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当前位置:首页>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黄树则>人物简介

★生平简介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黄树则
 

  黄树则,又名黄既、黄写山。1914年10月生于天津市。1932年考入北平大学医学院,1936年2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秋毕业后到延安参加八路军。1939年9月经汪东兴、梁长汉,廖由洁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医务主任,内科、儿科主任和院长,西北联防军卫生部副部长,第一野战军卫生部副部长,党中央直属卫生处处长,北京医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教育处处长,人民卫生出版社社长,中央办公厅中南海保健处处长,卫生部保健局副局长,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卫生部副部长,卫生部顾问,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卫生宣传教育协会主席等职。
  幼年时期黄树则曾跟父亲和私垫的先生学过写旧体诗,从那时起他便萌发了对文学的爱好。后来尽管他从事了医学事业,但在工作之余还写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现在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国诗词学会顾问。
  黄树则同志在北平大学医学院读书时,中国正处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时期,为了反映人民的呼声和激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黄树则一面读书,一面和他的好友梁波共同为北京的《全民报》办起文艺副刊,发表和编写了许多富有深刻社会影响的作品。1935年冬,黄树则同志参加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即将临近毕业的黄树则同志,更加为祖国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担忧,他在胡风办的《七月》刊物上发表了讽刺消极抗日的小说《严玉邦》和抨击国民党黑暗腐败的小说《岳王镇没有好风景》。他创作的反映解放区人民生活的散文《到安塞去看病》深受读者的欢迎。
  1938年秋,黄树则同志从北平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经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董必武同志介绍到延安参加了八路军。首先到抗大医院任医生,1938年10月被调到八路军卫生学校任内科教员。当时同在张村驿卫校任教的还有史书翰、宋友良、刘绍九、李广训,田际华、薛公绰等同志。他们共同研究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卫校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成为卫校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1939年八路军军医院在延安拐峁建成。当时由苏井观同志任院长,汪东兴同志任政治委员。将要毕业的卫校第十三期学员也被调入该院。黄树则调入八路军医院任内科医生、内科主任、医务主任等职。他先后在延安战斗生活了近十年,这一时期对他来说既是发挥医学专长之际,也是他文学艺术创作的高潮,在这两方面他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39年12月1日,八路军卫生部为纪念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将八路军军医院改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随后医院扩建迁至柳树店和刘万家沟等地,黄树则同志始终没有离开过医院。1940年3月,八路军卫生学校也迁至柳树店,9月间改名为延安中国医科大学。此间,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大夫,绝大多数都在医大兼任教员,黄树则同志也不例外,仍在医科大学兼任内科教学任务。据涂通今同志回忆说:“黄树则同志讲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深入浅出,易懂易记。在他所讲的传染病和内科各系统疾病中,至今还保存着他讲课的随堂笔记,有些还记在脑中。”
  黄树则同志是延安著名的内科专家,他经常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看病。1941年秋,朝鲜一位叫武廷的朋友前来医院疗养,这位朋友还任八路军某炮兵团团长,他患了胃病。此时,黄树则同志任内科主任,每天都要亲自为武廷治疗,经过几个月的药物治疗和饮食调养,武廷团长就基本痊愈了。急于返回前方的武团长,要求马上出院。后经黄树则主任再三劝解,他才同意留院继续疗养一个时期,以巩固疗效。黄树则同志不仅临床经验丰富,而且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他曾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过一些通俗的医学文章。如《慢性病需要慢慢医》的这篇论文,以辩证的方式论述了对待慢性病的科学态度,为许多患者所称赞。
  黄树则同志在医院作医务工作时,他积极参加文学活动,并以多种方式活跃医院的文艺生活。他自从到延安后,认识了丁玲、肖军、艾青、严文井等作家,并加入了延安文协,经常在《解放日报》、《谷雨》、《部队文艺》、《文艺月报》上发表小说,散文一类的作品。由于他能看病会写作,被人们称为“才子。”有一次,国际和平医院组织演出姚伸明编写的小戏《棋局未终》,黄树则和医院的几个政工干部登台参加演出。那时医院的文娱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既活跃了工休人员的生活,又鼓舞了抗战热情。为此,医院还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好评。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不仅为部队伤病员治病,也为当地群众免费治疗。群众随叫随到,医生经常为群众出诊。有两件关于黄树则同志的事迹,至今还在当地传颂。一件是黄树则担任医务主任期间,一年除夕之夜,他忽听说一位老大娘病重,便匆忙带上药品器械,顶风冒雪,前去抢救,终于使病情好转。这件事他自己也记忆犹新,但他却很谦虚,他写的回忆中只突出地记述了马海德,而不突出写自己。他回忆写道:“那是一个飞雪的夜晚,我们一家人,正在马海德家里和他的一家人共度农历的除夕。我们正谈得热闹,但在我们村里的一个熟识的老乡来找,说家里有个重病人,要医生去看。我匆忙走到病房的办公室,拿了出诊的东西,随老乡前去。我到老乡家里,看过患病的老大妈,正在给她打针的时候,忽然从我身后伸过一只手,帮助按住了病人的胳膊。我认出了那只手,回头一看,果然是他——马海德,也冒雪赶来了。诊断后,我们盘腿坐在老乡的炕上,和老乡象一家人一样热烈地交谈起来,一直等到老大妈好转才离开。……这件小事,使我深深感到马海德同志对待病人的关心,对同志的友情”。
