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徐特立 > 缅怀纪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在徐老身边工作是幸福的
夏光韦
    在抗日战争期间,党中央为了培养自然科学和经济建设的人才,于一九四〇年创办了延安自然科学院。老教育家徐特立任院长,我是院里的青年教师,有机会亲聆他的许多教诲,亲见他为发展党的科教事业而辛勤工作的许多动人事迹,使我深受很大的教益,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幸福,这一段生活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延安自然科学院创办的时候,我们正外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条件十分艰苦。毛主席谈到当时情况就说过: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菜,没有纸,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创办自然科学院,当然谈不上现代化的科学仪器设备,也谈不上宽敞明亮的教室。砖头,树干就是凳子,双膝当课桌,锅烟糊在土壁上就成了黑板。没有纸,叫学生在地上演算,没有笔,就用鸡毛或者树枝捆个笔尖写了起来。师生们都自己动手挖窑洞,自己住。教师三个人住一个窑洞,学生八个十个十几个住一个窑洞,挤得满满的。吃的更困难了,没有细粮,也很少小米和棒子面,经常吃的是一种作饲料的黑豆,喝的是一碗山药蛋汤。面对着这么多困难,应该怎样来克服呢?徐老召集全校师生进行讲话,他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要革命,不吃饭当然不行。但我们有远大的革命理想,不是物质的奴隶,而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的主人。我们现在梦寐以求的是怎样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早日求得民族、阶级的解放。因此,即使物质条件极端困苦,我们也不会被吓倒,也决不消极等待,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条件,克服困难,用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把我们的学校办起来。”徐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亲自给全校师生做出了榜样。在生活方面,组织上尽量照顾他老人家,但他对自己却很严,总是和师生们生活在一起。他是院长,可以单独住一个窑洞。他说:“大家住的都很挤,为什么让我一个人住呢?”定要叫青年教师张凌光、沈哲民同志同他一起住,三个人睡一个炕。晚上办公、看书学习,他也可以单独用一盏灯,但他为了节省油,一定要三个人共一盏小豆油灯。有时没有油了,就躺在炕上想问题,第二天一早起来,写日记,写笔记,把想到的问题记下来。他一天到晚紧张地工作,还抽出时间和大家一起开荒种地,发展生产。自然科学院的大部分师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过这样艰苦的生活,开始也有些不习惯的,但有了徐老这样的老同志作表率,也就没有怨言了。时间一长,也不感到苦了,反而甘之如饴,觉得延安的生活虽苦犹甜,个个精神抖擞,愉快乐观,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很努力,要求进步,从不松懈。在课外活动时间里,窑洞内外,漫山遍野,一片歌声,当时,在自然科学院里传诵着这样一首诗:
  我们的生活艰苦而又紧张;
  我们的革命热情却日益高涨。
  谁说我们没有课堂?
  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课堂。
  蓝天是我们的屋顶;
  高山是我们的围墙。
  谁说我们没有教具?
  自创的教具更加漂亮。
  谁说“土包子”不能办大学堂?
  我们的信心比泰山还稳固,
  我们的意志比钢铁还坚强。
  为了祖国的新生,为了民族的解放;
  任何困难也不能把我们阻挡。
  这一首诗,真实地反映了我们革命者的胸怀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而这种博大的胸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是徐老直接影响灌输给我们的。
  徐老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亲自给学生讲课,也亲自辅导我们青年教师。他给我们作报告时,手中不拿讲稿,也不带书本,滔滔不绝地讲,有时讲社会科学,有时讲自然科学,大家鸦雀无声地听着。他讲话的特点,不是背诵马列主义的词句,而是依据马列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原则,结合实际,深入浅出,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还常常举些很有趣味的例子,使大家印象很深,很受启发。他的话常常一针见血,画龙点睛,我们最喜欢听他的讲话。
  徐老虚心学习别人长处,那怕是资产阶级的学者,只要他有可取之处,也总是抱着尊敬的诚恳的学习态度。记得有次徐老给我们讲话,他讲道:“很少有人知道我的‘字’叫师陶,这是因为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有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他对事物的看法,认为行了以后才知,他原来的名字叫陶知行,发现不对,自己改为陶行知。为了尊敬陶先生,故取字师陶。”这就可见徐老虚心学习的态度了。当时科学院有非党的副院长,也有非党的教师,徐老很重视很尊重他们的专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自己不懂的问题都向他们请教,在整风学习中和教学研究教学检查中,给他们担负一定的领导职务,把他们的聪明才智都发挥出来,为革命工作作贡献。大家感到徐老虽是院长,却没有官架子,很讲民主。徐老经常找教师学生谈话,但从来没有以训教的姿态出现,而是互相交换意见,有说有笑,有问有答,各抒己见,互相探讨。大家都喜欢接近他,喜欢和他一起讨论问题,果真有“逢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人们有了微小的进步,徐老都要进行表扬,加以鼓励,他认为从发扬优点中可以克服缺点,改进工作。
  徐老对我们青年教师更是无微不至地关怀爱护。和他同住一个窑洞的张凌光同志,是自然科学院青年技术学校的数学教师,徐老总要抽许多时间来和他讨论编写教材,改进教学问题,还辅导他学习微积分等高等数学;同住的还有沈哲民同志,徐老就辅导他学哲学、学历史。当时徐老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晚上都坚持和他们一起学习。我住在徐老的旁边,深夜好久了,还看到徐老窑洞的窗口透出的灯光,有时还听到徐老给他们讲解问题的声音。他们两人和徐老同住一个窑洞的时间很长,学到的知识很多,受益当然更大。徐老关心我们思想上、学问上的进步提高,也很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一次我患赤性痢疾,用普通的药物治疗已经无效,发展到很危险的程度。那时候延安贵重的药品很缺乏,徐老亲自和各方面联系,终于找到了有效药物,把我们的病治疗好了。现在我仍能健康地为党工作,是要无比感激徐老的。
  徐老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独创的地方,对教育事业有很多的贡献,他桃李满天下。特别是他在领导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几年中,一心为革命的精神,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时间虽然过去了三十多年,仍是这样强力地激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前进,再前进!
  一九七九年三月
  

怀念徐特立同志/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