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吴玉章 > 全文图书 > 历史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国历史大纲 第一章 绪论
吴玉章


    一、研究中国历史的意义
  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自己发展的过程。一切过去的历史,除了原始社会以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因此,现在我们研究过去的历史,主要地是研究阶级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是研究阶级斗争的历史。
  历史是革命斗争的有力工具。我们应该知道人类真正的历史,知道劳动者被奴役和解放的历史;应该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和往哪里去。因为,这能百倍地坚强我们奋斗的信心和给我们以获得胜利必需条件的知识。
  二、研究中国历史应选择的材料
  中国古书记载中国历史的起源,本来就不一致。《尚书》是开始于唐虞;《稽古录》是开始于伏羲;《史记》是开始于黄帝。虽然这些材料不是可靠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远古悠久的历史。根据最近考古学研究的结果,中国的古文物只出到商代,而商代还是金石并用的时代,文字刚才产生,生产工具和农业还很幼稚,还没有发现铁器的证明。因此,我们以为从商代起中国才算有了真正可考的历史,商代以前的古书记载,只能看作神话傳说式的记载。
  三、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
  我们要研究人类的历史,特别是有成文史以前的历史,只有用马克思的史的唯物辩证法来作我们解剖人类社会的唯一武器。马克思虽然没有论古代社会的专书,而恩格斯却根据摩尔根数十年实地研究的结果,写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部伟大的著作。恩格斯在这本书的原序上说:“以下各章,在某种程度上是为执行遗言而作。不是别人,正是卡尔·马克思曾准备联系于他——在某种限度内我可以说是我们两人——对历史作唯物主义研究所得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研究所得的结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结果的全部意义。须知摩尔根在美国那里按照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四十年前已由马克思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见解,并且他本着这个见解,在把野蛮期和文明期相对照时得出了大致跟马克思所得出的相同的结果。”①因此,我们可以把摩尔根研究所得的结论,看作是合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法则是一元的,均有其一般性、共同性。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当然也不能在这个共同法则之外,另有一个途径。
  因此,我们就把摩尔根研究所得的结论作为我们判断旧史材料真假的武器。
  根据摩尔根古代社会的研究,史前时期社会进化的阶段可排列如下表(见前面第9页)。
  四、中国的领土
  五、中国的人种及各民族分布的情形
  六、中国历史的范围
  我们讲中国历史应该是包括全中国各民族的历史。但事实上,所有的旧历史材料和历来的习惯,都以汉族的历史为中国历史,而对满蒙各族如辽、金、元、清等朝代虽有部分的历史,都只记载其皇室或与汉族有关的事实,并且存在着许多民族歧视的偏见。至于回、藏、苗、瑤、黎、彝等各族的历史,几乎完全没有。现在我们应该把各民族的历史汇合起来作成中国的历史。虽然材料很少,事实上有许多困难,但是我们要照这个目的作去。
  七、中国历史的编年纪事和时代的划分
  历史课程,应在年代的联系性中,叙述最重要的事变和事实及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把社会经济形态抽象的定义简单地教给学生,拿抽象的社会学的公式代替有年代联系的具体叙述的历史。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旧中国历史编年纪事的材料来叙述中国历史。自然这不是死板地按年叙述,而是于相当必要时附以纪年。纪年应用西历纪元。现在我们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代史四大时代:
  甲、上古史
  从太古到周朝末年秦统一中国止(公元前二二一年)这中间又分为两个时期:一、从太古到夏朝末,这是神话傳说的时期;二、从商朝到秦统一中国,这是一方面有出土文物,一方面有比较可靠的文字记载的时期。
  乙、中古史
  自秦统一中国到五代末年宋平定中国止(公元前二二一年公元九五九年)。
  丙、近古史
  自宋平定中国到鸦片战争止(公元九五九年到一八四〇年)。
  丁、近代史
  近代史又分为两个时期:
  (一)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止(公元一八四〇年到一九一九年);
  (二)自“五四”运动到现在(公元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三五年)。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页169。
  第二章 上古史
  甲、从太古到夏朝末,这是神话傳说时期。
  一、用恩格斯所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作我们研究上古史的指南。
  二、中国历史的年代
  自孔子作《春秋》。开始用编年纪事,中国历史才有可考的年代。但是春秋以前至少还有几千年的历史。一切神话傳说虽不尽可靠,而黄帝首创甲子记年之说法,还一直流傳到现在。(中国民间现在还是用甲子记年。)照黄帝的甲子推算,黄帝的元年为中华民国纪元(公元一九一二年)前四千六百零八年。至旧史书所载,从伏羲到黄帝还约有一千八百年。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已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仰韶各期所发现之新石器时代的实物,皆为五千年以上的遗物,可为一证。
  三、从原始群团到氏族社会的各种特征:
  1.关于生活的情形
  据古书所载,太古的人,没有宫室,穴居野处,食草木之实,鳥兽之肉,茹毛饮血,还没有发明火。有巢氏始为巢居,燧人氏才发明火。衣服则为树木之皮叶或禽兽的羽毛皮革。
  2.关于两性的情形
  据《吕氏春秋》说:太古没有君主,当时是聚生群处,人知有母而不知有父,没有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没有上下长幼之道。这是原始杂交群团的情形。
