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柯棣华 > 全文图书 >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柯棣华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 印度人民的支援
任鸣皋,李文业
    (一)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创刊号以醒目的标题“印度人民援助我国”报导了一则来自加尔各答的电讯:印度在国民大会①主席尼赫鲁等领袖的号召之下,掀起了广泛的援华运动,于9日举行了“中国日”②。这已经是全印援华热潮中举行的第二次“中国日”了。
  这一天,在全印各城镇乡村与各机关团体,都举行了盛大的集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疯狂侵略,斥责日军在华的暴行,抵制日货,劝募赈款和捐献药物等等,以救济中国难民。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也发表宣言,反对日寇侵华。此外,他还写了一首有名的诗《敬礼佛陀的人》,讽刺日本帝国主义者在杀人的同时却祈求菩萨的保佑。
  这种声势浩大的援华运动,非但在印度本土,而且在海外的印度侨民也热烈响应,例如:在新加坡的中国和印度侨民,于“中国日”这一天,同时举行联合示威。又如在马来亚,因为那里日本人的铁矿矿砂是用来制造炸弹的,所以中国工人进行了罢工,矿主想雇用印度工人来代替,印度工人都拒绝受雇。
  当时,正在争取独立的印度人民,在自己国家也很困难的情况下,却向我们伸出了友谊之手,他们在国民大会领导下,对我国作了竭尽全力的支援。除上述一系列活动外,印度国民大会执行委员会孟买会议作出决定,派遣医疗队③援华。
  在英帝国主义者奴役下的印度人民,能够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援华活动,甚至派出相当于代表国家规格的医疗队是经过一番斗争的。派遣医疗队出国,英殖民政府本来不同意,但在大部分邦政府的国大党的压力下,英国殖民当局才不得不允许印度人民在援华行动上采取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措施。
  印度援华医疗队有五位大夫,其中的柯棣华大夫,就是这本小册子所要介绍的。
  (二)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柯棣尼斯”是姓,“德瓦卡纳特”是名字,“桑塔拉姆”是父名,“德瓦卡”是爱称。“柯棣华”是他在重庆赴延安前取的中国名字。
  1910年10月10日,天还没到黎明④,在孟买省的绍拉普尔村(后已发展成绍拉普尔市,今属马哈拉施特拉邦)一间棉纺厂的职员宿舍里,德瓦卡纳特出世了。新生命的诞生,给全家带来了喜悦,连刚满三岁的小哥哥曼盖什都十分快乐,因为家里除了爸爸妈妈外,又添了一个小弟弟。
  德瓦卡的父亲桑塔拉姆·纳拉扬·柯棣尼斯(家里孩子们都叫他“安纳”)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英语,事业进取心很强。母亲悉达·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在童年时因患重病不幸丧失听力,但却是一位贤惠能干的家庭主妇。
  安纳原在孟买股份有限公司当办事员,后来被派到绍拉普尔,在公司经营的拉克希米棉纺厂供职。由于他办事勤奋、认真,在德瓦卡诞生后不久,就被派到公司在当地办的维什努棉纺厂担任了较高职位,待遇加厚,很快便从职工宿舍迁至宽敞的新居,之后又买了一幢配有很大庭院的住宅。安纳从事许多社会活动,担任过市参议员、荣誉法官和多种公职,做过公共卫生、教育、公路和市政工程、蔬菜供销、技术教育等等委员会的主席。以后又多年担任副市长的职务。他有三男五女,其中七人都进了大学,只有德瓦卡的二妹高中毕业后因结婚而中辍学业。全家有三个孩子是医生——德瓦卡和他的大妹、五妹。
  德瓦卡的父母是博爱主义者,他们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在种姓⑤等级森严的印度,当时的某些社会阶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但这样的阶层成员都可出入于德瓦卡家的门庭,并得到帮助。
  德瓦卡家乡的景色是美丽的。那里没有寒冷的冬天⑥,看不见雪花,河里也从不结冰,终年草木繁茂、鸟语花香。
