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当前位置:首页>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李治>人物简介

★生平简介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李治
 

  李治同志,原名李圣治,曾用名李守镜,1899年11月出生于江西永新县泮中村一个小木商家庭。李治3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一直是他的祖母带他渡过艰辛困苦的童年生活,他是靠父亲的辛勤劳动和省吃俭用抚养他,供他读书。
  李治在村里读完初小和高小后,考上了本县禾川中学。当时他深知自己上学非常不易,因此奋发努力,刻苦学习,每天放学回家后,干完农活便伴随油灯读书到深夜。所以各门功课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李治从小失去母爱,他一直深深地爱着祖母,平时帮祖母干活,晚上给祖母打水洗脚,当祖母年纪大行动不便时,他每天背着祖母出来晒太阳,做完饭后再背祖母回去吃饭,一直侍候着他祖母去世,他孝敬祖母的事至今被故乡人民赞扬。
  李治在读中学时,家乡发生了一场霍乱病,他目睹疾病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使他非常伤心痛苦。从此,他立志长大后要学医治病救人,为所有穷人服务。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南洋医科大学(原名上海南洋医学院),成为南洋医大第十期学生。
  青年时代的李治,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1925年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当时正在学校读书的李治积极投入到我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革命运动之中,用他所学的知识为在反帝游行中被特务打伤的工人、学生包扎伤口,疗伤医病,充分体现了一个爱国青年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
  1929年7月李治毕业于南洋医科大学,由于他在校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学校让他留校任教,可他为了实现他的志愿,将原名李圣治中的圣字去掉,改为李治,决心做一名给广大穷困人民看病的医生,他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回江西南昌开办医疗诊所。由于他医术精湛,服务周到,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和爱戴。
  在当时艰苦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他看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危难中的中华民族,所以,他又毅然放弃医疗诊所,于1930年12月29日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从此,他把所学的医学知识无私的奉献给了人民军队。
  参加红军之后,在反“围剿”斗争中,他一直负责医务工作,在物质生活极其艰苦,设备简陋,药品奇缺,医务人员极少的情况下,他和同志们一道克服种种困难,抢救治疗了许多危重伤病员。当时由于敌人的封锁,连一些普通的药品都很难买到,甚至连包扎用绷带、纱布都没有来源,这些都靠大家自己动手,想方设法解决。他在医疗工作的实践中,手把手的教那些刚从地方上来,没有一点医学知识的护士,使他们很快掌握一些医学常识和基本操作技术,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的。
  1931年8月李治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不久,组织上调他到红军总医院任护士学校校长兼教员和红军第一医院院长,在人力物力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他积极创办护士学校,培训专业人才,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使他认识到没有红军自己的医生和护士,是无法满足革命斗争的需要的。
  1931年11月红军卫生学校成立后,贺诚同志任校长,李治担任生理解剖、细菌、胎胚组织、外科、内科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他讲课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的欢迎。学校为红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务人才,为改善红军卫生工作,增强红军的战斗力,为革命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已的力量。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红军卫校随红军一起行军。在长征中李治带领卫生教导队,后又到中央纵队干部休养所任医务主任,主要负责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等领导同志及贺子珍、邓颖超等同志的保健治疗工作。在长征途中,他既要给学生讲课,又要给同志们讲防病知识,每到宿营地又要给大家检查身体,他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上级为了照顾他,给他一些炒面,他只留一二杯,其余都全给担架排的同志吃。在长征途中,他采用独特的医疗技术,挽救了许多重危病人,他为周恩来和贺子珍等同志医病疗疾,使他们很快康复,在广大红军中被传为佳话。毛主席亲自到干休所看望李治同志,把他仅有的几支辣椒和一些炒面送给他,做为他对李治同志的感谢。
  红军到达陕北后,李治因长期劳累,体力极度虚弱,发高烧,昏迷几天。毛主席知道后,亲自派有经验的医生给他治疗,并给他送去了陕北红军给的一蓝子鸡蛋,以示关心,李治同志病愈后,十分感激。
  红军卫校到陕北复课后,克服困难,不怕国民党的封锁,努力创造条件,在设备简陋和物质生活等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努力完成教学任务,为边区培养医学人才,为革命战争培养红色医务工作者。
  在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斗中,李治同志组织医生和学员250多人,在山西五台到黄河边的大宁之间,组成一条千里伤员转运线,每隔五六十里设一兵站,依次转运,他亲自担任第一兵站的伤员治疗和转运工作。他用自己的精湛技术,挽救了许多伤病员的生命。在那紧张的战斗日子里,他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平型关战役中负伤的战士,都经过他们兵站和他们处理后,才转运的。他在这次战斗中,出色的工作受到卫生部的通报表扬。    
  1938年8月组织调李治同志任卫生部保健科科长,负责领导同志的保健工作。1938年11月去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习三个月。不久又去马列学院学习,直到1940年6月结业,使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哲学、历史、政治等一系列课程。理论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1940年7月,上级为加强边区卫生工作,在林伯渠、董必武等同志要求下,调李治同志任陕甘宁边区卫生署署长,他在这个岗位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改变边区落后的卫生面貌,为边区卫生工作的发展和医学人才的培养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组织医疗队下乡,为群众治病;宣传医学知识,反对迷信巫神;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初步形成边区医疗保健网络。他为边区军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杰出的贡献,人民永远是不会忘记的。
  1947年李治同志奉命去西北第一野战军卫生部任副部长,受到彭德怀同志的欢迎。到任后不久,在宜川、瓦子街解放西北的一系列战斗中,李治同志精心组织伤员的救护转运工作,为保护部队的战斗力,减少部队伤亡,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上级的表彰。
  新中国成立了,李治同志持朱总司令派人送来的请柬,参加了天安门观礼,这天他心情格外激动,他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当家作主了。
  解放后,他任南京军事学院卫生部部长,学院初建时,医疗机构不健全,在设备差、人员少的情况下,他发扬战争年代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以他丰富的组织领导和医务工作经验,积极想方设法改善医疗条件,他曾多次到京向主席和总理汇报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完善了医疗机构,为学院的医务工作建设奠定了基础,为教职员工的医疗保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952年他被评定为卫生一级等技术职务。
  1958年在北京高等军事学院组建时,他与刘伯承元帅同时到京,李治同志任该院院务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他工作积极,急教学所急,想教学所需,亲自组建医院,作好后勤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他还担任中央领导同志的医疗保健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李治同志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坚决的斗争,自觉地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他受迫害下放到湖南一个小市区时,他仍积极为当地农村卫生保健站,培养医务人员,给他们上课,并亲自种中草药,表现了一个老红军战士坚强的党性和高风亮节。
  李治同志1955年9月被授于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于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被聘为中国医科大学名誉教授,北京教育财政学研究会顾问等职。李治同志离休后,晚年仍关心党和国家大事,他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积极为卫生工作的发展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
  李治同志长期从事我军卫生工作,对医学有很深的造诣。他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勇挑重担,不畏艰险,为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胸怀坦白,待人热情,实事求是,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他组织纪律观念强,为人耿直,作风正派,他廉洁奉公,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保持了一个红军老战士的革命本色。
  李治同志因病于1989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救死扶伤的一生,他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我军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质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李国华)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