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周扬 > 全文图书 > 周扬文集 第二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纪念《草叶集》和《堂·吉诃德》*——在世界名著《草叶集》出版一百周年、《堂·吉诃德》出版三百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
周扬
    在我们面前是两部文学名著,一部是诗集《草叶集》,一部是小说《堂·吉诃德》。
  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在今年除了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之外,还纪念《草叶集》出版一百周年和《堂·吉诃德》出版三百五十周年,因为这两部作品在世界进步文化中已经作出了最奇异的贡献。
  在这两部名著中,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无可置疑地是人类天才的不朽作品。一致公认,文艺复兴时代最优秀最先进的思想感情,体现在这部作品中。而另外的一部,美国民主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却是发生过一些争论的作品。但这些争论,拆穿了原来只是资产阶级反动派对这位大诗人的有意歪曲、恶意诽谤和极度仇恨的表现。他们无法否认他是大诗人,但他们死不愿意肯定他的革命性、他的诗篇的进步意义与伟大影响。
  事实上,《草叶集》是属于美国的人民大众的,也属于世界进步人类的。在《草叶集》中,我们能听到诗人对人民、民主、自由和劳动等等的歌颂,能听到诗人对人类的明天的预言,而且能听到反对人奴役人的行动的呼号,夹杂着战斗的号角和鼓声。这种呼号,直到今天,整整一世纪,还没有失去它的现实意义。
  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决定给予了《堂·吉诃德》以应有的荣誉,并且在世界人民面前肯定了《草叶集》。
  中国人民,通过他们的知识界,对这两部作品早已不陌生了。解放以来,我们重温了这两部非常熟悉的文学名著。最近全国的报刊更发表了不少文章,介绍和研究它们。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民对于惠特曼所发生的极大的兴趣。早在一九二〇年,诗人郭沫若就在一首诗中向惠特曼,向“太平洋一样的惠特曼”,高呼晨安。这首诗在精神上和形式上,都是和惠特曼非常接近的。惠特曼对我国另外许多诗人也都发生过影响。
  我们是在第一、二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译出了惠特曼的诗的。这些诗篇是鼓舞人心的。现在,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草叶集》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
  《草叶集》
  十九世纪的前半叶,美国还存在着一种明目张胆的奴隶制度。有成千万黑人受着南方奴隶主、种植园主的残酷、血腥的奴役和压迫。
  到十九世纪中叶,奴隶制度已经阻碍了正在迅速发展的美国资本主义了。但是北方的资产阶级还是和南方的奴隶主保持着妥协。
  妥协的办法终究不能解决矛盾。在人民反对奴隶制的情绪日益高涨的压力下,到一八六一年南北战争开始,跟着解放黑奴的宣言公布了。美国工人、农民、手工业者担当了反对奴隶主的武装斗争的主要力量。这个战争结束于南方奴隶制度的基地被摧毁。
  但这个反奴隶主战争的胜利果实并没有落到美国人民手中。美国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黑人奴隶制度又被变相地恢复,而雇佣奴隶制度更加专横暴戾了。十九世纪后半叶,美国垄断资本发展后,统治阶级一面加紧镇压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一面加紧向国外扩张。
  诗人惠特曼就生在这一个历史时期。
  生于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的诗人反映了这一切。
  惠特曼于一八一九年生在长岛的赫丁顿。父亲是木匠。在诗人身上流着劳动者的血液。小学毕业后,他做过律师事务所雇役、排字工人、印刷工人、小学教员,后来成为新闻记者。从他笔下出现过一系列反对美国领土扩张、反对奴隶制度、反对企业家对工人的剥削等等热情的政论。因为他的民主观点,他先后被几家报馆解聘。最后,由于惠特曼憎恨那些资产阶级的卑鄙活动,他又回到劳动人民中间,加入建筑业,从事他父亲的手艺,木匠的劳动。
  约在一八五〇年开始,他的诗歌的才能成熟了。一八五五年夏天,纽约出版了一本小小的诗集,绿色封面上画着几枝草。这就是《草叶集》的第一版,其中包含《自己之歌》《欧罗巴》《职业之歌》《我歌唱带电的身体》等十二首诗。
