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徐特立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少年好学
长沙师范学校
    徐特立,湖南省长沙县人,诞生于一八七七年二月一日(即农历丙子年十二月十九日)。父亲徐树兆,是个憨厚老实的农民,没有文化,不善言谈,靠辛勤耕种自己的几亩薄田为生;农闲时,帮人赶脚或烧窑,挣些收入弥补家用。母亲胡氏,生有两男两女;由于生活困难,劳动繁重,孕期产后调养不足,身体一向虚弱多病,才三十出头,就满面皱纹,未老先衰了。祖父也是农民,但读过一点医书,略懂医道,在缺医少药的乡村里,常热情为邻里乡亲诊病;晚年尤爱读书,除《本草纲目》、《伤寒论》之类的医药书籍外,还爱看《三国演义》、《水浒》之类的旧小说。徐特立出生后,祖父借助《康熙字典》,为孙子起了一个吉利的名字——懋恂。懋,取其勤勉的意思;恂,取其诚信的意思。老人不奢望孙子成龙,但希望孙子长大为人,一定要勤勉笃实。徐特立没有辜负长辈的期望,从小勤勉诚实,很受人器重。他后来虽改名为“特立”,但对于“懋恂”这个名字,仍很珍惜,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写文章,还经常以“懋恂”或“恂”为笔名。
  徐特立四岁时,就失去了母亲。以后,他姐姐告诉他,母亲咽气的那天晚上,情景十分凄惨:昏暗的灯光,映照着母亲苍白的脸。父亲和哥哥痴痴呆呆地坐在一边。姐姐搂着小妹妹,徐特立依偎在她的身旁。他们哭着,喊着要妈妈……
  母亲去世不久,祖父接着去世。家里连遭两次丧事后,家境已濒于破产,只剩下五十串钱了。为了保住这个家,父亲拿这笔钱和外祖父合买了一块山地,几间茅屋,两家共居,一起生活。
  其后,家景每况愈下,生活日趋窘迫。父亲无奈,只得忍痛将大女儿送给人家做童养媳,十岁的大儿子跟着自己下地劳动。徐特立留在家里照管妹妹。兄妹两人常常搬一条长板凳放在屋子中间,面对面地坐着,互相看着背后,生怕有害人的东西来。
  徐特立在延安的时候,曾讲过一段儿时的故事:八岁那年的除夕,家里还没有准备年货,父亲上姓颜的阔老家讨取工钱。夜深了,北风一阵比一阵刮得紧,雪花纷纷扬扬下个不停,兄妹几人在家里焦急地等候着。直到大年初一早晨,才见疲惫不堪、面容憔悴的父亲走了回来,但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原来颜家仗势欺人,不肯付工钱。兄妹们就这样含着泪水,不声不响地迎来了新的一年。他说,这件为富不仁、贫不敌富的事,在他幼年的心灵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一辈子也未能忘怀。
  少年时代的徐特立,看过牛,砍过柴,参加过田间劳动;对农民的痛苦境遇,有着亲身的体验。他很乐意帮助跟他一道砍柴的小伙伴。村里有个佃农的儿子名叫陈子吉,年纪小,个子矮,上山砍柴时,徐特立总是象哥哥一样照顾他,先帮他砍满一筐后,再动手给自己砍。
  徐特立九岁时,他的吃过没有文化苦头的父亲,东拼西凑地筹措了一点学费,送他到村外的一个蒙馆读书。从此,他读了六年私塾,成了村里不可多见的“知识分子”。
