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当前位置:首页>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丁玲>人物简介

★生平简介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丁 玲
 
   
  丁玲(1904—1986),女,原名蒋伟,字冰之,笔名彬芷、丛喧、晓菡等。湖南临澧人。早年曾在桃园第二女子师范读书,后进入长沙周南及岳云中学。1921年到上海入平民女校。1922年在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翌年到北京。1927年底开始发表小说,其处女作《梦珂》受到各方注意。后来又发表了《莎菲女士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等,集为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年丁玲与沈从文、胡也频等组织红黑社,出版《红黑》(半月刊)杂志。1930年发表长篇小说《韦护》、《一九三○年春上海》等作品。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杂志,并发表小说《水》。193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任“左联”党组书记。同年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随即押到南京,被囚禁三年之久。1936年秋,在中共组织的帮助下,逃离南京,前往陕北。
  1936年11月,丁玲到达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所在地陕北保安。由于她是第一位到达陕北的著名作家,中共中央宣传部出面为她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会,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凯丰、林伯渠、李克农等,几乎所有在保安的中共领导人都出席了。这样的礼遇是空前的,丁玲也激动万分。在随后和毛泽东的谈话中,她向毛泽东建议,把已经在陕北的文化人组织起来,成立一个文艺协会,以推动陕北苏区的文艺创作。毛泽东当即表示赞成,认为这是中华苏维埃运动的创举,并指名要丁玲担任文艺协会主任。在谈话中,丁玲还向毛泽东提出参加红军的要求。
  同年11月22日,文艺协会举行成立大会,到会人员及来宾百余人。李伯钊报告协会成立意义,丁玲报告筹备经过。毛泽东出席大会,并提议将该会定名为“中国文艺协会”。第二天,中国文艺协会16名干事召开第一次干事会。会上推选丁玲为中国文协主任。不久,毛泽东又安排她到红军作战前线,随彭德怀、任弼时领导的部队活动,进行采访,体验生活。12月的一天,正在前方准备迎接新年的丁玲,突然从聂荣臻手里接过一封电报,打开一看,原来是毛泽东发来的一首词《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词中写道:“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丁玲受到毛泽东的如此鼓励,深为感动。她不负期望,很快就写出了反映和歌颂红军的作品,如《彭德怀速写》、《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一颗没有出膛的枪弹》等。这些作品刚面世,就受到了任弼时等人的称赞。
  1937年1月,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迁到延安。毛泽东点将让丁玲回延安担任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实现了她当红军的愿望。这一年5月,丁玲被任命为红军历史征编委员会委员。随后她与徐梦杰负责编辑了30余万字的《二万五千里》一书。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出现了新的局面,丁玲在中宣部的支持下,出面组织了一个包括文学、戏剧、美术在内的综合性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以下称“西战团”),并任团长。8月15日晚,延安各界举行欢送“西战团”出发抗日前线的晚会,毛泽东出席了晚会,并首先致词,他说:“战地服务团是一件大工作,因为打日本在国内在国外在世界都是一件大事,我们数年来要求团结一致抗日,在今天可以说已经实现了。这次战争可以说带有最后一次的意义,战地服务团随红军出发前方工作。你们要用你们的笔,用你们的口与日本打仗。军队用枪与日本打,我们要从文的方面,武的方面夹攻日本帝国主义,使日寇在我们面前覆灭下去。”丁玲也在答词中说:“我们战地服务团的组织虽小,但是它好像小河流一样慢慢流入大河,聚汇着若干河的水,变成了一个洪流,我们誓死要打退日寇,如不达到此目的,决不回来与诸位见面。”表达了他们坚定的决心和信心。在此后的六个月中,“西战团”途经16个市县及60多个村庄,辗转3000余里,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38年丁玲又带领“西战团”奔赴国统区陕西潼关、西安等地进行抗日宣传演出。“西战团”到达西安后,丁玲主编了《西北战地服务团》丛书。