  3.关于发明火的傳说
  燧人氏钻木取火,以燧石相击而发现火。因他发明火,就叫他燧人氏。
  4.初期的生产方法
  从采集时代进化到渔猎时代,古书都有许多的记载。
  5.由血族群婚到彭那鲁亚制
  竹书箋注说:上古男女无别,伏羲始制嫁娶,女娲氏与伏羲同母,佐伏羲制嫁娶。直到现在民间还奉女娲为神媒。这时才开始排斥兄弟姊妹间的结婚而进行彭那鲁亚制,这只是说同姓不婚,而不是现在的嫁娶礼仪。
  6.上古时代无制令而只有社会习惯的强制力
  《淮南子》说:伏羲女娲,不设法度。神界无制令而民从。神农之世,政刑不用而治。所谓“无制令”就是野蛮时代的状态。
  四、图腾制度存在的形迹
  原始时代的人类,每个部落都有一个动物或无生物作为其部落的名称,即所谓图腾时代。在中国的古代,氏族的名称,大概都采取动物或无生物的名称。如黄帝之族叫有蟜氏,神农氏即神龙氏,黄帝少典之族叫有熊氏,舜之先族叫穷蟬氏,尧之族叫有駘氏等等,就是例证。
  五、母系氏族社会和对偶婚存在的形迹
  母系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子女屬于母的氏族,以母的姓氏为姓氏,即“以氏为姓”。(中国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姚、姜……。)其婚姻关系,是男子出嫁,女子娶夫。
  《春秋公羊傳》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所以古书上都说,上古时代的帝王都是感神異而生,民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实际上因为后代的帝王,追溯他们的男系世系,一追溯到母系时代,就无法去追叙,只得造出这些神话来。这正可以说明母系制度存在的事实。
  古书载尧把他的女儿娥皇、女英姊妹嫁给舜作妻子。《孟子》上说,舜的弟象要娶其二嫂,入舜室,见舜在床弹琴,可见娥皇、女英姊妹为舜、象共同的妻子。这可以说明对偶婚的形式。
  六、发明工具的各种傳说
  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开始打渔打猎和牧畜。神农作耒耜,开始种植。黄帝制衣裳,造舟车,制弓矢,服牛乘马。昆吾作陶器。嫘祖发明养蚕。医药的发明,农业的发明,甲子、曆数的发明,都可以证明中国社会到尧舜时代,已进到半开化时代。
  七、适应于这时代的生产方式是原始公社制度
  中国尧舜以前的所谓大同世界,其实就是一种原始公社社会。
  八、部族联合民主制度的存在
  尧让位于舜,舜让位于禹,都是经过推选,这可以证明部族联合民主制度是存在过的。
  九、这一时期的文化
  宗教有许多幼稚的迷信,特别是崇拜祖先成为中国的特点。艺术方面,伏羲造琴瑟,黄帝作甲子,定九章算术,作葢天仪,作调曆,造文字,造律吕,唐尧置閏法时令,舜作五弦琴,夏禹鑄九鼎,黄帝造指南车,自然有许多是不可信的。思想的发展,有伏羲的河图和他所画的八卦,这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
  十、夏禹治水的功绩及社会生产的一大进步
  夏禹治洪水,导黄河,在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沿黄河流域,开拓了广大的可以发展农业的耕地。建立了一夫受田五十亩的制度,并立貢法,这就安下了中国特殊的家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十一、启开始傳子的制度,是母系氏族社会转到男系氏族社会的一大变革。
  中国古代社会有一重要的傳说,就是尧舜傳贤,禹独傳子。尧舜皆傳贤,及禹而德衰,不傳贤而傳子启,尧舜之子皆不肖,而启独贤。
  我们应当认为禹傳子的事实,不是禹的德衰,也不是启的独贤,而是社会本身的一大变革。
  在古代阶级关系还不存在的社会中,基于物质条件发展所引起的变革的结果,不是阶级的剥削关系的转变,而常常归结为血统的家族关系的转变。
  根据恩格斯的意见,社会的发展,是以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为动力;但是在劳动尚不曾呈现为剥削对象时,社会制度是受血统关系支配的。我们正可以拿这个原则来解释这一问题。就是说夏傳子的事实,是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到男系氏族社会的一大革命,是血统关系支配权发生了大变化。这个变化是由于遗产继承权有了变化而来的。恩格斯说:“随着财富的增加,财富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有比妻子更有权势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利用这个增强了的地位来为子女利益而改变一般继承制度的意图。不过,当血统还按母权制认定的时候,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废止母权制,而它也就被废止了。这并不像我们今日所设想的那样困难。须知这一革命,虽是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急进的革命之一,但它却不需要侵害到氏族中的任何一个活着的成员。它的全体成员,仍能保持他们原来的样子。只要有一个简单的决定,说今后氏族的男性成员的子女应留在本氏族以内,而妇女的子女应离开本氏族,转到他们父亲的氏族里去,那就行了。这样就废止了按照女系确定血统和依母权制继承的制度,而确立了按男系确定血统和父系的继承权。”①这个革命的产生一定有它的经济物质的因素存在。禹治水以后,有广大肥沃的土地出现,农业勃兴起来,这就是这一革命的经济基础。
  十二、宗法家族和农村公社在中国社会中的特殊力量
  中国社会直到现在,还保存着一种特殊的家族制度。中国每个家族都有一个姓氏。同姓的男女,无论他几千年前的祖宗是不是同一个人的子孙,几千里外的氏族是不是同一宗派,只要是同姓就不许结婚。家族中常有好几世父系的后代和他们的妻室,都居住在同一田庄中,共同耕种,共同衣食,而所得的盈余,概归公有。即使年代久远,人口增加,逐渐分居,而仍常有公共的祠堂或祖庙,作为公共的财产和团结一族的机关。家族会議和族长的威权是很大的。甚至族内一切人的生死权都操在他手里。他成为独立而自足自给的社会组成的有机体。这是中国占绝大多数的汉族所特有的制度。
  这种家族制度,有很长久的历史。虽然中国自秦以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可以私有,而家族中总还存在家族共有财产的形迹。我们现在还常常看见在买卖土地的契约上写着:“……本人因近支亲房无人承买,願将某处田地若干亩,出让于某某……。”立约后,如果在一定期间内,族中有人出来竞买,则还是同一族的人有优先权。这几乎等于一种不成文法。这不能不认为是宗法家族制度还根深柢固地存在。因此,我认为中国的家族制度,是建立在农村公社的经济基础上。因为中国的地理环境最适宜于农业,它的社会发展的特点,也必然是与农业有关系。(因而中国古代的所谓“井田制”也不能说它完全没有根据。)
