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吴玉章 > 缅怀纪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吴老仍然在我们中间
齐志文
    吴老要健在,今年正是百岁大寿。他老人家舒展双眉,扶杖远望,见到祖国大地,生机勃勃,气象万千,该是多高兴啊!
  吴老要健在,尽管已是百岁老翁,也会亲自到中国人民大学,用他那苍劲的声音向大家*(上宀下一)布:“同学们,我们的学校在被‘四人帮’关闭多年之后,今天,在华主席领导下,又重新恢复开学了。”这该是多么激动人心啊!
  林彪、“四人帮”的横行,把我们敬爱的吴老的生命早夺去了十年。吴老虽然离开我们了,可是他那高山般光辉的形象,镌刻在我们心上,他那慈祥的音容笑貌,时时闪现在我们眼前,吴老仍然在同学们中间。
  一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见到吴老的情景。
  激越的铃声,把同学们引进教室,向老师致意后,大家静静坐正,凝神听讲,认真作笔记。
  这时,一位鬓发斑白,面庞清瘦的长者,身着灰色哔叽中山装,脚踏青帮白底布鞋,手持拐杖,精神矍铄,步履稳健,轻轻地从旁门走进教室,一声不响地端坐在最后一个位置上,和同学们一样,聚精会神地听起课来。
  “吴老,是吴老!”就近的同学,认出了我们久已仰慕的老校长吴玉章同志。虽然课堂纪律很严格,但是,同学们还是捺耐不住,悄悄地你传我,我告他,刹那间,一个个回过头向吴老投以崇敬的目光。吴老满面笑容地招手示意,让同学们继续听课。
  为了发展党的新闻事业,一九五五年秋,中共中央*(上宀下一)传部在中国人民大学设立新闻系,培养报纸、广播、通讯社、出版社在职干部。我们是各新闻单位由党组织选送,经过正式考试入学的第一批学员。同学们从祖国各地,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想到自己能在首都毛主席身旁,承受吴老的亲手栽培,都感到十分荣幸。很自然地,也都怀抱着能见到吴老的美好愿望。但也曾想德高望重的吴老,年事已高,又担任着国家科学普及协会、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工会等很多部门的领导职务,见到的机会也难得,谁料到:开学第一天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吴老就来到同学们中间。他老人家不愿惊扰同学们上课,把汽车仃放在离教室很远的另一座小院里,没有通知系办公室,步行而来。
  吴老从党的“六大”以来,“七大”、“八大”一直是我们党的中央委员。那年他老人家已七十七岁高令,竟陪我们这些二十岁上下的青年,正正板板在没有铺垫的硬面凳子上,整整坐了五十分钟,听了一节课……。革命长辈的关注,激励着我们这些年轻人的胸怀,党的甘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下课的铃声还没有终止,同学们连笔记本都没有顾上合好,迅速地蜂拥到吴老身旁。窗外阳光晴朗明媚,洒进教室。校园林木,青枝翠叶,随风摇曳。同学们激情起伏,心潮逐浪。我们伫立在革命长者跟前有些拘谨,不知道用什么样美好的言词,表达对革命前驱真挚的爱戴,对革命长辈虔诚的敬意。
  “吴老,您好!”
  “请问候毛主席好!”
  他老人家那饱经风霜的面庞,布满皱纹,包含着半个世纪的革命艰辛。结实的身影,宛如傲然峙立的青松。他目光炯炯,微笑着同我们握手,嘱咐说:“好好学习。”这,是鼓励,也是鞭策;是慰勉,也是力量。
  课休瞬间,吴老没能长谈,又去看望工农业劳动模范文化补习班的学员。我们目送着吴老渐渐离去的背影,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晚上,系的负责同志带来了吴老对同学们语重心长的殷切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是一般的文化工作者,是党的工作者。在学习中一定要加强党性锻炼,注意思想改造。学习态度是很重要的。对小的问题也要注意,在集体活动中有严格思想锻炼。”
  聆听着吴老的亲切教诲,我们不由得想到了吴老的光辉的革命新闻实践活动。他是革命新闻工作者的楷模。早在一九〇七年,吴老留学日本时,为了*(上宀下一)传革命主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揭露清朝反动统治,舍弃学业,称病请假,去东京创办《四川》杂志。后来清政府同日本当局勾结,查封《四川》,吴老被判处有期徒刑半年。因为他年青,还是个学生,才缓期执行,幸免入狱。一九二三年夏天,在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浓云密布的大西南,吴老在成都办《赤心评论》,*(上宀下一)传新文化,鼓动新思潮。三十年代,根据党的要求,吴老在巴黎,亲自筹迠印刷所,出版发行《救国时报》,*(上宀下一)传统一战线,揭露蒋介石卖国阴谋。几十年革命斗争中,吴老在国内外办过多种刊物和报纸,向同盟会中的改良派,国民党中的极右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托派,我们党内的机会主义者的反动思潮,进行过坚决的原则斗争。
