敌以重大杀伤,迫使敌人不得不放弃该据点逃往清涧县城。就在这次战斗中,子长不幸中弹,鲜血从胸前流出,他用衣襟掩住伤口,继续指挥战斗,直至胜利。战后子长不顾重伤在身,又率师北上,攻打安定董家寺,击溃敌人—个营,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九月十五日,子长仍带伤指挥部队,攻入安定县城,击毙团总李丕成,并收编了李丕成的全部民团。九月十八日部队转至安定崔窑沟,根据陕北特委神堂沟会议精神,陕北游击队一、八支队共二百余人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一团,子长授了军旗。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底,志丹率红二团和陕甘边五、六支队亲赴安定。翌年一月中下旬多次到柳沟、灯盏湾、韩河里等地探望了正在养伤的老战友谢子长。两人就当前形势、两地区和两军统一领导等问题交谈很久,谈得十分融洽。志丹临走时,摸着子长盖的薄被子,关切地说:“你的被子太坏了,应当给你换块好的。”子长笑了笑说:“只要能把伤养好,被子坏点没关系。”志丹走后,子长对身边的周志说:“老刘来了就好了。”③
  一九三五年二月五日,中共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联席会议在赤源县周家*召开,会议通过了子长和志丹共同制定的军事部署案,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子长、志丹被推选为军委会主要领导人。子长因养伤,实际工作由志丹负责。
  子长在战斗中总是亲临前线,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他在身负重伤后,虽经同志们再三劝说,仍坚持不离开战斗岗位,直到身体实在难以支持了,才被转移到杨道峁村休养。敌人时刻侦察子长的行迹,图谋杀害。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为避开敌人追踪,把他从杨道峁转移到周家*,再转移到磁屹湾,后又转移到安塞县韩河里村。快过春节时,子长的伤情恶化,但他仍关心红军游击队的活动和生活。当他意识到自己的伤无好转的希望时,痛苦地对家里人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④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子长由于伤势恶化,在安定县灯盏湾与世长辞,时年三十九岁。
  谢子长烈士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忠诚战士,是陕甘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廿六军和第廿七军的创始人之一。
  为了纪念子长同志,一九三五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改子长同志的家乡安定县为子长县。一九三九年毛泽东同志两次为子长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为子长墓写了碑文。
  一九四六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及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为子长修建陵园,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和公葬仪式。毛泽东同志再次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朱德题词:“子长同志,陕北人民领袖,前仆后继。”中共中央西北局送的挽联上写着:“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其他领导同志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刘伯承、贺龙、彭真等也题了词。子长同志光荣的一生,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赞颂。
  注:
  ① 一说入学兵团时间为一九二○年。
  ②《谢子长领导安定地方行政会议文件和农民协会章程》,一九二七年三月印,原件存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③④叶滨:《子长负伤以后》,延安《解放日报》一九四六年三月一日。
  

革命英烈/陕西省革命烈士事迹编纂委员会.—西安:《革命英烈》编辑部,1982.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