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统区的大批文化界人士和知识青年奔赴延安。毛泽东十分注重知识分子的革命性,即不仅在组织上,而且必须在思想行动上和革命保持高度的一致。这样的知识分子是必须经过革命的改造才会有的。于是丁玲被派往刚创办不久的马列学院去学习。在此之前,“文小姐”丁玲对革命的追求,基本上或者说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感情层面上,而对革命理论则理解甚浅。1938年11月,她离开“西战团”,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一年。1939年10月任“文协”副主任并主持日常工作,1941年初去延安川口农村养病兼创作,相继创作出《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夜》等小说。
  1942年2月,毛泽东关于整顿“三风”的报告,犹如一股春风,鼓舞了延安的知识分子,时任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的丁玲,便按照既定的文学思维经手发表了一些反映延安现实生活存在的所谓“阴暗面”的作品,尤其是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以及丁玲自己的即兴之作《“三八节”有感》。丁玲的《“三八节”有感》不足3000字,被人们视为丁玲的主要作品之一,是丁玲在延安时期写的一系列杂文中最尖锐的一篇。尽管对《“三八节”有感》,丁玲在晚年不仅一再把它解释为普通的、正常的批评活动,甚至说“那时主要批评它攻击了领导,诬蔑了边区。其实我说的只是一个妇女问题,只不过是离婚再结婚嘛,那有什么了不起”。这些饱含批评和讽刺意味的杂文,立刻在延安文艺界引起了一场较大的风波。1942年6月18日,周扬和丁玲主持召开文艺界代表大会,对王实味的错误思想和错误宣传进行批判。丁玲驳斥了王实味对延安文艺界的侮辱,同时也对《“三八节”有感》作了自我批评,认为自己“只站在一部分人身上说话,而没有站在全党的立场说话。那文章里只说到一些并不占主要的缺点,又是片面的看问题;那里只指出了某些黑点,而忘记肯定光明的前途。”她说,通过这次整风,“我把过去很多想不通的问题渐渐都想明白了,大有回头是岸的感觉”。
  整风运动后,丁玲认真学习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的思想。同时,丁玲在精神上也经受了一场“洗礼”。无论是在政治思想上还是在文学观念上都使她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从一个小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作家转向一切服从于无产阶级革命政治需要的作家。她自五四运动以后就不断吸取并信守了近20年之久的关于民主、自由一类的政治思想营养,以及关于人的文学个性解放等文学价值观念从此被摒弃。她说:“回顾过去所有的烦闷,所有的努力,所有的顾忌和过错,就像唐三藏站在通天河边看自己的躯壳顺水流去的感觉,一种幡然而悟、憬然而惭的感觉。”
  延安文艺整风运动基本结束后,丁玲又被选送到中央党校学习和参加审干运动,使她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进一步接受了锻炼。从党校结束学习之后,她以轻装上阵的姿态,积极投身于文艺界的活动。她打起背包,裹上绑腿,到延安柳林同老乡一起纺线,改革纺车,帮盲艺人韩起祥创作新节目,学习柯仲平、马健翎的民众剧团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的经验,还采访了许多先进人物。不久就写出了报告文学《田保霖》。作品发表的当天,毛泽东就写信向她祝贺并邀她去作客。此后,她接连写出了歌颂八路军的《一二九师与晋冀豫边区》,以及赞扬边区模范人物的《民间艺人李卜》和《袁广发》等作品。
  1945年10月,丁玲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组织文艺通讯团奔赴东北。后因交通阻断被滞留在张家口地区,随后开始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写作。该作品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是丁玲文学历程的最高峰。1948年底,丁玲参加了在匈牙利召开的世界民主妇女联合会代表大会,被选为该会执行委员。1949年到捷克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新中国建立后,丁玲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等职。1955年被错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等。1978年平反昭雪后,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理事、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中国》杂志主编等。1986年3月4日,丁玲因病在北京逝世。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