  更使人难以忘怀的是,一九四七年初,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查封重庆《新华日报》,吴老所在的中共四川省委驻地曾家岩二十三号,也被反动武装包围。吴老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地向国民党重庆警备司令孙元良提出严正抗议,迫使孙不得不同意让《新华日报》负责同志同吴老见面。吴老鼓励同志们说:“我们的代表团是国民党中央请来的,我们的报馆是合法存在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代表全国人民,我们象天上的太阳,虽有时被乌云遮住,太阳总是要冲破云层,把光明普照大地。”敌人派特务“付官”来监视吴老的行动,探听秘密。吴老怒斥道:“探听秘密,我们有什么秘密,秘密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你们知道也没有用,因为你们反人民。”吴老向《新华日报》的同志们表示,他向党中央负责,向同志们负责,只要他活着,一定要使每一个同志都安全撤回延安,最后一个人未撤走他决不先离开重庆。那年吴老已经六十九岁,他那对敌人英勇坚决,对同志百般爱护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默读起一九四〇年延安《新中华报》发表的,毛主席在中共中央举行的祝贺吴玉章同志六十寿辰大会上的祝词。毛主席对吴老的崇高评价,使我们对自己的校长吴老,更加热爱和敬佩。想不到开学第一天就在课室里见到了他老人家,许多同学深情地在日记上写下了当时的情景和心情。
  二
  吴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马列主义原则和党的传统,八、九十岁时,还经常不避酷暑严寒,南下北上,到工厂、农村、学校,亲临现场,调查研究。同时他老人家也要求同学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实践。我们入学后的第一学期考试结束,吴老就让我们利用寒假,去外地了解推广普通话、汉字简化和扫盲的情况,搞社会调查。
  为着帮助我们搞好文字改革方面的调查,吴老亲自到课堂给我们授课。他老人家拿着写着拼音字母的纸片,站在讲台上,手持教鞭,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教同学们读音。并将什么是声母、什么是韵母,一一讲解,甚至声调符号、隔音符号都讲得清清楚楚。
  临行前,吴老亲自拟出调查提纲,并指示说:“你们要学习毛主席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到群众中,摸第一手材料,了解真正的实际,反映群众的呼声,这是搞新闻工作的基本功。脚踏实地,才能当有出息的新闻记者。”
  同学们调查归来为了想节省吴老的时间,把调查所得整理成简要书面材料,交给秘书转达。吴老非常重视下边的实际情况,还是要亲耳听口头汇报。同学们汇报时也尽量简要,吴老却把汇报的人请到近前的座位,拍着同学的手臂说:“详细地讲下去,越细致越好。”每次听完,总要探询地问问:“你的看法如何,说说看。”同学们大起胆子讲出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意见,吴老和颜悦色地说:“年轻人应当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要表达,别怕说错。”汇报完,同学们告别时,不管天色多晚,他老人家多累,不顾大家再三请他安坐,他总是要起身,同学生们握手告别。
  三
  吴老对我们的教诲,至今犹在耳际。
  我们入学那年,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创办五年,为国家输送了近万名大学生。一九五六年十月三日,正值校庆五周年,吴老精神饱满地坐在主席台正中,亲自参加庆祝会,并作长篇报告。
  吴老根据毛主席革命教育思想,和他自己长期从事党的教育事业的实践经验,用浓重的四川口音,向同学们提出严格的希望:“学生必须牢固地树立起在学习上对国家负责的观点,认识到在校的学习质量直接关系到将来的工作质量;学习成绩不是个人的问题,而首先是影响国家建设事业的大问题,必须严格地要求自己,使自己符合国家需要的规格。
  “为了符合国家需要的规格,一定要贯彻全面教学的方向,就是用功学习专门业务,又要注意提高政治觉悟和增强体质,只是埋头读书不问政治是错误的”。
  吴老还说:
  “必须坚持学习上紧张而持久的劳动,紧张是需要刻苦顽强,孜孜不倦。持久就是持之有恒,循序渐进。希望我们课堂里没有一个害怕艰苦的人的座位。
  “不但不要怕物质生活上的艰苦,尤其不要怕掌握知识过程中的艰苦。
  “应当注意在一开始就养成学习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吴老高亢的语调,深沉的声音,振撼着每个同学的心弦。
  吴老的这些教诲言简意深,已过二十几年,仍似昨日,而今忆起,倍加亲切,倍觉重要。
  四
  吴老关心青年,爱护同学的故事难以尽叙。一九五八年夏天,在全国推广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上,吴老会见过福迠省大田县一个公社的团委书记。年底,这位十九岁的年青姑娘又来参加全国建设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吴老从代表名单中得知,特意请她到家里来作客,谈家乡情况。他老人家经常工作一天之余,深夜于灯下,精心为青年团的报纸、刊物撰稿,给青年们论述革命的历史、传统、情操、理想方面的道理。同学们写的论文,送到吴老手里,从不积压,他老人家逐字逐句修改后,很快退回。凡有真知灼见,独到之处,吴老便称赞,鼓励,推动青年们探索新境界、攀登新高峰。一次去四川视察,对川大的学生们说:“我们人口多,又有朝气,地下蕴藏多,世界上难找这样的好环境,要发奋图强,建设祖国。”
  五
  在人大学习的几年里,我们一再亲身感受到吴老许多崇高优美的革命品德,永远难以忘怀。
