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柯棣华 > 全文图书 > 柯棣华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部分 柯棣华 附录 柯棣华大夫生平年表
任鸣皋

  1910年10月10日①
  诞生于印度孟买省的绍拉普尔村(今已成为市,属马哈拉施特拉邦)。
  1920年
  小学毕业。
  在家乡进入公立英语学校——诺思科特中学(1921年在文古拉上中学)。
  1928年
  中学毕业。
  在浦那进入德干学院读预科。
  1931年
  进入孟买的戈瓦德汉达斯·桑达尔达斯医学院。
  因反对殖民当局的支持者医学院新院长,被迫退学。
  1932年12月
  进入孟买格兰特医学院。
  1936年
  毕业于格兰特医学院,获得外科医学学士学位。
  1937年
  在学院里任住院外科医师。
  1938年6月29日
  在孟买申请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
  1938年9月1日
  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
  1938年9月4~14日
  经科伦坡、槟榔屿和新加坡抵香港。
  1938年9月17日
  到达广州。
  1938年9月23日
  乘红十字会专车离开广州赴长沙。
  1938年9月25日
  到达长沙。
  1938年9月29日
  早晨七点离开长沙,晚上十点抵汉口。
  1938年10月1日
  在八路军办事处举行欢迎会招待印度援华医疗队全体成员。中国红十字会委任印度援华医疗队为第十五救护队(印度队),并配备护士及工作人员20余人,即日起在汉口第六十四陆军后方医院工作,其后又转到第八十七陆军后方医院工作。
  1938年10月17日
  离汉口由水路撤退去宜昌。
  1938年10月21日
  到达宜昌。在宜昌第一军医院和第八十六红十字医院工作。
  1938年11月16日
  离宜昌撤赴重庆。
  1938年11月21日
  到达重庆。
  1938年12月7日
  谭云山(中印文化协会及中印学会创办人)应医疗队5位大夫之请为医疗队每一位大夫取了中国名字。柯棣尼斯的中国名字为可棣华,其后改为柯棣华。
  1938年12月21日
  与巴苏华一起被安排在重庆市立医院和红十字会医院工作。
  1939年1月16日
  获悉父亲于1938年12月28日不幸去世的消息。
  1939年1月22日
  在路易·艾黎先生陪同下,医疗队坐自己的救护车离开重庆赴延安。
  1939年2月2日
  途经成都、汉中、宝鸡到达西安。
  1939年2月10日
  离西安去延安。
  1939年2月11日
  在途中一陡峭山坡下,抢救由新疆去延安运送药品的卡车翻车伤员,夜宿洛川。
  1939年2月12日
  抵延安。
  1939年3月18日
  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被分配到正在建造的八路军模范医院,该医院在离延安35华里的拐峁。
  卓克和木克吉去张村驿卫校。
  1939年4月13日
  收到印度来电,对医疗队员要求在华再留一段时间作了答复,电文中说,卓克华和木克华可以早回,其他三位大夫可延期至来年一月份。
  1939年5月3日
  模范医院落成。
  担任医院大部分手术。因设备简陋,缺乏医疗器械,工作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
  1939年5月24日
  送别卓克华回印。
  1939年7月10日
  周恩来同志从马上摔下,右肘小臂下端骨折。与爱德华、巴苏华赶往探视,并与鲁之俊等一起为周恩来会诊与医治。
  1939年8月2日
  与巴苏华共赴西安,为即将回印做肾脏手术的木克吉送行。
  1939年10月29日
  柯棣华等三人到杨家岭见毛泽东,要求去前线。得悉总司令朱德非常希望他们到晋东南的八路军总司令部去工作。
  1939年11月4日
  柯棣华和爱德华、巴苏与米勒、李得奇及马寒冰等从延安出发去西安,然后转赴晋东南前线八路军总部。
  1939年11月6~8日
  途中卡车发生故障,车上全体人员推拉卡车前进20余公里到达耀县。
  1939年11月9日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派一汽车去接医疗队大夫等人到达西安。
  1939年11月18日至12月21日
  离西安向晋东南八路军司令部出发。
  乘火车经潼关到达渑池。再过黄河至垣曲,越高山峻岭至阳城,一路步行,或骑马,或坐螺车经八路军游击区,并数次穿过日军封锁线来到王家峪八路军总部。