  恩格斯指出:母权的崩溃与宗法家族的兴起,是第一次阶级压迫和女性为男性所压迫的历史相密合。家族这个字的意义就含有家内奴隶的意思。马克思认为近代的家族,不仅含有奴隶制度的幼芽,而且还有农奴制度的幼芽,因为它一开始就和农业有连带关系。它不过是包含着一切后来社会中和国家中更广大地发展起来的矛盾的缩影罢了②。
  中国的家族、私产及国家的起源,正和恩格斯所描写的情形一样。而且因为中国宗法社会的家族,开始就和农业有密切关系,这种家族含有奴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幼芽,后来就发展为家长制的奴隶经济。因为中国的地理环境关系,使它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都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因而阶级的发生和国家君主专制政体的成立也有许多特点。在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学者中,发生种种不同的意见,甚至有认中国社会为不可解之谜。但中国社会也是人类社会,绝对不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法则之外,另有一条法则。
  氏族社会发展到半开化的高级阶段时期,由于更有效用的金屬工具发明了(禹鑄九鼎,可见已发明铜),于是开始发现田园农业的特色,使家族对于土地占领的倾向,从而发展;牧畜业更达到全盛时代。因生产方法的进步,财产的积累较前更大。这样:第一、使男子的权力更超于以前各时代之上;第二、使氏族内部的成员间,渐显出贫富的破绽来;第三、商业也因而较原始的交换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第四、俘虏之作为奴隶而被使用,在家长制的经济中,更能表示其意义出来。
  随着男系氏族社会的成立,氏族内使用的奴隶以及家长制的奴隶经济,都渐渐地发生。据古书所载,启伐有扈氏,灭之,以其人为牧牛羊的奴隶。就此可见这时已有战争,及由战争得来的俘虏作为奴隶使用的事情。
  在夏朝,帝芬作圜土。圜土就是罚作苦工的奴隶的监狱。在氏族社会中,只有对待奴隶和俘虏才须用监狱,对氏族内的人是不容有这种事情的。
  当牧畜还为主要生产时,所得的俘虏和有罪的人,使之为牧牛羊的奴隶,这是很自然的。但这种多半还是家长制的家内奴隶经济,与希腊、罗马式的奴隶制经济不同。家长制的奴隶经济和后来的希腊、罗马式的奴隶经济不同的地方,照我看来,则在前者奴隶为家族的公产,后者奴隶则完全存在于私有制度之下;前者还不曾以奴隶为绝对的唯一的生产者,后者则奴隶主完全靠剥夺奴隶的劳动而生活。
  由于中国的土地肥美,古时地广人稀,发展的地方又不是海濱,自然以发展农业为适宜。家长式的农村公社也最适合于这种经济条件。因而家长制的家内奴隶经济,就奠下了巩固的基础。作家长的父亲,对于其妻子儿女,无论如何奴役而吸饮其血汗,谁都不能认为是一种剥削,因为妻子儿女,就是为其丈夫及父亲牺牲了生命,也认为义当如此,而且认为是最高的道德。后来孔子以孝为百行之先的伦理学说,正是建筑在这一基础上。父有无限的权威,因而家长就有无限的权威,由这里推论出去,作人民父母的君主天子,自然更当有无限的权威。再加以天命人权之说,就造成中国专制君主的理论。表面看来,中国的社会,好像无阶级、无剥削,而其实阶级剥削早就混迹在家族之中。一二代共同居住的家族,还能掩盖其剥削压迫于亲爱感情之中,至于三代四代五代同居的家族,则其矛盾冲突、剥削压迫的情形,随处都能表现。所以有名的五世同堂的张公,其治家的要诀,即在“百忍”。难道这一句名言,还不够表现他的家族中的矛盾冲突吗?
  中国家族制度的保存至今,原因就在于它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它使以后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发展,具有中国的特点。
  马克思说:“前资本主义各国生产方式的内部坚固性和结构,对于商业的分解作用,是一种障碍;这种障碍,在英国对印度和中国的通商上,得到了切实的证明。在印度和中国,生产方式的广阔基础,是由小农业和家内工业的统一形成的。在印度,还有以土地共有为基础的村落共同体的形态;并且在中国这也是原始的形态。”③马克思的这些见解,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页214。
  ②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页215—223。
  ③ 《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页412。
  第三章 上古史
  乙、从商朝到周朝末秦统一天下止,这是一方面有出土文物,一方面有比较可靠的文字记载的时期。
  一、商湯伐桀是中国国家形成的表现
  中国现在所发现的出土文物是非常之少的,而且只发现了商代的实物。有些人就企图把商代以前的历史,一笔勾消,认为一切记载都是不可靠的。我认为一方面出土文物是最重要的;另外一方面在还没有证明某一事实确是错误以前,我们不能把旧书的记载完全抹煞。如孔子、孟子的书,大家都认为是比较可靠的书籍,其中有许多地方,我们可以作为研究的材料。孟子说:
  “湯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湯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湯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湯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湯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餉,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餉,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湯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业,芸者不变,诛其君,弔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罰”①。
  从上面这个记载看来,商湯时代,牧畜与农业并重,都市商业有相当的发展,阶级形成,阶级斗争已扩大,表现在发生了战争,需要有国家来统治。所以湯的东征西讨和以后灭夏桀而有天下,所谓开征诛革命的新局面,我们应当认为是中国社会形成国家而进到奴隶制的开始。
  二、商湯建国后的设施
  傳说商湯灭夏建国后,定公、侯、伯、子、男五等的爵祿官职。对于土地则为井田之制而立助法。建学校。养耆老。制定官刑。鑄造金币。
  三、盘庚迁殷,商业发展,奴隶制也更发展
  商代六百余年中,因河决之患,数迁都城。盘庚迁于殷,改国号曰殷。从《易经》的旅卦上奴隶作为商品交易的记载看来,奴隶制度已渐发展。但并不曾发展到像古代希腊、罗马那样的奴隶制度。
  四、周武王灭殷,奴隶制度又发生了变化