  腐朽的旧中国,教育落后,交通闭塞的穷乡僻壤尤甚。一般蒙馆,选用的教材全是艰深古奥的孔孟说教,而塾师又多是以课徒糊口,根本不考究什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徐特立在求学的六年中,先后换了好几所私塾。这些私塾教师,有的态度粗暴,动辄训斥鞭笞学生,常使学生处于恐怖紧张之中;有的学识谫陋,“只能教学生读书,不能解释意义”①,徐特立对他们的教学感到索然无味。但也有两位老师,给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一位是他入学半年之后的老师。这位老师颇注重做人的道理,首先叫他读朱柏庐的《治家格言》②,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及“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等。徐特立觉得这些话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文句易记,而且道理浅近,又切实用。读完《治家格言》,接着读的是杨椒山③的遗嘱。这篇遗嘱,是杨椒山赴刑场前写给他儿子的,通篇感情充溢,徐特立反复诵读,激愤得热泪盈眶。老师在教他读了这两篇文章以后,才教他读《论语》。徐特立后来回忆这一段学习生活时说:“使我对书籍发生兴趣的,却是这两篇文章而不是《论语》。”④他据此提出过这样的教学主张:“我以为教育应从日常有用的事情和有感情的文章教起。”
  还有一位,是他十五岁时候的老师,一个姓张的和尚。这位老师教他读八股文,还教他静坐,读佛家的禅宗语录。禅宗语录是白话,容易读懂,又包含一些哲理,能启迪思维。许多年以后,徐特立对它仍记得十分清楚。他回忆说:“禅宗不立语言文字,反对不知意义的念诵和钻字句,其中有一偈云:‘十八木珠一串穿,终朝念佛涤心慊,可怜不识弥陀旨,数尽恒沙也罔然。’我读了这一偈后,就去了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恶习,而力求深入。禅宗破除一切执着,在御选语录中,曾有一王子问禅宗云:‘食肉者是,不食肉者是?’答云:‘食肉是王爷之禄,不食肉是王爷之福。’食肉与不食肉无严格的对立,这给了我启发,使我看问题时能掌握灵活性,同时,也懂得些唯心派的哲学。可惜受了八股形式的拘束,不能写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⑤
  这位和尚老师还很推崇寒山、拾得⑥的诗歌。寒山和拾得是唐朝两位有学问的和尚。他们用近似白话的文句写了一些诗歌,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颇富人情味。和尚老师常拿这些诗歌教徐特立吟诵。其中许多篇章,徐特立背诵如流,直到晚年,还能脱口而出。例如:
  富儿多鞅掌,触事难祗承。
  仓米已赫赤,不贷人斗升。
  转怀钩距意,买绢先拣绫。
  若至临终日,吊客有苍蝇。
  猪吃死人肉,人吃死猪肠。
  猪不嫌人臭,人反道猪香。
  猪死抛水内,人死掘土藏。
  彼此莫相啖,莲花生沸汤。⑦
  这些读起来倍觉亲切有味的诗歌,对少年时代的徐特立无疑地产生了一些影响。他很喜爱这种浅显平易的诗风。后来,他自己写诗,也表现出这种风格。
  上述两位老师的学问虽不算高明,但徐特立一直认为,自己读书得益于这两位老师居多,因而终生怀念不已。
  徐特立的出生地,原是长沙县五美乡的荷叶塅。浏阳河从这里静静地流过,宛如一条碧绿的玉带,飘然西向,落入波澜壮阔的湘江。这一段河流的两岸,风光格外旖旎;夏秋两季,更是孩子们在河边放牧牛羊、玩耍嬉戏的好时光。少年徐特立常常活跃在这群孩子之中。他十分喜爱这个山青水秀的地方。不料十二岁那年,他却离开了这个可爱的出生地和亲密的小伙伴。父亲和哥哥含泪把他送到五美山观音塘,过继给一位伯祖母做孙子。
  这时,他的伯祖父刚病故不久,家里仅留下三十石谷的水田。伯祖母已六十一岁,半身瘫痪,只能靠收点租子维持生活。他来到后,伯祖母很快为他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熊立诚,比他小十一个月。这位姑娘年纪虽小,却很精明强干,家务事都由她一手承担。他们二人兄妹相称,和睦友爱,侍奉祖母,殷勤周到,深得祖母的喜欢。