  《草叶集》第一版是诗人用自费、自己排字、自己印刷出版的,共印了一千本。照诗人后来自己说,真正卖掉的,可一本也没有。书评家给了他很严厉的批评,但诗人根本没有理会他们。一年之后他出版的《草叶集》第二版增加到三十二首诗。一八六〇年,在内战前夕,又增加一些诗,他出了第三版。内战时期,他为这个具有伟大意义的解放战争写了一部组诗《鼓声》。战后他还是不断地写,不断修改诗作。这样一再增订、删改、再版,直到诗人于一八九二年逝世的一年,共经过十版,有二百九十六首诗了。
  但是,《草叶集》第一版中的诗,是这部伟大作品的内核。它包含了惠特曼整个发展中的基本精神。
  在《草叶集》的许多篇页中,洋溢着诗人对黑人的爱和同情。
  著名的诗《自己之歌》,在歌唱诗人自己和木匠、铁匠、农民、猎户、船夫等等普通人民的同时,突出地歌唱了黑人。在第十首内,诗人描绘了一个逃亡的黑奴形象。这个黑奴来到他门前。他看见他精疲力尽,坐在木头上,东张西望、惶惑不安。诗人把他领进了门,叫他安心,给他倒水、洗脚、洗身,给他换干净衣服,在伤口上涂药膏。他给他一间内室。他们在一起吃饭,而且保护他,“我的火枪斜放在屋子的一角”。住了一星期,看到他复原了,就把他送到了美国的北部。
  《自己之歌》第十三首,他又精细地描绘了一个赶着工场里的马车的“黑人紧紧捏着四匹马的缰绳”。在他的笔下,出现了一幅令人难忘的图画——阳光照耀着这个精力饱满的黑人,穿着蓝衬衫,黑皮肤上发出光辉,帽子推在后面,露出黑的鬈发,站在马车上,他驾驭着,顾盼安详和威严。
  对黑人的爱和同情很自然地激起了他对奴隶制度的憎恨。他投入斗争,写了诗,写了政论。一八五〇年起,许多辛辣的讽刺诗在纽约报纸上发表。《血腥的金钱》《波士顿山歌》《给政府》等诗,猛烈地抨击了匐伏在奴隶主面前的国会议员和总统。在一八五六年写的一首诗中,他喊出了:
  让法官和犯人对掉一下!让监狱官进监狱!让犯人拿着监狱门上的钥匙!(你说!对掉一下为什么不好?)
  让奴隶变成主人,让主人变成奴隶!
  对国会议员、总统、法官、奴隶主,他给以无比的愤恨的咒诅,并说,他要发出“动员武装斗争的号召,如果必要,一直号召到多少年代后,多少世纪后”。
  许多资产阶级的传记家硬说惠特曼在这个斗争中是一个旁观者。可是当一八六一年武装斗争象火山一样爆发时,惠特曼热情横溢地说了:“能参加它是一个极大的权利。”
  关于他在南北战争中的三年,他自己“总结”了一下。他说到他在医院、军营和战地进行了六百次以上的探问和巡视,估计全部接触过八万到十万的伤病员,他鼓舞他们的精神,照顾他们的身体。这样长期和病人在一起使他后来自己得到了风湿病,卧床多年。
  我们完全可以说,在作家如何参加斗争生活的问题上,惠特曼提供了杰出的范例。他自己说,“我照顾下的伤病员,不论来自南方或北方,我全了解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例外。这些工作使我产生了绝对梦想不到的深厚的情感,我怀着最大的热情,了解到各州的情况……”
  要抹煞和忽视惠特曼在这个斗争中的工作,只能引导到对他的误解或歪曲。应该说,惠特曼恰恰是,并且首先是一个以行动反对奴隶制度的战士和歌手。在南北战争中,他写出了《鼓声》,共有四十三首诗的组诗。
  《鼓声》组诗有着那样鲜明的主题,忠实地描绘了人类历史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解放战争。当时,马克思曾经致书林肯,说:“欧洲的劳动人民,出于阶级本能地感觉到,现在星条旗上带有他们的阶级命运。”而惠特曼在他的诗中,也说,“现在,显示给世界看,你(美国)的子女,成为集体以后,是何等样人!”是何等样人呢?他把他们显示在这一个组诗中了。
  《鼓声》组诗中的许多诗,包含《敲呀,敲呀,鼓啊》都是谱上了音乐,成为群众歌曲的。
  自然,也许在这里我们应当指出,惠特曼所根据的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理想和原则。即使在他的晚年,他对资产阶级已经深恶痛绝的时候,他还不能超越他的局限。
  但是,就是有局限,惠特曼仍然以无限的喜悦、热情和力量写出了光辉的诗篇。如一八五五年所写的《欧罗巴》,那里面歌颂了欧洲无产阶级的闪电一般的出现:“脚还踏着灰烬和破烂,手已扼紧了帝王的咽喉。”他一点也不为一八四八年革命的失败而精神挫折。正是在这首诗中,他描绘了革命先烈,歌颂他们精神永生,以乐观的精神叫道:“自由,让别人对你失望——我永不对你失望。”在这首诗结束处,他还说,“自由就要回来,他的报信人已经到达。”
  惠特曼深深懂得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和艰苦性。在意大利、匈牙利、法国、德国的人民革命运动相继失败后,他在一八五六年写了一首《致一个失败的欧洲革命家》,鼓舞他们。他深深感到他和这些革命家的精神联系。
  一八七一年,当巴黎公社失败后,他仍然在《啊,法兰西的明星》中歌唱了未来的胜利。他认为革命家在斗争中犯的错失是无可责备的,失败终究要成为胜利。他歌唱了那高高照耀在欧洲上空的再生的法兰西明星,将要比以前更加明亮,而且永远放光明。
  请看,惠特曼是这样歌颂革命的。怎么能叫资产阶级反动派来喜欢他?
