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刘志丹 > 全文图书 > 刘志丹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三章 南梁日月
白黎

  67 自罚当勤务
  陕甘高原的7月,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满山遍野的森林,经过战争的洗礼,更加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红艳艳的山丹丹花,象点点星火,在山岩上、草丛间怒放、盛开。满山遍川的庄稼,墨绿一片,正在秀穗扬花。青纱帐里到处是人,他们挥动着银锄,唱着激情的山歌:
  刘志丹哟计谋大,
  敌人围剿被打垮。
  缴来无数好武器,
  赠给地方游击队。
  紧握钢枪闹革命,
  要把白匪消灭尽。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取得了粉碎敌人两次“围剿”的重大胜利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和巩固。广大群众喜气洋洋,到处都是欢乐景象。
  为了巩固和发展两次反“围剿”的胜利成果,进一步加强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的建设,陕甘边特委和42师党委,在荔园堡召开会议。由于在会前大家在一块研究过,希望刘志丹留在南梁,专门担任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统一指挥红军、游击队、赤卫军,同时,也为整个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出谋划策。大家都觉得,急需刘志丹这么个坐镇指挥通盘运筹的人。所以,在会议上,大家一致提出,希望刘志丹留在后方坐镇指挥。在大家的要求下,陕甘边特委作出决定:刘志丹任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留在后方指挥陕甘边的军事工作;红42师由杨森任师长,高岗任政委,刘志丹兼任参谋长。在这次会议上,还决定加强荔园堡川、白马庙川、玉皇庙川、二将川、林锦庙川、东华池川、豹子川、平定川等八条川的群众工作和党的建设及政权建设工作。
  荔园堡会议后,红军主力和游击队即分兵出击,互相配合,投入了扩大南梁根据地的斗争。刘志丹把后方的工作安排好以后,就准备到各地巡视工作,打算先把情况摸清楚,再作全面筹划。正要动身,习仲勋笑呵呵地跑来说:“老刘,你先别忙着走,快到家里看看吧!”
  刘志丹有些不解地说:“不回去看了,家已经被仇良民和谭世麟抄了,还有什么看的?”
  “刘家伯父和刘嫂子都到了南梁,我们已经安排他们住下了,都等着见你哩!”
  原来,刘志丹的家属逃出来以后,习仲勋就派人四处寻找。可是保安的山,如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梢林满山遍野,密密扎扎,一望无边无垠;山沟水渠,像人身上大大小小的血管,满布山山洼洼。这样复杂的地形,到哪里去找呢?经过一个多月的寻找,才在森林中的一个破烂的窑洞里找到了刘志丹的家属。刘培基从刘志丹领导南梁游击队起,就脱离了张鸿儒的土匪部队回家了,他已经看清了刘志丹闹革命是为劳苦大众翻身的,张鸿儒一家是土匪,是劳苦大众的死对头。张万银老两口也跟着一块逃出来了,他们的两个儿子都跟着刘志丹当红军去了。他们老两口对革命真心实意,真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献给革命。刘培基一家老少和张万银老两口,跟着寻找的人走了几天,才到了南梁。习仲勋亲自安排住处,并专门派人照顾刘培基老人。一切安排好以后,他才跑去告诉刘志丹,让刘志丹同全家团圆。
  刘志丹见到父亲,刘培基高兴地说:“景桂,你们总算闹成气候了。你的天心顺啊!”
  刘志丹笑着说:“不是我的天心顺,是共产党、红军的天心顺!”
  刘志丹和父亲拉了一阵话之后,去看妻子和女儿。夫妻离别几年,今日相见十分高兴。刘志丹抱着女儿,庆幸她们母子逃了出来,没有遭到敌人的杀害。当他听了同桂荣叙述了家被抄、祖坟被挖的情况后,讥讽地说:“反动派们打不过活着的人,倒有本事欺辱死了的人,真是些卑鄙无能之徒!”
  刘志丹和家人团聚,享受了几日天伦之乐,就忙着到各地巡视工作去了。他在白马庙川、玉皇庙川、林锦庙川等地,走家串户,访贫问苦,了解群众的要求,解决存在的问题。刘志丹走了许多地方,了解到很多情况,从而有了许多设想,他准备回到南梁,向特委和革命委员会建议,开会研究出一些政策和拿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天,刘志丹带领着一连红军,踏着如茵的青草,拂动着烂熳的山花,穿越着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大森林。在这些遮天蔽日的林海之中,生长着木耳、蘑菇,名贵的猴头,还有许许多多珍贵的药材。但是,由于森林里群居着一群群恶狼、豹子、野猪,所以,老百姓都不敢进入森林采收山货。这些恶狼和豹子,还经常窜出森林,进入村庄,伤害人畜,严重地危害着人畜的安全,群众为了防御野兽的侵害,就饲养了许多狗,有的狗非常厉害,如果没有主人的拦挡,来人是不容易进庄的。
  刘志丹了解到野兽伤害人畜的情况后,尽管红军当时的子弹很缺乏,但是,还组织战士们上山打猎,为民除害,这样一举两得,既为民除了害,又改善了红军的生活,群众都高兴地说:“刘志丹真是咱们的贴心人,不但为咱们打倒了两条腿的地主老财,而且还为咱们除了四条腿的豹子、恶狼!”
  经过两天的行军,一天下午,刘志丹带着部队从一架稍山上下来,顺着华池县的豹子川,继续行进着。走着走着,天色慢慢暗下来了,远山渐渐隐去,道路变得模糊不清。鸟儿早已停止了欢唱,四野一片寂静,只有豹子河发出潺潺的声响。夜雾像一层薄薄的轻纱,在空气中游荡,夜风吹来,使人感到格外凉爽舒坦。
  夜静了,习习凉风,吹干了战士们身上的汗水,把扛在肩上的枪换了一下肩膀,一个紧跟着一个,在依山傍河的小路上行进着。
  刘志丹拄着一根硬木棍,走在队伍前边,他的马让一个病号在后面骑着,由于他对陕甘高原上的地形都很熟悉,所以每次行军,特别是晚上行军,他经常走在前边,同志们说他是最好的向导!
  部队沿着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走了半个晚上,下弦月,像把镰刀似的,才慢悠悠地爬上了山顶,向山林投射下来淡淡的青光,使人能够依稀看见白白的小道、黑黝黝的山。刘志丹抬头看了一下,快要落山的三星,便对身边的通信员说:“已经后半夜了,前边就是杨家庄,你往后传,到了杨家庄宿营。”
  通信员往后传话去了,刘志丹和先锋队的田兴旺在前边继续走着,转了一个山咀,小路由河边爬上了山坡,就要进庄了。突然,从路旁的树林里窜出一只怪物,向走在前边的刘志丹猛扑上去。刘志丹向左一闪,使怪物扑了一个空,紧接着怪物腰子一纵,两只前爪腾空,和人一样站起来,张着大口,前爪抓住了刘志丹的衣领,大嘴直向刘志丹的头部咬去,情景十分危险。
  紧跟在刘志丹身后的田兴旺,一看此景,急忙大喊道:“刘主席,快打,是只豹子!”说着就用马刀在怪物背上猛砍一刀。怪物背后突遭一击,急忙回过头来,又向田兴旺扑去。
  刘志丹一听田兴旺说是豹子,急忙从腰里抽出手枪,对准豹子的头部,“叭”的一枪,豹子随着枪声,扑通栽倒在路旁。
  后边的战士们,听见前边枪响,都跑步前来,看发生了什么情况,大家跑上前一看,都高兴地说:“啊呀!这次行军好福气,消灭了一只豹子,又为民除了害,又能改善生活!”
