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周文 > 全文图书 > 周文文集第四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四、北京
周文

  1951
  8月16日 晴
  今天从南昌出发:①。4点钟起床,4点半吃了早饭,但一直到6点才动身。在交际处门前排列了几十辆大汽车,有些车子把自己的访问团的分队旗帜插在车外,32154车身都贴着红绿标语。我们的车先走,出了城时,见后边车还没有来,郑绍文同志不放心,再分路的时候怕有些车子走岔了路,因一路是经吉安去赣州,一路是经梧州去宁都。我们就下车来等,远望黄尘迷天,一辆接一辆的车从黄尘雾里出来。浩浩荡荡,像是大进军。但这是带了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关心到老根据地去访问的。
  我们到了温家川时,见两旁排列了许多男女群众,拿了旗帜在欢迎我们。我们因为要赶到梧州,汽车很快就过了。没有下车。这是一个很大缺点,其实是应该下来答谢的。后来听后边来的车子的人说,他们还看见该镇准备了几桌饭,我们没有下来,更是遗憾。
  太阳很大,一路黄尘扑入车内,大家满身都是尘土,渐渐看见了些小山,山头都是光秃秃的,树木很少。想是过去国民党反动派围攻苏区时破坏的。最近呆得太久了,只见许多农民都在田间车水。到了凯歌圩时,在一家饭馆和一些农民谈起,据说已一个多月没有下雨了,许多禾苗都已干死,挖塘,因水泉没有,挖不出什么来,有的在晚上挖出点水浇了田,第二天太阳一晒全干了。眼看什么也不能种,只能种荞麦了。幸而今年早禾收获好。去年冬,此地已实行土改,每人分得1亩多田,每亩田早禾可打3担,秋作物可打3担,秋作物只能顶早禾的1/3。每人每年平均须10担才够吃用,因此除种田外,还靠些副业贴补。
  我们到了梧州时,全城群众都来欢迎我们,长达好几里,在街上排列两行,各拿着旗帜。腰鼓队欢迎我们时,就在前引导,两旁群众即鼓掌,喊口号,放鞭炮,鞭炮声连一连的接下去,个个都是满面笑容,高兴的表情。
  到了专署休息起来后,既由副专员召集当地民主人士、党政军干部开会。由郑绍文同志报告访问团的意见,和所要做的工作。专署招待我们吃饭后,即到大礼堂。专署、军分区举行欢迎晚会,到晚十二时才散。
  下午下了几滴雨,可惜又停了,而且出了虹。但晚上浓云密布,似乎还有点希望。但愿今晚能下一场大雨就好。
  8月17日 晴
  昨夜睡下以后,听见窗外淅淅沥沥地雨打在树和草上的声音。希望它下大点,但是不一会儿,它却又停了。
  今早起来后,天空的云很浓厚,又要下雨的样子,但是也仅仅下了几点就停止了,真急人。
  由郑绍文同志召集了第六分队的全体人员和专署的筹备欢迎访问团并准备参加访问工作人员的会议。由聂专员先作报告,报告梧州专区各县过去和现在的情况。他报告了各县人口数、土地亩数、长征后敌人屠杀人民数、叛徒数、间接反革命数(坚决?)。各县都只讲了数字,并无分析。再就讲解放后的一些工作情况。一来他讲得不生动,二来有许多口音听不清楚。后来即由地委王秘书长作了补充,举例说明长征后敌人杀烧情况,例如资溪县在“八一”时全县人口13万,现已减为2万多。敌人在一个村在一天内即集体屠杀了500多人,都投在一个坑里,上面立了石碑,都有名字,老百姓称之为万人坑。有一个村原有300户人家,现只有13户人家。可见当时敌人破坏之惨烈。也可见人民不屈的程度。
  下午到伤兵医院去慰问抗美援朝的伤病员。这里共有约500人的伤员,医院门外三三两两的伤员在散步,进大门时,见有老百姓的妇女挑了许多衣服出来,医院负责人说这是此地老百姓为伤员拿去洗的。她们经常来挑去,都是自动来要求的。一个青年的伤员大声说着话,一把拉着医院负责人的手,别人和他说话,也是在他耳边很大声地。原来他在战场上耳朵被震聋了。他说:“能医得好吗?我这耳朵就这样聋了?我不能再上战场,不能再开汽车了?”别的同志告诉他不要着急,但却无可奈何地不能肯定答复他的话,他变得神经质,两眼发闪,很紧张。我们到了一间一间的房里看了重病号。在一间屋里,坐着十来个人,大约都是肺病的。郑绍文同志安慰他们,说养肺病最好思想上不要有负担,如果被思想包袱压倒了,病不但不会好,而且还会压死。有些人点头,有一个青年战士却生气地说:“我还有什么思想包袱?我家里父母都没有了,我还有什么思想包袱?”别的一个同志就说:“人家说不要有思想包袱就是说不要怕,你越怕病越厉害。就像作战一样,你越怕敌人,越危险,你不怕他,一冲就过去了,不见得就把自己打死。”郑绍文同志就和他拉扯了好半天。我出来站在院里看,原来这儿是天主教堂,有许多树木和竹林,倒是个出稚②的地方。但有些树已被剥了皮,别的同志告诉我是教堂的人剥了的,他们把他破坏了才走的。有好些树已死了。
  晚上举行了一个晚会,先表演了变把戏,伤员们才陆续抬着凳子来了,坐了半个场子,卖东西的也来了,在场周围摆了一些摊子,点了煤油灯。许多老百姓哇啦哇啦讲话,郑绍文同志讲了话,一共演了4个节目。就结束了。
  1952年
  5月14日 星期三 上午十二时 天很暖
  从今天起一定每天不间断地作简要日记。一天就是记几句话也好,一定要坚持下去。
  最近期间的工作:
  一、抓紧突击改卷子,估计需要整10天。
  二、抽时间和6个新来的语文教员谈话,拟出分配工作的具体意见,提交教务处。组织处决定。