  还有一件,登在1944年9月4日的延安《解放日报》上。那时,黄树则同志担任医院小儿科主任,他的身体虽然很弱,但干起工作来,样样都少不了他。他差不多整天都在病房里,对于重病的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去救治。为了挽救重危的病儿,他常常把自己的血液输给他们。有一回,在一星期之内就接连输了两次血。这一年,有个叫毛毛的独养子患了严重肺炎。为了抢救这个孩子,黄主任从早忙到晚,差不多要做几个钟头的工作,有时忘记了吃饭。他为了便于急救,使窒息不变成永久的停止呼吸,他不分昼夜,守在这位孩子身边。有一次,有个孩子发生窒息时,他将胶皮管放进病人的气管中,口对着口替他往外吸痰。他想到的只是如何抢救病人的生命,而不是细菌对自己的威胁。
  但是,毛毛这个独养子,由于病情太严重,虽经黄树则同志多方医治,仍不幸而死。可孩子的妈妈被黄主任的救死扶伤精神所感动,她还为黄主任写了一封信:
  黄主任转小儿科全体同志:
  你们那种为工作负责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真使我感动,感动得流出眼泪来。毛毛虽然死了,但是,我现在非常安心,因为我知道他,病是再无法可治的,因为我亲眼看到你们为孩子是想尽了办法,费尽了心机,我曾说过:黄主任,你们不要再费心力了,算了吧!但是,你们还是对孩子抱有很大的希望似的。……现在送上毛毛玩的相片四张,给倩倩玩吧!请收下。
  致
  革命的敬礼
  高上梅
  从这封信就可以充分反映出黄构则同志的工作精神。一般说,治好了病才会写感谢信的,而这位孩子死了,他的母亲却写了感谢信,这是少见的,只能说是被黄主任的精神所感动。
  在延安白求思国际和平医院的黄树则同志,他不仅忙于本院工作,而且还经常为配合延安市开展卫生防疫和卫生运动撰写宣传文章。如1943年4月10日,他为《解放日报》写了《加紧春季防疫》,又介绍了《肺结核常识》之辅导,还于1945年2月以黄既署名发表《护士丁强同志》等文章。1942年2月,国际和平医院成立了白求恩护士学校,黄树则同志兼任校长。至1946年连续开办三期,培养出160多名护士。在此期间,他曾与毛泽东同志联系,请毛主席为护士胸章题写了“救死扶伤”的题词,作为护士工作的座右铭。除此之外,在当时困难的条件下,他作为一位高级知识分子,还同大家一起拾粪,开荒种地。他又积极参加了全党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使自己从思想上进行了一次马列主义的教育,并将整风运动所取得的成果落实在医疗工作中。
  由于黄树则同志各项工作都很出色,他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甲级模范工作者,出席了陕甘宁边区文教群英会,聆听了毛主席作的《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的报告。
  抗战胜利后,大批医务干部外出,将所留下人员重新编制,这时由黄树则同志担任国际和平医院院长。正巧,在他主持医院工作期间解放战争爆发,组织上为适应战时需要,将和平医院更名为联防军司令部后勤卫生部所辖的第二后方医院,他将人员分成三个所流动工作,使医院成为治疗战伤、外科为主的战地医院,为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7年3月,蒋胡匪帮进犯延安,黄树则同志做为毛主席的保健医生曾跟随党中央和毛主席转战陕北一年多,他既要看病,又要拿起笔杆揭露敌人的罪行,并在《边区群众报》上发表了短诗《笑蒋楼诗稿》。全国解放后还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过《回忆续范亭同志》、《回忆徐根竹同志》等文章,反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情况。由于黄树则同志在毛主席、周恩来副主席身边工作,因而他有更多的机会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教诲,这是他终生难以忘怀的,在他写的《万古云霄北斗明》里已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树则同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除身负数种要职竞竞业业地为党为人民辛勤工作外,他从没有停止过文学创作和科普工作。他还酷爱书法,而且他的笔体独具一格,不论在医务界,还是在中国书法协会都颇有名气。有些国际友人都慕名索要黄树则同志的墨宝,他还是中国老年书法研究会的顾问。他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北京晚报》、《健康报》上发衷了大量文学作品和医学科普作品。其中影响较大的代表作:《人民日报》上发表过的《拔剑长戈一世雄》,他回忆了续范亭将军的光辉事迹。1984年曾在丁玲,舒群主编的《中国》文学双月刊上发表过《病里的一课》,无情地揭露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忍受日本侵略者欺压凌辱的悲惨情景。《不尽的思念》被收入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纪念周恩来总理文集,并以《不尽的思念》为书名。
  建国以来,他所写的主要医学科普作品有《和青年朋友谈健康问题》,《和青年医务工作者谈修养》,《疾病知识》、《老年保健顾问》、《健康 丛书》、《病从哪里来》、《捉拿微丝劫》;与蒋彦、杨瑞芝合编的《糖尿病知识》等,有的还被翻译成世界语,有的被评为优秀作品。
  黄树则同志任卫生部副部长以来,主要负责两项工作:一、中央领导同志保健工作;二、卫生防疫及地方病防治工作,另外还分管过医学科研,外事、医疗等工作,由于他长期以来从事中央领导的保健工作,经常组织会诊,及时总结专家们的意见,所以在付诸实施过程中未发生过任何失误,并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他曾多次为部领导起草报告,1952年1月25日人民日报社论《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同年12月人民日报社论《卫生工作必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1962年和1965年卫生部《关于改进祖国医学遗产的研究和继承工作意见》,《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给中央的报告,都是黄树则同志起草的。
  黄树则同志退居二线之后,他还花费了三年的时间组织编写了《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其中绪论就是他亲自写的。他还经常参加全国召开的医学学术会议,为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奉献良策
  (李忠全 辛智科)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