  周武王革殷之命而为天子,即大封建诸侯于天下,所有土地分割殆尽。在新兴诸侯手中握有兵权,掌有土地及一切行政权力。诸侯所依靠者为其家臣侍卫,为报酬其功劳和使其为己用,又复将其土地分给他们的所谓卿、大夫、士等等,仕者皆有采地,作为世禄,这样就造成了中央权力不集中,结果形成为割据的局势,造成梯形的等级制度。在春秋时代有五霸,在战国时代有七雄,国家处于极不统一的状态。
  五、这一时期技术发展的情形
  周代已用犁后来并用铁犁来耕地,各种用具有很多的发明,社会上的分工愈显著。管仲相桓公,以渔、盐、铁之利而霸诸侯,同时水利大兴,商业繁盛。
  六、这一时期的文化有特别的发展
  殷代的思想,表现于《易经》上的,有一部分辩证的哲理。《易》的原理认为:宇宙的本原为太极,太极本身中含有相反相成的二元曰阴阳,又曰两仪。两仪生四象(春夏秋冬),四象生八卦。图解如图一。
  周朝的春秋时代,出了一个大思想家孔子。孔子把《易经》的辩证哲理丢掉了,而转为折衷的实践伦理学。他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最大,他的思想一直支配着中国社会的整个封建时代。它是中国经济基础的反映。它影响到中国的宗教与世界不同。它不是宗教而有宗教的作用。孔子的中心思想为中庸之道。他的伦理学说:一,轻学理,重实践;二,以自近及远为实践道德的要旨,最重家庭道德;三,以孝为家庭道德的中心,以孝为百行之本,以父子之道为天性;四,重孝之结果,主张尊祖敬宗,崇拜祖先;五,提倡大义名分,鼓吹尊王复古,排斥革命思想。战国时代有诸子百家,著书立说,思想最为发达。
  中国的象形文字能维持几千年,也是世界上一个特殊的现象。在现有的殷墟出土文物看来,殷朝的文字发展还很幼稚。到周宣王时,太史籀才整理出来,作成大篆,文字才有很大的进步。
  七、这一时代的人物
  成湯、伊尹、傅说、箕子、吕尚、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管仲、子产、老子、庄子、墨子、荀子、列子、商鞅、乐毅、荆轲、聂政、鲁仲连、蔺相如、廉颇……。
  ① 《孟子》“滕文公章”下。
  第四章 中古史
  甲、秦汉及三国时期。
  一、秦统一天下的原因
  由社会发展的形势看来,战国末年,大多数人民的要求,可以说是土地、和平、统一这三件大事情。首先是农民苦于租税的剥削,苦于列国不断的战争和当兵徭役的痛苦,亟望自己可以自由地得到土地及国家的和平、统一。其次是商业和高利贷这时有很大的积累。但是中国一般民众的心理和治国的学说,都是重农抑商。这几乎是不变的傳统。如管仲、子产、商鞅等的政策,都是压制商人。可是,商业不但不会因政治上的压迫而衰落,反而因社会财富的增加而日益发展起来。这些积累起来的财富,因种种关系还没有达到可以发展工业资本的可能,而政治上又都重农抑商,这自然就使它不能不流入农村。最初是以高利贷形式出现。始而押当土地,随后极望可以收买土地。可是当时土地是不能自由买卖的,所以这时新兴的商人阶层,也渴望土地、和平与统一。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开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之端,就是适应这时大多数民众的要求。而秦也就由此征服六国,统一天下。这就是秦统一天下的第一个原因。
  秦大兴水利,开郑国渠等等,农业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就是秦统一天下的第二个原因。
  二、秦初的大变革及新的建设
  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自称始皇帝,尽改帝王之制。首先是改革土地制度,废封建诸侯制,改为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均直隶于皇帝,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令人民得自由买卖土地。统一文字及度量衡。废去龟貝玉的货币而制定金屬货币。建筑万里长城、河渠、道路,都是伟大的工程。
  三、秦定土地私有制在中国经济发展上的影响和各家的争论
  秦废封建这一问题,引起了不少的争论。有人说中国自秦废封建以后就没有封建了。法西斯的走狗托洛茨基分子和陈独秀等叛徒,也说中国没有封建了。他们的根据是,自秦以来中国的土地就可以自由买卖,商业资本已流入农村。马基雅尔也说:“中国土地占有分配的本身,在任何严重程度上,都不能说是封建关系的残余。如果注意考察一下中国地主土地占有制的历史,那末,毫无疑义地可以看出,现在地主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封建残余。中国地主取得土地的方法,是买卖,是商利贷剥削,利用金钱的威权。”①瓦尔格说:“中国土地并不是世襲的祖业,为封建主累代相傳,他可以自由买卖,因此,他的主人就常常变换,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一样。”②
  为甚么中国土地私有制被弄得这样糊塗呢?一种是托洛茨基匪徒,想否认中国封建残余的存在,来否认中国现阶段的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性;一种是他们不了解现在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是被资本主义生产所改变了形态的土地私有制。他们把资本主义以前的和现代资本主义的两个土地私有制的关系,混为一谈。我们知道,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并不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特征,古代社会与封建社会都曾经有过。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上说:“在成文历史所涉及的时代,土地已被分割而转归私人所有了……。由于土地的买卖,由于农业和手工业、商业和航海间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氏族、胞族和部落的成员都很快地杂居起来。”③
  由此看来,秦虽废除了封建诸侯的形式,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但不能说中国就已经没有封建了。郭沫若说:秦统一天下才算完成了中国的封建。在某种意义上或者可以这样说。总之,秦的土地制度改革不过是造成了特殊的封建形式。现在我们从改革以后的土地关系及流弊来看,也可以了然于中国何以迟迟不能发展到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土地制度改革后的特点和弊害
  现在我们来看秦改革土地制度后和从前有些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变更从前贡赋的制度,定出一种田赋(后来叫作钱粮),把全国的土地田赋都归于皇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令人民自己报明他有几何田地,不限制他有多少,只按照他的田地,定出他应纳多少田赋。这些田地就安上他的名字,就归他私有,永远管业,所以叫作“名田”。这个有田地的人就叫作粮户。政府每年就按粮户来收粮,这就叫作“因地而税人”。至于怎样来使用这些土地、谁来使用这些土地(或自耕或佃与人耕种),政府是不过问的。买卖土地时,经过政府的税契,也可以更换名字,把主权移给新买主。但也常常有卖田不卖粮或少卖粮,或少卖田多卖粮等弊病。这是国家对于土地的关系,只是按粮户来收粮,而不过问土地。