  德瓦卡三岁就开始读书认字了,六岁上小学。十岁小学毕业后,就进入公立英文学校——诺思科特中学。这是第一流的完全中学。刚进学校不久,班主任老师看到他聪明好学,成绩一贯很好,就鼓励他参加市政府奖学金考试。德瓦卡考试得了第一名,而校长却照顾了得第二名的一个穷孩子。德瓦卡没有去争,他觉得把自己应得的奖学金让给穷人是好事,因为他时常看见安纳帮助别人。
  1920年12月20日,国民大会加尔各答的特别会议和国民大会那格浦尔年会决定,发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⑦。这个运动很快就发展到汶哥那。1921年,德瓦卡和他哥哥正好去汶哥那姥姥家,并暂时转到那里的中学上学。他们听到老师们经常宣传用印度本土的手织手纺布来抵制洋货倾销,讲解发展民族工业的重要意义,于是兄弟俩积极响应,经常每天花两个小时的时间投入这项政治运动。有一天晚上,他和哥哥随着鼎沸的人群一起参加了火烧洋布的篝火会,熊熊的烈火烧掉那么多好洋布。德瓦卡惊异地注视着这一新鲜而激动人心的场面,他虽然不很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烧毁它,但却知道这是反抗英殖民主义的爱国行动。
  1923年,德瓦卡在中学三年级时,同哥哥一起参加了学校里的童子军。德瓦卡的班主任老师是个思想敏锐、善于思考的人,他领着学生们远足时,常常引导他们讨论各种问题,以开阔他们的思想,增长他们的见识。
  有一次远足时,他们看见一个人用棍子不停地敲打着一头驮着很重东西的驴,要它走快点。德瓦卡觉得这很残酷,但又没有办法。这时,他的老师从那人手里夺过棍子,使劲地揍他的屁股,教训了这个虐待牲畜的人。这人望着穿童子军服装的老师,和那一队穿同样服装的小青年,是兵还是警察呢?他害怕了,求饶了,保证以后不再打牲口了。德瓦卡心里很痛快,他想,如果驴能反抗,象老师一样该多好,但驴办不到。那么,如果被虐待的是人呢?这个问题他思考了很久。
  安纳不仅关心孩子们智育的发展,也很重视他们的体格锻炼。他曾把兄弟俩送到离家一英里远的私人体育馆,请专业老师指导他们的体育活动。从1923年到1925年,德瓦卡兄弟连续三年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锻炼,还学习了打篮球、网球、板球等球类活动。从外表看德瓦卡虽然不算魁梧,但身体却很结实,后来他还参加过大学的体育队呢!
  1926年夏天,德瓦卡住在马德拉斯的叔叔家,同他的堂兄一起睡在二楼宽阔的平台上。一天夜里,天很热,堂兄睡不着,就走到平台前端矮墙上坐着乘凉。不料,他一打盹,就摔到比邻的屋顶上,直往下滑落。他死命地抓住屋檐大喊救命。大家都慌张起来,不知所措,只有德瓦卡沉着、勇敢地跳到旁边的屋顶上向屋檐爬去,抓住堂兄的手用力把他拉了上来。如果再迟一会儿,他的堂兄一松手就会摔成重伤或残废。德瓦卡不顾个人安危冒险救人的高尚品德,这时就表现出来了。
  1926年,哥哥到孟买上大学,同弟弟分手了。两年后,德瓦卡也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在浦那的德干学院读大学预科,考试合格后进入了孟买的戈瓦德汉达斯·桑达尔达斯医学院学习。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愈来愈高涨。不过斗争的形式主要是对英帝国主义者采取不合作态度。从1929年起到1932年,德瓦卡在学校中是一名独立运动的积极分子。他负责学生中的宣传工作,散发一些进步的报刊和传单,也领导过罢课。有一次在示威游行中还受到警察的逮捕。
  1932年,戈瓦德汉达斯·桑达尔达斯医学院院长J·梅塔大夫由于参加了不合作运动而受到监禁。继任院长是个专横而秉承英殖民主义者旨意行事的家伙。学生们对逮捕梅塔博士很气愤,提出抗议并进行罢课。新院长对此很恼火,但法不责众,只能物色一个带头的开开刀。
  当学生们在操场召开大会时,一些同学劝德瓦卡上台讲话,他欣然同意了。热心而富有正义感的德瓦卡,是同他敬爱的老院长一起在不合作运动中并肩战斗过的,对老院长的被监禁,他本来就义愤填膺,所以在台上演讲时,他毫不犹豫地使用了尖酸刻薄的语言,又发挥了他诙谐的特长,用了富有韵味的句式,抑扬顿挫地进行了一番鼓动性的演说。用神话中作恶的“魔鬼”来影射新院长。新院长记下了这笔账,到1931年年底考试完毕后,新院长迫令他退学了。
  被迫退学,这对德瓦卡是一个打击,也是一个教训。只能受帝国主义的欺侮,不准反抗?天下哪有这个道理?!他敬爱的老院长被监禁了,他自己被迫退学了,为什么斗争不能取得胜利?该怎么办?他为找不到一个答案而感到苦闷,也感到茫然。唉!别的受压迫的国家怎么样?——他的思想骤然跳出国界,把目光投向世界上同他的祖国一样遭受苦难的国家。从这时起,他开始注意和同情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了。
