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柯棣华 > 全文图书 > 我与柯棣华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章 难忘铭义中学
郭庆兰口述,徐宝钧整理

  1930年夏天,经过考试,我升入汾阳当地一所有名的中学——铭义中学继续求学。铭义中学也是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校名是冯将军亲自起的。“铭”者铭记、记住之谓也,比喻感受之深,印象不可磨灭;“义”者,正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孟子曰:“舍生而取义者也。”为了大义,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可见冯玉祥将军起这个校名寓意是何等深刻。
  铭义中学建于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校址在汾阳县西关的教会园区内,与教会医院毗邻。学校有教职员工60多人,近20个教学班,每班30人,全校学生500多人。学校环境清幽,校舍整齐。教学设备较好,一应俱全,在当时来说属于上乘。学校有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所,还有学生宿舍,学生一律寄宿。学校还有一个可容纳1000多名学生活动的大操场。学校初建时是初中,以后又增设高中,成了一所完全中学。“文革”年代,因为它是教会办的“洋学堂”,扫“四旧”时遭到严重破坏,面目全非,现已改为汾阳中学。
  同年冬天,铭义中学来了一位新校长,他就是冯玉祥将军的政治秘书余心清先生。
  余心清先生1923年至1926年在北京南苑任当时颇有名气的育德中学(西北军军官子弟学校)校长,听说很有学问,是办学校搞教育的行家。他给学生演讲生动有趣,富有鼓动力。大家都为有这样一位好校长而感到高兴。
  余心清,安徽合肥人。时届30岁,身高中等偏上,年轻英俊,风度儒雅,长得一表人才,南京金陵神学院毕业。早年曾留学美国、德国等地。思想激进,信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倡导“天下为公”,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坚决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曾遭到蒋贼的迫害,被国民党反动政府逮捕入狱,后被我党营救出狱。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的朋友,在我党外围组织做了许多有益于进步事业、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好事,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解放后,曾任国务院典礼局局长、全国政协委员、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等要职。余氏长于组织计划,以敬业精神、思虑周到、认真负责著称,深得周总理的信任和赏识。国务院每每召开会议时,周恩来总理常谓“你们看看余心清先生是如何工作的”,号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余心清先生学习。余心清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中,以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批斗,终于1966年9月4日含冤去世。粉碎“四人帮”后,余心清先生于1978年10月9日得到平反昭雪。
  余心清先生就任铭义中学校长以后,大刀阔斧、雷厉风行,主要抓了三件事:
  第一,制订校训、校规和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当时他亲定的校训为:“苦读、苦练、苦干。”教育学生“苦学本领,苦练身体,苦干革命,准备随时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担”。
  第二,充实和加强师资队伍。他从全国各地聘请了许多思想进步,有真才实学的教师给学生上课。首先抓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设马克思主义启蒙知识的课程,积极给学生灌输社会进步思想和现代文明知识,对学生的思想进步帮助很大,对我的思想也有很大的触动。我们这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学生富于幻想,思想感情很脆弱,过高地估计自己;喜欢罗曼蒂克,往往脱离实际。如一位进步教师明确告诉我们说:“小资产阶级只能同情无产阶级,但不能成为领导阶级。”对大家启迪很大。
  第三,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充实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购置了很多进步书刊。有通俗的宣传马列主义的社会科学著作,也有思想进步富有哲理的刊物:有叶圣陶先生主编的《中学生》,邹韬奋先生创办的《生活周刊》等杂志,冯定先生撰写的《人生漫话》等。还有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的《鲁迅选集》,郭沫若、茅盾、冰心、巴金、老舍等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苏俄著名作家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文学巨匠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风行一时的张恨水先生的言情章回小说《啼笑姻缘》、《金粉世家》、《春明外史》、《八十一梦》等。特别是当时驰名全国的女作家谢冰莹的自传体小说《女兵日记》对我启发很大。我的性格懦弱,畏首畏尾,凡事不愿出头。读了小说,知道了一个女学生也可以当兵,将来我也要当个女兵。这些进步书刊为我今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思想启蒙的基础。
  余心清校长根据抗战的需要,还对学生进行军事化的管理。他组织学生与西北军官兵联欢,还组织学生参加军事夏令营,学习军事常识。有一次冯玉祥将军还亲自到学校参观。那时冯玉祥将军正下野,他们一行驻在汾阳城郊30里外的峪道河。他的教导团正驻扎在汾阳县城。听说冯玉祥将军也信奉基督教,人称“基督将军”。记得有一次,冯将军亲自到校参观,跟全体学生见了面。铭义中学大操场的后面是个大山坡,我们学生都集合到山坡上,准备听冯将军给我们讲话,冯将军一副老百姓的模样,穿着一套深蓝色的棉袄棉裤,头上缠着白毛巾。哪像个将军,倒更像个农民。他身材魁伟,目光如炬,给学生讲话时声若洪钟,洪亮的声音在山坡上回荡。他讲话的大意是:一个有为的青年,一定要珍惜青春年华,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将来为报效祖国而贡献力量。冯将军的讲演博得学生们的热烈掌声,大家深受鼓舞。冯将军洪亮的声音至今仍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余心清校长的倡导下,组织了一次军事夏令营,这次活动是学校师生和西北军军官教导团联合举办的。我们是坐着教导团的大马车到部队驻地的,部队官兵对我们学生很好,亲如一家人。那次军事夏令营大会,还请了东北来的流亡学生作报告,流亡学生声泪俱下,愤怒控诉和痛斥了日本鬼子残害中国老百姓的滔天罪行。流亡学生们说他们已停课,无家可归,都流亡到关内来了,使我们了解到亡国奴的生活惨痛极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挺身而出,我们一定不能当亡国奴啊!