  三、要求迅速批准语文工作计划,抓紧在最近把语文研究室成立起来。
  四、订出编选语文课本计划。
  五、抽时间准备《矛盾论》文章的写作计划。
  上午参加讨论对刘元士③的甄别问题。伍辉文④、范景禹⑤、骆是愚⑥参加。
  修改自己检讨⑦的草稿。
  下午读苏联阿·格·斯彼尔里著《从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看巴甫洛夫关于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
  催新来的语文教员试改卷子。
  晚上请杨甫⑧、梁唐⑨看我的检讨,征求他们的意见。
  这天吃饭时杨献珍⑩谈到讲义问题,这是将来需提出来谈谈的。
  中午时《青年报》来人约我最近写一篇答读者问题,我谢绝了。
  5月15日 星期四 天很暖
  上午下午都重抄我的检讨。
  吃饭后到三班去征求了几个同学对我工作的意见。他们说只是感到我过去到他们班上的时间少些,除此以外没有什么意见。据说我过去参加他们的会和两次讲话解决了些问题。我还准备再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
  晚上请范若愚看了我的检讨,又征求了他对我的意见。谈的时间很长。
  今天中午清华大学语文系派两个学生来约我去给他们讲一次关于文艺座谈会讲话的一些问题。但我最近工作堆得太多,婉言谢绝了。
  5月17日 星期六 天很暖
  上午参加党委会,讨论刘元士材料甄别问题。认为在木材问题上不可能贪污1.2亿元,汽车的买卖过程还未完成,因此还不能肯定有贪污。有些材料还待调查。
  下午进城参观文化宫的印度艺术展览会和北京图书馆的四大名人纪念展览会。
  5月18日 星期日 天很暖
  下午找彭子明,刘汉鼎、王树林、李富贵等在我屋星,念了我的检讨给他们听,他们认为满意,未提什么意见。
  晚上到五班找贾长明、张移风、张农林等谈,征求他们对我的意见,他们把支部同志们对支委的意见的记录交我看。
  5月19日 星期一 天很暖
  上午我根据五班支部所提意见,又修改我的检讨。
  下午贾长明、张移风、张农林,加李德明、周建一,我读检讨给他们听,他们想了些意见,还须修改一下。
  晚上和陈伯达(11)同志谈我最近对学校工作的意见,我谈话时很冲动,哭了,但我又忍耐着,我希望他最近多注意学校的问题,帮助加以解决。我也谈了谈我近来的痛苦,这痛苦是这两年就积压下来了的。但我还是修养不够,不该冲动。他谈了总结的缺点,及如何把缺点补起来的问题。
  ①从南昌出发:1951年8月,党中央为表达对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关怀,组织了两个访问团,分为南、北两路到老解放区进行访问。谢觉哉担任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团长。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的总团下又分有八个分团。在中央马列学院工作的周文随总团到江西老革命根据进行采访并收集当地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
  ②稚:即笋的别名。
  ③刘元士:“三反”运动之前在马列学院任副秘书长,分管住房修建、生产业务。
  ④伍辉文(1914~1982):湖北麻城人。长征干部。1951年调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专职中共党委副书记。
  ⑤范景禹(1912~1985):山西五寨人。1932年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任马列学院政治研究室秘书,校教委委员。
  ⑥骆是愚(1911~1985):四川绵竹人。1950年~1952年任马列学院第二班学员。
  ⑦自己检讨:周文在当时任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秘书长兼语文教员、第五、第六学员班班主任等职。三反运动开始后,在马列学院落后于其他单位的情况下,中央直属机关党委指示他领导马列学院的“三反运动”,群众发动起来后,查出一些院内的经济贪污问题,“三反”后期,因这些问题调查的数字略有出入,反而责令他做检查。
  ⑧杨甫(1907~1990):海南琼海人。1948年后,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教务组组长。1950年~1952年任马列学院第二班班主任、中共院党委委员。
  ⑨梁唐:当时是马列学院第三班学员。中共党支部书记、党委委员、艾思奇秘书。
  ⑩杨献珍(1896~1989):湖北郧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初期任中央马列学院教育长。
  (11)陈伯达:当时兼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副校长。
  

周文文集第四卷/周文.—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