  第二、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有钱的人及豪强有力者,占田就一天比一天多。他必须佃与无田或田少的人去耕种,而收其十分之五的田租,所谓“耕其田者见税十五”。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谓平分制的佃农制。由这里很明显地看出,田赋和田租分开了:田赋是土地私有者对于国家所纳的粮;田租则是土地使用者(佃农)对土地私有者(地主)所纳的租。现在土地对于人是由两种关系而变为三种关系,添了在中间剥削的一个地主阶级。这个变革的结果,使商业高利贷资本找到了一个出路,可以从兼并土地中得利而不必再往前发展了。另一方面,农民要得到土地,就必须化费一笔资本。土地本身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而现在被攫为私有财产,也居然有价格了。在封建诸侯时代,土地是被封建主壟断了的。而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以后,也并没有阻止新兴地主的壟断土地,而且加紧了壟断土地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历史上常常看到“豪强兼并”,“土地集中于富者之手”的呼声。如汉董仲舒说:“富者田連阡陌,贫者无立錐之地。”仲长统说:“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連于方国。”豪富壟断土地,政府即使减免田赋,而地主仍随时加租,农民得不到一点实惠。如汉末的学者荀悦说:“古者什一而税,以为天下之中正也,今汉氏或百一而税,可谓鲜矣。然豪强富人占田逾限,官收百一之赋,民输大半之税。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是上惠不通,威福分于豪强也。”④
  第三、土地集中于地主之手,农民受到残酷的剥削,结果必引起农民的大暴动。如秦末陈胜、吴广的起义,西汉末赤眉、铜马的起义,东汉末黄巾的起义,唐的黄巢,元的白莲教,明的李自成、张献忠,清的太平天国革命。几乎每二三百年必有一次农民大暴动的发生,好像有一定的周期似的,这不能不说是秦改革土地制度后,所表现出的农民与地主的阶级斗争。
  五、秦很快灭亡的原因
  秦统一天下后不过十五年就灭亡了,它的原因如下:
  第一、宗法社会的残余还很濃厚,家族自治体的分散的庄园式的自足的小农经济(自夏到周每家都只有五十亩至多不过一百亩地,到了商鞅变法,又定每家有二男以上不分居者加倍抽税),不适合于专制的龐大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因为集权的国家,只有建筑在集中经济的阶级上才有巩固的可能。第二、当时的商业资本,不仅没有向前发展,反而因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使它流入农村,成了分散而停滞的经济。它利用封建地主的形式来更加剥削农民(高利贷),加重了盘剥人民的寄生的性质。结果不但把积累了的资本分散了,而且转到落后的自然经济。第三、因北方匈奴的侵略,强迫农民戍边,并筑万里长城及各种巨大的工程,以致民穷财尽。
  六、楚汉的战争
  七、汉高祖刘邦以安定民生的约法三章,除秦苛政,并厉行重农抑商政策,都是为适应农民的願望。
  八、汉武帝的文事武功。平定匈奴,打通西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九、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引起农民大暴动(赤眉、铜马起义)。王莽欲行井田制来解决土地问题,未能实行而西汉及王莽皆灭亡了。农民暴动扫荡了千百城池,杀戮了成千成万的地主,而地主对起义农民的屠杀尤为严重,因此人口死亡了三分之二,以致有地广人稀的现象。
  十、东汉光武帝乘大乱之后继高祖重农政策,使农民得以安定。但不过二百年,农民又在地主兼并之下深受自身无地可耕的痛苦,农民又大暴动起来(黄巾起义)。这次地主官僚有了经验,不久就把农民暴动镇压下去。但又酿成地主军阀割据的局势,魏蜀吴三国形成,而东汉亦亡。
  自秦至三国末的五百年(四百八十五年)中,秦和两汉四百四十年间为中国统一而强盛的时代,到三国又开始了分崩割据的形势。现把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情形,分述如下:
  1.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基础
  (a)社会的生活基础。除北方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仍以游牧为生外,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民族(汉族)完全以农业为生活基础。农业技术已很发达,耕耘器具,皆极巧便,穿渭渠、白渠以及导河等水利大兴。至于塞外之地,如蒙古、西域多半是草原和大沙漠,又离海洋很远,所以居民多年还停滞在游牧时代,而且常常南下侵入内地。
  (b)这一时代的工艺技术有很大的发展。例如冶铁鑄铜,都有极进步的表现。在秦有咸阳的十二金人,重各二十四万斤,可见熔造工程的伟大。汉武帝起柏梁台,作承露盘,盘高二十丈,大七圍,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以承露。又有井幹楼,积叠百层,高五十丈(约一百五十米)形若井幹,或四角,或八角,备具匠心。
  (c)商业的繁盛,在《史记》、《汉书》等的记载中,都有详细的事实。
  2.这时期社会的结构
  (a)家族与婚姻形式。古代最重世系,世系的尊贵与否,常由姓氏来分别。夏、商、周三代时,氏和姓是有分别的:姓是拿来别婚姻,所谓同姓不婚;氏是拿来明贵贱,只有国内的贵者才得称氏。自秦并六国后,旧时世家裔胄,存留者都衰落,而新兴的平民家族,就代替了旧的家族。婚姻制度,平民则为一夫一妻制,而有钱有势的人则为多妻制,汉朝君主,后宫多至三四千人,且设有各种等级的女官以管理之。
  (b)政治。中国的国家组织形式,到秦时起了一大变化。秦废封建诸侯,立郡县制,直到现在,大半都是用这一制度。
  (c)阶级。以严格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秦汉时代的阶级,就是地主与农民是对立的两个阶级。社会上虽有奴隶的使用和卖身为奴及官奴婢等等的存在,但不能说等于奴隶制度时代的奴隶。
  东汉时代形成一种知识分子的力量。古代学校大都为贵族子弟而设,汉武帝时始擇民间的优秀子弟詣太学受业,这才开始使平民得入太学。东汉末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甚至主持舆论,率其徒以非議朝政,竟至酿成党錮之祸。所谓清議,使权奸不能不畏惧。这可以说是中国学生运动的开始。
  3.这一时期的文化