  军事夏令营期间,学生们还和教导团的官兵举行了联合文艺演出。舞台是临时搭建起来的,会场汽灯通明,亮如白昼。军民演了不少抗日的话剧等文艺节目。大家义愤填膺,同仇敌忾,抗日声浪一浪高过一浪。看戏的老百姓人山人海,把会场围得水泄不通,场面十分壮观。我也鼓足勇气上台参加了演出,演一个大官的马弁。这是我生平以来第一次参加文艺演出,心脏扑通扑通跳到了嗓子眼,但演出时我表现得很镇定,从容不迫,使自己受到了锻炼。整个演出很成功,一次又一次受到老百姓的热烈鼓掌欢迎。屈指算起来,那次演出距今已整整70多年了,至今我仍印象清晰,往事历历在目。
  余校长还经常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次余校长要检查个人卫生,让每个同学都把脸盆、牙具等日用品带着,他逐个检查。因为同学们带的洋瓷盆都是日本货,都不合格;只有两名男同学带的是铜盆,合格。最后余校长对这两名同学进行了表扬。事后学生自治会还动员全校同学到街上宣传不买日货,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游行,使同学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还有一次,学校进行了一次紧急集合演练。子夜时分,学生宿舍突然响起了集合哨声,要求在两小时内,全校师生在大操场集合完毕。我们女生要跑步一里多地,而男生只要走一半的距离。余校长早就在那里检查集合情况,女生按要求准时到达。男生中,有的迟到了;有的没穿袜子(要求穿袜子);有个男生更狼狈,只穿了一只鞋子。女生见了都笑了,笑话有的男生如此懒散。最后,余校长对这次紧急集合进行讲评,对做得差的学生进行了批评。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随时发动侵略的情况下,全校师生在生活上一定要紧张起来,时刻做好应付战争突发的准备,使全校师生深受教育。
  余校长在教育工作上还进行了不少改革。比如强调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学生会的干部,要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加强学生的劳动观念,要求学生放假时到伙房帮厨,让炊事员休息;进行勤工俭学活动,余校长动员冯玉祥的部队把做好的军装拿到学校,让女同学钉纽扣、锁边,付给学生一点报酬,让穷学生也有点零花钱,穷学生带的被褥少,余校长就给贫困学生加了被褥。当我回家把余校长关心学生的事给我妈和我舅说了以后,舅父就说:“余校长的名字意思就是心清如水,余校长真是好人,为穷苦学生做了不少好事。”
  三年后,在隆重的毕业典礼上,余心清校长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对全体毕业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接着他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指出凶恶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正在伸向中国的腹地,大片国土沦丧,国难当头,同学们一定要牢记抗日救国的神圣责任,为救国出力,为抗日献身。余校长语重心长地勉励学生:“同学们就要离开学校毕业了。毕业后,有的同学要升入高一级的学校继续学习;有的同学就要走向社会,踏进社会工作了。一个人在社会上工作,首先要学会做人,要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指导思想。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上的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你为社会工作,也享受社会的成果。由于你享受的成果是由别人创造的,你做的那份工作也是为大家服务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密不可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总之,要为劳苦大众服务。”最后余校长强调了每个同学“要大公无私,不要自私自利”,深刻指出在旧中国贫穷是个社会问题,每个同学都要为改变国家的贫穷而奋斗,要为社会多做贡献,为民众多做贡献。
  余校长的重要讲话,给了全体同学深刻的教育,我一直把余校长讲的话记在心头,永生难忘,终身受益。
  三年铭义中学的学校生活,让我终身难忘。它不仅使我学到了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余校长的教育下,我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了一个青年首先要爱国,初步树立了爱国主义思想,为日后漫长的人生旅程打下了思想基础,余心清校长是我的革命启蒙老师。
  1933年夏,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铭义中学。
  

我与柯棣华/郭庆兰口述,徐宝钧整理.—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