  德瓦卡被迫退学后,就进入有名的格兰特医学院学习。1936年德瓦卡在这个医学院毕业时,取得了外科医学士的学位,那时他的大哥已经大学毕业并且结了婚;他的大妹大学毕业后先在家开诊所,不久就结婚了,并到伯勒高的丈夫家去联合开诊;1936年他的小妹妹也结婚了。很自然,在德瓦卡毕业后父母希望他马上结婚、开业。但是德瓦卡不想马上结婚,也不以得到学士的学位而满足,他打算继续深造,在外科方面取得更高的学位,并致力于参加取得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资格的考试。
  他在1938年初给安纳的信中说:“……也该轮到我那样做的时候了。然而不幸的是,我那力争外科高级合格资格的狂热还没消逝。1940年1月(很可能是我的半生),我专断地决定尽我一切可能力争理想的合格资格。
  “说到外科高级合格资格,我可以投试下列任何一处:1.英国皇家医学会;2.孟买的医学硕士;3.爱丁堡皇家医学院。毫无疑问,投考皇家医学会需要更多的时间与金钱,我拿不出来。另外两个只有一次考试,并且学科相同。孟买的那个考试是两个当中比较难的,并且一年只考一次。而爱丁堡的那个考试需要的钱不多,一个人在一年之内可以考两次。这个期间的费用约五千卢比。”
  就在德瓦卡对自己的前程还没有作出最后抉择时,印度国民大会组织了援华医疗队。
  (三)
  一个由有影响人物鲍斯、梅塔、罗夏、胡集新四位组成的特别委员会马上成立了,负责接受捐款和募集物资,并为医疗队挑选人员。至于医疗队在中国的服务期限,则定为一年。
  德瓦卡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写信给在特别委员会工作的老院长梅塔大夫,要求参加医疗队,并希望能面谈。1938年7月5日他写信给安纳:
  “我已经就参加援华医疗队事会见了梅塔大夫。医疗队名额还不到六人,因此将只选派有丰富外科临床经验的医生。而且,他们将在中国卫生当局领导下工作。
  “他向我指出不利的一面,主要是有生命危险,此外就是不能继续深造以及失去就业机会等等。然而我却不认为这些不利之处是真正的不利,因此,我下定决心提出申请,并且把我的那点微不足道的长处尽力吹嘘一番,热切地希望能够被选上。
  “我不知道你是否喜欢我最近表现出来的狂热,但我非常希望你能以一贯对我的那种宽厚,允许我获得一生中这次难得的机会。”
  当安纳知道儿子想参加医疗队去中国的迫切愿望时,感到太突然了,他已经为德瓦卡在家开业预备了房子和一批医疗器械。参加医疗队出国上战场,这是一件有关德瓦卡前途和全家的大事。安纳担心的是:派医疗队去中国并不是英殖民统治最高当局的意图,将来出国后的身份、物质条件等等又将如何?为什么德瓦卡那么热衷于从事这种危险的事呢?
  经过一番思考,安纳认为,德瓦卡已经二十七岁了,他具备了安排自己前途的独立能力。他一向宠爱的儿子向他表示的狂热是不可阻止的,对高尚事业的追求也引起了他的共鸣,于是安纳回信说:“……就我个人来说,我一向赞成富有进取精神,因此能够理解你的决定。……只要你感到满意,不认为这件事荒唐可笑,我当然不会有任何反对。我很高兴地告诉你,你的母亲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你的冒险行动。”
  信发出后不久,安纳又赶到孟买,见了德瓦卡,并找了梅塔大夫。在了解情况之后,他满意儿子的选择。因为印度援华医疗队得到了国民大会著名领袖的支持,并已筹措了足够的经费,而且医疗队将由有声望的爱德尔和卓尔克大夫带队。
  由于本人态度坚决和爸爸的支持,年轻有为的德瓦卡的名字终于被写到印度援华医疗队的名单中。
  德瓦卡参加医疗队的消息,在孟买传出,又随着父子两人带回了故乡,成了轰动的新闻。有识之士都热烈地赞佩德瓦卡的决断。绍拉普尔医学会赞扬了德瓦卡的高尚行为,认为他给绍拉普尔赢得了荣誉。医学会为他举行了招待会,赠送了药品。
  德瓦卡家里宽敞的住宅,由于宾客盈门而拥挤了。虽然有别离的忧伤,但全家都为德瓦卡的高尚行为感到光荣和自豪。故乡的人们亲眼看着德瓦卡长大成人,现在面前的这位青年将要从事不平凡的事业,大家向他祝贺时是那么激动。德瓦卡含着泪水致答词:“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作到不辜负你们对我的巨大期望,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谢谢你们,亲爱的朋友!”