  (a)文字。秦李斯作小篆,中国文字始归于统一。程邈作隶书,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中国才开始有字典。
  (b)文学历史的著作,所谓汉文章,称为中国极盛时代。
  (c)科技艺术。汉张衡改革旧制,造渾天仪及候风地动仪。医学、建筑、绘画、雕刻都有长足的进步,并发明了造纸。
  (d)思想与宗教。汉武帝从董仲舒之議,尊崇孔子,罢黜百家,定于一尊,以此来束缚人民的思想。宗教则为多神教,佛教开始流入中国。
  4.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
  李斯、贾谊、鼂错、董仲舒、张骞、班超、苏武、司马迁、班固、许慎、郑玄、诸葛亮、郭泰、李膺、陈蕃、张角、樊崇、曹操、刘备……。
  ① 马基雅尔著:《中国革命中的两个土地纲领》,见汉文《共产国际》第二卷第四期,页96。
  ② 瓦尔格著:《中国革命的前途》。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页262。
  ④ 《汉纪》。
  第五章 中古史
  乙、两晋南北朝隋唐及五代时期。
  一、这一时期共约七百年,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a)农民与地主绵延不断的阶级斗争,以及封建主的分裂割据和争权夺地之争使国势衰微,国土分崩离析,北方各文化落后的民族,乘势南侵,所谓“五胡乱华”,占据黄河流域的中原至三四百年之久,人民固然受苦,而民族却多同化。
  (b)这一时期是均田制度的发生和衰灭时期。土地农民问题对每个朝代都是极严重的问题。西晋时定计人授田法,未能实行而国已亡。后魏孝文帝实行均田法。到唐中叶又完全废去,仍许人民自由买卖土地,恢复了秦时制度。土地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c)国民经济重心由北部移到东南部,农业地理上有了很大的变迁,形成许多分散的区域,使国家不能统一。
  (d)这一时期门第氏族、姓氏谱牒之风最盛。这是因为五胡乱华,中原人民得不到国家的保护,只有依靠其农业的生产经济能力所形成的家族来团结自治,以图苟且偸安,这就更巩固了宗法社会的残余。
  (e)佛教盛行,印度及西方文化流入中国,思想上起了一大变化。
  二、西晋的兴亡。
  三、晋东渡后,偏安于南部一隅,和北方五种民族十六国对立。
  四、南朝宋、齐、梁、陈的兴亡。北朝后魏的兴盛与分裂为东西魏及其灭亡。
  五、隋统一中国后的建设及其很快灭亡的原因。
  六、唐统一中国后,疆土之广,超过汉代。
  七、唐末藩鎭之祸。
  八、以黄巢为代表的农民起义。
  九、五代之乱。
  十、这一时期中国的工艺技术有许多发明和进步,有许多伟大的建筑工程。
  十一、文字上有音韵学的发展和守温字母的创造。
  十二、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
  第六章 近古史
  甲、宋元时期。
  一、近古史和中古史的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
  (a)民族意识的加强而却没有造成单一民族的国家。
  原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开化最早、文化最高的,要算汉族。虽然汉族也不是纯粹的一个民族,然而从最初的部落杂处,经过多年混血和同化的过程,实造成了东亚的一个伟大的中国民族。东亚的一切文明都以它为中心,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自秦汉到五代,虽有北方異民族的部落向内地骚扰,甚至如五胡、北魏的割据中原,前后达数百年之久,然而一方面它们是入居内地多年,只算是中国人民,而且除据有中国的土地外,别无根据地。另一方面,他们没有特殊的文字,而且极力想和汉族同化,如匈奴的刘淵自称是汉朝的外孙,改姓刘氏,而其族遂多改为刘姓;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孝文帝改姓元氏,命其族都改为汉姓,禁止胡服胡语;沙陀的李克用志在存唐,所以他的国号也叫作唐。这些都表明这些民族还没有发展到结成一个民族的地步,因而也就只有部落的意识而缺少民族的意识。到了契丹的辽,和以后的金、元、清等就不同了;辽从东北(满洲)较好的地方发展起来侵入内地,有自己可以独立的土地,并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金朝据有中国之半,当世宗、章宗时,都很思念女真旧俗。世宗谓其族人只通汉文汉语,不通晓其本国文字语言为忘本。元朝的蒙古族,清朝的满族,都发生同样的感慨,而且种族之界线很严。这是表明北方民族意识的加强。而汉族以征服者的地位数次转而为被征服者,民族的意识也更加激烈。因而自宋以来,失地亡国的哀思,民族英雄的奋斗,都在诗歌史实中表现出来。如岳飞、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史可法等等以及成千成万的民族英雄,都是慷慨捐躯,从容就义,以热血来为民族争生存,至今犹凛凛有生气。民族斗争从此加激。但是民族意识虽然加强,而却不能如欧洲十八、九世纪一样,造成单一民族的国家。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且一般的都还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的原因。
  (b)商业资本有很大的发展而却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
  中国商业发展,到元朝可谓极盛,但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其原因有二:一是中国历代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到元朝才特重工商。元朝统治者挟其游牧民族的战斗威力和中国已发展的工商业力量,所以能征服亚洲的极大部及欧洲的一部。但蒙古人所恃的武力,并无经济的基础,故不久即一败塗地。而且它发展的只是陆路交通,又远隔以辽阔的沙漠和荒地,所以武力一衰,即无法维持。二是中国系一个大的农业国家,更加以宗法社会残余深厚地存在着,自足自给的经济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这是中国未能发展到资本主义的主要原因。
  (c)思想上更錮闭于孔子的折衷伦理学说而埋没了宇宙的真理。
  中国的哲学在《易经》时代,本有一线光明。就是它拿物质(虽然没有用物质这一名称,而用一个易字,易就是变动的意思)运动来解释宇宙,所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以矛盾冲突来解释运动,所谓“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它所谓“上下”“刚柔”“阴阳”等等不过是代表一个整体中内在的矛盾的两部分,本来是无大小轻重的不同,而是对立的相等。到了孔子,就用形而上学的理论,把它固定起来,而且把整体中的矛盾两部分,分作阴阳二元,用阴阳二元来配合天地、日月、明暗、上下、前后、高低、刚柔、强弱、动静、吉凶、祸福、尊卑、贵贱、男女等等,使矛盾的一致的真理,变成两个不平等的东西,来确定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所谓“秩序”。孔子就以这种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原理来树立他的伦理学的根基。