  在惠特曼的诗歌中,民主、自由、平等是他的基本概念,用他自己的诗来说,是他的“歌唱的节目单”。
  胜利和欢乐是他永远不变的信仰:人类必然能获得它们。
  惠特曼的诗歌中,也歌颂了大自然。他说过,大自然和人类是他的两大主题,所以“草叶”是他的诗集总名。他确实描绘出无数幅美妙的风景画,他的诗篇中充满了户外的清新空气。
  但是在他描绘大自然的同时,他象所有的现实主义作家一样,还刻画了无数幅人物肖像,并深刻地显露了这些人物的精神面貌,例如前面讲过的那令人难忘的黑人形象就是其中之一。惠特曼描写了各种各样的劳动者,他们是他的正面人物,他歌颂他们。
  这里可以谈一谈,有些人看到惠特曼写了《自己之歌》,便以为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者,歌唱“自我”的诗人。可是《自己之歌》里面就歌唱了许多人物。在他的《题记》第一首诗中,他就说明,他是“一个简单的单独的人,却发出了‘民主’这个字,和‘集体’这个字。”
  惠特曼的奇异贡献是他在他的诗篇中创造了“人”的一种光辉形象。读了他的诗,人们就好象能够看见一种惠特曼式的人,一种新型的人,身体健康,心胸开朗,有崇高的理想,劳动创造的手,并且永远乐观。
  诚然,悲哀是不属于惠特曼的。甚至于死亡,对于惠特曼,也象他在后期的一首诗中所说的是他的“最后的战斗岗位——最后一声响亮的呼喊”。
  人类的导师斯大林表示过,他很欣赏这种惠特曼式的人。他在一封信里引用了惠特曼的诗句:“我们活着,我们鲜红的血液沸腾着,好象那消耗不尽的力量的火焰。”斯大林说:“美国人惠特曼把我们的哲学表达得十分准确。”惠特曼式的人,肯定的说,是一种新的人,是一种足资我们学习、模仿的光辉榜样的人。
  利用了诗歌的形式的特点,惠特曼画出了在一刹那之间的一整个城市和一整个国家。他在《向世界致敬》一首著名的诗里描绘了这整个世界。惠特曼的《草叶集》所描绘的是他的时代和社会的巨幅图画,很少有一个诗人象他那样地气概宏伟。
  他用的是人民的言语,劳动者的言语,他是自由诗形式的创造者之一。在文学形式上,他确实也是一个大胆的革新者。
  而民主和人类进步的原则,对于未来胜利的信心,贯穿在他的巨幅图画中。正是这个使他成为世界伟大诗人之一。
  我们敬爱惠特曼,但也很知道惠特曼所描写的那种乌托邦社会是如何地不现实。我们纪念惠特曼,也不用讳言他的局限性。惠特曼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更多用散文的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在《民主的远景》等热情的政论式的小册子中,他也精辟而且深刻地论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败没落与绝望,愤恨地咒诅了金元统治。但是他对于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只模模糊糊地感到,象他对他的谈话录作者托洛贝尔说过的,“有时候我想,我觉得几乎可以肯定,社会主义就要跟着到来了。我有时也对它有些畏缩,但这也许是唯一的出路。”
  我们,解放了的中国人民,是以特殊的兴趣来读,例如,他在《大斧之歌》中所歌唱的伟大的城的诗句的,“那里没有奴隶也没有奴隶的主人”,“那里的公民是有思想、有理想的”,“妇女取得席次如同男子一样”。我们知道,诗人曾经用那样热情的眼光注视未来,注视我们的今天。他确实看到了我们今天的一些情况。
  诗人曾歌唱《新的友谊之城》,“全世界的其他地区不能征服它”。这样的城今天矗立在地球之上,它们是莫斯科,是北京,是从河内到柏林,那些人民民主国家的城市。
  惠特曼受到世界进步人类的敬爱,因为他正是向我们歌唱的。在他的一首小诗里,他向我们说,“请想象我和你们正是在一起吧。(不要太肯定我的不在,我现在正是和你们在一起。)”
  今天我们在纪念《草叶集》,惠特曼正是和我们在一起。
  在我们的耳朵旁边,响着他的歌唱,响着他的行动呼号,夹杂着战斗的号角和鼓声。
  《堂·吉诃德》