  刘志丹用手摸了几下,额上惊出的虚汗,用手电一看,不由得“啊”了一声:“不好啦!这下违犯群众纪律啦!”
  大家奇怪地问道:“打死豹子还能是违犯群众纪律?”
  刘志丹难受地说:“不是豹子!”
  大家莫明妙地问:“不是豹子是什么?”
  刘志丹声音低沉地说:“是只狗,是庄上李大伯家的看羊狗!”
  大家仔细一看,果然是一条狗,就说道:“这不是违犯群众纪律,是误会打死的又不是有意打死的!”
  “再说这只狗的皮毛,也太像豹子了!”
  大家为刘志丹打死这只狗找理由。
  刘志丹说:“不找理由了,快把狗抬上进庄再说。”
  队伍进庄后,就在硷畔上站了队。刘志丹走到队前,说道:“同志们,今天行军中,我开枪打死李大伯家的看羊狗,违犯了群众纪律,请大家给我处分!”
  战士们都说:“打死一只狗,又是误会打死的,就不要处分了!”
  田兴旺说:“要处分,就处分我,我说是豹子,你才开枪打的!”
  睡梦中的群众,听见庄上来了队伍,便家家户户,点亮了麻油灯,吱吱呀呀地打开门,走了出来,李大伯手里端着油灯,走到队伍跟前,一下子就看见了刘志丹,高兴地说:“哎哟,是老刘带着红军来了!”他回过头来,对站在旁边的群众说:“快来招呼红军,同志们走了半晚上啦,让同志们先歇息一会,马上给做饭!”
  老乡们都一下子围上来,争先恐后地把战士们要引到自己家里去歇息吃饭。
  刘志丹对老乡们说:“乡亲们,部队还有事,我违犯了群众纪律,还没有处理呢。”
  李大伯莫明奇妙地问道:“老刘,你犯什么纪律啦,还要处理?”
  刘志丹说:“我把你家的狗打死了!”
  李大伯一听是把狗打死了,忙笑道:“打死一只狗算得了啥,快让同志们休息吧!”
  田兴旺在队里插话说:“我们正走着,冷不防狗从路旁窜出来,扑向主席,几乎把主席咬伤,当时黑古隆冬没看清,狗又没出声,当成豹子打死了!”
  李大伯说:“打死好,这畜牲最近偷着咬了几个人,我正准备往死处治呢,这下正省得我把它往死勒了!”
  刘志丹说:“大伯,我违犯了纪律,打死你的狗,首先要给你赔偿。”
  李大伯忙说:“老刘,看你说到哪里去了,你替我打死了它,我还要感谢你哩!”
  刘志丹说:“大伯,这是红军的纪律,一定要赔偿。”说着就掏出一块银元给李大伯,但李大伯怎么也不收。最后,刘志丹硬把银元塞到李大伯手里。
  李大伯手里捏着银元,眼里含着泪花,说道:“红军的主席误会打死一只狗,也要赔偿;白军打死一个人,如同踩死一只蚂蚁,真是天地之别啊!”
  刘志丹重新叫战士站好队,说道:“同志们,我违犯了纪律,看给我什么处分?”
  战士们纷纷说道:“赔了就行啦,再不给处分了!”
  “为这点小事,还能给处分!” 
  刘志丹说:“同志们不说,那就按咱们红军的纪律办事,罚我三天勤务!”
  战士们又纷纷说道:“那里有处罚主席的道理!”
  “罚主席当勤务,不成体统!”
  刘志丹让大家静下来,说道:“同志们,我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处处是为着人民的。在这个军队里,不论是谁违犯了纪律,都要受到处分。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纪律对于战士和主席是一样的。这是我们红军不同于旧军队的一个重要标志!”
  战士们都连连点头,从心窝里称赞刘志丹带头执行纪律的精神,决心学习刘志丹,一心闹革命。
  刘志丹看着默不作声的战士,继续说道:“作为一个红军战士,必须时时,处处注意维护红军的纪律,没有这一条,我们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就不能打胜仗!”
  队伍解散了,刘志丹忙着为大家安排住处,帮助炊事员担水,扫地,忙得团团转,为大家当勤务。
  战士们吃过饭,都呼噜呼噜地进入梦乡,全村又进入一片静谧之中。刘志丹身背钢枪,像一个普通的战士一样,在村头上站岗。
  村里的雄鸡“喔喔喔”地欢唱起来了,东方露出了微微的曙色,刘志丹警惕地守着村庄,两只深遂的眼睛闪着锐利的目光,笑迎着东方灿烂的红霞。
  68 南梁日月
  在扩大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红军和各县游击队互相配合,四处出击,捷报频传,根据地周围的一个个反动据点被拔除了,一条川连着一条川都成红区了。根据地在一天天扩大,许多青年农民报名当红军,老百姓把南梁当成革命的象征,许许多多的群众奔向南梁,投身到革命的队伍之中,参加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斗。根据地人民眺望着南梁,激情满怀地唱着信天游:
  南梁山上插红旗,
  映红陕甘山和水。
  老刘山上喊一声,
  遍地穷人齐响应。
  放羊娃娃揽工汉,
  积极报名把军参。
  万众齐心闹革命,
  要把中国全闹红。
  只20多天的时间,根据地就扩大到东起捻沟川,西至夏家沟,北抵白豹川,南接关中根据地,纵横6万多平方里的比较稳固的根据地。根据地内,村村都建立了贫农会、妇女会,庄庄都有赤卫军、儿童团、少先队,他们承担着站岗、放哨、查路条、侦察敌情、传递消息的任务。随着根据地的日益巩固,武装斗争的蓬勃发展,在刘志丹的建议下陕甘边特委,于7月10日又在荔园堡召开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制定和发布了《关于目前形势与陕甘边党的任务的决议》,亦称“七月决议”。这个《决议》,回顾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创建以来的斗争历程;检查总结了陕甘边党政军的工作,明确指出陕甘边“已经进入到新红军与新苏区的创建阶段”,全面地提出了陕甘党政军的任务。这些任务主要是:
  第一、党的工作。加强党对华池(即南梁)苏区的领导,成立一个区委,形成苏区的核心。恢复保安县的党组织,以脚扎川、吴堡川、白豹川为中心,建立农村党支部。在平子塬、三架塬群众斗争的基础上,吸收贫雇农积极分子入党,并成立3个支部;三原、淳化、耀县等地各恢复1个党支部;加强渭北游击队党的领导,辛字区、午字区各成立一个党支部;建立第三路游击队党委,领导三原、耀县、旬邑、正宁、淳化的支部工作。红42师党委及各路游击队的党组织,应成为群众的核心,也要发展党员扩大组织。
  第二、政权问题。陕甘边以华池苏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创造中心苏区;恢复照金苏区,打通陕北苏区;积极创造条件,转变临时政权,于十月革命节正式成立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
  第三、扩大与巩固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和第三路游击队于两个月内各扩大一个团红军的任务;42师帮助陕北游击队完成扩大一个师红军的任务;将红42师扩大为一个军。
  第四、普遍开展游击运动。各游击队在完成扩建一团红军的前提下,要产生第二个游击队;并积极组建宜君、洛川、富县游击队。
  第五、深入开展土地革命。除苏区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外,要向周围的游击区发展。
  这个《决议》的发布,对巩固、发展西北红军和加强根据地的建设,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七月决议”精神的指导下,陕甘边的党政军民立即投入了一场新的战斗。刘志丹日夜操劳,不是整天整夜研究战略方针、政策策略,起草各种文件,就是下去巡视工作。一天早饭后,他和习仲勋从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所在地寨子湾出发,准备到义正川一带,检查各村的政权建设情况。他们爬上山梁,放目远眺,起伏重迭的山恋,犹如一群大象,跟随着,拥挤着,连绵数百里。山上树木遮天蔽日,沟里山泉淙淙流淌,清澈的山泉水,汇成小溪,欢唱着向山脚流去。那掩映在树林之中隐约可见的农舍,那飘扬在树林之中的红旗,那田野里飘荡的信天游的歌声……这一切,都使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更加美丽可爱。两人望着根据地的美景,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踏着如茵的草地,闻着山花的芬芳。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十几里路。突然之间,从山梁上飞来一阵悠扬动听的信天游。刘志丹循声望去,只见羊群满山坡,可能有三四千只。他惊奇地说:“这羊真多啊!”习仲勋说:“这些羊都是公家的。革命委员会在这里办了牧场,羊是没收地主老财的,红军天天往这里送,游击队也往这里送,现在的数目已经达到5000只了,还有几百头牛哩,这都变成咱们的国营经济了,是咱们经济来源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呢。”
  刘志丹高兴地说:“这很好。我们还要建立集市,开办贸易,繁荣根据地的经济。这无边无际的大森林中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发动群众进林采集,和白区的商人进行贸易,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
  “我们革命委员会已经有这个想法,初步设想先在荔园堡开办集市,等根据地再扩大巩固以后,再开办几个集市。”
  “我们的陕甘边根据地不但要扩大巩固,而且要和关中、陕北两个根据地都要连结成一块大根据地呢!”