  孔子的学说,在汉以前,并没有在中国占着统治地位,自得汉武帝的尊崇,孔子的学说才独尊,这自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但是孔子的学说,只发展了《易经》实践伦理学的一部分,把哲学思想的一部分丢掉了。因此,有高深思想的人,对此是不能满意的。自从佛教流入中国,印度及西方的哲学也傳入中国,所以从魏晋到唐和五代,佛教在中国大流行。一方面固由于人民的迷信,一方面也因佛学在思维逻辑上,有相当的价值,比孔子学说要深远些。但是佛学的“万象皆空”的厌世思想,太偏于“出世”了。所以唐代就起了一种反动,如韩愈、傅奕的排佛,引起社会的欢迎,到了两宋时代,就出了新的孔子学说,即所谓宋学。
  宋学是把哲学和伦理学联系起来,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及张横渠的太虚论,都有部分的哲理。《太极图说》以为太极本于无极。“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中国的哲学用从一到十的数目字来表示,这本于傳说中伏羲时代的河图,所谓“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可以用河图图解如图二。
  朱子河图论:
  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
  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
  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
  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
  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
  附注:中国古字“×”为五,“+”为十。所以图之中心的四条交叉线,就是五和十两个字。
  周子以为宇宙间充满了太极,太极本身含有一阴一阳,是为两仪。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分作方位可以为北、南、东、西、中。五行各有一阴阳,就是各有一个奇数,各有一个偶数,就是说,五行各有一个太极,因为一奇一偶就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就是一个太极。因此天地间何时何地都离不了一个太极。这就是“二五之精(十个数目字的精华)妙合而凝”的原理。
  我认为这个理论和辩证法的一部分“矛盾的一致”的法则有某些相合之处,不过周子不懂得物质因矛盾冲突而发生运动的真理罢了。
  至于张子(横渠)的太虚论则以为:太虚是宇宙的本体,宇宙的万物,都由这个本体太虚的活动而生;太虚因其内含于自身之本性,不得不必然的活动;或凝聚,或发散。凝聚时生形而为万物,发散时失形而归太虚,万物即由太虚之聚散而发生和消灭,但是,太虚并不因聚散而变更其本质。
  张子能说明物质必然的要活动,但为什么会活动则尚不能说明。
  朱熹要算是集宋学的大成者。但他和孔子一样,只发展了伦理学的一部分,而且更机械地把人心束缚于所谓大义名分,他提倡的一套所谓礼教,成了统治阶级、特权阶级压迫人的工具。
  (d)知识分子的士大夫阶层,在中国政治社会中的特殊作用。
  中国的象形文字,学起来很困难,因此识字的人就很少。专制君主都采取愚民政策,自然不願去改良文字,普及教育。因此,读书识字就成了专门职业,而且是官僚的候补者,因而就产生了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士大夫阶层。他们是孔子的信徒,在社会中有特权,差不多同欧洲的教士僧侣一样。
  二、宋统一中国的情形和对内对外的政策。
  宋太祖是五代末周世宗的一个勇将。周世宗以国人痛心于契丹的侵略,人人思收复失地,驱逐强寇,他深知道攘外即可以安内。他自将伐辽,收复了瀛、莫、易三州,将进取幽州(北平),不幸病没。宋太祖赵匡胤马上就受了拥戴,黄袍加身,人人以为他必能继承周世宗的遗志。可是赵匡胤没有远识,以为攘外必先安内,因而力图国内的武力统一,打了二十年的内战,国内虽勉强地统一了,而外患却更加深,以致使中国境内开少数文化落后的民族征服多数文化较高的民族之端,民族间残酷的斗争,绵延到将近千年之久。这不能不算他是一个误国的罪人。
  三、北宋的积弱。
  四、王安石的变法。
  五、辽的灭亡,金的兴起,和这些国家民族的社会政治生活情形。
  六、北宋的灭亡。
  七、义军的抗战。南宋的偏安及其对金人一味主和的亡国策略。
  八、南宋名将岳飞朱仙鎭的胜利及秦檜杀岳飞的惨剧。
  九、金的灭亡。
  十、蒙古民族发展的情形。成吉思汗的兴起及元朝统一中国的经过。
  十一、南宋的灭亡。
  十二、元朝的军事及疆域的广大。
  十三、元朝的国家组织形式。
  十四、元朝特重工商业,使中国商业有很大的发展。
  十五、白莲教领导下的农民大暴动。
  十六、元朝的灭亡。
  十七、这一时代的历史人物。
  第七章 近古史
  乙、明清时期。
  一、明朝的灭亡元朝,是经济较发展的汉族战胜了经济落后的蒙古族。也就是经济落后的征服者渐渐投降到了经济较发展的被征服民族的影响之下的最好例证。
  二、明代郑和下“西洋”之举,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到南洋群岛的表现。
  三、明代的所谓倭寇及日本军阀丰臣秀吉侵略中国的野心和中国驱逐日寇。
  四、明代的宦官权臣及党祸。
  五、土地问题不能解决,李自成张献忠代表的农民大暴动,满族乘机征服汉族。
  六、清朝的兴起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形和建国的经过。
  七、明朝的灭亡。
  八、清代的政治军事。
  九、清朝对待汉族的政策。
  十、近代的蒙、回、藏及清朝对于它们的政策。
  十一、近代的西南各少数民族。
  十二、清朝的中衰和嘉庆时白莲教的暴动。
  十三、中国与西欧各国交涉的初期。
  (a)西人的东来。
  (b)基督教初入中国的情形。
  (c)中、俄初期的交涉。
  (d)中国西南沿海一带最初对待外人的情形。
  (e)英国以鸦片输入中国及中国人对于英国人的仇恨。
  十四、明清对于土地农民问题的策略的比较。
  明朝的“皇庄”,清朝的“圈地”、“旗地”、“屯田”等等,都是政府强夺民田来分封贵族的办法,再加以豪强贵族及地主势家,用经济以外的势力来侵占土地的,常常见于史书的记载中。土地在直接生产的农民之手的,实居少数。至明代,赋税的繁重使农民不堪其苦。清朝有“永不加赋”的明令,许多人都认为是超越前代的德政。但后来也巧立许多名目来剥削农民。
  十五、这一时期工商业发展的情形。