  现在,让我们再看那另一部世界名著。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产生于那样的一个时代的,欧洲正从中世纪跨向一个新的世纪,其时封建制度的基础已开始瓦解,文艺复兴运动正在大陆上如火如荼地开展。恩格斯曾经指出,这个时代经历了“人类前所未有的最伟大最进步的巨大的变革”,并且说“新的文学就被创造了,这就是最初的现代文学”,其中包含了以塞万提斯为最杰出代表人物的西班牙文学。
  塞万提斯于一五四七年生在阿尔卡拉,他的家庭是没落的小贵族。幼年时候受到了在当时是新的教育,他自己正是他的世纪的一个典型。为冒险性格所浸润,二十一岁上当了兵,他参加过一五七一年西班牙和土耳其间的勒班陀海战,当时他抱病奋战在战舰甲板上,三次受伤,竟把左手打坏。后来他还参加了其他的战役。一五七五年,他在归途中为土耳其海盗所俘,囚居阿尔及利亚,三次逃跑都失败,直到一五八〇年才由亲属用赎款给他赎回了自由,回到祖国。
  这以后,他生活很困难,为国家流了血,却找不到一个工作。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写出了爱国主义的悲剧《奴曼西亚》等剧本,牧人小说《加拉泰亚》等。一五九〇年以后,他更加困难了,曾经几次被捕入狱。据说《堂·吉诃德》的最初的稿子就是在狱中写成的。
  一六〇五年,《堂·吉诃德》第一部问世,立即风行一时。这一回是成功了,只在几个星期之内,就出现了三个盗印的版本,自然作家本人也就不能从这个成功中得到什么好处了。而且他的辛辣的讽刺也招致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反动集团的不满与憎恨,他的生活仍然困难。一六一三年,又出版了他的一部包含许多优秀短篇的《训诫小说》。一六一四年,《堂·吉诃德》的第二部也完成了。一六一六年,他就逝世了。身后萧条,连墓碑也没有一块。
  但是,《堂·吉诃德》却成了世界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大家都非常熟悉,拉曼却地方的骑士“堂·吉诃德”,本是一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他爱读骑士文学,爱得迷了心窍,竟致后来骑上一匹瘦马,穿上一副旧铠甲,手执盾牌和长枪,还带着一个骑驴的农民桑科·判扎做侍从,离开家乡,周游天下,要去锄恶扶民,洗雪天下不平事。
  从此堂·吉诃德就生活在狂热的骑士文学的幻想中,所作所为,都是极尽荒唐的。堂·吉诃德曾经把原野上的风车幻想为巨大的魔鬼,尽管桑科·判扎告诉他这是风车,他也不信。他挺起长矛向它刺去,结果风车的叶轮把他打倒在地,长枪断成几段。这是一个世界著名的讽刺,几乎很少人不知道的。
  堂·吉诃德还把羊群当作军队,单骑冲入厮杀。他又打跑了护送囚犯的兵士,释放了他们,最后反被他们用石子投掷。有一次,他昏睡未醒,又梦见了魔鬼,跳起身来,把装红酒的皮囊当作魔鬼,一阵子刀砍,红酒流了遍地,他还醒不过来呢。堂·吉诃德这种由于无边无际的幻想而造成的荒诞不经的故事,阅读这部作品时,是没有人能够忍住不笑的。
  《堂·吉诃德》是一部热情澎湃的讽刺作品,它讽刺了当时泛滥在市场上的毫无意义的骑士文学以及当时还有不少残余的骑士制度,特别是那种骑士们的用打抱不平的方式来改造社会的空想。《堂·吉诃德》一书出版后,西班牙就再没有出过一部新的骑士文学,而本来已经在衰落的骑士制度遭到了这样无情的嘲弄,可以说受到了致命的一击。而直到今天,无论哪一个国家,无论哪一个人,只要是生活在虚妄的幻想中,而又横冲直撞,以致到处碰壁,弄得头破血流的,人们都可以赐与一个“堂·吉诃德”的称号。
  《堂·吉诃德》的伟大,还因为它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这将近一百万言的作品中,出现了西班牙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初的整个社会。公爵、公爵夫人、封建地主、僧侣、牧师、兵士、手工艺工人、牧羊人、农民,不同阶级的人,在塞万提斯笔下出现了男男女女约七百个人物。主人公的游侠生活使他把西班牙的城市、村镇、河流、山脉都游历到了。在他的自传式的《俘虏的故事》等插曲中,还描写了勒班陀之战,摩尔人和阿尔及利亚的奴隶生活。塞万提斯用精确的笔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当时的时代。
