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徐特立在延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三部分 徐特立研究 学习徐老,努力办好师范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

  徐特立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他热爱教师职业。重视师范教育,永远是我们从事师范教育工作的教师、干部的学习榜样。徐老在《六十自传》中写道:“我的职业和事业:一生都是教书,从蒙馆、初小、高小、中学、师范,一直升高等师范,我都任过教员。在高等师范当教员时也没有脱离小学校的职务,因为我爱小学生。”这种对教育下一代的工作深切热爱、对学生深切热爱之情,确实是十分感人的。
  当前,我们师范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社会矛盾下,如何育人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必须放在首位加以研究的课题。徐老在纪念五四运动33周年时指出:“我向青年工作者建议:要知道青年的特性,青年的特性如素丝,染苍则苍,染黄则黄,在这种不定型的性质下,青年工作者的责任就特别重大,希望青年工作者特别了解青年的特点和前途,十分负责地谨慎地进行教育,应该把青年的命运看作是与国家的命运分不开的。”这一教导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我们做学生工作,如果离开了青年人“不定型”的特性,如果缺乏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势必难以奏效,势必一事无成。在青年学生身上,必然有着明显的优点,也必然有着明显的弱点。要是我们片面地只看其“一点”,或只见优点,看不到他们需要引导,需要教育的一面,或只见弱点,看不到他们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主流,那么我们就有思想的片面性,继而带来工作指导上的偏差和失误,最终不仅不能正确地做好教育工作,并且会扭曲他们的性格,挫伤他们积极的方面。青年学生“不定型”带来的“可塑性”,使我们青年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师范教育的教师和干部更意识到自己“特别重大”的责任。要知道,能不能尽心尽力并且有效地做好工作,把党的事业和祖国的未来所期望的“颜色”染在青年一代的“素丝”上,这关系到青年人的命运,也关系到国家命运啊!
  徐老在建国后不久给一位青年同志的信中要求青年人成为“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知识而又有专长的人”。这一思想,对我们师范院校的办学思想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师范院校,不管是高师还是中师,培养的学生将来都是当教师的。师范生知识面太狭不行,没有专长也不行。为了解决这问题,我校近年来在教改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我们在专业培养目标上提出了“三个一”的要求,即本科毕业生应具备能够教一门主修课,教一门选修课,指导一项课外活动的能力。为此,我校除了各系的专业课外,还开设了二十多个副修系列,这些系列中包括了从行政管理、档案文书、程序设计和信息管理,到家政、旅游、家用电器,还有音乐、健美等各方面的课程一百余门,另外还开设了大批的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还有一些不列入教学计划的有关政治、军事、科技、教育、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讲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师范生能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相结合的方向迈进。这是师范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上述教改措施,不仅受到了上海普教界的肯定,也深受广大同学的欢迎。我们正在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使之逐步臻于完善。
  办好教育,离不开中国的国情。徐特立同志十分注意这一点。他1949年7月对北平市中小学教师讲话时指出:“现在我国教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他强调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社会发展情况出发来对待教育工作。他在对农村的小学教师的讲话中说:“你们担负着农村教育的责任,你们如果不了解农村的情况,那么,你们的教育就会是空洞的,你们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及其他一切文化方面的活动,都会是盲目的和半盲目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决定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区域的差异,也导致了教育的区域差异。假如我们不能从国情出发,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考虑师范教育问题,那么我们的办学工作也会陷入盲目性。当然,这种不同地区的差距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经济发达地区不一定一切方面都发达,经济落后地区也不一定一切方面都落后。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这种差异,产生了一种互补性,有一个取长补短的问题。就拿上海师范大学与延安教育学院来讲,一个地处我国沿海大城市,一个地处内地黄土高原,情况有很大差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上海师大由于其规模较大,师资、设备等条件较为优越,我们感到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为革命老区人民、为革命老区教育作出一份贡献。我校从校系两级领导到广大教师职工,为能够帮助延安教育学院等老区学校多培养一些师资而感到光荣。与此同时,延安教育学院等老区的学校也有很多优势,给了我们以很大的帮助。每年暑假,我校由干部、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赴延安考察队在延安教育学院领导和师生的精心安排下,在学习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学习延安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收获。这是延安老区的同志对我们的支持、关心和帮助。我们深深感到,要办好上海师范大学,必须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其中包括向延安等革命老区的同志学习,学习革命精神,学习办学经验,这样才能逐渐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好学校工作。
  总之,我们要象徐特立同志那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竭尽全力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
  

徐特立在延安/王云风主编.—陕西人民敎育出版社,1991.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