  两人高兴地谈论着,在不觉之中已经走过了几道山梁,进入了保安县地界。此时,天近中午,两人走到前边半山坡上的一个村庄。这个小山村,住着10几户人家,1931年,刘志丹在南梁地区进行考察时,到过这个小山村,和穷苦的村民们进行过亲切的交谈,因此,他对村里的情况很熟悉。他们走进张大伯的院子,当年刘志丹考察时就住在他的家里。今天刘志丹想顺便看望一下张大伯老两口。
  正坐在院子树下编筐子的张大伯,看见院子里走进来两个人,他一眼就认出了走在前边的是他常常思念的刘志丹,赶忙站起身来,笑着迎上来一把抓住刘志丹的手,亲切地说:“是老刘啊!哪股风把你给吹来了,已经几年没见面了。我常说到南梁去看你,可又听说你带领红军常在外边打白军不在南梁住。”
  刘志丹看着张大伯的头上又增加了许多白发,亲热地问道:“你老人家的身体可好?”
  张大伯高兴地连声说:“好,很好!托共产党的福。我们穷人翻了身,不受地主的剥削了,生活得非常自由幸福!”
  在屋里做活的张大娘,听见说话声赶紧放下手中的活笑盈盈地迎出来,笑眯着眼睛看了一会儿,惊喜地说:“哟,是老刘呀!大娘可把你盼来了,快回屋里歇歇。”她说着就把刘志丹和习仲勋让到了屋里,忙着又扫炕又铺毡,又叫老伴抱柴生火,准备做饭。
  回到屋里,刘志丹向两位老人介绍了习仲勋。他们一听这位年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习主席,高兴地说:“根据地在习主席的领导下,各村各户都在积极生产,庄稼长得可好啦,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习仲勋笑着说:“是共产党和革命委员会的领导,我是为人民办事的勤务员。”
  村上的群众听说刘志丹和习仲勋来,全村马上就沸腾起来了,拄着拐棍的老大爷,引着孙女的老大娘,年轻的小伙子、媳妇、姑娘,都怀着一颗亲热的心,一群一伙地跑来看望他们经常思念的刘志丹。
  张大伯家的窑洞小,盛不下这么多的人,刘志丹和习仲勋就来到院子里,席地而坐。村民们都亲切地围在他们周围,用亲切的目光,看着盘腿坐在地上的刘志丹。他们对刘志丹亲热地就像久别重逢的一家人似的,脸上都含着激动的笑容,你叫一声“老刘”,他叫一声“志丹”,异常的亲热。刘志丹,向大伙报告着红军打胜仗的喜讯,院子里不断地响起欢快的笑声。
  刘志丹正在仔细地听着大家谈着生产、村政权的建设情况,突然听到鸡的叫声,又听到有人问:“张大娘,你杀鸡招待咱们的老刘呀!”他赶忙站起身来,朝屋子一望,只见张大娘正抱着一只芦花公鸡,张大伯手里拿着一把切菜刀,准备杀鸡。刘志丹赶忙走过去,急着说:“这使不得,鸡可不能杀!我们随便吃点东西,打个尖就走。老人家,千万不能杀鸡啊!”
  张大娘生气地说:“你们这些人啊,刚来就说走,到哪里都住不长。今天你们再忙,也得把这只鸡吃了再走。你们经常东奔西跑的,肚子里没有油水怎能行哩!”她说着把鸡递给了老伴。
  刘志丹正要上前阻拦,几个群众拉住说:“老刘,让他杀吧,他们的一片热心,你不能阻挡呀!让你们吃上点东西,谁都高兴,你们要是不吃,我们心里都过意不去。”
  鸡杀了,几个媳妇忙着拔毛、退洗、开内脏,很快就把鸡肉下锅了。随着锅内的沸腾,满屋子飘荡着鸡肉的香味。张大娘记得刘志丹那年在她家住时,喜欢吃荞面。她赶忙又合荞面,准备做荞面卷子。这一带群众把鸡肉荞面卷子当作招待客人的最好食品。
  村民们为了让刘志丹和习仲勋好好吃上一顿可口的饭,渐渐地都散去了。张大伯把刘志丹和习仲勋请回屋里,坐在炕上,拉家常话。张大娘忙着剥葱、切韭菜,她把几十年学会的做饭本事全使上了。
  这顿饭,刘志丹和习仲勋吃得非常可口,但他们心里觉得很不安。刘志丹用胳膊碰了一下习仲勋:“给大伯留下两块钱吧,他家很困难。”
  “好。”习仲勋点了点头,掏出两块银洋递给了刘志丹。
  刘志丹趁张大伯两口不注意,将两块银洋压在毡底下,心里感到有点安慰。
  饭后,休息了一会儿,在村民们的欢送下,刘志丹和习仲勋向义正川走去了。
  69 支援陕北
  刘志丹和习仲勋在义正川检查毕工作,刚回到寨子湾,就收到陕北特委派人送来的信。信中说谢子长带领陕北游击队,即日要到陕甘边根据地,要求红26军支援陕北。刘志丹看过信后,和习仲勋、杨琪、高岗等商量了一下,决定陕北游击队到达后,驻扎在阎家洼子。这是个大村子,又在川道上,条件比较好,随即派人到阎家洼子准备吃住,迎接陕北游击队的到来。并派出人到半路去欢迎。
  这时,陕北地区的革命斗争也有很大发展。早在1933年夏,以崔田夫、马明方为首的陕北特委,就把陕北划分为四个游击区,开展游击战争。在此前后,红26军还先后派出强世清、杨仲远、魏武、白雪山等同志回到陕北开展武装斗争。1934年初,谢子长以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的身份回到了陕北。在陕北特委和谢子长的领导下,很快恢复了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相继建立了陕北游击队第二、三、四、五支队,迅速壮大了斗争声势,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4月上旬,陕北特委在佳县神堂沟又召开扩大会议,再次决定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使各个游击区连成一片。在陕北地区革命武装斗争蓬勃开展的形势下,4月中旬,刘志丹派刘约三带领合水游击队北上,配合陕北游击队作战,在安定县姚寨峁一带歼敌张建南营部和一个排。6月上旬,刘志丹又派杨森率领红42师骑兵团北上安定,向谢子长汇报陕甘边根据地的工作,并一举袭入靖边县城歼灭民团百余人,还在安定周家硷沉重打击了进犯陕北根据地的敌军,积极配合了陕北游击队的革命武装斗争。7月8日,在安定杨道峁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由谢子长兼任总指挥,郭洪涛(时任陕北特委组织部长)兼任政委,贺晋年任参谋长,下辖一、二、五支队。7月17日,在谢子长指挥下,陕北游击队一、二、五支队和赤卫军600余人奇袭安定县城,歼敌数十人,缴获了一批弹药物资,打开监狱救出了被捕的党员和革命群众数十人。这次战斗的胜利,鼓舞了陕北军民的革命斗志,进一步推动了陕北游击战争的发展。