  1940年1月3日
  在根据地从事医疗工作,并且学习八路军的战术和组织方法,同时在总司令部所属各政治部门参观访问,并参加各种会议,了解和熟悉了诸如宣传教育工作、群众工作、统战、对敌等方面的工作。
  1940年2月3日
  爱德华因病返印,医疗队只剩下柯棣华与巴苏华二人。
  1940年2月15日
  参观访问八路军司令部所属单位。敌人来犯,与巴苏华随386旅的第一突击团行动。夜间到武乡。
  1940年2月17日
  到达蟠龙。
  1940年3月
  离开第一团到120师的司令部桐峪。随司令部过黎城,经太行山的皋落,跋涉250里到晋察冀交界处,沿太行山东部南进。
  1940年4月
  过太行山到冀西抗日根据地。
  参加伏击敌人军用列车。
  穿越敌占区交通线平汉铁路,到达冀南抗日根据地。
  1940年5月1~4日
  到达冀南军区。在山东边界向东行军30里,柯棣华与巴苏华在当地居民欢迎大会上作报告。
  敌人袭击驻地,战斗中柯棣华及巴苏华医治了战地伤员。
  1940年5月4日
  与冀南军区司令部一起向山东边界继续转移。
  敌人不断增兵来犯。
  1940年5月9~18日
  军区王司令员命令一个骑兵连护送柯棣华及巴苏华到冀中抗日根据地去。
  连续九昼夜的急行军到达冀中第二军分区司令部。
  1940年5月31日
  到达冀西行唐县阎庄,并出席了数千人参加的军民大会。
  1940年6月19日
  到达晋察冀第三军分区。
  到达第一军分区卫生部。
  1940年6月21日
  柯棣华大夫代表印度援华医疗队参加白求恩大夫陵墓揭幕式,并献了花圈。
  1940年6月23日
  参观了一个合作社,此社就地取材依靠本地资源制造药品、外科用包扎品及外科手术器械等。看到后勤部门也组织了各类合作社,生产部队军服和军需品等。
  1940年6月28日
  从位于保定以北70里的第一军分区出发前往平西(北平西部抗日根据地)。
  1940年7月2日至8月初
  到达平西司令部,并为卫生部所属各个医院的病人治疗。
  1940年8月17日
  到达河北省唐县葛公村,在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及其所属医院工作。
  1940年8月26日
  发现患绦虫病,试用当地偏方煎石榴根汤医治,但无疗效。
  1940年9月20日
  百团大战的涞(源)灵(丘)战役期间,柯棣华与巴苏华各率领一支巡回医疗队南下去第四军分区前线。
  1940年10月13日
  返回驻地葛公村。
  接到毛主席从延安来电,转达印度通知柯棣华与巴苏华立即回国的电报,原因不详。二人商量后,柯棣华表示愿继续留在卫校和医院工作,由巴苏华去延安探询印度来电促返原因。当时到延安旅途艰难,要通过好几道封锁线,巴苏华于11月离开葛公村,年底方到达延安。
  1941年1月
  巴苏华了解到印度来电未讲原因,便与柯棣华互通了几次电报,巴苏华亦愿留下,此时皖南事变发生,他们两人决定“留下来同八路军一起工作,并愿和中国人民一起勇敢地面临那将要到来的艰苦岁月”。巴苏华遂留在延安工作。
  医院扩建改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柯棣华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兼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
  1941年6月
  柯棣华癫痫病发。
  1941年9月
  日机狂炸。晋察冀边区司令员聂荣臻电召柯棣华去司令部抢救被日机炸伤肺部的刘显宜。
  抢救过累,致癫痫病发。
  1941年11月25日
  柯棣华与晋察冀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郭庆兰结婚。
  1942年7月7日
  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培养八路军医务人员继续编写《外科总论》讲义作课本。
  1942年8月23日
  郭庆兰生一子,聂荣臻司令员为他取名为“印华”,以纪念中印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1942年10月
  开始为学员讲授外科放射学。
  1942年12月9日
  积劳成疾,不幸于12月9日凌晨六时十五分以身殉职,病逝于河北省唐县葛公村,时年仅32岁。
  ①据柯棣华大夫的哥哥曼凯希所著的《永恒的桥梁——柯棣华大夫传记》一书所述:“在 1910年10月9日深夜,也就是10月10日凌晨,我的弟弟德瓦卡纳特出世了。”
  

柯棣华/任鸣皋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