  在人们已不再阅读骑士文学的时候,《堂·吉诃德》倒成为保存骑士文学的形式和中世纪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的最优秀的作品了。塞万提斯更不愧是西班牙语言的大师。他这样熟练地应用着各种各样的语言,在主人口中放进了非常雕琢的骑士文学的语言,又在侍从口中吐出了普通人民的丰富的口头语言。
  从典型创造来说,塞万提斯给世界文学创造了最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堂·吉诃德的形象的生动,真是到了所谓“须眉毕现”的程度。闭上眼睛,这位骑士就立刻显现在我们跟前,而且我们又这样熟悉他内心的精神,他矛盾的性格。
  堂·吉诃德无疑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贞洁等等。他愈疯疯癫癫,造成的灾难也愈大,但他的优秀品德也愈鲜明。堂·吉诃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他对于被压迫者和弱小者寄以无限的同情心。从无数篇页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以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反对人压迫人,人奴役人,并可以看到他是言行一致的。可是也正是通过这个典型,塞万提斯告诉了大家,一个人依照幻觉行事是只会把好事办坏,把自己陷入绝境的。
  桑科·判扎也是一个刻画入微的成功的典型人物。这是一个西班牙的劳动农民,他一开口就有成套的谚语。明明看出了主人的疯狂,但真心热爱着堂·吉诃德,他怎样也不肯离开他,跟着他为了理想去受折磨。桑科代表了有才能而常识丰富的西班牙农民。有时他被他主人的口才所迷惑,但最终还是他的聪明才智战胜了。他做“海岛总督”(实际上是管一个小村镇)的一段经历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他是公正地治理着,但由于当地的贵族对他的残酷的捉弄,最后不得不辞职。当他辞去总督职务时,他说:“我到这个政府来没带一个钱,离开时也没带走一个钱,这一点就和别的海岛上的总督不同了。”这个插曲是塞万提斯的最好的一个讽刺故事,因为桑科·判扎这一个普通的农民证明了他远比那些腐败无能的封建地主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塞万提斯指出了,西班牙人民渴望一个良好社会的理想只有在人民自己的努力下才能实现。
  《堂·吉诃德》是中国人民所喜爱的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从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够学习到许多东西。
  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这两部世界名著,不能不想到它们在它们自己的祖国的命运。《堂·吉诃德》在法朗哥统治下的西班牙,被任意歪曲。法西斯野蛮人企图把西班牙拉回到中世纪去。《草叶集》在美国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歪曲与污蔑,甚至宣称惠特曼也象那些战争贩子、战争挑拨者一样,是主张领土扩张政策的。
  但是全世界人民今天纪念它们,认识这两部伟大的作品的真正价值。惠特曼和塞万提斯所想望的正义的社会,伟大的城和新的人类早就出现了,而且正在胜利地发展着。《草叶集》和《堂·吉诃德》也将和全世界人民一起,永远不朽。
  *本文载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人民日报》。
  

周扬文集 第二卷/周扬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0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