  奇袭安定县城后,谢子长、郭洪涛、贺晋年即率领陕北游击队一、二、五支队和一部分赤卫队向西挺进,准备到陕甘边找刘志丹,要求红26军支援陕北游击队进行武装斗争,打击井岳秀对陕北游击队的围攻。
  “谢子长带领陕北游击队到南梁来了!”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根据地。7月23日,谢子长带领着陕北游击队,经几天的行军,到达了阎家洼子。陕甘边的党政军民,奔走相告,热烈欢迎谢子长和陕北游击队的到来。刘志丹和习仲勋带领陕甘边党政军的领导人赶到阎家洼子欢迎。在村头上,刘志丹和谢子长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老战友久别重逢,亲热异常,两人互相拉着手,边走边谈进了村,进入窑洞,这里早已布置好了,桌子上摆着南瓜子,还有茶壶茶碗。刘志丹请谢子长刚坐定,门外走进来郭洪涛和贺晋年,谢子长赶忙站起来向刘志丹介绍了郭洪涛和贺晋年。互相握手问好后,都坐在凳子上拉话。郭洪涛和贺晋年都是第一次见刘志丹,但刘志丹的名字,他们早就听说了,特别是近几年来,刘志丹闹革命的英雄事迹,在陕北到处传颂,他们都很想见刘志丹。这次相见,看到刘志丹这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使他们对刘志丹十分尊敬和爱戴。
  刘志丹拉住谢子长的手,激动地说:“老谢,自从杜衡被捕叛变,陕西省被破坏后,我们和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失去了上级党组织的领导,我们盼中央、盼省委,为找上级党,不知派出过多少人,还是没有找上,如今你和洪涛两个,都是从北方代表那里来的,以后通过你们,就能和上级党接上联系了,我们的工作就更好办了。”
  晚上,在阎家洼子的打谷场上召开欢迎大会,刘志丹和谢子长都激情洋溢地讲了话,接着进行了联欢,一直闹到深夜。
  根据地人民杀猪宰羊,送粮送草,热情慰问陕北游击队。刘志丹还请陕北游击队的指战员参观了陕甘边根据地的政权建设、部队的生活管理、战术表演等,并赠送给陕北游击队一批武器。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也派人慰问了红26军的伤病员。这时的阎家洼子村,到处都洋溢着战友情深的热烈气氛。
  陕北游击队经过几天的休息和参观之后,7月28日,在阎家洼子召开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党政军干部联席会议。陕甘边特委书记张秀山、特委组织部长张邦英、军委主席刘志丹、革命委员会主席习仲勋、第二路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委惠子俊、总指挥杨琪、红42师师长杨森,政委高岗及连以上干部参加了会议;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陕北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陕北特委组织部长兼陕北游击队政委郭洪涛、陕北游击队参谋长贺晋年及陕北游击队各支队干部,都参加了这次联席会议。
  谢子长以西北军事特派员的身份主持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上作出了几项决议:(一)由谢子长兼红26军42师政委;(二)贺晋年任陕北游击队总指挥;(三)红26军派一个团去陕北,支援陕北游击队的反“围剿”斗争。
  阎家洼子会议结束后,为适应当时斗争形势,陕甘边特委还进行了组织上的调整,决定由工人出身的惠子俊担任特委书记,张秀山即去庆阳游击队担任政委。
  8月5日,根据阎洼子会议的决定,红26军42师第3团,在谢子长、王世泰、黄罗斌的率领下,从南梁根据地出发,进军陕北,于8月18日抵达安定地区。中共安定县委立即召开了欢迎红3团的群众大会,并动员群众杀猪宰羊、洗衣做饭,热情慰问红3团指战员,到处洋溢着兄弟般团结战斗的热烈气氛,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斗志。
  这时,陕北军阀井岳秀部一个师配合地方民团,正在向以安定、绥德、清涧为中心的陕北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在谢子长指挥下,王世泰、黄罗斌率领红3团立即紧密配合陕北游击队,投入了粉碎敌人“围剿”的斗争。8月17日,袭入安定县金武塌“清剿”的敌军一个连,被红3团和陕北一、二、五游击支队包围,担任主攻的红3团奋勇冲杀,一举将来犯之敌全歼,旗开得胜。金武塌获捷后,我军挥戈东进,于8月23日在绥德县张家圪台,又歼敌两个排,并击溃增援之敌一个连。接着,我军转锋南下,直取清涧县河口镇,8月26日,向河口镇守敌发起了猛烈进攻。谢子长身先士卒,不幸身负重伤,但仍然坚持指挥战斗。我军指战员顽强拼搏,击溃了敌军一个连,拔掉了这个对根据地威胁很大的反动据点。至此,红3团配合陕北游击队,三战三捷,胜利粉碎了敌人对陕北根据地的反革命“围剿”,推动了陕北根据地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河口战斗后,红3团遂护送谢子长到安定,延川根据地养伤治疗。9月中旬,英雄的红3团,满载转战陕北的捷报,高奏凯歌,回到南梁。
  70 创造新红军
  金灿灿的阳光,徐徐的秋风,把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条条川道座座山梁上的庄稼,催得一片金黄。谷子舞动着长长的金链,高粱摇摆着红红的大脑袋,玉米秆背着沉甸甸的棒子,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
  阎家洼子联席会议后,大家的心里都感到沉重,对谢子长宣读的上海中央局和北方代表批评红26军的两封信,和郭的发言,都觉得心里疙里疙瘩,不甚畅快。大家都不明白过去杜衡说啥算啥,想整谁就整谁,而今红军的力量壮大了,根据地建立了,干部在血火的斗争中成长起来了,杜衡早就叛变投敌了,为什么党内还有杜衡这种思想呢?