  祖母勤劳节俭,善于治家,虽然年老病魔缠身,但头脑清醒,家里的每一件事,她都有周密的筹划和安排。即如柴米油盐等事,均要作好一年的准备,然后按月日分摊,不少亦不多。比方吃油,每盛一小壶,定期十日;穿的布鞋,每人要有两双,以一双备不虞;还有用的木桶和木盆,也有两套,每年轮流擦一次桐油,因此,这些在曾祖父手里置办的盆桶,一直用了几十年还没有坏。祖母自己更是十分俭朴,她的围裙,补丁之多,连原来的底布也很难辨认了。
  祖母的家教很严。夜晚不让徐特立挑灯看书,理由是节省灯油。但每日黎明,必督促早起,洒扫庭除之后,须大声朗读诗文,谓之“晨课”。夜晚无事,不许外出串门走户,要他和立诚围坐在自己身旁,听她讲述高祖的贫穷,曾祖的起家,及祖父时代的破落,并分析其所以兴衰的原因。祖母这些好的家风,都被他们夫妇俩继承下来。徐特立七十多岁时,还曾这样感激地说过:“我受祖母的治家教育最深刻,我一生刻苦和我妻能在二十岁以后脱离我独持家政五十年,都和祖母的教导有关。”⑧
  十五岁的徐特立,已是一个英气勃勃的少年了。他面容清秀,双目有神,闪耀着智慧、诚实的光芒;举止言谈,文雅庄重;读书习字,发愤用功;孝顺祖母,尊重立诚。这些均为邻居戚友们所称赞,都说他祖母有福气,得了个好孙子。不久,祖母病危,弥留之际,曾再三叮嘱他们夫妇要好好守住家业,并为她到南岳去烧一次香,以偿补她生前向南岳圣帝许下的心愿。
  祖母逝世后,徐特立无力继续读书而辍学了。秋天的一个傍晚,他从田间劳动归来,悄悄地告诉妻子,已和同乡的十余个香客商妥,共租一只篷船去衡山朝拜南岳。立诚想到祖母生前的劳累和遗愿,自然衷心赞同。过了几天,便打点行装,送他到浏阳河边的小埠港上船启程。
  一条小木船,载着十几个香客,顺着蜿蜒的浏阳河,驶入湘江,然后溯江而上。这时正是秋初季节,骄阳高照,气候炎热,船夫虽奋力摇桨,汗流浃背,无奈逆水行舟,行进仍极缓慢。船舱坐着的几个阔少爷,怨愤不迭,恶言恶语斥骂不停。徐特立见此情景,甚是愤慨。他在心中默念:“我如果是一船户,我决不运人,只运猪;我读书如果取得科甲,就只做教官。”⑨
  舟行四日,到了南岳。徐特立十分虔诚地到大雄宝殿向南岳圣帝敬了香,然后再从山麓朝祝融峰的圣庙一路朝拜上去。之后,他观赏了祝融峰四周的壮丽景色,游览了山上的名胜古迹。两天后,依旧和同来的香客结伴乘舟,经洣水入湘江,顺流而下。前后只用了十天时间,就平安抵家了。年轻的妻子迎候着他,异常高兴。
  徐特立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结束了。复杂的新生活在召唤着他……
  ①④⑤⑧⑨徐特立《我的生活》,见《徐特立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朱柏庐(1617——1688),明江苏昆山人,名用纯。一生确守程、朱之学,主张知行并进。入清不仕,居乡教授学生。所作《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
  ③杨椒山(1516——1555),明保定容城人,名继盛,字仲芳。七岁失母,家贫好学,刻苦自励。嘉靖进士,任兵部员外郎。明世宗时,因劾权相严嵩被杀。有《杨忠愍集》。
  ⑥寒山,亦称寒山子,与拾得均为唐贞观时诗僧。二人友善,好吟诗唱偈,多题于村墅屋壁。《全唐诗》收有他们的诗集。
  ⑦这两首诗,俱为寒山所作。
  

徐特立传/长沙师范学校.—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