  出嫁在外地的妹妹希拉和玛哈拉莎也都带了丈夫和孩子前来送行。在德瓦卡登程的前夜,他妈妈送给他一个银制的平底杯,杯口下端突出的圆环上刻着“不要忘记妈妈”几个字。全家在住宅前合照了一张相,一家大小十八人把德瓦卡拥在中间。
  出发了,他的爸爸、妈妈、哥哥等都陪同他到孟买。
  医疗队的五位大夫都陆续来到孟买,他们是:
  队长:M·M·爱德尔
  副队长:M·R·卓尔克
  队员:D·S·柯棣尼斯
  B·K·巴苏
  D·木克基
  爱德尔是尼赫鲁的亲戚,一位高明的外科大夫、卓越的国际主义战士。他曾作为印度单人医疗队参加过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为祖国赢得了声誉,德高望重,所以被提名为援华医疗队队长。卓尔克是那格浦尔的外科名医,在队员中年纪最大,当时他已年近六旬。木克基是一位年轻的加尔各答大学医科毕业生。巴苏在加尔各答大学医科毕业后,一直在医学院附属医院当住院外科医生,他通过了高级住院医生学位考试后就参加了医疗队。
  出发前夕,孟买省委员会在人民真纳厅举行隆重集会。受人爱戴的国民大会领袖奈都夫人主持了这次盛大的群众性欢送会。大厅里挤满了人,其中有许多大学生。帕雷尔地区男女工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高唱爱国歌曲,喊着“印中人民是兄弟!”的口号来到大厅,情绪高昂热烈。奈都夫人在她强有力的讲话中,谴责了帝国主义强盗,说印度和中国在没有摆脱它们的束缚之前是绝不罢休的,印度人民的心向着受苦受难的中国兄弟;并热情地称五位大夫是印度派往中国的使节,叮嘱他们不要辜负祖国的巨大信任。她在给医疗队员们戴花环时还说,医疗队员们将经受无数的艰难困苦,他们中有的人可能要为两个国家之间的伟大友谊而献出生命。
  1938年9月1日夜晚,孟买的亚历山大码头灯火通明。医疗队五位大夫和他们的亲友、印度国民大会代表奈都夫人、许多组织的代表、学生们……集聚码头。要上船了,德瓦卡同父母、哥哥和亲友们告别后迅速登轮。汽笛长鸣,轮船在移动。
  “拉吉普塔纳”号客轮载着印度援华医疗队五位大夫,带着印度人民的深情厚谊离开了故土。
  夜幕中,海天一色。海轮由近及远,慢慢变成一个星点,在地平线上消失了。
  客轮沿着航线乘风破浪,迎着朝霞、送走落日……美丽的海啊!这里汇有恒河与黄河之水,它们载送这五位使者驶往中国。
  第二天,在五位大夫面前放了一堆贺电,德瓦卡一个人就有二十七封,都是祝贺他参加医疗队来华的。发电者有的并不相识,这对他是个很大的鼓励,使他已经稍为平静的心又激动起来。以后几天还不断收到贺电。
  五位大夫在船上遇见了中国乘客,德瓦卡很快就同他们交上了朋友,并且缠住了一位姓王的工程师,请他教自己汉语。
  学起来真难,一个方块字,有“平、上、去、入”四声,每一个汉字又象是一个字母,竟有几万个!
  海轮经科伦坡、槟榔屿、新加坡等地,于9月14日到达香港,广州已经遥遥在望了。
  ① 印度国民大会——成立于1885年,是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到1939年3月召开第五十二届会议时,会员已发展到四百万人。它是当时印度最大、最广泛的组织。
  ② 为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而举行的活动。第一次中国日是1937年9月26日;第二次中国日是1938年1月9日;第三次中国日是1938年6月12日。
  ③ “印度援华医疗队”的名字,在报上曾有过“印度援华救伤队”,“印度医药救护队”或“印度援华救护队”等称呼,到后来才统一称为“印度援华医疗队”。
  ④ 柯棣华大夫的生日是10月9日深夜12点以后,已是10月10日。
  ⑤ 种姓——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出现于奴隶社会形成过程中,与印度教的教义紧密相联,并与阶级社会的社会分工有关。高等种姓和低等种姓之间界限严格,不能通婚,不能交往,不能同席而坐和同席而食。种姓开始时分为四种: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以后各个等级中又细分成很多等级,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大批人被辱为“贱民”或称“不可接触者”。
  ⑥ 印度气候炎热,一年分三季:暑季、雨季、凉季,没有冬天。
  ⑦ 不合作运动: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主张同英殖民主义的斗争采用非武力的反抗,如劝说印度人不用英国的棉纱、棉布,恢复自己的纺纱和织布业等。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柯棣华/任鸣皋,李文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