  秋风轻拂,传导着各种庄稼的浓香。香甜的秋风,吹走了大家心头上的不快,按照陕甘边特委“七月会议决议”的精神,领导根据地军民积极贯彻陕甘边特委关于创新红军与新苏区的决定,开始了巩固后方根据地、扩大新苏区、壮大新红军的斗争。
  根据地的东北边沿上,在洛河岸边有座石头山,山上有个非常险要的山寨,据老年人传说,建筑寨子时,民工们吃盐就吃了一石八斗,故名“旦八”寨子。这旦八寨子东临洛河西靠山,两头尖尖像只船,一人守住寨,万夫莫想开。自从刘志丹在陕甘高原上闹起了革命,恶霸地主曹俊章成立了民团,纠集了一些地主老财,占据了山寨,修筑工事,囤积粮食,成为一个难以攻破的反动堡垒。南梁根据地建立后,曹俊章这个顽固的反革命分子,又依仗这个山寨,网罗逃亡恶霸地主、反革命分子,处处与红军作对,经常骚扰破坏苏区,捕杀革命干部和群众,使旦八寨成了一个顽固的反革命“土围子”。因此,这年8月上旬,趁红3团北上陕北作战、驻保安之敌高玉亭部仓惶调防之机,刘志丹令刘约三带领合水游击队,深夜冒雨奔袭旦八寨民团。他们架起云梯,猛打猛攻,一举攻破了这个最反动,最顽固的反革命据点,歼敌数十人,曹俊章率领残部狼狈逃窜。这伙恶霸地主搜刮人民群众的大量财物和百余匹骡马,遂被合水游击队缴获,满载而归。
  接着,在第二路游击队总指挥部的领导下,庆阳游击队配合红军主力部队,向西出击,歼灭了恶霸地主韩俊卿一个营的地主武装相继拔除了刘沟、李沟门、悦乐堡等民团据点,并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在柔远川、乔河川、杜家河、李良子、夏沟等地先后建立了5个农民联合总会和十多个分会,建立了贫农团、雇农工会、赤卫军等群众组织,成立了杜家河、武家河、城壕川等3个党的支部,开辟了与南梁相连的百余里的庆北新苏区。
  同时,第二路游击队加强对洛河川之敌的攻势,拔掉了刘老庄虎头坡等民团据点,扫清了南梁根据地大门口的障碍,开辟了方圆60余里的甘洛新苏区。此后,各路游击队继续向洛河川、延河川、甘泉、富县、宜川、劳山等地区发展,积极开展游击活动,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牛羊,建立乡村革命政权,扩大游击队的武装力量。
  在扩大新苏区的战斗中,第二路游击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除原来的保安、合水、庆阳、安塞四支游击队外,又组建起庆北、华池、元城、悦乐、靖边、甘泉、延安、瓦子川、富县等游击队以及陕甘游击队五、六、七、八等支队,扩大到1000多人。各村都建立了赤卫军,每户人家的大人娃娃都参加了革命组织。大人参加赤卫军,娃娃参加少年先锋队,整个根据地,人人参加闹革命,个个都是革命军,根据地就像天罗地网一般,任何敌人在根据地都无法存身。
  在此同时,关中地区的革命斗争也迅速发展,第三路游击队在“七月决议”的鼓舞下,又建立了宁县三支队、平子四支队、正宁五支队、湫头八支队、龙咀子十六支队和中宜、旬邑、淳化、耀县、照金、渭北、建庄、邠县等14四个游击队及总指挥部直属特分队,共达1000余人的武装力量。在红军游击队胜利发展的影响下,先后有耀县民团70多人,经阳永乐镇民团60余人,国民党军的一个侦察排40多人,起义参加了红军游击队。随着游击战争的开展,游击区域扩大到14个县,建立了以宜君小石崖为中心,包括正宁、宁县、旬邑、淳化、耀县等8个县各一部的比较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南梁根据地和关中苏区连成了一片。
  至此,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扩大到东至洛河川,西至元城川,北至宁条梁,南达耀县的广大地区,解放了庆阳、合水、保安、靖边、安塞、甘泉、富县和正宁、宁县、旬邑、耀县、淳化,宜君等20多个县的广大农村,扫荡了敌人的反动据点,摧毁了反动的保甲制度,建立了乡村苏维埃政权和农民联合会、贫农会、雇农工会、赤卫军等群众组织。在此基础上,除华池苏区在直接由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领导外,先后建立了赤安县革命委员会、甘洛县革命委员会、庆北县革命委员会、合水县革命委员会、安塞县革命委员会、靖边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了正宁、宁县、旬邑等县的工作委员会,领导人民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热潮,为陕甘边临时革命政权转变为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根据陕甘边特委的“七月会议决议”,及时扩充了红军主力部队。9月19日,以第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的特务队,平子游击队为基础,抽调正宁五支队、宁县三支队部分游击队员,在正宁湫头整编建立了红26军42师第一团,由陈国栋任团长、张仲良任政委,下辖两个连,共200余人。10月10日,又以第二路游击队的庆阳、保安、安塞游击队为基础,在南梁阎洼子整编建立了红26军42师第二团,由刘景范任团长,胡彦英任政委,下辖两个步兵连,一个少年先锋连,共180余人。同时,还建立了步兵营和保卫营。这样,红26军42师就发展壮大到拥有4个团和两个直属营的兵力的一支强大红军。这时,由于谢子长伤势日益恶化,已经无法继续担任红42师政委,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的需要,陕甘边特委军事委员遂任命张秀山接任红42师政委职务。
  71 建立苏维埃政府
  根据地的扩大和巩固,红军的发展和壮大,使南梁革命根据地一片兴旺景象。刘志丹领导主力红军和各县游击队,不断地向根据地四周的敌人出击,迫使敌人钻进坚固的山寨,缩在县城里,不敢下寨子和出城骚扰了,广大的农村一个村庄跟着一个村庄都闹红了。
  金秋十月,南梁人民挥舞着银镰,喜气洋洋地收获着丰收的庄稼。根据地的军民,欢心鼓舞,斗志昂扬,以辉煌的成果,迎接陕甘边苏维埃政府的诞生。
  支援陕北苏区进行武装斗争的红3团,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后,陕北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形势向前迅速发展。在陕北特委的领导下,红3团协助陕北游击队,在粉碎敌人的“围剿”后,又连续取得了攻打横山崖家寺、再度袭击安定县城等战斗的胜利。1934年9月18日,在安定县崔窑沟,以陕北游击队一支队为基础,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第1团,由贺晋年任团长,马佩勋任政委,在革命武装斗争的暴风骤雨中诞生了陕北根据地的第一支红军部队。在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的基础上,安定、清涧、吴堡、佳县、神木等县的临时革命委员会相继成立,红色区域不断扩大,土地革命深入开展。为了配合和支援陕北红军、游击队的斗争,10月初,杨森、王世泰、黄罗斌再次率领红42师第3团转战陕北。10月5日,红3团配合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奋勇追杀,在清涧县折家坪全歼了敌军1个连。7月7日,红3团与陕北独立1团又并肩作战,击溃敌军驻安定县长蛇湾的1个连,歼其大半。接着,这两支兄弟部队又向安定县玉家湾挺进,敌高双城部1个炮兵营吓得闻风而逃。杨森、王世泰、黄罗斌遂率领红3团回南梁根据地。陕北和陕甘边两个根据地的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使国民党反动派极为震惊,敌军极度恐慌,一时处于困守据点的境地,人民革命斗争的烈火则越烧越旺。
  武装斗争的烈火如火如荼,根据地日益扩大巩固。为了加强根据地的建设,更好地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生产、经济、文化、教育活动,陕甘边特委决定在11月1日召开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民主选举成立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同时决定在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这一天召开群众大会,庆祝陕甘边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为了筹备好陕甘边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工作,刘志丹和习仲勋、马文瑞、吴岱峰、蔡子伟等党政军领导人,亲自动手做了大量筹备工作。刘志丹日夜奋战,亲手为代表大会起草了《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还协助蔡子伟等为代表大会起草了《土地决议案》、《财政决议案》、《粮食决议案》以及其它文件,准备提交大会通过后付诸实施。
  这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产生办法,是参照中央苏区的经验,按照各方面人数的多少确定代表名额,由群众民主推选,工人、农民、军队、妇女等各界均有代表,照顾到各个方面。在当时紧张复杂的战争环境里,比较充分地发扬了民主。
  经过刘志丹和习仲勋等人的日夜奋战,代表大会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已筹备结束,11月1日,在荔园堡镇中心的一座关帝庙里,陕甘边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了。