  十六、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
  十七、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
  十八、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
  第八章 近代史
  甲、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公元一八四〇年到一九一九年)。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一般的状况。
  二、清朝政府对内对外的政策。
  三、国际间一般的形势。
  四、鸦片战争的原因、结果和影响。
  五、太平革命的原因。
  六、太平革命的性质、动力及其政纲。
  七、太平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八、英法联军之役及天津条约。
  九、中法战争及其结果。
  十、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
  十一、中国战败后列强分割中国及势力范围的划分。
  十二、戊戌变法及守旧派的政变。
  十三、义和团运动。
  十四、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与辛丑条约。
  十五、日俄战争与俄国一九〇五年革命对于中国的影响。
  十六、中国革命同盟会的成立与革命运动的发展。
  十七、辛亥革命的胜利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十八、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十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本占领山东及二十一条亡国条约的签字。
  二十、袁世凯称帝与云南起义。
  二十一、参加世界大战问题与张勳复辟。
  二十二、国会南迁与广州护法政府的成立。
  二十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于中国的影响。
  二十四、世界大战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十五、中国在巴黎凡尔赛和会上的失败。
  二十六、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
  二十七、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
  第九章 近代史
  乙、“五四”运动到现在(公元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三五年)。
  一、中国共产党的产生。
  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海员罢工与京汉铁路大罢工。
  三、华盛顿会議的意义及其对于中国的影响。
  四、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
  五、苏联与中国建立正式邦交,交还沙俄侵占中国的一切权利及其对于中国人民的影响。
  六、曹錕贿选总统与吴佩孚的失败及国民军的成立。
  七、工人罢工浪潮的高涨和工会组织的发展。
  八、上海“五卅”惨案及广州沙基惨案的发生。
  九、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与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十、国民革命军北伐占领长江流域。
  十一、国民政府迁移武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十二、上海工人第三次起义胜利,占领上海,国民革命军占领南京。
  十三、帝国主义炮击南京。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上海工人,在南京成立反革命的政府与武汉的革命政府对立。
  十四、工人农民运动更加发展。有些地区的农民运动发展到实行土地革命。
  十五、武汉国民政府第二次北伐的胜利。
  十六、长沙发生马日事变,武汉国民党汪精卫等背叛革命。
  十七、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十八、南昌起义与广州公社的失败。
  十九、大革命失败,国际帝国主义得南京政府的帮助重新巩固了已经动摇的统治。新关税制仍继续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政府与苏联断绝国交,枪杀广州苏联领事馆人员及副领事。
  二十、日本帝国主义又公然出兵山东,占领济南和胶济铁路,南京政府毫不抵抗。
  二十一、南京政府蒋介石与张作霖、李宗仁、唐生智、张发奎、冯玉祥、阎锡山等的连年军阀混战。
  二十二、南京政府占领北京后,所谓国民党一党专政、全国统一政权的反革命实质。
  二十三、南京政府起草土地法、劳动法的骗局。
  二十四、南京政府的苛捐杂税及财政的紊乱。
  二十五、农村破产,工人失业,水災、旱災及外货充斥,工商业倒闭。
  二十六、国民党军阀武力抢夺中东铁路的冒险行为及进攻苏联的战争。
  二十七、工农运动的重新高涨。
  二十八、中国红军的发展及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成立。
  二十九、日本占领东三省及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三十、日本进攻上海,上海工人及市民群众与十九路军英勇的抗战,使日寇计不得逞。南京政府与日本订立淞沪协定,压制人民反日运动。
  三十一、中国苏维埃政府对日本宣战,号召全国人民及军队联合一致进行民族革命战争。
  三十二、日本进攻山海关、平津,占领热河。南京政府与日本订立塘沽协定。吉鸿昌、冯玉祥等与二十九军张北抗日与长城一带的英勇战争。
  三十三、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方志敏等被蒋介石“围剿”捕杀。
  三十四、红军冲破蒋介石与帝国主义的“圈剿”,绕道西征,北上抗日。 
  三十五、东三省反日游击运动数年来的英勇斗争。
  三十六、日本占领华北的积极行动——组织冀东傀儡政府及冀察政务委员会,强迫华北五省“独立”。
  三十七、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发布“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各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以抗日救亡。
  三十八、北平学生又发动反日运动,全国响应,上海成立各界救国联合会,抗日潮流汹涌澎湃。
  

历史文集/吴玉章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