  一次,我们从外地实习归来,吴老召我们去汇报。我们为有幸到吴老的住处拜访,感到激动兴奋。我们几个同学走进东四一条小胡同,步入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过廊而入,那方方正正的庭院,一眼全收。几株古柏直立,枝挺叶密,便道旁锒着两个花池,露珠挂蕊。没有水榭假山,也没有池塘亭阁。整个庭院清静简略,素朴然而动人。走进会客室,更为节俭、简单:普通方桌配着两把藤椅,其余都是靠背木椅,没有沙发,也没有地毡。几盆草花摆在高架茶几脚下。最引人注目的,只是壁上的几幅古今名人的字画。这里,是吴老的会客室,也是“餐厅”。谢老、徐老常来此与吴老欢叙。据说党中央几次要给吴老调换住宅,吴老都辞谢了。此情此景,不能不使我们想起吴老几十年感人的革命生涯。吴老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着不朽的功绩,在我们党内享有崇高的威信,是我们党德高望重的五老之一,“这是我们党的光荣,这是中国革命的光荣。”全国解放后,他老人家晚年,仍然过着如此简约、朴素的生活。看到这一切,谁不肃然起敬呢!吴老临终前还用着“八一”南昌起义时用的薄薄的旧军毯,用着“八一”南昌起义时的旧皮箱。真是“历尽风尘不染尘,虚怀长保岁寒身。”正象毛主席高度评价的那样:“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
  我们毕业前的一个傍晚,同学们正在复习,吴老又一次来到同学们中间。大家立即起立,簇拥在吴老周围,恳请他老人家讲讲党史。吴老说:“你们就要奔赴祖国各地,走上工作岗位,和你们谈谈心,我讲,你们也讲。”吴老用温和的目光把同学们扫视一遍,弹动手指,让同学们落座。他老人家用自己亲身体会和感受,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领袖、政党、人民群众的相互辩证关系,用他老人家经历的历史事实,通俗地解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吴老讲道:“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多少革命先烈,抛头洒血,奔走内外,历经苦难,几起几伏,始终没有胜利,就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政党,没有英明的舵手。一九一三年辛亥革命流产,有的牺牲,有的投江,有的自缢。我被通缉,只好出奔,坐着日本的轮船,再次踏上去法国的征途,一个人站在轮船的甲板上,看着无边无际的海洋,胸中热血翻腾。亲爱的祖国,你何时才能从沉重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呀!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有了毛主席,中国人民革命才有了希望,东方才出现曙光。”
  同学们担心吴老过劳,几次劝他老人家休息,他都不肯,推开茶杯,不喝一口水,深秋时节,脱去呢子大衣,愈讲兴致越浓。他讲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的迠党活动,讲了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讲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讲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革命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革命航道,劈波斩浪,从胜利走向胜利。听着吴老的讲话,我们仿佛在展视着瑰丽壮观的现代革命画卷。吴老感慨深切地说:“伟大人民孕育锻造了自己的伟大领袖,伟大领袖又领导人民取得伟大的胜利,这就是中国革命的史诗。”他老人家尽情讴歌毛主席的丰功伟绩,赞颂毛泽东思想。吴老讲了几个小时,离去前谆谆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一辈子革命,读一辈子毛主席的书。”
  吴老的高节美德,是留给我们的一本珍贵的教科书,是永远值得我们恭读的。
  在纪念吴老百岁诞辰的时日,我们忆起一九四八年底,我人民解放军重重包围平津,全国胜利指日可望的时候,在晋察冀边区根据地华北大学庆贺吴老七十岁寿辰的会上,他老人家高瞻远瞩地讲道:“最近五十年来科学的发明和人类的进步,一日比一日更加速度的突飞猛进,把世界的空间、时间都缩短了,以前环游世界一周需要几年,至少需要几个月才能作到,现在有飞机只需要几天就作到了;以前世界上较大事变的新闻消息,需要几年或几月,至少也需要几天,才能传到世界各地方去,现在有无线电广播,只要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就传到了。一切科学都大大地进步了,人类已达到更能征服自然的时代,人类的知识更加发达了……”。今天,在华主席领导下,亿万人民,意气风发,跃马扬鞭,奋起直追,向四个现代化加速进军。他老人家的美好的理想,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吴老要是健在,定会著文赋诗,赞颂中国人民在新长征路上的每一个胜利。
  林彪、“四人帮”对吴老曾极尽诬蔑之能事,但是,吴老象万木葱笼中一株苍松,永远挺立在全国人民的心坎上。
  (作者齐志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生 《人民日报》记者 )
  

吴玉章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专刊/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编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