  从陕甘边界贫苦农民、工人、游击队、赤卫军和红26军中选出的100多名代表,欢聚一堂。刘志丹、习仲勋、惠子俊、杨森、张秀山、马文瑞、张邦英、蔡子伟、张策、吴岱峰、黄子文等领导同志,以普通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会议。会上,刘志丹、习仲勋、蔡子伟等向代表们介绍了全国革命斗争、抗日救亡运动的形势和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的情况,总结了陕甘边根据地的工作,并分别作了关于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政权建设的报告和讲话。这些祖祖辈辈深受反动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代表,尤其是久居深山老林,受地主阶级压迫剥削最甚的南梁地区的代表,听着刘志丹、习仲勋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推翻三座大山,劳苦大众坐天下”等革命道理,听着关于巩固,发展陕甘边根据地的大政方针,高兴得热泪盈眶,连连称好。他们怀着翻身作主人的喜悦心情,和刘志丹、习仲勋、惠子俊等领导同志一起,认真商讨了有关陕甘边根据地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一致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土地决议案》、《财政决议案》、《粮食决议案》等重大决策。
  接着,代表们充分酝酿讨论了选举成立陕甘边苏维埃政府的有关事宜和人选,推举出了自己满意的候选人。在此基础上,大会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了民主选举。阎洼子村苏维埃代表武海潮提出先写上刘志丹的名字时,刘志丹很诚恳地说:“先写上你最满意的同志吧!搞政权建设和地方工作我比不上仲勋。”直到武海潮把自己要选的其他人都提完了,再三坚持要选刘志丹,他才在选票的最末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在这种充分发扬民主的气氛中,经过代表们投票选举,选出习仲勋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贾生秀和边金山为副主席;政府下设土地、劳动、粮食、财政、肃反、文化、内务、工农检查、经济建设和妇女等委员会。由李生华任土地委员长,张廷贤任劳动委员长,胡志录任粮食委员长,杨玉亭任财政委员长,赫文明任肃反委员长,蔡子伟任文化委员长兼政府秘书长,王子宜任内务委员长,惠子俊任工农检查委员长,马锡五任经济委员长,张景文任妇女委员长。在这开天辟地第一回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权中,南梁山区的贫苦农民竟占了政府组成人员的半数。这样的政府,人民群众怎能不衷心的拥护呢?从此,陕甘边的苏维埃政权在南梁山区诞生了。这标志着陕甘边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次代表大会上,还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军事委员会和陕甘边赤卫军总指挥部,并建立了华池县苏维埃政府,将保安县改为赤安县建立了赤安县苏维埃政府。
  陕甘边军事委员会,由刘志丹任主席,张秀山、杨森、杨琪,吴岱峰、杨载泉、张庆孚、张邦英、王世泰、黄罗斌、赵国卿,高锦纯、刘景范、胡彦英、陈国栋、张仲良等为委员,统一领导陕甘边的革命武装斗争。
  陕甘边赤卫军总指挥部,由宋朱子清任总指挥,郑德明任副总指挥,统一指挥根据地的赤卫军。朱子清、郑德明这两个在南梁山区为首组织哥老会、扇子会的会道门头目,经过刘志丹的引导教育,由赞助革命直至投身革命,生动地证明了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英明正确。
  1934年11月7日(农历10月1日),是南梁山区一个前所未有过的盛大节日。这天,在荔园堡河西的川台上,隆重举行了庆祝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除参加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外,还有从陕甘边根据地四面八方前来参加庆祝大会的贫苦农民和红军指战员,庆阳、合水、保安、安塞、靖边等各路游击队和18个赤卫军大队,以及从游击区赶来的农民群众,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大戏台上,悬挂着“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的红色巨幅横标;会场四周,镰刀斧头红旗和各色彩旗交相辉映,迎风飘扬。
  庆祝大会在震惊山林的鸣枪、鸣炮和锣鼓声中隆重举行。在热烈的掌声中,刘志丹首先讲话。当宣告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和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时,会场上一片欢腾,数千人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工农红军万岁!”“推翻三座大山,劳苦大众坐天下”等口号。口号声经久不息,震荡山川。红军战士、游击队员和赤卫军的步枪、大刀、红缨枪,随着声声口号起落,举起时密密麻麻,银光闪闪,红缨如火;落地时“轰隆隆”、“轰隆隆”作响,犹如惊雷动地。在这种威武壮观而又热烈的气氛中,习仲勋主席接着讲了话,肃反委员长赫文明和工农兵各界代表都发了言。大会号召,要把这次代表大会的精神迅速传达下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壮大武装力量,广泛发动群众,把土地革命推向新高潮,争取更大的胜利!
  接着还举行了威武雄壮的阅兵仪式。在一杆杆迎风飘扬的红旗下,全副武装的红军战士、各路游击队、18个赤卫军大队,雄赳赳气昂昂地通过阅兵台前。这些英姿勃勃、精神抖擞的人民子弟兵,以无比壮观的阵容,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战无不胜的磅礴气概。
  这天晚上,还举行了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文艺晚会。那精彩的“红军舞”,雄壮的“红旗颂”,还有自编自演的新戏,使南梁军民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他们深切地体会到,革命确实是劳苦大众最盛大的节日!
  72 百岁衣
  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搬到了寨子湾办公。从此,塞子湾这个森林中的小山村,犹如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指引着陕甘边界地区的革命斗争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这里,陕甘边党政军领导机关认真总结以往斗争的经验,参照中央苏区实施的政策,法令,对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以至关心群众生活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颁布了著名的“十大政策”,即:(一)土地政策;(二)财政粮食政策;(三)军事政策;(四)统一战线政策;(五)民政劳资政策;(六)文化教育政策;(七)知识分子政策;(八)肃反政策;(九)优待俘虏政策;(十)各种社会政策。这些政策的实行,充分显示出了它的正确性,推动了南梁根据地和广大陕甘边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蓬勃发展,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称颂。
  同时,在严格执行刘志丹为红26军制定的“临阵脱逃者处死刑,破坏武器者处死刑,强奸妇女者处死刑,缴获胜利品不归公者处死刑”等18条纪律的基础上,又根据刘志丹的提议,制定了这样一条法规:“凡一切党政军干部,如有贪污10元以上者枪毙”。这些法规的实施,严明了党政军纪,保证了对人民的利益秋毫无犯和为人民清廉理政,深受根据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
  广大苏区军民将过去和目前,苏区和白区两相比较,从切身利益和亲身体验中深深感到,确实是“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好!”
  尤堪称道的是陕甘边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刘志丹、习仲勋、惠子俊等领导同志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南梁区开创了一代新风。根据地党政军民同甘共苦,建立了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
  那时间,陕甘边特委、政府和军委的工作人员不论高低,一律实行供给制度,从吃饭、穿衣和日常生活用品到办公所需的笔、墨、纸张,都由政府财政委员会统一计划,统一筹办,按规定统一配发。虽然条件艰苦,生活清贫,但在物质待遇面前,大家总是互相谦让,互相体贴,关系十分融洽,谁也没有特权思想和特殊化表现,形成了一个以艰苦为荣的风尚。
  同桂荣到了南梁以后,就做起了红军的后勤工作。这一个时期红军经常打胜仗,队伍不断扩充,根据地不断扩大。同桂荣的工作十分忙碌,不是给新扩充的红军做军旗,就是给新战士做衣服,不是给同志们拆洗被褥,就是给战士们洗衣服,每天都很忙碌,但是心情非常愉快,感到根据地的群众幸福、自由。她经常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还低低地唱着陕北的小曲哩!
  这一年秋天,南梁山区的川道里,山坡上,到处是一片金色。谷子、糜子,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就在这时,刘志丹在宁县、正宁一带,打了许多胜仗,缴获了许多战利品消息传来,整个南梁山区欢腾了,祝贺红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当地群众听到刘志丹率领红军回来的喜讯,送粮送草、送慰劳品,人来人往整天不断,南梁十分红火热闹,真像过年一样。很多老大爷、老大娘,提着鸡蛋、挂面,抱着红红的大南瓜,从老远的地方赶来,慰劳红军,看望刘志丹。表达他们对红军、对刘志丹的感激之情。
  有一天,刘志丹给战士们讲完了军事课休息时,大伙有的唱歌,有的闲谈,有几个调皮鬼摔起跤来,引来许多战士围着看,大伙又喊加油又鼓掌,非常热闹。
  那几个调皮鬼摔跤以后,又围着刘志丹,要和刘志丹掰手腕子。
  “老刘,咱们掰手腕子,看谁的手劲大!”一个调皮鬼挽着袖子。
  “来,掰一掰手腕子!”又一个调皮鬼伸来了手。
  刘志丹说:“很对不起,我今天胳膊疼哩!”
  这无意的一句话,被细心的同桂荣听到了。赶忙问道:“怎拉?”
  刘志丹遮掩着说:“没啥,好好的。”
  晚上,刘志丹经过一天紧张的工作以后,回到家里,正在做针线活的同桂荣,赶忙放下针线活,给刘志丹递上一碗开水,等刘志丹喝完开水,同桂荣摸着刘志丹的胳膊,问道:“在哪里疼哩?”
  刘志丹笑道:“我无意中一句话,你倒当真了!”
  同桂荣说:“你别哄我,对老婆不说真话可不行!”
  刘志丹装着没事的样子说“不哄你,哪里都好好的!”
  同桂荣说:“我就不信,你们红军不是不能说谎么?你这个当官的怎么还哄人哩!”
  在同桂荣的再三追问之下,刘志丹才说出他不仅胳膊疼,而且腿疼,腰也疼。
  同桂荣疼爱地看着刘志丹,带着埋怨的口气说:“看把你保守的,身上有病还不给自己的老婆说!”
  刘志丹笑着说:“我给你说了,你又要大惊小怪,让同志们知道了多不好!”
  同桂荣假装生气地说:“身上有病么,还怕人知道!”
  刘志丹认真地说:“让同志们知道了,他们要照顾我的。”
  同桂荣感慨地说:“你呀!只知道关心别人!”
  自从闹革命以来,刘志丹常常进深山,钻稍林,宿湿地,住石洞,身上连件棉袄也没有。从此,得了不少疾病。但他只想着照顾别人,从来不提自己所受的疾苦。
  同桂荣自从知道刘志丹身上的病疾以后,十分关心刘志丹的身体。天气越来越冷了,虽然才是深秋季节,然而,在陕甘高原上,已经是冷风阵阵,寒气侵人了。同桂荣白天忙着给战士们补衣服,洗衣服,晚上坐在麻油灯下,把给战士们做衣服时剪下的布条布角,一针针,一线线缝起来,成了一块大布,又找了一点棉花。她花了几个不眠的夜晚,给刘志丹做成了一件棉袄。
  这一天晚上,刘志丹整整忙碌了一天,回到了家里,同桂荣正在灯下做着一面军旗,等着刘志丹回来呢!她等刘志丹坐在了炕上,从锅里拿出来香喷喷的煮南瓜、蒸得开花花的洋芋,这是刘志丹在家里时喜欢吃的两样东西。
  刘志丹看着同桂荣端来的南瓜、洋芋,高兴地说:“这真是地地道道的陕北饭啊!”
  刘志丹一边吃着,一边说:“今年根据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是个丰收年呀!”
  同桂荣说:“咱住的这个荔园堡,家家都收了好几石粮食,户户都挖了很多洋芋,还摘了许多大南瓜!”
  刘志丹高兴地说:“这都是土地改革带来的结果啊!我听习仲勋主席说:整个陕甘边根据地,今年全面大丰收,人民群众基本达到安居乐业,有吃有穿,大大地超过了敌战区群众的生活!”
  同桂荣说:“这都是习主席领导得好!”
  刘志丹吃毕,同桂荣收拾了家什后,就拿出了七拼八凑的小棉袄,说道:“你试一下看合身不?”
  刘志丹接住小棉袄高兴地说:“呵!这倒像一件百岁衣啊!由这么多布条、布角缝成的呀!”
  同桂荣说:“就是为了让你穿上长命百岁呀!”
  刘志丹穿上了小棉袄,高兴地连声说:“很合身!很合身!”
  部队在南梁休整了一个时期以后,刘志丹带领着又出发到保安、安塞一带打击白匪军去了。由于部队经过了休整,战士们人人精神饱满,个个斗志旺盛,接二连三地打了几个胜仗,消灭了很多白军。红军又得到了扩展,根据地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年底,刘志丹率领着红军又回到了南梁,准备欢度春节。
  刘志丹回到了家里,同桂荣一看,小棉袄不见了。便问道:“小棉袄怎么不见了?”
  刘志丹笑了笑说:“我给了一个战士穿啦!”
  同桂荣看着刘志丹消瘦的脸孔,深深的眼睛,心疼地说:“你呀!只知道关心别人!”说着把自己身上的一件毛衣脱下来,让刘志丹穿上。
  这件事让大家知道以后,一些调皮的战士开玩笑说:“咱们的老刘,还穿老婆的衣服哩!”
  刘志丹在那艰苦的革命岁月里,心里只有群众,只有战士,而没有他自己。
  73 建设新南梁
  在如火如荼的斗争中,身为军委主席的刘志丹依然经常生活、工作在人民群众和红军战士中间,同南梁军民患难与共,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和习仲勋、惠子俊等党政军领导同志一道走遍了南梁的千家万户,访贫问苦,促膝长谈,同吃同住,亲如一家。刘志丹这位统帅千军、威震四方的将军,也被老乡们亲热地称呼为“老刘”。习仲勋当时只有21岁,这位年轻的堂堂边区政府主席,则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小主席”、“小伙子”,或者直呼其名。他们和群众之间,毫无尊卑上下之分,无话不讲,亲密无间。惠子俊,是从西安一个兵工厂投奔红军来的修械工人,原在南梁红军兵工厂工作。他担任陕甘边特委书记的重要领导职务之后,仍然保持着工人阶级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常年累月和修械工人们在一起,为红军修枪炮、造子弹,大家还是那亲热地叫他“惠师傅”。这些看来似乎平平常常的事情,却生动地表明,我们的革命前辈同人民群众保持着何等密切的联系!这种优良作风,又是多么令人怀念和向往啊!
  在那艰苦创业的日月里,正是陕甘边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刘志丹、习仲勋等的这种优良作风,犹如催征的战鼓,冲锋的号角,激励着根据地的党政军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努力实施“十大政策”,在陕甘边界创造了改天换地的宏伟业绩,为建设新的南梁而努力奋斗。
  土地革命,是彻底摧毁数千年封建剥削制度的极其深刻的一场伟大斗争,同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为了更有力地支援革命战争,进一步巩固发展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建设,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领导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南梁根据地及广大陕甘边苏区,到处是“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动人景象。
  在此之前,南梁和广大陕甘边苏区农村,就进行了以打土豪、分浮财、废除地主债权、租佃土地谁种归谁等为内容的土地革命。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立即发动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开展了以分配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运动。根据1930年中央苏区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土地法》和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决议案》,边区政府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土地革命的法令、政策。在各级苏维埃政权和土地委员会的领导下,广大贫苦农民满怀阶级仇恨,斗争恶霸地主、土豪劣绅,烧毁地契、债据,分配土地、牛羊、粮食和其他财产,以雷厉风行、速战速决的强大攻势,向封建剥削制度发动了猛烈进攻,在南梁山区和广大陕甘边界农村,燃起了土地革命的熊熊烈火。
  从此,那千百年套在南梁劳动人民身上的枷锁纷纷落地,那千百年被地主阶级霸占的土地回到了南梁劳动人民手中。广大劳动人民翻身解放的喜悦,千村万户庆贺“如今的世道大改变”的欢歌笑语,荡漾在整个南梁山区。
  为了巩固和发展土地革命的胜利成果,发展根据地的经济建设,陕甘边苏维埃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发展农、牧业生产的措施。
  工农大众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改变着南梁的破旧山河,也改变着旧社会遗留给南梁的陋俗恶习和文化极端落后的状况。在陕甘边特委和政府的关怀下,这里的文化教育事业开始发展起来来。
  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教育、激励人民群众,除陕甘边特委在南梁创办了党内刊物《布尔塞维克的生活》外,陕甘边苏维埃政府还创办了自己机关刊物——《红色西北》。它犹如一股融冰化雪的春风,吹进了南梁人民闭塞寡闻的心田。
  《红色西北》是一个用八开纸油印的不定期刊物。它的主要负责人是龚逢春,主要负责刻写蜡板的是席德仁,王子宜等领导同志也经常为这个刊物刻写蜡板。在他们辛勤操劳下,刊物的字迹刻写得十分工整漂亮,版面编排也很精巧,用红、蓝、黑三色油墨套印,美观而又朴实。刘志丹、习仲勋、惠子俊和蔡子伟等党政军领导同志,对办好刊物十分关心,给予了很大支持。他们除经常抽空为刊物撰写稿件外,还派人设法搞来油印机和质地较好的有光纸、蜡纸的油墨,保证了刊物的印刷质量,使这个刊物在艰苦的战争条件下,办得新颖活泼,图文并茂,深受党政工作者、红军指战员和根据地人民的欢迎。
  在根据地创建之前的南梁山区,劳苦大众不仅政治上深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他们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也被统统剥夺。那时,这里没有一所学校,人人目不识丁,文化之落后,文盲之众多,达到了罕见的程度。因此,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对发展南梁山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极为重视和关心。习仲勋、蔡子伟等领导同志,不辞千辛万苦,亲自发动群众办学校。在荔园堡的转咀子,办起了陕甘边苏区的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学校。接着许多乡、村都办起了学校,并相继办起了成人识字班,开展扫除文盲活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南梁,由于地处偏僻山区,封建社会沿袭已久的买卖婚姻、妇女缠脚、男人留辫子和迷信、赌博等活动,以及清道光年间流入此地的种植、吸食鸦片烟等陋俗恶习,在这里积弊尤深,危害甚烈。鉴于这种情况,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专门设立了禁烟委员会、禁赌委员会、放脚委员会等机构;颁布了禁烟、禁赌、放脚条例以及反对封建买卖婚姻、反对迷信活动等法规;依靠雇农工会、贫农团、青年、妇女等群众组织,在根据地普遍开展了以“劝破除迷信、劝禁赌博、劝戒鸦片烟、劝禁买卖婚姻、劝妇女放脚、劝男人剪辫子”为内容的“六劝”活动;并大力倡导男女平等,动员妇女参加生产和工作。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南梁山区掀起了涤荡旧社会污泥浊水的浪潮,出现了一个到处是破旧立新朝气蓬勃的新局面。
  这期间,随着移风易俗的斗争,在根据地的乡村、机关、学校和部队,还广泛开展了“列宁文化运动”,大力提倡工农群众占领文化艺术阵地。在红军部队、机关和学校里,“列宁室”(即俱乐部)相继建立或进一步充实加强,“列宁会”(即周末文艺晚会或文娱活动)形成制度,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逢年过节,乡村的秧歌、社火也闹了起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前活跃。
  这场除旧布新的革命,极大地振奋了南梁人民的革命精神,出现了令人鼓舞的新气象。
  自清同治年间的战乱以后,到南梁根据地创建之前,60余年间,南梁地区一直没有集市贸易,当地群众的农、副、牧业产品无法销售,生活、生产用品无处购买,物资交流处于停滞和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因此,在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和鼓励发展生产的同时,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在荔园堡设立了陕甘边苏区第一个红色集市贸易,确定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一、二十一为集日。这样,就为翻身农民开辟了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场所,使他们大感方便;同时,也为农民安心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
  为了办好集市,推动南梁地区的经济建设,刘志丹亲自组织秧歌队、社火班子、皮影戏剧团,在集市上演出,宣传群众,扩大影响,吸引群众赶集市,进行贸易。结果,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南梁的集市贸易非常热闹,集市上人来客往,熙熙攘攘,牛羊骡马,山货农具,日用百货,样样齐全,吸引了周围几个县的客商。可是,过了一些时间却出现了低潮。有时候,集上人来得倒不少,就是不见有做生意的。刘志丹亲自访问群众,摸清了底细。原来,群众吃够了国民党钞票的苦头,今天到手的票子明天就不顶用了。那时候,边区政府还没有自己的货币,银元和实物又不便携带,这就给经济流通带来了困难。为了把财权彻底夺回到人民手里,稳定市场,繁荣边区经济,刘志丹决定我们自己印制钞票,建立边区政府自己的金融系统。但是,我们当时条件很差,没有纸张,也没有印刷机器,刘志丹就和同志们一起琢磨,想办法,没有机器就刻木板印;没有纸张就用粗老布代替;怕掉色就用热油处理,刻字的师爷还是刘志丹费了很大周折,从敌占区“请”上“梁山”的。就这样,第一批边区布币终于诞生了。可是,当时有些人对我们的布币持怀疑态度,上集市只观光,不做买卖。刘志丹又决定在集市上设立四个货币兑换办事处,客商可以用布币直接兑换银元。时间长了,携带方便的布币终究使用开了,集市贸易也逐渐活跃了起来。
  边区布币的发行,大大方便了流通,有力地推动了边区经济的发展。尽管敌人曾多次扫荡,给南梁人民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集市贸易也受到很大破坏,但政权一旦回到人民手中,南梁的经济总是繁荣的。今天,我们看到南梁地区欣欣向荣的农村集市贸易,不觉就想起了刘志丹当年印布币,立集市的情景。
  南梁根据地人民亲手砸烂了一个旧南梁,又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新的南梁。随着边区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南梁山区的经济、文化、教育日益稳定和繁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使南梁根据地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南梁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使这里出现了“旧貌换新颜”的兴旺景象,成了一个人们向往的地方。她以强烈的感召力,号召和动员数以千万计的人民大众,投入了闹翻身、求解放的伟大斗争。
  当时,许多不堪忍受反动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穷苦农民,从四面八方纷纷投奔南梁;一些追求真理的有志青年和知识分子,千里迢迢也来到了南梁;就连那些还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妇女,也唱出了“长枪短枪马拐枪,跟上哥哥上南梁,你骑骡子我骑马,剩下毛驴驮娃娃”的革命心声,甚至还真的出现了这种携儿带女。全家投奔南梁的动人情景。在南梁山区定居的人口,由根据地创建之前的600多户、2400余人,很快就增加到了1000多户、6000余人。
  这期间,在刘志丹等同志所坚持的正确的统战政策感召下,有些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山大王”,也率部弃暗投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4年11月中旬,曾占据黄龙山的土匪武装梁占魁部郭宝珊营,经过我党艰苦复杂的争取改造工作,由郭宝珊率领120余人于庆阳县的新堡(今属华池县)宣布起义,来到南梁与红42师会合。南梁根据地的军民,为他们在荔园堡召开了隆重的欢迎大会。在这个大会上,这支起义武装被改编为西北抗日义勇军,任命郭宝珊为司令员,任浪花为政委,下辖3个大队。刘志丹亲手把一面鲜红的军旗授予了郭宝珊司令员。在刘志丹的教育指挥下,郭宝珊率领抗日义勇军,南征北战,东闯西杀,为巩固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立下了战功,留下了很多传奇式的故事。
  

刘志丹传/白黎.-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09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